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8/656

  随着高进的部队和赵弘灿合兵后,两部势力大增,对抗起贵州的清军不再吃力。后来岳钟琪入川的消息传来,贵州清军士气大跌,而赵弘灿部却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振奋。
  趁此机会,赵弘灿果断下令贵州的部队加强对清军的攻击,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把他在贵州的地盘扩大了几乎大半。而现在,贵州清军除了依旧守住贵阳首府和西南地盘外,其余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已经全部落入了赵弘灿和高进部的手中。
  虽然说是联军,但实际上高进部倒是遵守诺言,尤其是打下贵州东南部后,高进主动就带领主力南下,直接把原来的地盘送给了赵弘灿。
  按照高进的说法,他原本就没想在贵州常驻,他的主要目的是缅甸等地,只要赵弘灿能够帮助他打通南下的道路那么其他的地盘他都可以不要。
  这是之前早就商量好的,赵弘灿自然没有异议,何况他的目的不仅是贵州,还有云南。再者想进入缅甸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通过赵弘灿所控制的广西先入安南,然后从安南进入万象国(后世的老挝),然后再进入缅甸。
  这条路赵弘灿并不想让,因为在他看来安南是自己的后花园,而万象国同样是自己的屏障,所以他打着的算盘是让高进帮自己拿下云南后再让高进由云南进入缅甸。
  再者,现在的高进和赵弘灿算得上是友军,而且在联合作战中赵弘灿也明显发现高进部的主力战斗力很强,有这么一个帮手在,在没有彻底达到目的之前赵弘灿怎么会轻易放弃?如果放高进离开,难道让他自己一个人去对于清军不成?
  另外赵弘灿其实还有一个心思,随着战事的顺利和地盘的扩大,他现在隐隐有了些其他想法,曾经有几次他都和心腹商量过,是否可以找个机会吞并高进部。
  因为一旦吞并了高进部,那么赵弘灿的军力就将大增,拥有两部的力量,在整个西南赵弘灿就成了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对此,彭荣表示不赞同,他告诉赵弘灿吞并高进部并非是那么容易,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高进部的骨干是白莲教,而高进眼下是白莲教的教主,白莲教组织不是普通义军可比的,他们有着外人所不知道的结构和模式。
  其二:高进这人是个英雄,不仅能文能武,而且颇有谋略,一直以来虽然是联合作战,但高进从来不会把自己的部队交于别人之手,更不说不做丝毫防范了。
  其三:双方之前有协议在,作为友军如果赵弘灿做出这种事来必然是无义之举,所谓无义行径将给自己留下污点,以后天下又如何能信他?
  再加上清军和大明方面的反应等等,这些因素都不允许赵弘灿去做这种事,而听到彭荣如此劝说后,赵弘灿这才勉强打消了这个念头,只是摇头叹息。
  “彭先生,依你看,这贵州还能支持多久?”说完了高进方面的事,赵弘灿突然间提到了贵州的战事,兴致勃勃地问着坐在下首的彭荣。
  彭荣笑了笑道:“依我看来,王爷入贵阳的时机就在近日了。”
  “哦,先生为何如此说?”赵弘灿有些惊喜地问道。
  彭荣轻描淡写道:“如今贵州之地清军已失十之六七,除贵阳首府外,也就西南两个州府依旧在贝和诺的掌握之中。况且,岳钟琪将军入川后,云贵两省就成了无根浮萍,其上下惶惶可想而知,如王爷大军继续进攻,贵阳就将陷入困境,贝和诺等人可不是傻瓜,他难道会死守贵阳而把自己自陷绝境不成?故学生以为,不出半月,贝和诺见无法扭转战局必然主动撤离贵阳,而到时就是王爷入主贵阳的时日了。”
  “哈哈哈!”听到这番话,赵弘灿顿时大笑起来,同时又连连点头:“先生说的极是,孤也是如此认为的,看来这贵阳入孤之手就在眼前,等拿下贵阳后,本王提兵百万继续长驱直入,到时候必然要在五华山登高一览。”
  此时此刻,赵弘灿只觉得心中畅快不已,甚至遐想起攻入昆明城,登上五华山时的情景。
  等到那时候,自己这个西南王就名副其实了,恐怕就连当年的平西王吴三桂也比不上自己的威风吧?
  彭荣迟疑了下,开口道:“如一切顺利的话,王爷攻入昆明城是必然的,而到那时王爷也就立下不世功勋。想来,以王爷的功劳,大明天子必会厚封王爷,学生向王爷先道喜了。”
  “哈哈,这是自然,这是自然!”赵弘灿笑得嘴都合不拢了,拍着手道:“等到那时候,本王坐镇西南,用兵三省,这大明天子怎么会不厚封于我?先生倒是先猜猜,大明天子如何封本王呢?是永镇云贵呢?还是直封三省?”
  “这个学生如何能猜得到?不过以王爷的功劳,恐怕都有可能吧。”彭荣陪着笑说道。
  赵弘灿笑眯眯地连连点头,接着彭荣又说了几句让他开心的话,赵弘灿高兴之于顺手还赏了彭荣一把玉如意。
  捧着玉如意谢过赵弘灿所赐,彭荣这才毕恭毕敬地退出了银安殿,离开了宋王府。
  出了王府,外面的长随已经等着了,见彭荣身影连忙迎了上去,而后面跟着的是一顶四人抬的轿子。
  “大人,您上轿。”长随低声说道。
  彭荣点了点头,手里捧着那玉如意进了轿子,随着一声起轿,轿子就抬了起来,随后朝着彭荣的府邸方向而去,而坐在轿中的彭荣在放下轿帘的一瞬间,一张原本的笑脸变得凝重异常,他静静坐在轿中,低头看了看手中拿着的玉如意,过了一会儿长叹一声,把玉如意放到了一旁。
第870章
往事如烟
  回到家,彭荣换了身衣服,随后就去了书房。
  在书房中他点上一支檀香,却未像平时那样翻阅公文,又或者提笔写些东西。今日的他到家后显得有些心事重重,直接坐在椅中目光望着桌上的一处。
  他所望的地方摆着一件东西,正是刚前赵弘灿赐给他的玉如意,这柄玉如意虽比不上皇宫大内的珍贵,可却也不是寻常之物,浑体以羊脂白玉雕琢而成,价值不菲。
  也不知他看了多久,最终长叹一声,无奈摇了摇头。
  不知道怎么回事,今天他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人,而这个故人就是曾经的好友和同窗周忠良。
  虽说如今周忠良早就身死,其尸骨也不知去了哪里,但现在彭荣却仿佛在烛中照映中看到了那张熟悉的脸,依旧栩栩如生。
  说起来,彭荣是很羡慕周忠良的,他们是同乡又是同窗,更是好友,可是他和周忠良的遭遇却是大不相同。
  一开始,他们没什么区别,彭荣当年在青州为幕友,而周忠良却在家乡附近找了份差事。说起来干的都是师爷的行当,可以本事论,周忠良却比不上彭荣,但彭荣却没周忠良的运气。
  就说当年周忠良意外被逼入了袁奇军中讲起吧,那时候的周忠良在半道上碰上劫道的袁奇,侥幸逃脱小命,再加上他又直接在袁奇面前揭发了朱怡成的身份,从而被迫从“贼”。
  可实际上,这恰恰就是周忠良的机遇,正是那一次使得周忠良的人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走上了一条连他自己都没想过的路。
  由于那时候朱怡成孤身一人,周忠良也是被迫从贼,所以当时朱怡成开始很依靠周忠良,甚至希望周忠良能够为他出谋划策,想办法逃脱险境。可惜的是周忠良一开始想两头讨好,后来又觉得朱怡成只不过是个傀儡,与其靠向朱怡成倒不如投向袁奇,所以自誉为聪明的周忠良就做出了第一次错误的选择。
  这个选择就是周忠良出卖了朱怡成,从而投靠袁奇的一步,也正是因为周忠良的这个举动使得袁奇牢牢控制住了朱怡成,并且借用朱怡成的身份正式起事。
  在起事后,袁奇并没亏待周忠良,不仅封他为大学士,更给了他极厚的封赏。可以说那时候的周忠良是春风得意,在义军中地位极高,甚至被人直接称为“周阁老”,从而成了袁奇手下最有权势的文官。
  换句话来讲,周忠良的地位和后来朱怡成那边的廖焕之不相上下,这和当初做师爷的周忠良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权利有了,地位也有了,一个仅仅只有秀才功名的人摇身一变就成了义军中的权臣,其造化不能不说浅。
  而之后,随着袁奇的几次起落,周忠良都跟随在身边,也正是这样袁奇也越来越重用于他。可谁想到在江西的时候,周忠良突然就背叛了袁奇,要说到这件事却同他彭荣是脱不了关系的。
  因为当时为清廷当说客的人就是彭荣,也是彭荣费了三寸不烂之舌才说服的周忠良“弃暗投清”。
  说句实话,那时候的彭荣去江西的时候,一来是为了自己的幕主办事,二来也没有什么恶意,毕竟那时候大清还是天下之主,就算是朱怡成那时候也未真正成气候,这天下十之八九依旧是大清的地盘,作为朋友劝说周忠良投靠朝廷是很正常的事,何况周忠良投靠朝廷无论对他自己或者对周忠良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之后这事字彭荣的精心策划下终于成功了,周忠良趁着袁奇在外征战的机会突然发难,在背后狠狠捅了袁奇一刀,导致袁奇部瞬间土崩瓦解,而袁奇本人也因为兵败受伤最终含恨而逝。
  就此,立下大功的周忠良又一次摇身一变,从而由一个反贼成了清廷的地方大员。江西布政使,这个职位落到了周忠良的头上,从而让他的人生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可谁想到,周忠良这人志大才疏,当了布政使后非但无法控制部属,反而内部闹起了矛盾。再之后,明军节节胜利,开始进攻江西,周忠良那时候如果有点勇气,或有那么一些能力的话,以当时清军在江西的兵力包括中原的清军布置完全可以死守城池,好好地和明军较量一番。
  周忠良如果这么做,虽然要击败明军有些困难,可要勉强守住还是有机会的,而且隆科多的部队离江西并不远,只要等到援军到达,两军合并就能同明军分庭抗礼。
  但在这时候,这周忠良贪生怕死的本性暴露,居然找了个借口直接丢下首府跑了。他这一跑,导致整个江西顿时大乱,明军趁此机会势如破竹,一举就攻下了江西大部,从而使战局崩溃。
  最终的结果天下人都清楚,南逃的周忠良最终没能跑掉,南昌一战,周忠良被明军生擒,随后直接被朱怡成送给了高进那边。背叛袁奇的周忠良落在高进手中能有什么好下场,等待他的自然是绝望。
  周忠良的一生可以说是两极分化,他的前半身庸庸碌碌,而他的后半生却是一部颇具传奇的故事。
  但要说周忠良落到最终的下场,其实要怪的只有是他自己。如果不是周忠良太自誉为聪明,又善于算计的话,恐怕如今他依旧是一个大人物,可惜的是正是他的算计让他最终从高处跌了下来,甚至跌得粉身碎骨,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啊!
  想着周忠良的往事,彭荣心中不由的感慨万分,他周忠良有那么多的好机会在手,可是他却一个个被自己给放弃了。别人的路是越走越宽,而周忠良的路却是越走越窄,最终还走进了死胡同里。
  归根到底,那是周忠良不识大局,眼高手低又自作聪明导致。如果是他彭荣的话,无论是跟随着谁,其结果绝对不会像周忠良那样悲惨。对于这点,彭荣一直是这么想的,可他怎么都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居然会面临和周忠良同一选择的处境。
第871章
烛芯
  彭荣在成功说服周忠良投清后立下了功劳,从而让自己终于由一个师爷成为了官员。
  可惜的是,在京中他这个官干的实在不怎么样,再加上当时局势的变化,明显感觉不对的彭荣决定离开京城南下湖南另谋他路。
  原本彭荣是想到湖南后再入江西找周忠良的,可谁想到了湖南后不久周忠良就南逃了,见到周忠良如此,彭荣当时就断定周忠良必然不得好死,他自然也绝了找周忠良的念头,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去了广西,投到了赵弘灿的手下。
  只所以投赵弘灿,那是因为彭荣仔细考虑后的结果,而当时的赵弘灿也没让彭荣失望。彭荣在赵弘灿手下很快就崭露头角,从而得到了重用,对此彭荣心中是非常感激赵弘灿的,更为他尽心竭力地出谋献策。
  无论是之前贵州谈判,或者是后来的称王联合,这些策略的背后无不有彭荣的影子在。而且这一步步走来,赵弘灿的势力优势也不断明显,这就更让赵弘灿对彭荣所看重,而现在彭荣可以说是赵弘灿手下最重要的官员和谋士,赵弘灿对于彭荣也极为信任。
  但走到这一步,彭荣却已经感觉到不对劲了,原本他努力帮助赵弘灿只要想要一展自己的才能并让自己出人头地而已。可谁想到,随着贵州战事的顺利和天下大局的又一次变化,赵弘灿的心态也开始了改变,现在的赵弘灿已经和自称宋王前的赵弘灿简直如同两人,开始头脑发热了。
  原本彭荣为赵弘灿谋划,只是想让赵弘灿和自己在之后多捞一些政治资本,从而使其获得利益而已。彭荣是明白人,他看的很清楚,这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大明成为天下之主已不可阻拦。
  赵弘灿称宋王,不仅和清廷划清界限,同时也以这名义向大明称臣,那是为了在大明面前获得一个名份罢了。在彭荣看来,接下来赵弘灿可以走两条路,一条路是学着高进的办法直接南下南洋诸国,然后在海外建国,随后占据一方。
  如果走这条路的话,在贵州甚至包括广西的基业就要直接让出去,让给谁?自然就是让给大明,同时用这种方式来征求得到大明对于赵弘灿攻占南洋诸国,成为大明属国的默许。
  至于第二条路,那就简单的很。只要打垮云贵的清军,赵弘灿直接和明军合军,随后主动称臣,交出手中的所有军队和地盘,这样一来就成为大明之臣,以彭荣对朱怡成的了解赵弘灿的宋王封号必然可以保留,但接下来赵弘灿就得入京,然后他赵家一门就成为大明贵勋。
  这两条路,前者对于赵弘灿来讲更好些,至少在外建国成为一国之主,好过仅仅在大明当一个宋王来得威风。而后者对于他彭荣来讲却是好事,自己可以趁此机会成为大明之臣,以他的能力必然今后会有重用,再加上他现在的官职并不低,到了大明那边怎么着也是个布政使的高位。
  这就是彭荣绞尽脑汁为他自己和赵弘灿谋划的出路,在他看来这两条出路无论走那一条都有着不错的结果,而且成功率非常之大。而现在的局势也证明了他当初的眼光,如果按照他的想法继续下去,成功是必然的。
  可是彭荣怎么都没想到,当了宋王后的赵弘灿居然野心膨胀了起来,尤其是当拿下大半个贵州后,这赵弘灿甚至开始洋洋得意,意图直接吞掉云贵两省,随后再南下安南、万象等国,打算以此来建立他宋王的基业。
  这个莫名其妙的想法让彭荣吓了一跳,假如是几年前,这天下大局还不是大明一家独大的情况下,或许彭荣会支持赵弘灿这么干。可是现在这情况早就不同了,大明已经成了天下之主,所以天下无二主,况且无论广西、贵州、云南,这三省原本就是神州之地,作为天下之主的大明,包括大明皇帝朱怡成是绝对不允许这三省成为化外之地的。
  赵弘灿这么干简直就是找死,他分明就是在挑衅大明的底线。彭荣原本是想劝的,可赵弘灿洋洋得意的几话直接就把彭荣这念头给打消了。因为这时候的赵弘灿已经自大并且自狂,根本就听不进其他的话,假如彭荣硬劝的话非但没有什么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像彭荣这样的聪明人怎么会做那样的傻事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人固然受人尊重,但往往下场却是悲惨的,彭荣可不想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就像今天,赵弘灿洋洋得意之下口出狂言,还送了一柄玉如意给了彭荣。彭荣虽然接过此物的时候表现的满心欢喜,可实际上他当时的心就沉到了底,因为他知道赵弘灿这条船已经要到了快沉的时候了,如果不能及时换船,那么他就将和赵弘灿一起沉入水底。
  所以彭荣回到家中后才会如此反应,因为他已经在赵弘灿的身上看到了结果。这个结果不是他愿意看见的,却又无法阻止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