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0/656


第699章
历史问题
  “很好!很强大!”
  朱怡成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镜,情不自禁说了这么一句话。
  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注视实验的黄履庄心情同样激动,实验的成功令他兴奋不已,但作为现场技术的最高指挥,他依旧保持着理智。
  平复了一下心情,黄履庄立即上前指挥人员对火车头各部位进行检测,以确保实验结果和第一手的数据。在他的指挥下,众人很快就忙碌起来,每个技术人员都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对此朱怡成并没有打搅他们,依旧在远处坐着静静等待着。
  随着检测的结果一个个汇集到黄履庄手上,看了那些数据令黄履庄时而欢喜,时而皱眉,一时间又沉思着什么,过了一会儿又拿着笔在纸上飞快地写写画画……。
  过了许久,他才突然间反应过来自己冷落了朱怡成,连忙放下手中的东西向朱怡成道歉。
  “无妨,朕虽然不懂技术,但也知道实验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何况刚才你给朕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朕等上一会又如何呢?”朱怡成丝毫不在意地摆手笑道。
  “皇爷圣明!”黄履庄心中松了口气,感激道。
  “实验下来的结果如何?这种火车何时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朱怡成直截了当地问。
  黄履庄略微思索了下,这才道:“回皇爷,还有些问题需要调整和解决,如果臣顺利的话下一次实验会做的更好。不过,正式投入使用恐怕还需要些时日,毕竟这物件臣也是头一回实验,需改进之处尚有不少,此外还需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方可。”
  “这是应该的。”朱怡成倒也不奢望一次性就能全部成功,毕竟这玩意是研究院投入的第一次实验,是黄履庄和所有科技人员用了数年时间才制造出来的。如果第一次实验就完全成功,随后就能正式生产,恐怕连朱怡成都不会信。
  科学不是随意的幻想,科学是掺不了任何虚假的。尤其是现在的火车,虽然从目前来看,这一次实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正如黄履庄所言要改进的地方还不少,只有不断完善,最终定型,它才能算得上真正成功,而且作为初代火车头,未来进步的空间依旧很大,还需要研究院继续努力才是。
  略想了一下,朱怡成问一年内是否可以正式定型并投入生产使用,对这个问题黄履庄表示可以,这个答复让朱怡成高兴万分,
  蒸汽火车的研制成功,这将使得大明真正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开始朝着工业化飞奔。朱怡成甚至想到了横贯全国的铁路网,那一节节拉着货物和人的车皮在火车头的呼啸声中奔赴全国各处。
  如果说把整个中国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铁路网就是这个人身上的动脉,铁路网越发达,血脉的流通也就越通畅。
  随着铁路网的建成和火车的运行,无论是物资还是人员都能从任何一处以最快的速度调至另一处。这不仅加强了各地的互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各个方面,使得大明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统治和管理。
  其他的不说,就说一直困扰历朝历代的地方灾难吧。以目前的消息传递而言,当一个偏远地区发生灾难后要把这消息传递至朝廷中枢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就算有着锦衣卫的特殊渠道,等到中枢得知消息后也早就过去许久了。
  然后,在得知消息后中枢再决定救灾,而接下来的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对于救灾行动的执行更是一个大问题。在许多时候,朝廷反应再快也会无可避免地地方造成极大损失,假如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员故意瞒而不报的话,那么其后果更不堪设想。
  而铁路的建成就完全不同了,随着铁路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得原本需要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路程可以压缩到短短几日甚至一两日之间。
  距离的拉近,不仅使朝廷的消息更加及时,同样也便于物资的调用和人口的运输,再加上人口的流动增强和交流的便利,也可以防止中枢对地方的失差,这对于更好掌握地方和进行各项政策调整是极为有利的。
  至于在军事上用途就更不用说了,铁路对于军事方面的作用更加强大。兵力的调动、物资的准备、后勤的补充等等,各方面几乎是翻天覆地的改变。朱怡成能够想象得到一旦铁路网的建成,这对于大明是多么大的改变,同样会给大明带来什么。
  不过,要建成后世那么发达的铁路网,对于如今的大明而言却是根本不可能的。后世共和国的铁路网之发达,其总长度高居世界之首,但这是一百多年来,自满清后期几代人的努力再加上整个国家的投入才逐步建成的。
  朱怡成可不是后世那位明明是医生却冒充博士的先生,更不会学着他拿着地图随意用一支笔加上一把尺在上面画上无数条直线,然后向天下雄心壮志地号称要一口气建起十万公里铁路的人。
  在这个时代,真正的公路都未能实现,朱怡成在复明后才逐步推行府同府或府至县之间的官道修缮和扩建,而这五六年里,也只不过在江浙地区的几个重要地方初步成行,至于其他地方,尤其是那些偏僻落后地区,别说官道了,有条泥泞的小路就很不错了。
  现在的大明在鼓励商业的基础上相比之前繁荣许多,而且随着大明对于海洋的不断重视,海运开始占据了极大比例,使得南北更加互通,东西加强交流。但实际上,这些改变只是有限度的,在远离海洋线,或者长江、黄河一线的地方,依旧交通不便。
  有句老话倒是可以体现,那就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
  这样的地方在内陆和山林中比比皆是,一直以来,中国各朝代所谓的皇权不下乡说起来是惯例,可实际上却是条件所至。当年秦始皇为何要花大力气修建连通天下的驰道?他的目的又是什么?难道还不明白么?
第700章
改变时代
  皇权不下乡的主要原因有许多,比如说地方宗族势力庞大,也比如说皇权和官员之间权利的争夺和平衡等等,但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交通不便。
  试想,在一个从一个县的县城去这县中位于偏偏一处的乡村,靠着双腿甚至马匹都要走上一两日甚至更久的时候,县中主官又如何去控制那些乡村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地方宗族或者里长之类的人员进行协助管理,以告知朝廷政令也无件无可奈何的事,至于最终能有多少效果那就天知道了,命令传达下去,是否执行,执行的力度又有多少?实际上两眼一抹黑。
  这也是为什么越靠近州府县城的百姓越消息灵通,政令执行的更好的关键,所以一旦交通便利,连接畅通无阻,所谓的皇权不下乡自然就成了历史。
  固然,这还需要朝廷对于地方控制的加强和行政调整,但解决了主要问题后,这些问题算难么?而且在这种时候,人口流动也不会像目前那样成为一潭死水,随着人口的流动,人才也会相应不断出现,再加上民智随着渐开,一切也就迎刃而解。
  有句话说的好,科学改变生活。科学的进步同样也改变了世界!
  可要做到一切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对此朱怡成心中非常清楚,也许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无论如何,现在的大明已经走到了这条正确道路上,让他看见了曙光。
  在实验场所朱怡成呆了一整天,不仅观看了火车的第一次实验运行,同时还和黄履庄进行了深入交谈。
  对于蒸汽火车的完善,包括后续研制和建造更大动力更强的船用蒸汽机,朱怡成提出了他的看法。
  此外,大型蒸汽机的成功,给予工业上的帮助同样巨大。大型锻造设备、重型机械等等,都可以在其中运用,这也是朱怡成要求研究院所做到的。
  对此,黄履庄充满了信心,他表示自己会继续跟进和督促这个项目,使其尽快完成。
  回到皇宫,朱怡成依旧精神奕奕,对于铁路网的设计和铺建如今已可进入实质阶段了,对此他几乎想了一夜,直到夜半三更这才睡下,第二日一大早朱怡成就起了身,随后继续拿起昨晚些的那些东西仔细端详。
  三日后,工部尚书蒋瑾接旨入宫,在竞争军机大臣意外失败后,蒋瑾心中愤愤不平,联手几个御史和朝中官员很是给坏了自己好事的王樊还有取缔自己原本十拿九稳的位置,反而一跃坐上了军机之位的左都御使史贻直一点颜色。
  事情也正如他所想象,蒋瑾先是用凤阳之事让王樊焦头烂额,紧接着又把矛盾对准了都察院,使得史贻直顾此失彼。一时间,占了上风的蒋瑾心中不由得洋洋得意,他甚至在私下同家人道,就算自己入不了军机,他们两人也好过不到哪里去,凭什么自己无论能力还是资格都远超他们两人,反而他们才能成为军机大臣呢?
  就当蒋瑾用这种办法给自己出了一口气,同时又琢磨着接下来怎么才能让这两个家伙彻底完蛋,只要他们继续受不断弹劾,那么到时候必然再也无法在军机之位坐下去,等到那时候自己入军机也就水到渠成了。
  蒋瑾的算盘打的不错,他甚至觉得自己应该不需要等太久。可是接下来的事大出他的意料之外,首先是朱怡成帮着王樊度过难关,用内库的钱给户部做背书。
  这件事虽然外人不知道,可官至尚书之位的蒋瑾如何会不知晓,再加上他在朝中势力不小,自己又是从宁波起家的,皇家银行的举动瞒得过别人可瞒不过他。
  这样一来,焦头烂额的王樊被朱怡成拉了一把,勉强解决了凤阳问题,正当蒋瑾暗暗咒骂王樊运气好,准备着手进行下一步的时候,谁都没想到的福建案突然间就爆发了。
  福建案在没有任何预兆之下突然爆发,而且来势汹汹,令朝野震惊。作为皇帝的朱怡成更是在朝堂上直接发了火,杀气腾腾令群臣惊恐万分。紧接着,随着三法司和锦衣卫的正式介入,这个案子几乎席卷了朝堂内外,被牵涉其中的官员不计其数,就连蒋瑾也差一点儿被陷了进去。
  亏得最终朱怡成下了旨意,福建案终究未能成为翻天覆地的巨案,可是这个案子却使最终倒霉的官员和商人不计其数,除了那些丢了脑袋的家伙外,还有不少人为此丢官罢职,失去了原本拥有的一切。
  这件事让蒋瑾同样惊恐,尤其是他虽然不直接参与蒋家的商业行为,但他却知道蒋家一直打着他的旗号为自己家族谋取私利。而且在福建那边,他们蒋家的买卖也不少,如果说没有半点牵扯是不可能的,在这案子中蒋家最终也有两人被抓,亏得蒋瑾自己没有太过深入,再加上朱怡成最后的决定,这才勉强逃过一难。
  假如没有朱怡成最后那句旨意,弄不好蒋瑾就在这案子中翻船了。经历此事后,蒋瑾不仅收起了之前的心思,同时也忐忑不安,生怕把事闹大后再把自己也牵连进之前案子中从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福建案的后期,蒋瑾为了避嫌和躲避风险,特意上书以身体不适原因在家休息了一段日子。这些日子中,蒋瑾想了许多,逐渐冷静下来的他也渐渐有些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最终没有得到军机大臣的职位,再加上案子的原因,他终于打消了报复的念头,除了他想明白的原因,还有廖焕之私下旁敲侧击的提醒。
  随后,蒋瑾就如同换了个人,比之前低调了许多,案子结束后他重新复职,每日里只忙着工部自己的事,至于其他也不再多过问。
  这日,蒋瑾刚刚到工部,还没等他在自己的办公室坐下就接到了朱怡成的旨意,不知何事的他丝毫不敢怠慢,连忙整整衣冠就跟着来唤自己的小黄门出了衙门,随后上了马车径直去了皇宫。
第701章
问询
  皇宫对于蒋瑾而言并不陌生,他毕竟是大明的重臣和老臣,不过因为他不是军机大臣,所以单独被入宫召见的次数并不多,而这一次入宫他原本是以为朱怡成在和军机大臣们商议什么事这才把他招来,可谁想到了地方一看,整个偏殿就他一人。
  入了殿,上前毕恭毕敬地向朱怡成行礼,口道见过皇帝。正坐着提着支笔写写画画的朱怡成闻声抬眼看了看他,随后让他先坐,而等蒋瑾告谢坐下后,朱怡成却未马上说事,而是继续写画着。
  等了大概一支烟的工夫,朱怡成这才放下了手中的纸笔,随后端起一旁的茶水喝了一口,向蒋瑾望去。
  “前些时候听闻爱卿身体不适,如今可好?”
  “皇爷关怀臣感激不尽,臣之前略受风寒而已,现已大好了。”蒋瑾连忙抬了抬身子回道。
  “季节变更,需当注意身体,你是朝中重臣,朕可不想你们这些臣子因为劳累过度而有意外,如果那样的话,日后史书如此写朕,朕可是冤枉的紧呀。”朱怡成似笑非笑地说着冷笑话,同时目光看着蒋瑾。
  蒋瑾额头情不自禁渗出了汗水,他连忙道:“臣为臣子,为我大明,为皇爷就算鞠躬尽瘁也是人臣本份,皇爷励精图治,乃古往今来难得的明君,何来史书如此评论?臣实在是诚惶诚恐。”
  “哈哈哈,你这话倒有几分道理。”朱怡成顿时大笑起来,随后摇头又道:“至于什么古往今来的明君,这就不必说了,每个皇帝在位那位不觉得自己是明君的?而臣子们也不都是如此奉承?是否真是明君,这需后人评论,你我都是当朝之人,所谓论古不论今,正是如此。”
  这句话蒋瑾实在不好接,只能道了一声“皇爷圣明”,随后就依旧坐了回去。
  朱怡成见他如此也不再多说这些了,其实蒋瑾的心思他明白的很,也认可他的能力,要不然也不会一直把蒋瑾放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
  朝廷六部,最贵重的自然是礼部,而权利最大的是吏部,至于兵部原本和户部排在后两位,不过现在因为朱怡成改了军制,使得兵部的权利大减,部分权利还给了五军都督府或被总参谋部分流。
  至于工部和刑部,一向都是六部中垫底的位置,可随着现在大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商业和科技的重视,所以工部的地位大大提升。
  现在,工部从地位上来讲仅次于礼部和吏部,几乎和户部一起排在第三位,但如果真要从人员配备和实际权利来讲,工部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老二,除吏部外无其他部可比。
  作为工部尚书,蒋瑾手中的权利和能量有多大可想而知,这也是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军机大臣不二人选的底气。只可惜,朱怡成早就看透了这一切,为了某些考虑把蒋瑾压的死死的,所以至今他都未能入军机。
  朱怡成也不去管蒋瑾心中真实想法,喝了口茶放下茶盏直接问他对于铁路的了解。作为工部尚书,蒋瑾当然知道什么是铁路,毕竟大明第一条铁路,也就是用畜力使用的,用来连接矿山和钢厂的铁路正是蒋瑾亲手督造的。
  眼下,一转眼就已经快六年了,这条铁路也从最初的短短十几里逐渐延长到了近百里,同时还分出了支线,分别通往码头和其他配套工厂。
  这条铁路,给予大明的工业帮助是极其巨大,也正是因为它的出现和存在使得大明的钢铁工业迅猛发展,同时因为钢铁产量的提升又促进了大明的军工产业的进步。
  当即,蒋瑾为朱怡成讲述了如今铁路的情况,在讲述同时蒋瑾又忍不住绞尽脑汁琢磨着这件事。难道朱怡成今天喊自己来为的就是这个铁路?铁路的出现不是什么新事,何况这件事当初就是朱怡成拍板决定的,怎么今日又问了起来?难道有什么玄机不成?
  突然间,蒋瑾猛然想起一事,听说几日前朱怡成去了一趟研究院那边,难道说研究院又有什么新发明了不成?
  虽然蒋瑾是工部尚书,从理论上来讲研究院属于工部下属,但实际上自研究院的前身,也就是研究所的建立之初,这个机构就和工部没有太大的关系。要知道无论是当初的研究所还是后来的研究院,它的前面还挂着皇家两字,这就如同皇家银行和其他银行的区别,这是属于皇室的机构,至于在里面的科研人员,包括院长黄履庄,他们的官职只是挂在工部而已,并不受工部的管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