大叛贼(校对)第3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0/656

  “我倒不这么认为,朝廷又没让他们这么做,更未要求他们毁田改种,如何种地不是百姓自己的事?再者,世人逐利,这样做也不奇怪,什么能带来利益他们就种什么,不是理所当然的么?或许过些日子老百姓觉得种粮食更赚钱说不定就全部复田种粮了,难道到那时候你孙大人又要开始忧心工商不稳,年岁锐减的麻烦了?”
  随着何显祖和孙嘉淦两人你一句我一言,很快对话就带上了明显的火药味。两人各持一词,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一个称对方不顾国本不顾百姓死活,而另一个称对方只是看到农业的重要却未看见工商带来的好处。
  谁都不服谁,谁也说不了谁,这两人分辨到最后居然忘记了场合,当着朱怡成的面吵了起来。
  瞧着他们争吵的样子,还有不断入耳的那些话,朱怡成倒也没制止他们的争吵,从一旁廖焕之有些无奈的表情,朱怡成猜出这份奏折之所以军机处没有初批,恐怕也是因为意见不同,一直未能统一有极大的原因。
第925章
出彩
  见着何显祖和孙嘉淦言语越发激烈,廖焕之有些坐不住了,君前争执实在是非人臣所为,有失礼仪。廖焕之忍不住咳嗽了一声,这才让这两人留意到他们所处的场合并非在军机处,而是御前。
  回过神来,两人连忙向朱怡成致歉,自称有罪,朱怡成倒不在意,臣子为了国事在御前争执这说起来并非什么坏事。如果下面的臣子,尤其是军机大臣闹得一团和气,都充当应声虫的话,朱怡成反而不乐意了,作为皇帝,朱怡成虽然高高在上,又有着锦衣卫和通事处监控内外,可是毕竟天下之事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下面的臣子为国事而争执,反而能让他更加了解政务的各方面,以便作出最恰当的决策。
  摆摆手,让两人坐回去,朱怡成又把目光移向了最后一个人,也就是入殿后还未发表意见的曾逸书。
  “曾卿,你来说说。”
  曾逸书站起身,先行了一礼后,不亢不卑地开始讲了起来。初听他的所讲,朱怡成有些失望,因为曾逸书一开始的论调和廖焕之有些差不多,首先他表示无论是农业或者工商都是极其重要的,两者缺一不可。
  这点让朱怡成以为曾逸书是打算和廖焕之一般和稀泥,可随着曾逸书接下往下讲,朱怡成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从中听出了些不同之处。
  曾逸书并未从光州一地来讲,而是把整个大明拿出来一起讲,他详细说了如今大明的各省出产、岁入、农田比例、粮价和普通人的生活情况等等,随着他的讲述,不仅是朱怡成,就连在场的廖焕之等三人也有些意外,他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侃侃而谈的曾逸书。
  用实际数据来进行分析,曾逸书把这些情况掰开了揉碎了一层层地讲,呈现在众人面前的几乎是一张清晰的大明民生全貌。同时他对于目前工商迅猛发展,国家财政收入逐年上涨,民间各地经济飞跃表示欣喜,但同样也显出了对于某些地方因为考虑到经济而不注重农业而产生的担忧。
  “皇爷,诸位大人,我大明地大物博,但各处水土人文皆有不同,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臣以为许多事同样也是如此。我大明复兴于江南,江南一地历来为各朝财赋重地,但江南一地除去江苏、安徽部分地区之外,闽浙这边山地众多,却非产粮之地。再加上这些地方临海,故又商业发达,民间多有经商风气,同时也因此有种桑养蚕的习惯,而此也造成江南丝绸的名气。此外,山地不便于农作,但便于茶树生长,天下良茶过半多出自其两省,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这,曾逸书顿了顿,抬头看了眼朱怡成,朱怡成的表情很是平静,似乎在鼓励他继续往下说。
  曾逸书继续道:“有道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三者均衡,缺一不可。但此事也需根据实际而来,不可一意强行否之。臣以为,朝廷需把握其平衡才是正理。至于光州之事,臣花了些时间了解了一下,目前不仅是光州一地,其余地方的确都有一些毁田改种的情况,不过目前暂未产生太大影响,只是以至地方粮价因为毁田而有所上涨。但我大明如今粮食每年由海外输入数额巨大,由此可见保持地方平稳是没问题的。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董铭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一味以海外输粮毕竟不是正途,一旦海外有变,或地方发生些什么,远水救不了近渴,或有麻烦。”
  “曾大人的意思是支持工商,又或反对地方毁田?”听到这,孙嘉淦忍不住插问了一句话,相比何显祖,孙嘉淦的性格比较强硬,而且他又是从地方官员做上来的,对于民生问题他尤其看重。
  这也是他何显祖的不同,而现在曾逸书说了这么一大通,却依旧未能明确表态,这有些让他坐不住了。
  “孙大人,此事在下觉得根本就没有真正对错之分。”曾逸书微微一笑回答道。
  见孙嘉淦开口正要分辨,曾逸书继续说道:“在下刚前说,三者均衡才是正道,缺一皆不可!一味注重农业,忽视工商,孙大人熟读史书自然知道历朝都是如此做的,但这天下最终又是如何?想来曾某也不用再多解释。而如今我大明其盛远超历朝,年岁之巨更是前所未有,这又是为何?还不是工商之故?再者,让一个不适合于农的地方发展农业,从投入和出产来看并不合适,但曾某同样也以为,一个适合于开展农业的地方进行毁农改种,同样是一种浪费。”
  曾逸书这话让孙嘉淦陷入了沉思,就连廖焕之和何显祖同样也凝神想着,心中暗暗点头。
  曾逸书向朱怡成深深一礼,说道:“臣建议由军机处同各部对天下各省、地方提出要求,以其农业出产进行计算,并拿出一个方案来以供施政。不管如何,民间擅自毁田,此风不可长,必要的一些限制还是需有的,至少也要保证地方粮食的安稳。此外,臣请皇爷可择选几地设置太仓,以供不时之需,同时在必要时候也可以借此稳定粮价,稳固地方。”
  听到这,朱怡成终于露出了笑容,这曾逸书的考虑很是全面,他所提出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看来,在之前曾逸书对此事也有自己想法,只是之前未说而已。
  不管他心里究竟是如何打算的,今日君前问对算是得了个头彩,这点不可否认。不过曾逸书所说的这些仅是大方向,居然如何实施,又如何进行,这还需要许多工作。
  想到这,朱怡成笑着询问廖焕之等人对曾逸书所说的看法,众人思索良久最终表示曾逸书所考虑的的确全面些,表示赞同。就此,朱怡成决定把这件事交给曾逸书来做,让他以军机行走的名义来负责此事,曾逸书脸上喜色一闪而过,随后连声应了下来。
第926章
举荐
  孙嘉淦、何显祖、曾逸书三人先行离开,走的时候孙嘉淦若有所思,何显祖神色平静,曾逸书带有喜色。
  三人如此神色也是自然,孙嘉淦一心为民,更是圣人门徒,虽然大明商业大兴,由工商所给天下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不过孙嘉淦的心中依旧是重农而轻商。
  虽然孙嘉淦不会刻意打压工商,可一旦农业同工商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以他心中自然是偏向于农的。何况上这份奏折之人董铭同样也是进士出身,奏折中所言又说到了孙嘉淦的心处,他自然是赞同董铭的看法。
  之前同何显祖争执主要也是为了这个原因,不过在之后曾逸书所讲的那些话,也让孙嘉淦想到了一些自己之前忽略的东西,此时此刻孙嘉淦的心里正在为自己之前一直所认为正确的东西是否有所偏差而疑惑,对此略有自省,这也是他有所思的原因。
  至于何显祖就平静多了,虽然和孙嘉淦争执的人是他,他也是明确表态支持工商的人。可实际上何显祖和孙嘉淦并不一样,何显祖此人说白了就是一个实际主义者,他的心里并没有真正的农商之分,之所以支持工商一来是因为他之前旧在海外,深知工商的利益,二来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朱怡成的态度。
  对于何显祖来讲,这大明真正做主的人只有朱怡成一人,作为臣子当然要跟着皇帝的脚步走,大明兴商,他何显祖就支持工商,大明重农他何显祖自然要以农为本,而结果也证实了这点,虽然这事最终让曾逸书出了彩,可从朱怡成的态度来看,大明重视工商的政策依旧不变,他如此表态绝对是政治正确。
  三人走后,廖焕之却是留了下来,这是朱怡成特意开口让他留下的。等殿中外人离开,只余朱怡成和廖焕之之后,廖焕之起身说道:“皇爷如此安排,臣钦佩万分,曾逸书此人为政颇有眼光,更顾全大局,臣祝皇爷慧眼识才,我大明又现良臣。”
  “曾逸书的确颇有才干,这也同廖卿往日的指点分不开,我记得当年曾逸书科举之时,廖卿还是主考官吧?这么说来,他也算是廖卿的学生。”朱怡成微笑着说道。
  廖焕之连忙道:“当年臣只是担此虚名而已,曾逸书可是皇爷亲点的进士,这要说起来他可是天子门生。”
  “你呀你……。”朱怡成顿时摇头笑了笑,接着又道:“此事说起来也是朕疏忽了,今日这份奏折倒是提醒了朕。如今让曾逸书来挑这个担子却也适合,对此你又有何看法?”
  廖焕之当然明白朱怡成问这话的意思并非是问曾逸书是否能够胜任,这点在刚才朱怡成指定让曾逸书负责此事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而现在询问只是想听听接下来的安排。
  廖焕之想了想,当即提出建议,这件事想要做到全面是根本不可能的。中枢方面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做一个大概,而且在实施中也需注意各方面的问题,千万不能做一刀切的行为。
  毕竟,如今大明工商大兴,对于国家强盛是有目共睹的。假如闹得地方不宁,导致工商出了大问题,那么所影响的就是整个大明的财政。如今大明财政虽然年年增加,但支出也是居高不下,除去军队投入、战舰制造等,还有大量工厂和地方的投入,甚至包括铁路的建造等等。
  说白了,这些都要花钱,如果没了钱,那么一切全都进行不下去。再者,民间风气已经如此,强行扭转必然会有反弹,所以这件事是一件非常负责,也是长期的工作,短时间内恐怕看不到什么结果。
  所以廖焕之提出,可以先选择产粮大省的几处为重点,以点带面缓缓而行,此外关键之处也就是曾逸书所提出的太仓之事。历朝历代都建有太仓,太仓之粮以备不需,只要朝廷手握太仓,有大量的粮食可以调动周转,至少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
  边听着,朱怡成边心中表示同意,廖焕之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老成谋国的手段还是有的,做事稳妥,让人放心。
  “皇爷,为了避免地方隐瞒问题,致使中枢消息闭塞,为保证言论畅通,臣请皇爷让科道介入此事,以监查天下。”
  “科道?”听到这,朱怡成微微皱起了眉头,科道其实就是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尤其是后者更是科道的代表。从政治地位来讲,科道官属于清流,官员品级虽低,但其权却不小,而且清贵。
  大明复国之后,重立六部同时自然也重建科道,科道对于吏治和地方的监查是本职工作,这个机构自然是不能少的。不过朱怡成并不想重蹈覆辙,以重兴之前前明时期科道造成的问题,更不愿意看见科道权利过大而导致削弱皇权的情况发生。
  所以目前的科道地位虽然没变,但权利却比前明时期小得多,而且朱怡成在监查天下时更愿意通过锦衣卫等机构来进行,从而绕开科道官来进行。而现在廖焕之突然间提到了要让科道介入此事的建议,明显就是建议朱怡成适当放权给科道。
  “皇爷,监查天下原本就是科道的本职,而如今我大明科道却未能尽职,实在是有些遗憾。诚然,之前科道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当年太祖罢御史台,改立科道之初其用意是为了做其实事,而非用其夸夸其谈,如何用,怎么用,一切都凭皇爷一言定之。”
  廖焕之自然是知道朱怡成压制科道的原因,不过科道这种清流也不能太过压制,这对于大明朝廷甚至朱怡成的名声可是弊病。他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也是想让朱怡成重视这一点,同时也打算让朝廷向清流释放善意,以拉拢科道各级官员。
  朱怡成仔细思索了一下,很快就明白了廖焕之这么建议的原因,只是微微点头却不明确表示同意,反而询问如由科道介入此事的话,按照廖焕之刚才建议所说先择一处或几处进行,那么就必要要派监查御史下去办差,以配合军机处进行。
  十三道监查御史自然不可能全部派出去,不过派些人倒是可以的,而且绝对不能给予普通监查御史太大的权利,必须要有一个领头之人进行全盘指挥,对于这个人选必须要选的好,一来不能使用真正的清流,这种夸夸其谈的家伙朱怡成可以养着但绝对不能让其做事,二来这人也要对地方施政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皇爷,臣这边倒是有一个合适人选。”
  “哦,你说的都察院的何人?”朱怡成问道。
  廖焕之笑了笑,当即回道:“此人并非在都察院任职,其实此人正是上那份奏折的董铭,臣以为既然此事由他而起,让他担任地方监察是最合适不过的,皇爷可一旨令其由知州改任监察御史,并让其负责一道即可。”
第927章
一声叹息
  董铭现在是知州,官衔六品,而监察御史是七品官,初一看上去廖焕之这么建议等于让董铭直接降了二级。可实际上官员的级别不能仅从官衔来看,一个地方的知州虽然是六品官,但其地位根本不能和七品的监察御史相比。
  要知道监察御史可是科道官,科道官向来清贵,虽是七品但到地方别说六品知州了,就算是知府也要客客气气。就如同后世的中央巡查小组一般,小组成员级别虽然不高,可权利大的吓人,到了地方哪个官员不胆战心惊的?
  所以说,廖焕之让董铭改任监察御史非但不是贬职,反而是重用,何况廖焕之还提出让其直接负责一道,等会更加重了董铭的职权,其用意可想而知。
  朱怡成沉思了会儿,不得不说廖焕之这个建议倒是让他心动了。从目前情况来看,的确让科道官参与此事是比较妥当的,而董铭此人无论从人品还是对地方的了解都适合这个职位。
  再者,朱怡成也有自己的想法,董铭熟于地方,更心怀百姓,性格耿直,为科道官更适合主政地方。虽然朱怡成已经把这事交由曾逸书办理,但对于军机处的权利也必须有所限制,这件事关系到国策,接下来的处置必须慎重,如果有曾逸书和董铭两人相互合作,同时又相互牵制,那么朱怡成也就放心了。
  说句实话,朱怡成对于地方毁田改种一事其实并不太在意,更反对以行政高压手段强制一刀切。毕竟在后世,这样做的弊端时有发生,明白历史的朱怡成心里清楚,在社会变革时期,许多问题都会逐渐发生,并同原有的社会秩序带来冲击。
  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随着大明工商的兴起,大明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基础已经开始产生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虽小,但是同样会产生影响。就如同历史上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样,工业革命的兴起必然会对农业产生冲击,历史书上所谓羊吃人的问题极有可能产生,不过大明不是英国,大明拥有广阔的领土,尤其是本土的资源,只要控制得当,足以把这种问题压制到最低。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连廖焕之都未看出来的,朱怡成的内心中其实是想利用这件事为契机实施对经济和农业问题的部分行政调和。虽然强制行政对于经济发展的破坏性他心里清楚,可在某些情况下,必要的温和行政手段调和和引导也是必须的。
  这点在后世已经得到了证实,再加上做这件事对于大明朝廷来说也没什么坏处,反而能让天下人明白大明注重民生的决心,更能够让天下人对朱怡成此举而赞叹其为仁政。
  “董铭的确是个合适人选,廖卿此言甚得朕意,既然如此,就由廖卿以军机处名义起草,再交由朕批复即可。”
  “皇爷英明!”廖焕之顿时松了口气,随后又开口道:“如今我大明还都已有些时日了,各部政务也日渐平稳过渡,尤其是江南那边,南京留守的政事也基本安置下来,但北京这边却因为政务渐多,军机处却忙得不可开交,如今曾逸书又将负责农商之事,军机处人手紧缺,臣以为皇爷可否让史贻直史大人同留守六部人员中抽调部分北上?以分其政务以尽国事?”
  朱怡成听到这句话眉头微微一皱,对于南京留守的军机和六部,他原本是打算到明年再逐步抽离北上的,而现在仅仅才过了半年时间,廖焕之就提起了此事。
  其实廖焕之说的倒也不是没有道理,随着大明中枢已经从南京移向北京,各项政务也都归与北京来处置,而南京留守的军机和六部除去工部因为特殊原因直接由蒋瑾留守外,其余各部分别由侍郎留守。
  军机处中史贻直和王樊依旧还在南京,至于王东由于南洋原因一直在外,王樊负责户部事务,对于其他并不多插手,所以史贻直可以说是目前大明在南方级别最高的官员。
  不过现在就把史贻直调回来,朱怡成却没这么想过,可仔细一看廖焕之微低着头的样子,朱怡成隐隐约约有些察觉到了他的想法。
  这廖焕之分明就是激流勇退的想法,打算让史贻直回来替自己扛大旗。现在的军机处诸位中,除去廖焕之等几人很快就要退下去外,就是史贻直最有资格担任下一个首席军机了。
  这样一来,史贻直回到北京,也正方便廖焕之同他进行交接,便于日后军机处的平稳过渡。何况蒋瑾现在在南方,史贻直离开南方后南京那边就留下王樊和蒋瑾两位最高级别的官员,由于王樊除财政外并不插手其他事,所以一些政务就能由蒋瑾来协调处置,这对于蒋瑾日后直入军机也是大有好处的。
  不得不说,廖焕之的算盘打的不错,他这样一来等于各方面都照顾到,任凭谁都挑不出毛病了,而且也能借此机会让自己从军机处的旋涡中太太平平地退下来。
  不过他的小聪明朱怡成仔细一琢磨就明白过来,心头顿时有些不舒服。对于臣子的算计朱怡成平日里其实并不在意,但廖焕之近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如此,如果说他的能力不行也就罢了,可偏偏不是这样,分明就是想明哲保身。
  “难道,朕是昏君不成?朕就那么容不下人?”一股莫名的怒火从朱怡成心头涌起,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起来,嘴角更是轻咬着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