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4/656

  “真是好谋算。”孙翰祥冷笑道:“这些英国人倒是精通兵法三味,玩起了围魏救赵的把戏,不过依我看来,恐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吧。之前他们三番五次找理由推脱,而现在却如此行为,简直把我等当傻子了。”
  “孙兄说的极是。”潘梦园点点头,他们都是大明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同时也是执掌一方的军政大员,如何看不透这些?
  “不过话又说回来,英国人出动,对于马长宝那边倒也未无半点好处,至少他们这样法国人肯定会回军救援,只需马长宝再坚持一段时间,那前线之围就不解而解了……。”虽然看穿了英国人的意图,可孙翰祥也不能不否认英国人这样做也不是没有效果,虽然接下来极有可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最终获利的是英国人,可同样会给前线减轻压力,这使得这些日子一直忧心忡忡的孙翰祥稍稍松了口气。
  假如没有马长宝的那封信,潘梦园或许和孙翰祥做出一样的判断。可是,当孙翰祥这句话说出口后,潘梦园顿时苦笑着摇着头,在孙翰祥疑惑之中,他把第二封信递了过去。
  当孙翰祥接过这封信细看,看了没几眼他猛然就抬起了头,用不可思议的表情望着潘梦园,而潘梦园此时此刻无奈地点了点头,用目光告诉他这封信的内容已得到了证实,这时候孙翰祥的心中一下子就冒出了怒火,整个人也情不自禁站了起来。
第765章
严惩不怠
  其实最初的时候,潘梦园的反应是和此时的孙翰祥是一样的,法国人明显是提前知道了英国人的举动,从而以极快的速度做出了同明军停战的决定。
  之所以这样做,当然是因为法国方面承受不了两线作战的后果,在同明军交战的法军主力也必须尽快撤回,从而稳定他们的后方。
  但关键在于在前线的马长宝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情况,面临摇摇欲坠,随时随地都可能崩溃的防线,从大局出发,马长宝实在没有更多的选择。如果换成是他潘梦园,有极大的可能也会选择和法国人和谈停战。
  除了这个原因外,之前马长宝利用援军到达的机会趁法西联军大意之下展开了一场偷袭,在这场战争中,法西联军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同样也使得法西联军企图在短时间内彻底战胜明军的企图从而破灭。
  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马长宝错误判断了和谈的前提,他还以为法西联军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提出的和谈。作为前线指挥官,马长宝非常清楚明军还能支持多久,一旦拒绝和谈,法西联军再一次进攻的话,他的防线根本就无法确保。
  信息的不畅再加上阴差阳错,使得马长宝最终作出了这个决定,而且这个决定恰恰就是法国方面所需要的。就这样,马长宝以前线指挥官的名义同法西联军签署了这个停战协议,而当消息和英国人出兵的情报同时传到潘梦园这的时候,在新明的最高军政两人马上就醒悟过来,他们被法国人耍了。
  “马长宝!这个混蛋谁给他的权利!他哪里有权利签这样的协议!”孙翰祥心头直冒怒火,在他看来只要马长宝再坚持些时日,那么法西联军就不战自退。等到那时候,英国人也同法国人交上了火,那么大明完全可以再一次重整旗鼓,反击之前气焰嚣张的法西联军,给对方一个狠狠的教训。
  自开战以来,纵横神州的明军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亏,用皇帝朱怡成以前曾经给部下将领开玩笑的一句话来讲,那就是把对手按在地上摩擦。
  一直以来,明军无论在同清军或者其他地方势力的作战中,都占据了极大的主动权,就算在一些战役中明军也曾经遭遇过失败,但在最终大战役的结果上,明军一直都是胜利者。
  而在新明,从未遇到过对手的明军第一次遇到了如此强悍的对手,自同法国人交手以来,明军就一直被压着打,等到后来西班牙加入了法国那边,组成法西联军后,明军更是主动放弃了原本占领的土地,一直向后撤到了如今阵线的所在地,用尽全力这才苦苦挡住法西联军的脚步。
  这口恶气,一直都在潘梦园和孙翰祥心头,可由于新明的军力根本不像本土那么充裕,再加上新明的领土实在是太大,移民的明人从基础来讲也比不上那些欧洲强国在北美殖民多年的深厚基础。
  所以,在面临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潘梦园还是孙翰祥,都在想着其他办法,一方面努力维持着目前战况,另一方面也试图早一点从本土得到军事支持,做好有朝一日反击对手,并给法国人一个狠狠教训的准备。
  可是现在,这么好的机会一下子却丧失了,马长宝擅自签署了这个协议,使得大明和法西联军形成了停战局面。如果是在以前,这或许是件好事,可是现在这个协议的签署使得大明这边彻底放弃了反击的可能性,这怎么不让孙翰祥愤怒不已?
  假如马长宝现在站在自己面前的话,孙翰祥甚至会拿着刀敲开他的脑袋,看看这家伙脑袋里是不是装着全是浆糊?
  面对愤怒不已的孙翰祥,潘梦园倒要平静许多,毕竟现在的他已经冷静了下来,看待问题更加理智。
  “马长宝固然有错,但其错却情有可原。”潘梦园长叹一声道。
  见孙翰祥向自己望来,潘梦园解释了一下马长宝的处境,并着重说明了当时马长宝并非不想向自己报告,而是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再加上时间紧迫,作为前线指挥官,在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自然的。
  所以潘梦园认为,马长宝犯错是事实,但当时的情况也是一个事实,归根结底那是法国人太过狡猾,利用明军未收到消息的机会用这种方式给大明设了个圈套。
  “潘帅,您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听了这番话,孙翰祥稍稍平静了些,但他依旧摇头道:“马长宝如此做虽情有可原,但却违反了军中制度,他仅仅是前线指挥官,何来这个权利?何况,眼下这协议签订,难道就这么不了了之?”
  “那怎么办?我大明直接撕毁协议,再次开战?”
  孙翰祥呆了呆,痛苦地摇了摇头。这肯定是不行的,不管马长宝怎么样,这协议签了就是签了,也就是说部下的屁股那边这些当长官的必须要擦。
  至于说前脚签了字,后脚就撕毁协议继续开战,这根本就是野蛮人做的事,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明根本就做不出来这样的事。何况假如大明这么做了,那么大明的面子何在?天朝的威仪何在?将来大明又如何和西方各国打交道?要知道就算英国人当初拖拖拉拉不肯出兵也是找了一大堆看起来能说得通的理由,而从来没有否认英国和大明的协议。
  无论是潘梦园还是孙翰祥此时此刻心里都清楚,停战已经成了定局。至少在短时间内再一次和法国开战是绝对不可能的。何况就算开战,大明也没彻底击败法西联军的力量,假如再次开战后非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激怒了法国人,那对于新明可不是一件好事。
  事已如此,无法接受也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了。但这件事却让大明在北美失去了一个绝好机会,停战之后,大明再也无法继续东进,只能掉头北上,而北方却哪里比得上原本大明进军的目标,哪里可是冰天雪地渺无人烟之所,一想到这,孙翰祥心中着实不是滋味。
  “马长宝擅作主张,必定严惩不怠!”最后,孙翰祥几乎是挤着牙说出了这句话。
  “孙兄,此事是否还是斟酌一二?毕竟马长宝在前线劳苦功高,如果没有他的尽力,恐怕法国人就打穿了防线,新明局势也不会是现在如此。孙兄也是知兵之人,当明白前线将士的辛劳,马长宝此举自然有错,但我觉得可否功过相抵,小惩以戒?”
  “糊涂!”潘梦园话音刚落,孙翰祥就毫不客气地瞪了他一眼:“如此大事必然要禀报皇爷和军机处,如果我等现在不严惩马长宝,难道你以为朝中就会把此事轻拿轻放?我这样做是救他一命,如果朝廷追究下来,有几个脑袋都不够他砍的!”
  潘梦园猛然一惊,顿时明白了孙翰祥意思,懊恼地拍打着脑袋道:“是极是极,亏得孙兄提醒,我这是糊涂了!”
  正如孙翰祥说的那样,这么大的事肯定要报告本土,何况就算他们不说难道新明就没朱怡成的耳目了?要知道在新明可是有通事处衙门的,这些人可不归他们管,这些探子无孔不入,恐怕现在这时候已经得到消息着手写密报给南京了。
  很快,潘梦园和孙翰祥就达成了一致,当天总督府就下达了部队调动的军令,另派人去接替马长宝的职务,同时以战损严重的理由对于马长宝的部队撤回后方另行整编。
  这样做自然是为了避免一些意外情况,作为军事将领,潘梦园非常清楚那些丘八的脾气,假如他直接派人去前线拿下马长宝的话,那些跟随马长宝打生打死,一起奋战的军人肯定会闹事。虽然潘梦园有把握压住一切,但在这时候却还是以稳妥为主,再者前线的部队的确损耗严重,受伤者众多,现在既然已和法国人停战,那么退下来休整重新整编也是必然的。
  半个月后,马长宝回到了后方,这时候他虽然还不知道英国人出兵的消息,但隐隐约约已经察觉到了些情况。更何况当初他力主签署停战协议,马长宝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当刚刚到达城中,就被潘梦园特意派来的督标亲兵接走,随后送往一处看管起来后,马长宝心里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的几日,潘梦园暂时没理会马长宝,而是把他晾了几日,直到把撤回来的部队重新安置好后这才见了马长宝一面。
  那次见面,潘梦园和马长宝说了些什么没有外人知道,但是在当天下午,总督府就下达了撤消马长宝一切职务的命令,同时还以擅自同敌军和谈的理由直接把他送进了牢中,然后把这一切详细经过包括处置全部写成奏折,通过快船发往本土,以告知朝廷。
  此事一出,军中一片哗然,为马长宝不平的,叫屈的军官比比皆是,甚至有些中下级军官还企图串联起来要一起向总督府施压,以让潘梦园收回成命。
  不过潘梦园早就做好了准备,轻而易举地就把这一切给强压了下去,至于在监狱中的马长宝却没有丝毫怨言,甚至通过潘梦园的同意见了几个他的部下,劝大家不必为自己担忧。
第766章
北美格局
  大明这边,潘梦园在为马长宝擦着屁股,做着善后工作。至于法国人那边,在谈判完成后,路易.亚力山大带领法西联军主力立即回转,马不停蹄地朝着后方救火去了。
  当法西联军赶回到后方的时候,离英国人出兵已过去了大半个月,在这大半个月中,英国人并没有直接对法国的几个重镇发起太过强烈的进攻,狡猾的英国人表面上摆出一副要截断新法兰西南北要道的样子,但实际上英国人是打着占便宜的主意。
  以部分部队压制主力不在的法国力量,然后集中兵力拿下了靠近英国地盘的几处土地,同时还快速修建了堡垒和工事,在路易.亚力山大赶回来之前,英军就果断收兵,然后把部队摆到了已经吞下去的地盘处,严阵以待地等着法国人。
  见到这个情况,着实让路易.亚力山大气歪了嘴,这些无耻的英国人甚至当路易.亚力山大到达后,还主动派人送了一份信给他。
  在这封信中,英国统帅尼科尔森写道:由于明帝国是英国的盟友,英国方面不能坐视明帝国受到攻击,但又因为欧洲的乌得勒支条约限制,英国方面也不想直接介入这场战争。之所以出兵,那是因为英国方面考虑到盟友和条约限制的双重原因,这才不得以而为之,至于所占领的地区,这些都是无主之地,并不在乌得勒支条约的明确条款中,或者说原本句属于双方未能明确确定的领土范围内。
  所以,英国人占领这些领土在法理上没有丝毫问题,也没有丝毫违反乌得勒支条约的地方,现在法国方面既然已经和明帝国停战,那么英国方面希望能在北美保持现在的和平状态,遵守条约,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殖民地。
  自然,在信的最后,尼科尔森也婉转地提醒路易.亚力山大,英军方面已做好了再次战争的准备,一旦法国军队向英国军队展开攻击,那么英国方面就会默认法国人抢先撕毁条约。
  作为安妮女王陛下忠诚的臣子,他尼科尔森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的,他会以自己贵族的身份和荣耀来保护英国的领土,并用鲜血和大炮让不顾条约的敌人感受到英国军人的怒火。
  这封几乎是颠倒黑白,胡言乱语的信,使得路易.亚力山大气得破口大骂,他觉得自己这一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这样的人居然会是握着几万精锐部队的统帅,更一个有爵位的贵族。
  “强盗!小偷!骗子!无赖!”
  这四个名词,就是路易.亚力山大对尼科尔森的定义,可是对于如此情况,他又无能为力。
  其实尼科尔森在信中有一点阐述的的确是事实,实际上英国人出兵后主要是用武力威胁和驱赶,并没有真正对法国几个重镇展开真正的战争。至于他们现在所占的几块地盘,在乌得勒支条约中也属于中间地带,要知道北美的殖民地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当初条约谈判的时候,北美的战争依旧还在继续,所以当条约签署并且生效后,一些地区的归属仅仅只是大范围的划分,也正是这种划分方式,使得尼科尔森从中找到了漏洞。
  虽然路易.亚力山大气得火冒三丈,但他冷静下来后却没有下令继续军事行动,而是选择了默认的结果。
  正如无耻的尼科尔森说的那样,一旦路易.亚力山大下达了进攻的命令,那么真正撕毁条约的就是法国人了。虽然路易.亚力山大的地位不一般,但他也承受不起条约撕毁两国继续开战的后果。
  长达十几年的欧洲大战,法兰西帝国以一己之力几乎抗衡整个欧洲各国,而且在伟大的路易十四领导下最终获得了胜利。
  但作为太阳王的私生子,法兰西的伯爵,路易.亚力山大却清楚这场战争给法兰西帝国带来了什么。
  长期的战争使得强盛的法兰西帝国的国力遭受了极大损害,这些年来,在战场上战死的法国军人不计其数,再加上后期法兰西又发生了严重的经济问题,使得法兰西帝国开始从巅峰开始走向衰弱。
  除此之外,现在的法王是路易十四的曾孙,王位继承者首位的勃艮第公爵的小儿子,在勃艮第公爵和他的长子被病魔召唤去了天堂后,这个年幼的孩子就成了王位继承人中排位第一的贵族。
  更重要的是,路易十四在晚年时非常疼爱这个曾孙子,而且这个孩子也表现的十分聪慧,异常崇拜路易十四,称他为“我亲爱的国王爸爸”,这个称呼虽然有些奇怪,按照辈份应该是称路易十四为“我亲爱的国王曾祖父或者太爷爷”什么的,可偏偏路易十四喜欢听这孩子叫自己“爸爸”,而且异常疼爱于他。
  路易十四死后,这刚满五岁的孩子就成了如今法王,被称为路易十五。由于国王太小,眼下摄政的是奥尔良公爵菲利浦,整个法兰西帝国眼下正饱受战争的创伤,努力恢复着国内残败的经济和民生,这也是法国最终愿意签署乌得勒支条约,以这种方式来获得名义上胜利的原因。
  一旦继续开战,法兰西帝国还能承受像之前那样的长期战争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面对在北美刚刚立足没多久的明帝国,路易.亚力山大敢于作出战争的决定,可是面对老对手英国人,他却没有这个底气。因为他知道,一旦做出了战争的决定,他的法军根本就无法获得全面胜利,而战争会又一次延续下去,从而继续在虚弱的法兰西身上划出不断流血的伤痕。
  最终,路易.亚力山大只能捏着鼻子吃了这个暗亏,默认了这个结果,但他心中发誓,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让无耻的英国人一个狠狠的教训。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爆发后,经历了东西方两国的激烈战斗,又在另一个西方国家的插手中,又莫名其妙地结束了这场战争。
  但在战争之后,明帝国、法兰西帝国、大英帝国、西班牙帝国,这四个国家在北美形成了一种难以描述的微妙格局,这种格局的造成都不是任何一方所愿意的,但又不得不暂时维持下去,但谁都知道,说不定那一天,这个格局就会再一次被打破。
第767章
又打起来了
  贵州的谈判最终没得到什么结果,贝和诺(刘荫枢)、高进、赵弘灿、田仁统这四方从一开始就各怀鬼胎,相互之间各不信任,同时又都打着占便宜不吃亏的主意,这样的谈判如何会有什么结果?
  前前后后谈了一个多月,四方之间相互拉拢、利诱和拆台,最终却是不欢而散。
  从表面上来,这一次遵义会晤只是一场闹剧,似乎仅仅只能在贵州混乱的局面中得到了暂时的平息罢了,但在实际上,无论对于四方的那一方,却依旧在接触中得到了他们各自想要的东西。
  先说田仁统吧,作为田氏的当家人,他的势力在四方是最弱的,但是因为在地方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和当地土司、头人的支持下,却又是各方都极力试图拉拢的一方。
  刘荫枢代表满清方面首先给田仁统作出了承诺,只要田仁统宣布支持满清,他就能上奏建兴皇帝恢复田氏原本的地位,使得田氏重新成为贵州这片土地的土官豪族。
  这个承诺对于田仁统的诱惑力是异常强大的,更何况虽然大明如日中天,但贵州这边依旧还是在满清名义下,只要取得满清朝廷的受封,凭着田氏在当地的威望,就算之后大明拿下贵州,那么田氏依旧可以获得同等地位的封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