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8/656

  马功成当即点头道:“正是如此,而且如此进军我大明无需有任何负担,更占有大义之名。皇爷,以满清的手段,西兴刀兵定会弄得西域民不聊生,到时我大明就是正义之师,所到之处定能让地方欢欣鼓舞。再者,满清一路扫过去,地方王公贵族恐也十不存一,这恰恰也给了我大明拿下西域长治久安的基础,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朱怡成微微点头,其实马功成说的这些正是他之前所想的。一直以来,朱怡成并没有拿出十二分的力气攻击陕西,这原因也在此处。
  当初,他得知高进南下贵州的时候就突然想到了这点,而在得知满清派兵西进西域后又想到了这点。如果仅仅只是想恢复前明的疆域,朱怡成根本不需要考虑那么多,更没必要去占新明、吕宋、柔佛甚至澳大利亚了。
  在朱怡成的心中,他需要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一个能够让全世界震惊并且让历史后人享用不尽的庞大帝国。
  堂堂中华,难道连所谓的日不落帝国也不如么?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怡成才会做出这样的决断,他必须要以自己的力量亲手把这一切创建出来。
  中华历史上,一个朝代开创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个王朝最为强盛的时候。同样,国家的疆土也基本是由开国君主来确立。
  自复国以来,朱怡成一直都在努力改变着这个国家,改变国家的国民的思想,试图让中华儿女知道这世界的残酷和不进则退的道理。作为皇帝,他也是这样起的表率作用,并且在平日里,在他同自己的太子和皇子、公主的交谈中也一直灌输着这些思想。
  朱怡成可不想在自己死后,自己一手开创的帝国会和以前的王朝那样逐渐失去了进取心,然后慢慢成为一潭死水,最终消亡。他希望自己的继承者,包括所有的国民和臣子依旧和他们的前辈一样永远进取,使大明成为一个真正的千年帝国为后世敬仰。
第843章
功爵
  马功成提出的两个战略方案正是朱怡成一直都在考虑的,如果采取前者,神州彻底光复就在眼前。而如果采取后者,虽然表面上能恢复故土,但满清却依旧会成为地方势力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但相比前者,后者获利却更大许多,而且对于西域这些地方朱怡成也一直虎视眈眈。朱怡成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以他的眼光是这时代中人所不及的,在他看来西域原本就是中华领土,早在盛唐之时,大唐的安西都督府就控制住了西域,使大唐威名响彻天下,只可惜的是随着大唐后来逐渐衰弱,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这些领土却又一点点地失去。
  其实就在前明,大明也曾经建立过哈密卫,把触角伸向了西域之地。只是和盛唐时一样,在百年之后大明势力因为各种原因逐渐退出,这些土地也不再为大明所有。
  一时间,朱怡成不由得沉思起来。就像他刚才心中所想的那样,每个朝代最强盛时期是开国之时,这个时候整个王朝蒸蒸日上,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并且保持着强大的国力和军力。
  假如不趁着现在就奠基王朝的基础,朱怡成自己都不知道等到他百年之后的大明会如何?这对于一心想要建立一个千年帝国的他来讲,是无法容忍的。
  何况,留下部分满清残存力量并非是坏事,以目前满清的情况来看,他想再翻身已经毫无可能。虽然在西安的满清朝廷依旧自称正统,建兴小儿也自称皇帝,但实际上现在的满清已没了称帝的资格,假如再遭受重创的话,满清自去帝位也是极有可能的。
  用驱虎吞狼之策攻略西域,这个想法着实让朱怡成心动,思索了片刻,朱怡成最终还是决定采取后策,也就是先取山西,随后再逼迫满清只能西进,借势再打下西域的战略方针。
  得到朱怡成最终决定后,马功成一时间神色激动,当即在朱怡成面前拍着胸口保证他一定会打好一仗,为大明开疆拓土,建万世之基业。
  之后朱怡成继续向马功成问了一下如何用兵和布置的细节,马功成对此心中早有谋划,当即一一道来,对于朱怡成极为满意,告诉他此事需由总参谋部对整体战略部署进行全面规划,以确保万无一失。
  等马功成兴致勃勃地离开后,朱怡成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不由得哑然失笑起来。
  其实自己的想法何尝也不是那些臣子们的想法呢?现在满朝上下所有人都清楚,自朱怡成还都后,接下来就是对天下的战略调整,等平定天下后必然会进行第二次封爵。
  按照百官对朱怡成的了解,这一次封爵和上回大不相同,可以说是大明真真正正的一次大封。其影响力几乎可同当年朱元璋策封功臣,朱棣靖难之封基本相同。
  大明的勋贵爵位,除了极少一部分外,大多封爵向来都是开国时期完成的,无论是公侯伯各等爵位,自前明一朝可以说是于国同休。
  而在前明近三百年的统治中,在其中各朝被封爵者少之又少,除有大功者之外就是外戚封爵了,而且这种爵位都有着限制。当然,前明末期天下大乱之时暂且不说,何况那时候的封爵其意义已经和建国之初完全不同了。
  因为这个原因,所有官员对于封爵期盼已久,甚至有些功臣早就眼巴巴地计算着以自己的功劳究竟能封个什么爵位了。
  虽然大明现在的爵位经过朱怡成的改制,已从三级爵分为五级爵,增加了子爵和男爵的爵位。除此之外还有民爵的存在,这些爵位每一爵又分为各等,划分比之前精细得多。
  但就算这样,爵位和爵位之间的不同也代表着各自地位的不同,这可是牵涉到自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事,吃肉还是喝汤就看这一锤子买卖,利益当前谁又能免俗呢?
  再者,现在的大明和前明在文武之间也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更没有前明时期文官封爵会被文臣所认为很是不屑的看法。在现在朝廷里,文官之中同样有许多人期盼的封爵,大势如此,朱怡成心里自然是知晓的。
  所以从这点来看,马功成,或者包括马功成在内的其他文武官员都摩拳擦掌,意图在最后的时刻更多建功立业,以进一步确保自己封爵的把握。就像现在这样,马功成心里知道朱怡成的想法,顺水推舟提出了拓疆的建议,其用意既有公心,也有私心。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刚才朱怡成只是沉浸在如何选择的思绪中没反应过来,而等马功成走后,他很快就想到了这个,忍不住摇头大笑。
  不过朱怡成并没有责怪任何人的想法,因为建功立业不仅是皇帝所想,作为臣子哪个也不这样想?尤其是作为武将,封狼居胥是所有武将的最高荣耀,假如他不是皇帝仅仅只是将领的话,同样会和马功成有相同的选择。
  为了这次战略部署,朱怡成决定调动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其规模丝毫不亚于当年的中原大战。
  几日后,朱怡成的圣旨正式由军机处下达,马功成领征西大将军,率十五万大军先取山西,随后再攻陕西。
  这支军队中,马功成为主帅,总参谋长庄岩为副帅,并辖新军林建章部,朱一贵部和张家口等地驻军,合军出征。
  除去这十五万大军外,大明还调用了数十万民夫,下拨无数钱粮器械,以确保后勤畅通无阻,这些部队也将在两月内进行集结,随后西进开向怀安,然后直入山西作战。
  就这样,整个大明如同一架精密的战争机器,开始了它势不可挡地步伐。随着军机处和总参谋部每日的报告送进宫来,朱怡成也期盼着能早日拿下山西,然后驱逐满清势力于长城之外。
第844章
年幼的太子
  “母亲,这船好大!”
  六岁多的朱伯穿着一身太子常服,由皇后李娟儿牵着走站在一艘战舰的甲板上。
  小小的朱伯抬头看着高高的船帆,还有他脚下所踏的战舰甲板,忍不住开口说道。
  “这是自然,这艘战舰可是我大明现在最强大的战舰之一,这是你父皇钦命的雷霆战舰,我大明如今之所以能纵横四海,就是依靠这种战舰打败各国。”李娟儿微笑着向朱伯解释道。
  “这就是雷霆舰?孩儿听邬师傅说过,邬师傅说此舰是现在世界上最强大的战舰。”朱伯眼睛顿时一亮,连忙说道,同时目光忍不住朝着四周望去。
  从出生后,朱伯一直都在宫中,直到进学才会出宫。就算是出宫,他和弟弟妹妹,包括一起进学的勋贵子弟也仅仅只是来往皇宫和学院,只有很少几次在邬思道的安排下在南京附近几处地方转了转。
  所以对朱伯来讲,他所知晓的天下仅仅只是他心中的一个概念而已,而且许多事也仅仅只是听师长或者朱怡成和李娟儿讲述罢了。却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更不用说亲自经历了。
  而现在不同,这一次可以说是朱伯第一次真正离开深宫,接触到外面的大世界。望着这四周的一切,他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惊喜。
  “这雷霆舰真是实在太大了,原来所谓的强大是这个样子……。”雷霆战舰的雄伟让朱伯印象深刻,而且随着战舰开出长江逐渐向上海而去,很快就要沿海而上,看到真正的大海时,朱伯心中既是激动又是兴奋。
  这时候,他有些遗憾弟弟妹妹没能跟着自己一起北上,如果他们在的话,就能够和自己一样见识到这不寻常的一切了。
  对于为什么弟弟妹妹没和自己一起北上,而是继续留在南京宫中,需等自己抵达北京后再分批北上。这个安排朱伯不是很清楚,所以他心中很是遗憾和不解。
  其实这么做,那是为了保险起见,毕竟朱怡成的子嗣虽多,但作为太子朱伯是不一样的,所以朱伯和皇后李娟儿一起北行,而其余皇子公主和妃子等会后续再动身,这是为了保险起见,同样也是考虑到万一有意外的发生。
  初次登上战舰的朱伯见什么都觉得好奇和新鲜,李娟儿索性带着他在这艘战舰各处好好看了一看。甚至还带他去见了一下炮室,也就是安装大炮的舱室,只是为了安全,并没有在那边做太多停留,只是带着他摸了摸大炮,再瞧了瞧炮室的格局后就离开了。
  现在,战舰已开进了长江,正沿江而下朝着出海口而去。随着战舰的前行,长江的江面越来越宽,隐隐约约甚至望不到两边,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娘娘,江面的风渐大了,还请娘娘和太子殿下入舱歇息。”一个小黄门见李娟儿带着朱伯在甲板上停留了好些时间,随着外面开始起风,再加上在甲板有些不安全,忍不住上前轻声劝道。
  李娟儿微微点头,拉着朱伯下了甲板,朝着船舱而去,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船舱内,这是一间特制的船舱,里面打通面积很大,如果不是四壁和天花板和普通房子有所两样,初一看上去几乎就像是在陆上的房屋没太多区别。
  在船舱中,一个人正端坐着一张椅子上,因为是船上,所以这里的所有家具包括椅子基本都是固定在地面上的,这是为了防止颠簸导致碰撞。
  这个人身着道袍,手中拿着一卷书翻看着,在他边上摆着一壶茶,而不远处又点着香炉,渺渺青烟正淡淡升起。
  “娘娘,太子殿下。”听到脚步声,邬思道抬头一看,放下了手中的书,微笑着向两人行了行礼。
  “邬先生好兴致,这时候还在看书。”李娟儿虽然是皇后,但她这个皇后和普通皇后不同,她可是当年跟随朱怡成经历过战火,出生入死的女人。
  何况,在朱怡成受制于袁奇之时,正是李娟儿为朱怡成拉拢人员,这才有了后来复国的班底,甚至有一段时间,李娟儿还替朱怡成执掌过亲卫和暗探,后者也就是现在的锦衣卫,可以说李娟儿并非寻常女子,说一句巾帼英雄丝毫不为过。
  对于邬思道,李娟儿自然是熟悉的,和朱怡成一样,李娟儿从来没有把邬思道看作普通臣子,一直对他极为尊重。而且现在邬思道又是太子师,执掌皇家学院,身份超然。
  “娘娘说笑了,行舟之时臣也只能看书打发时间而已。”邬思道笑着说道,随后目光投向了朱伯:“臣见太子殿下神色兴奋,怎么?刚才去观舰可有所得?”
  “先生说的没错,刚才母亲带我看了看这雷霆舰,还去了炮室见了大炮,虽然先生之前授课之时同我讲过,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巨舰大炮究竟会是这等样子,实在和想象中的大不相同。”
  朱伯这番话顿时让李娟儿和邬思道同时笑了起来,邬思道点头道:“太子殿下说的没错,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这就是所谓的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朱伯歪着脑袋想了想,随后朝着邬思道行了一礼:“先生说的极是,我今日才明白这些道理,还请先生日后多多教诲。”
  “太子聪慧,臣自当如此!”邬思道极是欣慰地点点头。
  作为太傅,邬思道对于自己这个学生是非常满意的,朱伯虽然年幼,但不仅聪明异常,而且行为端正,是一个极好的学生。这对于一个皇家子弟,尤其是国家储君来讲是极为难得的。
  仅仅由此可见,朱怡成和李娟儿对于太子的教育是成功的,国有储君如此,这大明如何不兴?而且不仅是朱伯,其他几个皇子公主,虽然性格各有不同,但都是可教之才,作为皇家学院的山长,邬思道更为之自豪。
第845章
理念之别
  对于皇家学院,也就是皇家学堂的教育安排,朱怡成在成立之初就同邬思道深入探讨过,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一开始,邬思道对朱怡成有些要求觉得不错,比如说在学院中设立明算和明法的课程。
  虽然邬思道是儒家出身,当年也是考过科举的,不过他并不鄙视除明经之外的学问,相反邬思道对于明算和明法很是精通。
  邬思道原本就是一个优秀的谋士,作为谋士仅仅熟读几本诗书是绝对无法胜任的,古人所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句话就包括了诗书外的知识。何况邬思道在多年的幕友生涯中花过大力气研究过其他学问,并把它们运用在实际之中,从这点也可以讲邬思道是做到了实践,拥有丰富的经验。
  再者,自朱怡成恢复科举以来就改变了明经一家独大的局面,重新开考了明算和明法,这种做法一开始朝中虽然限于朱怡成的威望不敢反对什么,可民间对于大明把明算和明法同明经提到同一阶层的做法却有着不少异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借此招揽了不少在明算和明法中的优秀人才,而这些人才在为官之后所展现的能力也令人惊喜万分。
  现在,整个大明的官场中虽然明经,也就是进士科的官员依旧占着大比例,但明算和明法两科的官员也不少,不过在基层吏员中,这两科的人才却已经超过了明经。
  皇家学院教授的学生和普通私塾不一样,学院中的学生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太子朱伯,接下来就是几个进学的皇子了,就连公主也会单独授女课进学。其他学生其背景基本都是贵勋之家,或是朝中重臣的子弟。
  这些学生,毕业后走正常科举的不能说没有,但想来绝不会多,所以他们的学习内容就不能和私塾相同,按照朱怡成有一次所说的,就是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8/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