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656

  绍兴府以西,也就是后世的萧山,朱怡成离开桐庐后并未西走,也未向南,而是沿江而下直接去了杭州以东,绕了个圈子跑到了绍兴附近。
  袁奇起义首在余姚,随后一路向西北进军,攻上虞占绍兴,随后直扑杭州。而这次朱怡成之所以走反路,自然有他的用意。
  “祝建才的动作倒也快,清廷没反应过来吧?”
  “都在洪爷的谋算之中,祝建才是属狗的,这老小子鼻子可灵光的很,闻到味马不停蹄就赶到了桐庐,眼下正在桐庐大肆招兵买马呢。对了,据说北边的袁奇部也得到了消息,也向桐庐赶来。”董大山笑着回道,这消息当然是朱怡成特意放出去的,江湖上自然有江湖上传讯的方式,祝建才等人能赶在清军反应之前首先进占桐庐董大山功不可没,同样其中罗教子弟也出了一份力。
  同以造反为目的的白莲一脉,罗教比较特殊,其实以罗教的组成方式来看更像是一个组织庞大的同业会或者是公司。罗教的前身是明朝时期的军户组成的漕军,主要是负责南北水运,这些军户大多做的都是水手、纤夫的活,成化年间罗梦鸿悟道建教,初称为无为教,再为后人改称为罗教。
  罗教的流传主要在这些漕军旧民中,明末清初,漕军彻底结束了其历史使命,罗教的罗祖后人也替代了之前漕军主体成为这些人的领袖。而江南潘家就是罗教三老之一,潘老大是如今潘家的当家人,手中掌控着大量水手、纤夫甚至民间船运。
  后世的人们大多听说过“清帮”的名称,而清帮的前身是漕帮,至于漕帮又是怎么来的?那就得提到罗教了。如果历史不变,约20年后,漕帮就会在罗教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同时成为被清廷认可的民间帮派组织,替清廷进行漕运。
  当然,现在的漕帮还未出现,罗教也不为清廷所承认,仅仅只是一个行走于黑白中间的民间秘密组织。在朝堂上,清廷是不允许罗教这样的江湖教派存在的,但又因为南北水运的需求又不得不私下求助于罗教。可想而知,罗教的军事实力虽然不大,但其社会影响力却不小,更何况江南水乡之地,靠着水运吃饭的百姓可不少,而这些人中又大多又是罗教信徒。
  花了些代价,朱怡成取得了潘老大的“谅解”同时私下于他做成了一笔买卖。说是一笔买卖,实际上分为两处,第一处当然就是通过罗教的渠道把桐庐的消息散布出去,尤其是先让祝建才等人知晓,以引这些义军替自己占住桐庐。
  而第二处就是真正的买卖了,拿下桐庐的朱怡成从而获得了大量军需物资,这些物资除去部分特意留给祝建才,或者说是给袁奇的,让他们能够在清军围剿中能借用这些物资度过难关,同时给清军后勤造成麻烦外,其余的大量物资朱怡成请潘老大帮忙,利用罗教的民间力量帮他把粮食包括人马由桐庐悄悄运往杭州湾以东。
  为此,朱怡成不仅开出了三倍的代价,并且明确表示这笔买卖绝对不会外泄,只要罗教应允,无论未来局势怎么变化,潘老大的人过义军的地盘将一律畅通无阻。
  经过劝说和仔细考虑后,潘老大最终还是答应了这笔买卖。虽然罗教和白莲一脉不同,他们生存的方式也不一样,可毕竟大家都是江湖同道,再者浙江受灾严重,教中子弟日子也不好过,何况近几月战火四起,大家都要吃饭养家啊!这笔买卖如果做成,至少一年内没有后顾之忧,而且朱怡成也主动提出未来替罗教子弟行走提供方便,思来想去,潘老大还是点了头。
  也多亏了罗教的帮助,朱怡成的谋划进行的颇顺,如今不仅祝建才占了桐庐县,就连他从桐庐带出来的人马和物资也安安稳稳地在清军眼皮底下到了绍兴。故地重游,朱怡成意气风发,心情特别舒畅。
  “洪爷,估计清狗怎么都想不到我们会杀个回马枪来绍兴吧?”离乡越近,董大山就越兴奋,根据路程他们离绍兴也就百里不到,如果赶的快的话仅仅一日就能兵临绍兴城。
  经之前袁奇攻占绍兴,如今的绍兴并没有太多防守力量,就连当地的几个官员也是刚从其他地方调派过来的,下面的小吏人手更不足。按朱怡成手中的兵力,只要不是正面登城作战,打个出奇不意再一次攻占绍兴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谁想,朱怡成笑笑却摇头道:“谁说我要进绍兴城的?”
  “可是洪爷,我们不进绍兴来这里干嘛?”朱怡成的话让董大山疑惑不解。
  “绍兴是个好地方,可惜不是我所愿。”朱怡成把目光投向了更东面,而这时候站在他身旁的狗头军师廖焕之同样笑着点点头,在他看来绍兴并不算好去处,一来位于浙江腹地,二来又离杭州太近,如果拿下绍兴清廷会马上反应过来,那么到时候就要面临第一波的围剿打击。
  他们之所以离开桐庐,为的就是把手里的烫手山芋抛出去,同时避开清军的注意力,如果这时候拿下绍兴这不就成了做傻事了么?
  “告诉各位兄弟,虽说我们回来了,一些老兄弟们也思乡深切,但此时还不是说这些的时候,别忘记大家的脑袋还是提着的,随时随地会掉脑袋。如果想以后能风风光光、安安稳稳地回家看一看走一走,那就必须听从指挥,这点希望兄弟们切记!切记!”说到这,朱怡成特意把严厉的目光朝董大山、王东等老人的身上掠过,诸人连忙称是,其实朱怡成提醒的算及时,随着回转离乡越近,的确有些人起了回家看望的念头,甚至还有人有过脱离队伍跑回家的想法。
  亏得朱怡成对部下进行一段时间的整训,如果是之前的义军恐怕现在就有逃兵的出现了。重申这点后,朱怡成还特意找来任命的军法官反复叮嘱,要求必须看住部队,如有发生逃兵的情况直接从严从重处置。
  部队在离绍兴府百里的地方转杭州湾北上,然后又绕了个圈子过慈溪抵达余姚东北地区,当走到五磊山一带的时候,这时所有人都明白了朱怡成的目的地居然是宁波。
  没错,朱怡成最终的目的地就是宁波。经过深思熟虑,他才选择宁波为目的地。选宁波有几个主要关键,第一是宁波军防力量空虚,之前袁奇同宁波援军一战基本打垮了宁波的主要军力。二来浙江大乱,宁波的当地一些驻军又调拨了部分去了杭州,更一步削弱了宁波防守力量。三者由于袁奇起兵缘故,原宁波知府张朝宗和宁绍台道正蓝旗佐领哈占因为失地兵败已被革职押解进京问罪,宁波府公务暂由宁绍道代管,宁波知府职位空缺。第四,宁波背靠大海,海外有舟山群岛,腾挪空间较大,属于进退两可的地方。
  而最最关键的在于,朱怡成更看重宁波沿海地区民间跑海的风气,作为后世人,当然清楚这个时代是大航海的时代,同样也是西方开始迎头赶上东方的大变革时代。如果想在这时代于堪称庞然大物的大清王朝抗衡,从而获得大量人力、物力和科技等急需的东西话,那么如今的宁波恰是一个最合适的地方。
第71章
入宁波
  队伍抵达五磊山,朱怡成下令在此扎营休整,一路走来,虽有罗教方面协助,可队伍也未放松一路的训练,扎下营后,朱怡成耐心等待宁波的消息,早在他们抵达五磊山之前,董大山就派出不少探子前往宁波,同时狗头军师廖焕之也没闲着,作为曾经浙江官场的一员,对于宁波官场他并不陌生,另外还有个同窗好友正在宁波任职。
  说起廖焕之的这位好友蒋瑾,当初能在宁波任职还和朱怡成有点渊源关系,当然朱怡成是根本不认识对方的,对于蒋瑾此人更是一无所知。
  这事要说起来还得讲当初宁波知府张朝宗派府知事黄杰去余姚押解朱怡成至杭州的往事,没想这趟差出了问题,半路上被袁奇打了埋伏,不仅丢了朱怡成这员押解钦犯,从而引出后面的许多事外,负责押解的宁波府知事黄杰也因为这差丢了性命。
  黄杰死后,蒋瑾才有了机会替上了这个职务,这样说起来不正是和朱怡成有关么?府知事从级别来讲并不高,论品级仅仅只是个八九品的小官,但这个官却是属于知府的从官,权利可不小。
  从后世来看,现在的知府可以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高官兼市长,那么府知事大约也就是市委秘书长兼市政府秘书长这个职位,不仅如此,府知事还有勘察刑名之权,换到现在就是又兼了检察院检察长的职务,由此可以看得出这个府知事手中的权利了。
  如是知府坐镇着,府知事作为从官平常也只是协助知府进行工作,可现在别忘了,知府张朝宗已被革职问罪,宁波并未有知府在任,在这种情况下,府知事手中的权利就更大了。
  对于蒋瑾此人,廖焕之拍着胸口向朱怡成保证没有问题,见他信心十足的样子,朱怡成虽然同意廖焕之派人同蒋瑾私下接触试探对方,但并没把全部希望寄托的蒋瑾身上。毕竟拿下宁波是一件头等大事,以目前义军的实力和清廷的强大,一个地方官员不可能主动投靠自己,至少朱怡成还没自大到这种程度。
  拿下宁波,最终还得要靠自己的力量,不过能适当拉拢蒋瑾这种人,在拿下宁波后如蒋瑾能为自己所用那么还是求之不得的。所以,对于廖焕之派人和蒋瑾私下接触朱怡成是默许的,但绝对不能在这时候向蒋瑾透露义军即将攻打宁波的半点消息。
  五磊山营地,二日后各探子的消息不断传到朱怡成这里,和之前预计的差不多,宁波城如今城防空虚,并未有什么军力驻扎,再加上张朝宗获罪后,宁波各级官员明显怠政,如能出奇不意,拿下宁波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招来廖焕之、董大山和王东等人开会,询问官府对于进出城的管理,再加上这些日子打探的消息,朱怡成决定明日就离开五磊山前往宁波。
  五磊山离宁波并不远,何况朱怡成的人马不少,除去招募训练的三千人外,还有二千多民夫和工匠,总人数已超过了五千。
  当然,这五千多人并不都在五磊山,其中有一半还在五磊山以北,毕竟从桐庐带出大量物资,这些物资虽有罗教的协助运输,可还是必须派大量人手搬运看守,所以在五磊山的只是朱怡成最精锐的二千多人。
  拿下宁波,以宁波现在的军防这些军力已足够了,但面对面地去打宁波是傻瓜的行为,虽说朱怡成在桐庐扩军,可家底也不是这么随便耗费的,这些兵练起来并不容易,等拿下宁波后,如手中没有可靠的一支力量,要想掌握宁波一地简直就是说笑。
  打宁波,关键还是要用计,朱怡成从二千多人中挑出三百多人乔装成普通百姓,先行混入宁波城,随后控制住宁波各城门和要道,然后再接应大军进城。
  混入宁波城,一人两人还算可以,可要三百多人混进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知道清朝可是有完整的户籍制度,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官员在他地活动都需要同后世“介绍信”类似的文书作为证明,在入城时,看守城门的兵丁和衙役同样会检查这些东西。
  这种方式从道理来讲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就算是江洋大盗如面对这种盘查也会露馅。但不要忘记,如今廖焕之这个狗头军师已为朱怡成所用,作为曾经的桐庐知县,对于官府的这一套他可比任何人都清楚。
  介绍信……哦,就是现在所称的“印票”这玩意对普通人来讲是比较不容易搞到,可要说对于体制内的一县之长来讲,这种东西几乎是要多少有多少。
  董大山向宁波派出的探子,他们手中拿着的就是货真价实的印票,而这些印票的来源就是廖焕之。有了这些印票,官府根本就无法分辨对方的身份,而同样也是这些印票,从桐庐一路来到五磊山,除了罗教的协助外,还有印票的功劳。
  制定好计划,三百余人的前锋化装成农民、商人、马队、货郎等等各个职业,分成零零散散开始潜入宁波城,埋伏在宁波城外十余里的朱怡成耐心等待宁波方面的消息,从清晨一直等到申时,也就是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前方的探子回报一切进行顺利,进入宁波城的兄弟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可以接应大部队进城了。
  “好!董大山!”
  “在下在!”早就等候在一旁的董大山连忙应道。
  “你带先锋五百人开拔,至宁波城外放焰火为号杀进城去!进城后立即和城内兄弟控制各处城门要道,并给我拿下驻防军营和官衙。”
  “得令!”董大山兴奋的脸都红了,粗着嗓子回道。
  “王东!”
  “王东在!”王东急忙抱拳出列。
  “你带五百人随后,等大山入城后尔等协助城内兄弟控制外城门,不得放过一人逃出城去。”
  “得令!”
  朱怡成最后看看身边的廖焕之还有李娟儿等人,笑着道:“我和廖先生等作为后队,以防万一,等你们控制住宁波后立即传信给我。”
  众人大声答应,朱怡成手一挥让他们立即执行,各人令命后迅速调动队伍行动了起来。
  大约半个时辰后,远远就看见宁波城方向有几朵焰火在空中爆开,当看见焰火亮起,抬头眺望的朱怡成不由得紧张地捏紧了拳头,因为他知道这是董大山发出的攻击信号,表示攻击正式开始了。
  作为后队,吸取了之前被陈天安埋伏教训的朱怡成这次尤其小心谨慎,不仅对计划反复进行推敲,同时还派出了大量探子在宁波周边游走,各是亲自带后队以防备万一。
  宁波之战一开始,前方各方面的探子反复来报,当得知第一时间城门就被里应外合给控制住,董大山的五百人顺利杀进城去的时候,朱怡成紧张的心跳得快从胸口蹦出来了。
  十多分钟后,又有人来报,王东的队伍已经封锁了宁波外城,在肃清一些逃往城外的漏网之鱼后,王东的人已经和董大山的队伍汇合,开始在宁波城中扫荡。
  又过二十多分钟,基本控制住宁波的消息传来,此时的朱怡成兴奋不已,他万万没想到真的这么容易就拿下了宁波城,这简直就如做梦一般。当确认宁波已拿下后,朱怡成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立即下达了后队进宁波的命令。
  当朱怡成傍晚时分来到宁波城门时,除了城中还部分地区稍有抵抗外,宁波城已经改名姓朱了。
第72章
加派
  杭州,巡抚衙门。
  黄秉中沉着一张脸,几个月来他老了许多,两鬓全是斑斑白发,脸颊更是深陷下去一大块,瞧着活像七老八十的老头。
  “大人,卑职辖下本就缺粮,朝廷的救济粮未到不说,现在还要卑职拿三万石粮出来根本就不可能啊!”
  “是呀大人,今年的粮本就紧张,之前反贼在浙江折腾的如此厉害,本府的粮根本就不够用,何况杭州大战后安置流民已是入不敷出,如今还要加派增粮,这万一弄不好会出大事的!”
  “大人,本州同样如此,您可别忘了杭州之战后本州还负责您指派的一万流民的吃喝呢,这粮食又能从哪里挤出来?本州要提供四万石粮也是绝无可能的……。”
  “大人……。”
  “够了!”耳边听着这些知州知府的述苦,黄秉中再也听不下去,低沉地喝了一声,堂上瞬间鸦雀无声,众人均是愁眉苦脸,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桐庐被占,给大阿哥的军粮全落到了反贼手里,这令巴望着粮食到来的黄秉中目瞪口呆。他怎么都没想到桐庐居然会失陷,不是说反贼尚在浙徽之处么,怎么突然间跑到桐庐去了呢?
  桐庐究竟是怎么丢的,黄秉中已派人去追查,可眼下摆在他面前的是粮食问题。大阿哥的大军已经出动,右路军也到了临安,可现在军粮却没了,这可是天大的事。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大阿哥的围剿大计就将出问题,而他黄秉中也必然会革职问罪。
  抚着额头,黄秉中只觉得头痛欲裂,他询问后紧急把下属各州府的官员招来为的也是粮食。现在他也没其他办法,只有先想办法从浙江各地筹集一批粮食以供右路军使用才是。
  可谁想到,这些官员一说到粮食就个个叫苦,难道他黄秉中就不知道么?浙江今年遭灾不算,还让袁奇等折腾了个翻天覆地,就连自己也差一点儿没守住杭州。但这粮必须得征,不征就要出大事。饮鸩止渴,现在也顾不上这么多了,拿不出粮食大家都得倒霉。
  “大阿哥那边的粮必须满足,这事的重要性本抚想大家也都清楚。所以,无论如何都得加紧征粮,只要熬过这一关,等湖广的粮运到,这个槛也就过去了。”
  说到这,黄秉中冷冷看着众人,又道:“本抚在浙江多年,诸位手里的家底如何本抚是一清二楚,摊派的数量诸位想想办法绝对是拿得出来的,丑话说的前头,这可是军国大事,如谁坏了大阿哥的战事,哼哼!别怪本抚不讲情面!”
  众人面面相觑,知道黄秉中这回算是豁出去了,如果谁再打马虎眼那么黄秉中铁定不会放过他。更何况,黄秉中的话里也说的清楚,右路军现在就等着要粮,到时候真出了事,这些丘八们可不管你是什么官,这兵祸闹起来可地方比流寇更厉害几分,何况他们身后还有大阿哥撑腰呢。
  给这些官员下达了死命令,要求他们必须在十日内把各自摊派的粮食运到杭州,随后黄秉中直接端茶送客,等这些官员愁眉苦脸地离开后,黄秉中长叹一声,起身去了偏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