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6/656

  如果不是贝和诺一直对赵弘灿有所防备,从开始就不答应此事,而且在赵弘灿领兵入贵后立即就下令贵州方面不得接受赵弘灿的命令,并让贵州清军严防广西军,使得赵弘灿一时间无法轻易吞下贵州的话,恐怕整个贵州早就到了他的手里。
  就算是后来赵弘灿的部队和贵州清军大打出手,双方视同水火时,阿灵阿依旧对赵弘灿抱有一丝希望,他认为当初正是自己的原因才让赵弘灿逃得一难,后来又在赵弘灿和朝廷之间周旋,使赵弘灿在广西安然无恙。再怎么说,自己对于赵弘灿还是有恩的,甚至还提出要亲自前往广西见赵弘灿,劝说他以大局为重,让赵弘灿和贝和诺两人携手共扶大清。
  亏得贝和诺没有答应阿灵阿这个请求,而是把他直接扣在了昆明,后来有同贝和诺一起由云南进入贵州。如果阿灵阿真的跑过去的话,那等于是自投罗网,说不定现在他阿灵阿的脑袋就被赵弘灿给祭了旗了。
  “大人,如今赵弘灿已反,其部虎视眈眈,近期恐有大战将起,还请大人早做安排。”刘荫枢见阿灵阿如此,心中轻叹一声,随后开口说道。
  刘荫枢不想让贝和诺多刺激阿灵阿,虽然阿灵阿早就成了闲人,手中没有半分权利,而且也被建兴皇帝也不怎么不待见他。但毕竟阿灵阿是满清贵族,又曾是上书房大臣,一旦真把阿灵阿给气死了倒也不是什么好事。
  “无妨。”贝和诺冷冷一笑:“他赵弘灿有几斤几两我难道不知?命令各部严加防范即可,等本督先提兵灭了高进这贼子,然后来取他赵弘灿的脑袋!”
  “可是大人,怕就怕他赵弘灿同高进两部合流。”刘荫枢沉咛道:“遵义谈判之时,其双方使者就再私下有所接触,现在赵弘灿突然自称宋王,举旗而反,依我看定有依仗。一旦两部合流,以我军力量要对付他们并不容易,更何况这赵弘灿还向金陵那边称臣,假如明军出手相助的话,那贵州恐怕就……。”
  说到这,刘荫枢就再也没继续说下去,但是贝和诺已明白了他的意思。
  思索了下,贝和诺微微点头道:“老大人说的倒不错,此事不可不防。不过依本督看来,前者倒有可能,但后者却不用忧虑。”
  “大人的意思是……?”
  贝和诺冷笑道:“自广州战败,丢失广东后,他赵弘灿就实同割据,这些年来中原风云变幻,而他赵弘灿却占据广西一直至今,难道他就没动小动作?其实我早就猜到他和明军那边有联系,如今所为恐怕也是安金陵之心罢了。但要真说引明军入贵,他赵弘灿也做不出这事来,赵弘灿能走到今日地步,绝不是无智之人,他心中清楚的很,他自称宋王却不是送王,如果双手拱手送出广西基业,那他还有什么筹码?”
  说到这,贝和诺又是哈哈一笑:“再者,如果他是真心诚意要投明军,哪里还会自称宋王?带部投了明军就是,既称宋王,又如何会做那样的事?”
  “言之有理!”刘荫枢点头表示同意,当即抚须大笑起来。
  当赵弘灿的使者见了高进后,表示两部合作共取云贵的意思后,高进也没想到这赵弘灿还真的下了本钱。
  这件事对于高进算得上是好事,眼下贝和诺的援军已经到达贵州,贵州清军实力大增,而且贝和诺也表现出了要马上对高进部下手的决心,就在前几日,贵州清军已开始调动兵马,向高进部所控制的区域进行试探,双方已发生了小规模的战斗。
  如果高进预料的不错,接下来大战就在眼前,虽然高进不惧清军,可在这时候有一盟友相助也是件极好的事。
  对此,高进当即就表示同意,为了展现诚意,他还亲笔了写了封信给赵弘灿,并在信中称对方为“兄”,不仅答应了两部合作的建议,同时坦然告诉赵弘灿,他高进对于云贵并无想法,其部目的在缅甸和安南,只要赵弘灿承诺拿下云贵后能协助他进攻缅甸和安南,那么高进甚至唯赵弘灿马首是瞻也非不可。
  送走使者,高进马上就进入了战事状态,以应对来势汹汹的贝和诺。虽然他答应了赵弘灿的联手,也作出了相应的姿态,但是高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赵弘灿的身上。
  多年的战乱生涯,他早就懂得一个道理。靠别人是永远靠不住的,只有自己的实力才是能够信任的。
  仅几日后,贝和诺亲领五万精锐开始向高进部发起了攻击,双方大战就此将起。当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赵弘灿处时,这一次赵弘灿倒也没有袖手旁观,其部下同时由贵州东部向贵阳方向开进,摆出一副和高进联手的架势,而严阵以待的清军也做好了准备,一时间打得不可开交。
  赵弘灿这一次如此决心,倒也让贝和诺有些意外,不过他依旧暂时没管赵弘灿这边,面对两个对手,贝和诺依旧决定先解决高进部,再和赵弘灿交手,为了确保尽快灭掉高进部,贝和诺还向四川求援,希望四川的清军能够从侧面对高进部控制区域发起攻击,以给对方重重一击。
  此时,在四川的清军主要由隆科多和诚亲王为主,这两人虽然因为之前兵败退回四川,但他们却依旧是满清有数的将帅,对于局势判断的眼光不差。接到贝和诺的来信后,两人立即商议了一下,决定出兵一万五千人,由诚亲王领兵增援贵州,先把贵州平定下来,只要云贵能再入清廷掌控,那么这对于眼下的清廷来讲百利而无一害。
第770章
朕心甚慰
  当这件事传到南京的时候,大明上下正在为了还都的事做着准备。
  朱怡成已经决定明年开春后开始还都,这对于大明来讲是一件极大的事,还都北京将标志着大明向天下宣布已真正成了神州之主,毕竟南京虽是二京之一,但对于天下而言,北京才是大明的国都。
  要还都不是说要还就能还的,其实从打下北京城起,朱怡成就已经着手开始准备了,这些年来对于北京那边他也费了不少心血,而且在几月前,朱怡成也开始陆续把一些部门由南京向北京开始迁移,以做好前期准备。
  正如普通人家搬家一样,就算是最普通的老百姓,这一家一当要搬起来也不是说搬就能搬的,更何况是一个如此庞大帝国的首都呢?
  还都期间,要顾及到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还得保证朝廷的正常运行,所以朱怡成把这件事直接交给了廖焕之来领各部处理,并给予了他极大的权利。
  对于廖焕之,对于这件事也是尤其上心,再说廖焕之心里清楚的很,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他在这个位置上的时间不多了,恐怕当大明正式还都北京城后,他就将从军机大臣的位置上退下来。
  也就是说,这或许是廖焕之作为军机大臣为大明做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件事一旦做好了,无论对于整个大明,或者是对于他自己的意义极其重大。为此,廖焕之这些日子是忙得马不停蹄,大小事宜亲力亲为,却未有一丝叫苦,这让朱怡成满意之极。
  而在这一日,正在户部听取汇报的廖焕之突然接到了衙门传来的信息,信息的内容自然是赵弘灿自称宋王,上表大明称臣的消息。同时还带来了关于贵州战火再开的情报,听到这个消息时,廖焕之哪里还能坐得住?当即交代了几句,就急急离开了户部赶回了军机处。
  “中堂!”
  一进军机处的门,就见二位军机大臣已等着自己了,除了董大山和王东因为圣命如今不在南京,其余王樊和史贻直连忙迎了上来。
  “消息可已确认?”廖焕之见了他们直接问。
  “已经确认了,这是赵弘灿的上表,您请看。”史贻直把手中一物递了过去,他和王樊虽然都是军机大臣,但却无权利应对此事,只能让人请廖焕之赶来处理。
  廖焕之接过后展开看了几眼,脸色微微一变,随后就道:“此事不能耽搁,你们跟我一起入宫去见皇爷。”
  史贻直和王樊当即点了点头,三人转身就朝着宫中方向而去。之前说过,军机处所在的位置和宫内有相通,这也是当初朱怡成为了能够方便见军机大臣所设置的。
  所以廖焕之等通过宫中侍卫和太监上报,很快就得以入宫,进了宫后他们三人快步行到朱怡成常在的偏殿。
  “皇爷,八百里加急,广西赵弘灿自立为宋王,上表称臣。”一见朱怡成,廖焕之直接说道,同时把手中的文书递上。
  听到这句话,朱怡成先是一愣,接着神情有些复杂,但却没说什么,直接伸手接过了那份文书。
  展开后细看,这文书的内容基本就是写着赵弘灿现在不当满清的官了,其部从即日起脱离清廷,改服易帜,并领桂、贵十万大军复汉人衣冠,尊大明天子为主,领兵征讨清夷,以光复汉家河山。
  文中洋洋洒洒近千言,也不知道找了谁人捉刀,这篇文章写得是花团锦簇,文采斐然。
  最后,赵弘灿还向朱怡成自称臣下,表达了对大明的忠诚,并且又以婉转的意思表达了等拿下云贵后愿意为大明永镇边疆的意图。
  等看完了这个玩意,朱怡成顿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殿中回荡着,直笑得他差一点儿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你们如何看此事?”笑了老半天,拭去因为大笑而眼角渗出的泪水,朱怡成直接对面前三位军机大臣问。
  三人面面相觑,廖焕之迟疑了下道:“赵弘灿此举对于西南而言倒不是什么坏事,如今他叛出满清,对于西南局势反而有所益处,依臣看来,朝廷可坐观其变,任其所为。”
  “中堂所言似乎不妥。”史贻直却不这么认为,当即反对道:“赵弘灿叛不叛清其实不重要,此人当初在广西已同割据,这些年来虽同我大明私下有所示好,但从未表露出要投我大明之意。何况,如今他表面上向我大明称臣,但又自称宋王,又意图世镇西南,其人野心勃勃,实为大患!”
  “王樊,你又怎么看?”朱怡成对于他们的回答不置可否,反而问起了还没回答的王樊。
  王樊想了想后道:“对于军事臣不甚了解,但当年皇爷已定下了西南之策,其用意臣略有所知。无论这赵弘灿是否真要向我大明称臣,或者说另有企图,在臣看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此举动所带来的后果如何。”
  听到这,朱怡成又笑了起来,站起身拿起那份文书,用不屑一顾的表情看了一眼,随后如同垃圾一般往边上一丢:“这赵弘灿看似聪明,实际是个蠢货。如他举兵来投,朕或可给他荣华富贵,可他偏偏自称什么宋王,还吹嘘自己为赵宋之后,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难道朕有如何好骗不成?”
  “皇爷圣明!”朱怡成话音刚落,众人连忙称是。
  “不过……。”朱怡成这时候又话锋一转,笑道:“赵弘灿现在如此举动,倒也帮了朕的一个忙,原本朕之前听闻贵州四方势力似乎有和解之意,还担忧他们就此罢手。如此的话,到时候我大明收复云、贵、桂三省倒是会费些力气。现在好了,他赵弘灿早不跳晚不跳,现在却称起了宋王,三省定会大乱……。”
  停顿了一下,朱怡成开口道:“传朕旨意,昭告天下,宋王赵弘灿反清有功,朕心甚慰,赏绫罗绸缎二百匹,银元一万,珠宝一掬,玉如意十柄……。”
第771章
时也运也
  让人大跌眼镜,朱怡成不仅同意了赵弘灿的称臣,甚至还直接称其宋王,这等于大明认可了赵弘灿这个所谓宋王的爵位。
  要知道起兵以来,真正被朱怡成册封为王的仅一人而已,那就是当初的袁奇。可就算袁奇,当时那个所谓的王并不出自朱怡成之心,完全是袁奇一手操纵的。
  大明复国之后,朱怡成对手下封爵,其中最高也仅仅只是封到侯爵,公爵一个都没有,至于王爵,除朱怡成的太子和二子外,再无别人了。
  对于封爵的安排,满朝文武倒未有异议,因为所有人心里都清楚,之前的封爵只是第一步,等朱怡成还都北京,平定四海后,必然会再次封爵,以大家的功劳,到时候侯爵升公爵,伯爵升侯爵是显而易见的事。
  而现在,朱怡成却认可了赵弘灿这个宋王的爵位,还以大明天子之尊直接下昭,如此重赏赵弘灿,这是前所未闻的事。
  不过,廖焕之等人略一思索就明白了朱怡成的意思,众人并无表现出异议,由此这份昭书就这样发了出去,很快就引起了西南震动。
  最为高兴的自然是刚刚当了宋王的赵弘灿了,当昭书和那些赏赐送到他面前时,已去了发辫,恢复汉人服饰的赵弘灿顿时如打了鸡血一般兴奋,摆上香案,朝着东方三拜九叩,三呼万岁后这才接过了昭书,然后红光满面笑逐颜开。
  在众人的恭贺声中,赵弘灿这个宋王可以说名副其实。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他可以说是进退自如,更无之前还要防备明军攻桂的忧虑。
  紧接着高进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这更让赵弘灿喜出望外,接着他摩拳擦掌,聚集兵力,准备在西南干一票大的了。
  其实在朱怡成心里,他赵弘灿也是只不过如此而已,所谓的昭书和封赏仅仅只是安他的心,而真正目的是打算再刺激一下西南那边,让四方打得更厉害些罢了。
  在朱怡成看来,这赵弘灿虽有才能,也有写决断,可这人却无半点枭雄之像。别说同当年的袁奇相比,就连后来的祝建才、王致清等人都远远不如,更不用说高进了。
  其实他赵弘灿当年如果在从广东撤往广西后,掌握了广西军政大权时依然脱离满清,高举汉家大旗,或许赵弘灿还有几分争雄的机会。毕竟那时候大明的力量主要还集中在同满清的交战之中,再加上袁奇和祝建才等人在各地攻城掠地,整个神州的局面还未像如今那么明了。
  以赵弘灿在广西的力量,再加上广西一省地盘,那时候完全可以干出些名堂来。但是他赵弘灿却没这么做,表面上同康熙翻了脸,但私下依旧保持着君臣关系,既不向外扩张,仅仅只是经营自己的地盘,但同时又玩弄权术,私下和各方互通,企图保全自己而已。
  说句目光短浅实在是不为过,或者说赵弘灿的魄力不足,做事又瞻前顾后。而现在,天下大局已定,赵弘灿反而出了这么一招,表面上看似乎是选择了大明,可又自称宋王,正如贝和诺说的那样,他赵弘灿前怕狼后怕虎,自以为是聪明,其实是个蠢货。
  正是如此,朱怡成丝毫不担心赵弘灿那边,而且还用这种手段来安他的心。在朱怡成看来,赵弘灿这个宋王就是送王,才大志疏的赵弘灿无论如何算计,终将是井中月,水中花罢了。
  西南那边,朱怡成暂时不去管他们,他巴不得西南闹得越厉害越好,等闹得差不多了,大明再以百万之兵轻而易举就能把这快地盘取过来。现在把三省放在这些人手中,只是时机未成熟而已。
  眼下大明关注的除了还都一事外,那就是新明的战况了。在接到新明的救援后,朱怡成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反应,让海陆两军做好增援新明的准备。而现在,第一批增援部队已经起航,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约在二月后抵达新明,朱怡成只希望潘梦园不要让他失望,在增援未到之时,牢牢守住新明的地盘。
  对于英国在北美战争中袖手旁观的表现,朱怡成也表示了极大愤怒,而现在英国公使乔治.丘吉尔也已把此事以最快速度向本土汇报,但一来一往所需要的时日可不在少数,估计等英国本土答复的消息传到大明时,恐怕要到明年还都的时候了。
  对于这点,朱怡成自然是知道的,但既然出了这样的事,仅仅训斥和警告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朱怡成还宣布了由于英国在北美的部队未能履行两国合作的协议,决定削减英国明年的贸易总额的三成,当这个消息宣布后,英国公使乔治.丘吉尔多次求见朱怡成,试图解释并挽回这道命令,但朱怡成并未见他,而是通过军机处回复乔治.丘吉尔,这个决定不可能更改,至于后续是否继续削减贸易额或是恢复正常贸易,这要看英国王室和英国政府的态度,毕竟破坏协议的不是大明这一方,而是英国这方,现在所做的这些仅仅只是惩戒罢了。
  听到这个答复,乔治.丘吉尔神情沮丧无比,同时心里又愤怒之极。
  原本,他在驻大明公使干的好好的,每日的日子逍遥自在,甚至他曾经想过,等任期满后,回到英国本土,必然会因为这份资历得到重用。等到那时候,他不仅能为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优厚的回报,还有可能借此在政府中取得一个高位。
  可现在,突如其来的情况让乔治.丘吉尔焦头烂额,尤其是朱怡成决定削减贸易额的旨意下达后,往日悠闲的日子顿时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每天面对无数英国商人,甚至包括东印度公司那边的官员接连不断地拜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6/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