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7/656


第917章
祖宗之术
  鄂尔泰是个能臣,同样也是良将。尤其是自建兴初年开始独当一面,在山西、蒙古独自领军,并大破漠北后,鄂尔泰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眼下他可以说是除诚亲王、隆科多之外赫赫有名的将领。
  当然,远在西域的郭亲王如今也是战功赫赫,可在世人看来,郭亲王虽然西进灭国无数,可那些只是小国,有些国家兵不过数千,人不过十万,这样的对手哪里能和大明相比?
  至于诚亲王排在前面,那是因为他的身份不同,其实相比之下能和鄂尔泰相提并论的也只有隆科多了。当然直亲王胤禔不算在其中,由此可见鄂尔泰如今在清军中的地位。
  正是因为如此,鄂尔泰的头脑清醒的很,早在耿额同他交流之时就指出目前清廷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和隆科多类似的建议。在他看来,山西此地并不是不能守,而是无法久守,就算他想尽办法使出了饮鸩止渴的手段,也仅是解一时之困而已,却无法彻底改变他面临的问题。
  但鄂尔泰怎么都没料到,现在西安那边突然间来了这份圣旨,旨意中明确告诉鄂尔泰无需在山西同明军硬拼,在挡住明军进攻的同时尽早做好撤离的准备,而撤离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向北往蒙古,随后依托草原同明军周旋,尽量以武力控制住蒙古各部为其所用,随后一路向东由蒙古入辽东。
  在辽东祖地重蓄兵力,编练精军,以图后事。至于另一条路就是由山西往西,先入关中后掉转向西,进甘肃立足。至于这两条路可以同时进行,山西大军如何调遣和分派一切由鄂尔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此外,因为丢失山西之地,无论是撤向蒙古和关外又或者西进甘肃,也代表着清廷放弃了山西一省。既然如此,鄂尔泰可以在山西进行物资、人口等各方面的掠夺,尽量以其充用,保证将来的反击基础。
  旨意中说的清楚,就算清军撤离山西,那么也必须给明军留下一个破烂而萧条的山西,一切有用的人和东西能带走的就全部带走,带不走的直接毁了就是。尤其是地方的青壮、工匠等等,更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把一个烂摊子留给明军,这一点既可以给朱怡成找点麻烦,也可以让清军撤离后保证未来的人力和物资资源。
  这种手段让鄂尔泰惊愕不已,其实他当时朝着山西商贾下手就已经够狠心了,说句实话他这么做已经突破了清军入关后的底线。要知道满清除入关初期外,在之后的近百年内一直以继承前明为正统自称,口口声声喊着满汉一体,更实施所谓的仁政。
  在康熙时期,还举出了什么永不加赋的口号,其目的就是为了笼络天下人心。对于山西商贾更是如此,不仅给了他们皇商的地位和权利,甚至还把范毓馪竖立成标杆让其享受荣华富贵。
  可这一切都是假象,尤其是鄂尔泰这一次出手更是彻底打破了满清在天下人的假面具。鄂尔泰自然是清楚这点的,所以他干这事时故意拉上了耿额,目的是为了分摊责任,同时也利用耿额的身份让其帮自己在建兴那边周旋一二。
  做了这样的事,心里不慌是不可能的,可鄂尔泰万万没想到的是朝廷那边非但没有以此责备自己,反而下了这么一道圣旨给他,这道圣旨一下等于是变相承认了鄂尔泰所作所为的正确性,甚至还进一步,把满人老祖宗的手段全拿了出来,变本加厉地以直接掠夺和破坏来对抗大明。
  “皇上……这真是您的意思?”想到这,鄂尔泰心中倒是有些欣喜,他之前之所以有些不敢相信,那是因为他对于建兴皇帝了解甚深,这位皇上当年可是有八贤王之称的皇子,其贤名在天下可是人人皆知。虽然在谋夺皇位中,建兴的手段可圈可点,行事也颇为果断,可实际上建兴获得权利后并未大举屠刀,除了杀了少数几个人外,其余一切如旧,就连当年和他争夺皇位的几个兄弟也未做出过分之事。
  对此,鄂尔泰虽然觉得建兴有能力,但在性格上却有些软弱,如果是在太平年间,以建兴的才能定是一位贤君,可是现在大清江山飘摇,建兴的性格就成了弱点,而且他又有些优柔寡断,仅从移京西安后的几次决策就能看出。
  而现在,建兴似乎一下子就想通了,所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现在大清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果断而有魄力的君主来带领,就如同当年的太祖太宗一般。
  大清原本就不是中原王朝,作为从白山黑水中走出来的部落而言,大清之所以当年强大,靠的就是铁血的手段和无所不用才获得的成功。
  眼下建兴如此,倒是让鄂尔泰感到欣慰,逐渐放下了心头的疑惑后,鄂尔泰的整个人反而兴奋了起来。他盘算许久,觉得建兴这样做恰恰是目前解决问题的关键,至少能保住大清最后的力量,就算全部退出神州,那么大清也能依旧以一个强大的政权力量控制住蒙古、辽东和西域各地,积蓄力量,以图将来。
  有了皇帝的决策,鄂尔泰的心就此定了下来。接着他一方面继续调兵遣将同明军交战,稳固住防线,另一方面开始着手布置起来。
  对于建兴所提出的撤军方案,鄂尔泰盘算后也决定依此而行,不过他的主要目标摆在了蒙古和辽东方向,至于甘肃那边仅是派了一支偏师,以协助在关中的清军力量为其后援。
  主力撤向蒙古,鄂尔泰是做过考虑的。蒙古地大便于周旋,再加上控制蒙古等于让清廷有了极好的兵员来源,虽然在关内蒙古骑兵现在对上明军已占不到优势,可是在草原上蒙古骑兵依旧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再者还有漠北的罗刹国,这也是清廷需要争取的力量。何况控制蒙古就能控制住辽东、西域的两处重要通道,也只有蒙古在手,清廷才能借草原之地把控制区域连成一片。
  定下方向后,鄂尔泰就开始着手办理“移民”和物资的转移,在眼下人口同样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要撤出关内之后,如果没有大量的人口基数和必要的工匠,清廷又拿什么去和明军抗衡?更不用说将来反击关内了。
第918章
范家大少
  “庄叔,父亲在屋里?”
  范家的老宅,范毓馪的长子,范家大少来到后院,对正好撞上刚准备离开的庄致东,停下脚步轻声问道,其实他早就知道自己的父亲就在后院的书房里,这些日子范毓馪几乎都在宅中很少出门,而在老宅的时候也基本在书房一呆就是大半天的时间。
  自山西商贾几乎被横扫一空后,范毓馪一下子就老了许多,再无往日的锐气和精神。不过范家依旧还在,作为仅存的皇商,同样也是范家的族长,在这种时候范毓馪除非任凭范家自生自灭,要不然无论他是否愿意,依旧还得提起精神为清廷做事。
  庄致东是范毓馪的亲信,也是他的左膀右臂,当年南方事发后庄致东回到山西继续帮着范家打理生意,这些日子时常前来老宅见范毓馪。不过范毓馪和他聊些什么外人都不知晓,就连范大少也不清楚,因为老爷子有话说过,这些日子范家所有人必须底调,没事谁都不许外出,更不允许打听不应该打听的事。
  憋在家中闷了好些日子,今日范大少有些忍不住了,总算鼓起勇气借着前来探望老爷子的理由过来。在庄致东出来之前,他一直在院外等候着,直远远瞧见庄致东从那书房出来,这才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过来。
  “大少爷,东家在屋里呢。”见到范大少,庄致东连忙行礼,随后回答道。
  “谢庄叔,我去瞧瞧父亲,这些日子我这做儿子的实在是担心的紧,庄叔,侄儿就不送您了。”
  “大少爷……。”庄致东张了张口,似乎要说什么,但最终却没说出,只是轻叹一声道:“东家这些日子身子骨似乎有些不好,大少爷您还是去看看吧,不过大少爷,说话小心在意,东家现在需要静养……。”
  “谢庄叔提醒,侄儿晓得。”范大少虽然文不成武不就,可毕竟是范毓馪的儿子,这么多年下来耳闻目睹应该知道的道理还是明白的,当即谢了一声,这才朝着书房那边走去。
  到了书房门口,范大少停下脚步,深吸了口气这才抬手轻轻敲了敲房门,几下之后,房内就传来范毓馪询问的声音,范大少垂手站在门口:“父亲,是孩儿……。”
  房间里静了一下,很快范毓馪一声让他进屋的声音传来,这时候范大少才轻轻推开房门,迈步走了进去。
  屋里,范毓馪盘膝坐在炕上,炕桌摆着壶茶,还有些小食,几本厚厚的帐册似的东西叠在一旁,边上还有笔墨这些。
  在边上的桌上,燃着熏香,缕缕轻烟在屋中飘荡着,同时一种令人凝神的香气让人感觉到舒缓。
  入内,范大少看了一眼就连忙上前,毕恭毕敬地朝着范毓馪跪下磕头问安,盘坐着的范毓馪看着面前的这个儿子,语气平静地问他前来有何事。范大少连忙回答,说是几日不见父亲,心中有所牵挂,所以特意过来问安,此外他担心父亲的身子,想办法弄了些高丽参,到时候让人煮了给父亲用。
  神色复杂地看着这个儿子,所谓知子莫如父,对于这个儿子范毓馪自然是清楚的很。
  范毓馪知道范大少前来找自己绝非是所言那么简单,无非是想在自己这里问些什么,又或者有其他想法。这个儿子并不聪明,可平时却总是自作聪明。再加上范大少又无大智慧,偏偏有时候又自视甚高,所以说起来虽然不算败家子,可也只是一个庸人而已。
  要论自己的几个儿子,其实最合他心意,也最有能力的是范翊畴,只可惜这个最合适接替家业的儿子因为自己的失误最终陷在南方,至死都未回得老家。一想到这,范毓馪就忍不住心痛,可人都已经死了,那又如何呢?除了惋惜和痛心之外,范家却要继续流传下去,而将来继承家业的也只能从范大少和其他几个人中挑选。
  作为长子,范大少还是有很大机会的,何况他平日里对范毓馪更是小心翼翼,大事虽然办不了,小事还是可以独当一面,这也算是无奈之举吧。
  想到这,再联想到这些天自己做的准备,范毓馪心中不由得长叹一声,随后道:“地上凉,你起来吧。”
  “谢父亲。”范大少应声而起,随后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
  “令儿近日怎么样?”范毓馪看着自己这个长子,开口问道。
  “令儿很好,前些时候读完了千字文,对孩儿说想念祖父,说要给父亲您背书来着。”范大少回答道。
  他们口中的令儿是范大少的二子,今年六岁,很是聪慧,范毓馪一向非常喜欢。往日时,经常会让人把孩子抱来,祖孙一起说笑些事,范毓馪兴致来了还会抱着孩子给他讲解些商界之事。
  在他看来,自爱子死后,他的几个儿子能够继承家业的几乎没有,不过第三代倒是有几个聪明的孩子,其中令儿就是其一,如果能好好培养,等十数年后长大成人,或许可以挑起范家大粱。
  想到这,范毓馪的嘴角牵起了一丝笑意,可很快这笑意就褪去了,心中又忍不住长叹了一声。
  如今世道艰难,范家已在悬崖边上,随时随地会就此倒下。这时候,能保住范家就不错了,何谈将来的事?
  再者,这些日子他范毓馪暗暗谋划,不就是为了范家的未来么?今日范大少来的也正好,恰好是要和他交代一些事的时候了。而且按照范毓馪的所想,接下来的事也只有范大少出面最为妥当,毕竟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范大少其实在范家并无什么权利,也作不了什么主,所以安排他去做那些事是最合适不过。
  “前些时候的事你也知道,为父特意让你等留在老宅是为你们好,如今外面不太平,这种时候有些事不招惹才是平安。”
  “孩儿明白,孩儿晓得。”范大少连忙点头道。
  范毓馪继续道:“不过一直呆着也不是事,再说这山西已经临兵事,我范家之人也不能全部留在山西,以后这范家的家业还需你和几个兄弟挑起来,今日你来的正好,这样吧,你替为父去北边走一趟,如何?”说完,范毓馪眯起眼看着范大少,静静等着他的回答。
第919章
北地
  范大少顿时一愣,他没想到范毓馪突然会让他去北边走一趟。疑惑地抬头看了看范毓馪,范大少先是应了一声,随后又迟疑问道:“父亲,去北边是蒙古那边的买卖?”
  “不光是蒙古那边,还有罗刹国。”范毓馪很是平常道:“鄂帅那边催的紧,为父近来身子有些不适,你就替为父走这一趟吧。对了,你庄叔会陪着你去,有什么不明白的多问问你庄叔,明白么?”
  “孩儿明白……。”范大少答了一声,随后心里松了口气。虽然他是范家大少,平日里也帮着家里打点买卖,可是却从来没有独当一面过。
  去北边的蒙古和罗刹国为了何事,范毓馪说的如此明白他自然也清楚,随着山西战局的紧张,鄂尔泰需调集大量物资,而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他们范家了。
  虽然前些时候鄂尔泰和耿额对山西商贾下了狠手,杀的人头滚滚,这令范家上下惊恐不已,不过亏得范毓馪的身份不一般,再加上如今范家是硕果仅存的大商贾,清廷还用得着范家,最终范家算是有惊无险地过了这一难。
  今天范大少来见范毓馪,主要也是想打听一下之前那事是不是真的过去了。而现在范毓馪的安排让范大少彻底放了心,看来他们范家还是倒不了,这点已足够了。
  领了差事也不错,至少这些日子闷在老宅也快闷出病来了,去北边走走也算是消遣。再说,有着庄致东陪同,范家大少更是放心,他虽然不成气,但不是傻瓜,非常清楚能者多劳的道理。大事交给庄致东即可,自己只是做个招牌就行了。
  可范大少却没想到,范毓馪交代完这事后又提了一句,说让范大少北上时把他的两个两个儿子带上。
  “父亲,这……康儿也就罢了,可这令儿尚年幼,北地苦寒,孩儿担心令儿太小,受不住这苦……。”
  “糊涂!”不等范大少把话说完,范毓馪就瞪了他一眼:“我范家自先祖以来,靠的就是代代勤勉经商,四处奔波才有今日,就连为父我当年也在弱冠之时就跟随先父远赴大漠,令儿虽然年幼,又如何不成?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我范家子弟自当效仿先祖创业,难道你想让康儿和令儿长大之后如同你一般?”
  这番话顿时让范大少顿时耳红目赤,他自知自己在范家虽然占了长子的名义,可是要论能力还真及不上几个兄弟,这些话说白了就是敲打自己。
  见他红着脸,范毓馪心中暗叹一声,放缓口气道:“让你带康儿和令儿一起北上,为父不仅是让两个孩子感受我范家创业之不易,此外也有避祸的安排……。”
  “父亲,难道说……。”一听这话,范大少心里顿时打了个突,连忙追问。
  范毓馪摆摆手,很是平静道:“我范家对于朝廷还是有用的,何况为父身上还有二品官衔,至少朝廷不会随意拿我范家开刀。如我范家也倒下,这对于朝廷无半分好处,皇上英明,就连鄂帅也不会如此短视。不过,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有些必要的准备还是要做。我问你,你觉得山西可否真的守住?”
  “这……。”范大少虽然吃喝玩乐精通,做买卖的本事欠缺,但他不是傻子。范毓馪问的这话正是他这些日子已经琢磨过的,对于山西的局势如何,普通人也就罢了,可地位到他们范家这种程度所知晓的一些事远比普通人更多。
  “或许能守住吧。”范大少思索许久,最终说了这么一句模棱两可的话。
  眯着眼看着这个儿子,范毓馪心中暗暗摇头,这个长子还真是不怎么样,都到这程度了许多事依旧没有看透,更没有体会自己的用意。如果换成范翊畴的话,恐怕早就明白自己这样安排的用意了,更不会当着自己的面说出这句话来。
  一想到范翊畴,范毓馪心中就是暗痛,只可惜当年自己的选择错误,不仅害了他,更害得范家失去了一个可靠的继承人。但事已如此,也是无可奈何了,其实这些天他在老宅静思,再加上山西所出的这些大事,让范毓馪现在的心态和之前已有不同。
  勉强笑了笑,范毓馪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继续交代几句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让范大少回去马上准备,三日后启程。至于康儿和令儿必须带在身边,而其他家眷除了范大少的正妻和挑选两个可靠的仆人外就不用带了,北地艰苦,不是去游山玩水,带上正妻和两个仆人是为了照顾孩子,人多了路上也不好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7/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