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9/656

  现在,彭荣必须作出选择,就如同当年周忠良作出的选择一样,彭荣也面临选择的关口。
  他很清楚,也许这是自己这一生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次选择了,一旦选择错误,那么他再也不会有半丝机会。
  “高进……或者是大明?”
  答案只有两个,或者说选择只有两处。彭荣只有选择高进,或者选择投靠大明。前者有前者的好处,后者有后者的优势,彭荣静静思索着,脸上显出纠结的神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间蜡烛的烛芯噼啪跳了一下,房间里猛然一亮,使得一直愣愣坐着的彭荣惊了一下,他这才猛然回过神来,盯睛看了看面前的蜡烛。
  伸出手去,拿着根竹签挑了挑爆开的烛芯,彭荣此时此刻自言自语道:“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说完这句话,彭荣终于下定了决心,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第872章
信仰
  随着皇后和太子抵达北京城,朱怡成在北京的生活逐渐变得习惯起来了。看来,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只要身边有着自己最亲近的人,人们往往就能使自己心情平静并对新环境快速接受。
  之后的二个月里,其他后宫妃子和皇子、公主等也逐渐由南京北上,陆陆续续到了北京,他们的到来更让原本空荡荡的皇宫增添了生气。
  永业七年五月初三,朱怡成的北迁初步正式完成,也就是说自他由南京前往北京到整个后宫搬家完成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个时间看起来似乎不短,但要从皇帝搬家的这个角度来看却是极为快的,要知道南北相隔甚远,再加上搬家的人身份不同,如果放在以前根本没那么容易。
  要知道当年永乐迁都前后耗费了近二十年时间,其中更闹出许多事来。当然当时的情况和现在不同,而且还牵涉到北京城和皇宫的建造等等,可就算这样,在正式迁移的时候也耗时极长,甚至因为北京大殿雷击着火导致群臣的反对和朱棣的坚持很是被砍了几颗脑袋这才强制推行。
  随着后宫整体迁都的完成,北京作为新的政治中枢也开始了它的运行。虽然南京依旧有着六部官员留守,但所有人都清楚南京作为政治中枢将慢慢退出舞台,按照朱怡成的设想,不再保留两京两套班子的设置,所以将来大明会同前明使用不一样的行政统治手段。
  这点,满朝文武都是清楚的,也未有提出反对意见。因为现在的交通环境已和当年不同。如果是在百年之前,南北两京只能依靠漕运和陆路进行沟通,两京相隔数千里,来往极是不便,何况又因为南京的特殊性这才形成了两京两套班子的制度。
  而现在的大明大开海贸,再加上上海等港口城市的大兴,来往南北的海船越来越多,其交通方面也不仅限于漕运和陆路了。
  其他的不说,仅仅以北京到南京的速度来讲吧,由北京至天津,然后从天津登船沿海而下,由上海入长江口沿江而上直抵南京城,这条线路最短的只需三四日而已,就算走的慢些,一旬的时间怎么也能到了,这大大缩短了政令的传达,也更有利于北京作为政治中枢对南方直接有效的统治。
  除此之外,朱怡成自拿下南方后就开始修缮官道,尤其是打下江北后因为赈济的原因采取了以工代赈的方式,不仅修缮各处官道,并且对于水利也开始着手进行修缮和规划。
  这些都不仅都是稳定地方、促进生产、沟通南北的好事,要知道在历代中,朝廷对于官员的考核中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兴修水利和地方生产。而朱怡成这样做恰恰也起到了这个目的,使得拿下中原后使各地在很短时间内就稳定了下来,并且随着各项工程的顺利进展,老百姓的生活也逐渐产生了好的转变。
  说起来中国的老百姓其实是最好统治的一个群体,相比西方国家重视个人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情况,中国的老百姓却一直仅注重自己的生存。
  曾经在后世,甚至这个时代,西方哲学家、神学家甚至王公贵族们对中国人信仰理解一般都是以佛教徒、道教徒这些来判断,其实这种判断是绝对错误的。
  西方人的思维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想法,当西方人见到中国人家里供着佛像、三清像,在某些日子里去寺院、道观虔诚地上香许愿的时候,往往会对这些中国人的信仰进行判断。
  可实际上中国人信这些并不像是西方人那样的狂信,西方人在接受一种信仰的时候往往会把信仰当成自己毕生的寄托,从而为之付出一切。但中国人却不是如此,中国人表面上信佛或者崇道,可实际上中国人的信仰是非常实际的,就算是信佛的中国人在路过田头的土地庙时也会停下脚步拜上几拜,而信道的中国人在见到化缘的和尚时同样会双手合十口称一声师傅,同时给予帮助。
  这些表现让西方人很是不解,所以西方人就又产生了一个错觉,那就是中国人也许是多信仰群体。可是这个答案同样也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国人的信仰并非他们眼中看到的那么简单,而其实中国人是一种非常实际的群体,那就是抱着无论那种神佛都不能得罪,只要对自己有利,自己的信仰随时随地都可以调整。
  比如信道的人在求子时会去求送子观音保佑,而信佛的家庭在科考前会去孔庙拜上一拜以求心安,又或者无论信那种的普通人,在许多时候还会在家中供着祖宗牌位,凡事上三柱香求自己的老祖宗保佑等等。
  这些是西方人根本无法理解的,可恰恰又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中国的老百姓会这样拥有独特的信仰方式,又能够在各种不同的信仰中熟练地运用和转移着,那是因为老百姓们在其千百年的生活中所造成的一种特殊文化。
  说白了,就是一个最朴素也最简单的道理,老百姓奢望的不是别的,仅仅只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而已。所以不同的信仰和转变无不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也是前面说的中国老百姓是最好统治的群体,只需要让他们吃饱饭,不受冻,能够安然地生活和繁衍,国家自然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综观历史,每个朝代只所以最终改朝换代,除了外来的因素外最大的因素就是老百姓吃不饱饭。当这种情况产生,为了生存的老百姓就会揭竿而起,然后酿成席卷全国的起义和战争,从而导致朝代的更替。
  而现在,这个可能性已经极小,随着大明的重兴,再加上商贸的发达和大明对海外的进取,使国内的土地压力大大减轻。再加上科技导致农业的不断进步,还有新兴高产农作物的大量推广,也让老百姓在生存的条件上大大进步。
  此外,之前提到的交通的变化也是如此,官道的畅通使加强了物品的流通,同样也使国家政令能够及时得到传达。如果等到朱怡成的铁路计划顺利完成后,那么整个大明就会彻底变得和以前不同了,困扰千年帝皇的一大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第873章
分段施工
  说到铁路,就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依旧在南京留守的工部尚书蒋瑾。
  随着六部逐步北迁,留在南京的蒋瑾现在可以说是大明在南方最高级别的官员了,而且因为铁路的修建原因,至少两三年里蒋瑾无法前往北京,如果是换成别人的话恐怕要担心远离中枢,但对于现在的蒋瑾而言却是丝毫没有这个担忧。
  毕竟,朱怡成已经给了他承诺,当南京到镇江的铁路修筑完毕后,也就是他直入军机的那一天。为了入军机的这个愿望,蒋瑾已经等了足足七年多了,此事几乎已经成了他的心结。
  所以,蒋瑾是心甘情愿留在了南京,而把工部在朝堂的工作交给了左侍郎进行代管,自己一心一意地全扑在了这条铁路上。自然,他的努力朱怡成看得一清二楚,为了安抚蒋瑾,朱怡成直接给了蒋瑾上了文渊阁大学士的头衔,当这道圣旨送到蒋瑾手上后,蒋瑾顿时仰天大笑不止,同时心中欣喜万分。
  大明的大学士很多,比如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等,但是大学士和大学士之间是有着不同的,按照明制,大学士的排列是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建极殿——中极殿这样,其中建极殿和中极殿两殿极少授予,前明中任职两殿的人寥寥无几。
  蒋瑾原本就有东阁大学士的头衔,但这个头衔仅仅只是荣耀而已。因为按照明制,大学士的品级不高,仅仅只有五品,不像满清提升大学士为一品。这是因为明朝原本是内阁制,为了限制内阁阁员的权利,所以特意这样设置的。
  蒋瑾由东阁大学士成为文渊阁大学士,看起来只是略进一步而已,但这一步却是不那么容易的。要知道东阁大学士的身份许多人都可以担任,但文渊阁大学士却不同,因为在前明设置内阁初期,所有内阁成员必须是文渊阁大学士,也就是只有担任了文渊阁大学士你才有机会进到内阁。
  虽然如今大明已经以军机处替代了原本的内阁,但这个惯例依旧延续了下来。所以说朱怡成给了蒋瑾这个文渊阁大学士的意义很是明显,就是告诉蒋瑾自己的话是说了算的,现在你已经是军机处的候补军机了,只要好好把铁路给建成,那么接下来就能顺理成章地入到军纪处。
  这也是蒋瑾为之欣喜若狂的原因,所以在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后,蒋瑾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铁路这件事中,再加上他的左右手,工部右侍郎,铁道司司长江道蠡的协助,铁路的建造可以说是一日千里,顺利异常。
  从南京到镇江,这段铁路虽然不长,如果接头接尾再加上一些选址的要求,总长也不过200里不到点。这么点的距离,坐船仅半日的时间,就算是走陆路坐马车也不过仅仅一日而已。
  但是作为大明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的意义极其重大,而且这条铁路也将是大明之后修建其他铁路的基础,如今的建造所耗费的成本、选址、人力、统筹等等,都是将来其他铁路建造的参考,正因为如此蒋瑾丝毫不敢怠慢,一直亲力亲为。
  今天,蒋瑾就在听取江道蠡的汇报,随着铁路工程的进展,每日有着无论大大小小的事需要他们解决,如今这条铁路已经建成了二十八里地,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八里地的修建中,蒋瑾等人就遇到了无数前期没有预料的情况。
  这些情况有各种方面,不仅包括地形、人力、材料等各项因素,甚至还和气候变化密切有关。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接着一个问题被逐步解决,铁路的修建也渐渐变得越来越有序了。
  “大人,关于分段修筑的情况就是这样,依下官看来,如果采取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解决许多劳力,不仅能够提高效率,更可以避免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只能停工待料或者等处理完后再继续。”江道蠡现在看起来早就不是当侍郎时候的样子了,因为他作为铁道司司长长期在现场,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江道蠡是变得又黑有瘦,整个人和以前几乎判若两人。
  不过一双眼睛却是比之前更亮了许多,其实不仅是他,就连蒋瑾也好不到哪里去,黑瘦了不少,如果忽略他们身上穿着的官服,换身衣服丢到工地上几乎和普通工人没什么区别。
  听着江道蠡的讲述,蒋瑾静静思索着,所谓的分段修筑这和他之前向朱怡成提出的全段南京至上海的铁路分南京至镇江,然后再修筑镇江至上海的方式略有不同。
  江道蠡的分段修筑是指把南京至镇江全长200里的铁路按工程进行分段,初步分为四段,每段50里。
  按照每段同时开工,然后再把各段连接起来从而完成整个工程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相比一路铺设来得复杂,但在人力的运用和资源调配上却有其便利。在之前的铁路修筑中,蒋瑾他们遇到了很多麻烦,而且一旦碰到问题就必须暂时停止施工,直等到问题解决后才能继续。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许多工作的停滞和资源浪费,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江道蠡根据之前的经验提出了这个建议,而现在就是在和蒋瑾探讨是否要按这种方式来变更施工。
  蒋瑾想了一会儿,点点头道:“这个办法不错,不过我们现在也是头一回搞铁路,虽然南京至镇江的地形不算复杂,改变规划也并不太难,但依我看暂时先分两段试行一下吧,万一有问题也可以避免。”
  “大人深谋远虑,下官佩服。”江道蠡笑着拍了一下马屁,蒋瑾摆摆手道:“这算什么深谋远虑,如不是你提醒于我,我倒一时间未想到这些。你要需知,铁路乃国家大事,皇爷在北京城两眼盯着呢,只要干好了这差事,将来你的前途无量!”
  江道蠡站起身来,深深向蒋瑾行了一礼,作为蒋瑾的心腹和得力助手,他自然清楚铁路的重要性,更明白蒋瑾为何如此上心。
  这条铁路是蒋瑾入军机的筹码,同样也是江道蠡更进一步的阶梯,等到铁路建成,蒋瑾一入军机,那么接下来工部一把手的位置就将是自己的了,而绝对不会是在北京城名义上主持工部的左侍郎。
第874章
不省心的家伙
  江道蠡走后,蒋瑾稍稍歇息了会就走到书桌前,提笔写起了奏折。
  自朱怡成迁都后,蒋瑾几乎三五天就会有一份奏折由南京发往北京,奏折中的内容不仅有他现在手上忙着的铁路一事,还有工部的日常工作,甚至包括依旧设立在南京郊外的皇家研究院的一些情况。
  除此之外,还包括江南的一些地方情况,事无巨细每份奏折都写的异常认真,对于一些工部之外的事蒋瑾仅仅只是汇报,并不作什么讨论,说白了他的奏折就如同一份日常汇报差不多,但要比日常汇报更详细也更全面些。
  虽然朱怡成已承诺蒋瑾入军机一事,并且现在也给了他文渊阁大学士的头衔,但蒋瑾却清楚,未到手的终究是未到手的。之前军机处更替他蒋瑾功亏一篑,这个教训如今依旧牢牢记在心里,再加上眼下自己在南京,离着圣颜又远,这一离得远了,不在皇帝跟前,就算皇帝重视你时间长了也难免会忽略你。
  所以在迁都前除了拜托廖焕之在朱怡成面前时时为自己说些话外,蒋瑾就想出了这个办法,用接连不断的奏折来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存在感,同时也借此机会让皇帝感受到他在南方的辛劳。
  今天的奏折,除了原本就要写的那些东西外,蒋瑾主要是把分段施工的设想和打算汇报给朱怡成。这种事,虽然作为工部尚书他完全可以做主,可是提前告知一下皇帝,这也是做臣子的本分。
  蒋瑾知道,朱怡成其实不会太多在意这些,就像是他自己那样,对于下属仅仅只是给出一个目标,至于怎么干,如何干他不是很在乎,他要看到的仅仅只是结果。
  只要结果好,过程不重要。朱怡成那边恐怕也是如此,可有属下的尊重和汇报和下面擅自主张那就是两码事了,对于这点蒋瑾心里自然是清楚的。
  一份奏折他前前后后写了一个多时辰,直到修改后再端正地撰抄在正式的折子上这才算完。等墨干后,蒋瑾封起奏折,把它装进一个盒子里,然后喊来手下,尽快送去北京城。
  做完这些,天色已经大黑了,忙碌了一天的蒋瑾只觉得身子有些困乏,简单用了些餐,蒋瑾躺在塌上,却一时间却没有入睡,随手拿去一本书来借着烛光翻看着,等看得磕睡虫上来自然就会睡过去。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正当蒋瑾迷迷糊糊地准备要睡着的时候,突然间门口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蒋瑾猛然一惊睁开眼睛,顿时喝问是谁。
  “老爷!是我!”
  外面的声音是府中的老仆,蒋瑾顿时很是不悦,这都半夜三更了,敲什么门?不过他同时有些警惕,顿时想到了是否是铁路那边出什么事,毕竟自己这个老仆跟了他好多年了,平日里也是很讲规矩的一个人,如果没重要的事也不会这时候来找自己。
  想到这,蒋瑾连忙起身,披上衣服下了床,几步走到门口拉开门。
  “老爷……。”门口站着的老仆有些忐忑不安地望着蒋瑾,蒋瑾直接问道:“出了何事?是工地上有什么消息?”
  “不……不是的老爷……。”老仆的表情有些僵硬,迟疑道:“回老爷,工地上无事,是毅少爷要求见老爷。”
  “毅少爷?蒋毅?”蒋瑾一愣,神色顿时很是不高兴。
  老仆担心蒋瑾怪罪,毕竟他在蒋瑾身边多年知道蒋瑾的脾气,连忙解释道:“老爷,原本小的和毅少爷说了,老爷您已歇下了,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可是,毅少爷似乎有什么紧急的要事,非要见老爷您不可,小的差一点儿就没拦住他,无奈只能来禀报老爷……。”
  蒋瑾顿时皱起了眉,蒋毅半夜突然跑来找自己能有什么事?自己这个族侄一不是朝廷官员,二来也不是有大出息的人。之前琉球的事闹得差一点儿让自己在朱怡成面前失了宠信,上回自己未入军机,恐怕也是因为和这件事有些原因。
  所以自那件事后,蒋瑾对于这个族侄一直不怎么待见,平日里减少了来往。除了逢年过节蒋毅会过府来拜见自己外,平常自己都不怎么见他,而蒋毅自己也知道因为琉球的事惹得蒋瑾不高兴,所以也比较识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