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4/656

  更有一点,那就是十三阿哥的存在。所有人都知道十三阿哥对雍亲王是忠心耿耿,是他的铁杆兄弟,就如同十阿哥等人和建兴皇帝一般的关系。
  之前一战,十三阿哥一直下落不明,建兴皇帝也一直在暗中查访他的下落,却始终未能找到他。建兴皇帝一直在怀疑十三阿哥的下落不明其中肯定有雍亲王的出手,可却没有抓到任何把柄,再加上这一次鄂尔泰平定漠北却依旧没找到十三阿哥,这就更让建兴皇帝防备了。
  在这种情况下,在西安的雍亲王索性关起门来当起了他的悠闲王爷,每日里不是看书写字就是在佛堂内研究佛经,看上去仿佛与世无争一般,但谁都不知道,这位似乎沉静下去的雍亲王爷却在暗中如同一个异常有耐心的猎人一般,以旁观者的目光注视着整个天下,注视着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第683章
请客
  “十三爷,奴才给你请安了。”
  盛京的将军府,十三阿哥大模大样地坐着,将军府的主人嵩祝毕恭毕敬地给他打着千请安。
  抬了抬手,让嵩祝坐下说话,嵩祝谢过十三阿哥这才坐在一旁。
  “事办的怎么样了?”十三阿哥问道。
  “回十三爷的话,奴才已拉拢了几位将军,他们都愿意效命于十三爷,这是他们的来信,您请看。”嵩祝从袖中取出几份信来递上,十三阿哥接过翻看了一下,极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些书信都是辽东军中的干将,其中职位最高的当属黑龙将将军和吉林将军两位,此外还有副将、参将、游击等中层将领,有了他们的投靠,十三阿哥就有了十足的把握控制住整个辽东。
  这些日子,十三阿哥通过嵩祝已把盛京的清军牢牢控制在了手里,眼下又有两位将军的投靠,他心中把握就更大了。不得不说,十三阿哥当初离开漠北到辽东这一招算是走对了,当前几日漠北巨变的消息传到辽东后,正在军营中训练部队的十三阿哥顿时感到后怕不已,假如他那时依旧还在漠北,恐怕早就同土谢图汗部一起灰飞烟灭了。
  别看十三阿哥身份贵重,但他清楚建兴皇帝一直在暗中找寻自己的下落,找不到也就罢了,一旦发现自己的下落建兴皇帝肯定不会手软。
  漠北大变,如果那时候自己还在漠北,建兴皇帝手下的人甚至很可能直接让他死在军中,之后只要掩饰他的身份根本就不会有了察觉。到时候,威名赫赫的十三阿哥也就莫名其妙地彻底消失了,在死了那么多人的情况下,谁会去在意一具面目全非的尸体呢?
  “只是……。”正当十三阿哥为之庆幸的时候,嵩祝迟疑地说了两个字。
  “只是什么?”
  “十三爷您也知道,这辽东虽然我等控制了军中,但我们满人的规矩,各旗手里还有不少兵力,再加上那些王爷们……奴才实在有些担心……。”
  十三阿哥明白,嵩祝指的是在辽东的各旗老主子,也就是几个铁帽子王和郡王。辽东,或者说满州是满人的老家,大清入关之后,多尔衮制定了所谓“封禁令”,以保护满人的龙脉为由,在辽东同关内的边境上设置了“柳条边”禁止汉人、朝鲜人进入关外,其美名曰维护“发祥圣地”。
  在这种政策之下,辽东几乎全部成了满人的地盘,除了部分早就在辽东生活,已经满化的汉人外,整个辽东是满人的自留地。再加上清朝封王,有些老旗主的子孙,也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和一些郡王等也都生活在辽东,他们这些人还保留着满人的一些旧传统,其影响力极大。
  别看嵩祝是盛京将军,其官位着实不低,而且名义上和其他两位将军一起统领所有关外的八旗部队。但在这些王爷面前,他们只不过是奴才罢了,在主子和奴才之间,这些八旗究竟听谁的?谁的权利更大?可想而知。
  嵩祝之所以投靠十三阿哥,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满清丢失中原日落西山,清廷远在西安根本就顾不上辽东。第二方面是嵩祝是雍亲王的奴才,自然也是十三阿哥的奴才,自己的主子的话自然要听。至于第三方面,他也是打着投靠十三阿哥和关外的那些王爷抗衡的算盘,关于这些十三阿哥心里也很清楚。
  对于嵩祝的这些小算盘十三阿哥心知肚明,不过他并不在意这些。如果嵩祝表现出一副无欲无求的样子,反而会让十三阿哥对他警惕,这人嘛总会是有些自己想法的,嵩祝如此更让人放心。
  “我已有安排,过几日你替我给盛京各位王爷下帖子,邀他们来将军府。”十三阿哥嘴角挂着不屑一顾的笑意,淡淡说道。
  “主子,您这是……?”嵩祝顿时一愣,十三阿哥在盛京,这个消息一直隐瞒着,除了军中几个可靠的人再包括那些投靠的将军外根本就没外人知晓。而现在十三阿哥这么说,难道他是要正式向外公开身份了?
  “躲得久了,如今也是应该出来透透气的时候了。”十三阿哥笑着说道,接着又道:“这些人在关外呆的太长,如此再醉生梦死下去,恐怕再无血性。我打算找他们好好聊聊,我想他们会同意的。”
  这句话让嵩祝一愣,神色顿时阴晴不定。难道十三阿哥打算在他的将军府摆下鸿门宴不成?十三阿哥此人的脾气嵩祝是清楚的,这是一个性格坚毅,敢说敢做的主,如今他这么讲,恐怕……。
  “怕什么!”似乎是看穿了嵩祝的心思,十三阿哥笑道:“都是太祖的子孙,我同他们聊的也都是家事,再说这也关系到我大清的安危,放心吧,我不会把他们怎么样。”
  嵩祝顿时陪笑着连连称是,可心里却依旧七上八下。假如十三阿哥真的要向这些人出手,这可是件大事,要知道这些主子可不是好相于的,一旦闹大了,恐怕无法收拾。
  但十三阿哥心意已决,他又不好说不行,毕竟现在嵩祝和十三阿哥已经在一条船上了,所谓一荣则荣,一损皆损。眼下也只有按着十三阿哥交代去做,到时候走一步看一步。
  几日后,嵩祝就按着十三阿哥的意思给诸位王爷送去了帖子,邀请他们过府。其中理由自然是商议辽东军事,要知道现在清军在中原大败,大清已彻底丢失了中原,接下来大明的进攻点无非就是那么几个,辽东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盛京将军,此时此刻邀请他们去商议军事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些王爷也不以为然,这关系到自己命运,再者盛京将军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到了日子就三三两两赴宴了。
  关外的各位王爷原本有不少,大多全居住在盛京,但因为之前也就是建兴皇帝当太子那时候,因为那时候的建兴皇帝为了拉拢各旗主私下搞什么“八王议政”和康熙对抗,逼迫康熙封自己为太子,所以有几个人当时入了北京城,随后和建兴皇帝勾结在了一起,这样一来留在盛京的王爷就少了几个。
第684章
博果铎
  眼下,留在盛京的王爷还有简亲王、庄亲王和其他五个郡王,简亲王和庄亲王都是铁帽子王,关外诸王以他们两人为尊。
  庄亲王博果铎资格最老,年龄也最大。庄亲王博果铎当初是在朝中力推八王议政的先锋,也是让建兴皇帝在那时候登上太子之位的功臣。只可惜,建兴皇帝如愿以偿登上太子之位后,转眼间就把他们这些人给抛弃了,非但没有完成之前对他们的承诺,甚至还和康熙联手起来压制住了八王议政之事,转而巩固起皇权。
  这个结果令庄亲王博果铎勃然大怒,他这才明白过来自己被骗了,所谓的八王议政根本就是一个借口,是建兴皇帝抛出来用来对抗康熙,逼迫康熙封当时八阿哥为太子的手段。
  其实这些梦想恢复祖宗权利的王爷们怎么就不想想,所谓的八王议政是当初后金在部落形式朝着封建社会变化中的权宜之计,为了拉拢各旗的手段。随着大清的建立,中央政权的巩固,皇权必然高高在上,在这种时候那一个上位者还会把自己手中的权利交出来的?
  建兴皇帝之前有贤王之称,可不代表他就能容忍到手的皇权被分权,所谓屁股决定思路,说的就是这一点,在掌握了最高权利后,之前的那些工具自然就被抛弃了,可怜当初屁颠颠地急不可耐跑到北京城为其当马前卒的庄亲王博果铎就这样被耍了一通。
  八王议政梦想彻底破灭,后来明军打下天津卫,庄亲王博果铎上书康熙建议撤离北京城,最好是回到辽东再整顿兵马,谁想他这建议却引来朝廷上下攻击,甚至有官员直接在朝堂上说他妖言惑众,要请旨杀他。
  虽然最后康熙没有处置他,可也因为这事让博果铎闹得灰头土脸,随后当初的太子也就是建兴皇帝直接宫变夺了康熙的大权,以太子名义直接监国。这时候博果铎已心灰意冷,自觉得留在北京也没什么意思,就趁着明军还没包围北京城的时候和简亲王一起回到了盛京。而其他几个王爷,也许对于建兴皇帝还有所期待,就留了下来了,谁想后来明军奇袭天津卫,又用极短时间打下了北京城,关内局势瞬间而变,从此以后关外就基本和关内切断了联系。
  庄亲王博果铎的府邸离将军府最近,不过他到的最晚,进了前堂,早就到了的诸王连忙上前给他请安,博果铎懒洋洋地点点头,挥挥手径直朝上位走去。
  “三叔,好些日子没见了,您精神头还好呀。”简亲王雅尔江阿自然不会像小辈一般行礼,但见博果铎到来也起了身,笑眯眯地问候道。
  “还能吃得下饭,开得了弓,这副老骨头暂时死不了。”博果铎阴阳怪气地说道。
  雅尔江阿也不恼,他知道博果铎在北京受了一肚子的气,回到关外后脾气一直不好,再加上如今大清又丢失了中原,几乎丧失了关内大部地盘,听到这消息的博果铎关起门来骂了好几日,不仅是骂当年的康熙做事优柔寡断,也骂现在的建兴皇帝无祖宗气象,任凭大明节节蚕食关内国土却又拿不出丝毫办法。
  在他看来,假如当初康熙答应八王议政,建兴皇帝又不扯后腿,在明军攻占天津后大清果断撤离北京城,把有生力量带回辽东,凭借辽东广阔的国土和满人基础和明军抗衡的话,如何会导致现在的局面?
  当然话说回来,博果铎这些想法只不过是一厢情愿,就算满清按照他的想法改变也无济于事。这并非是制度的问题,而是天下大势,满清作为异族原本就没有什么统计基础,这近百年来不断压榨汉人,早就种下了因果。
  如果中原未变,凭着满清的武力和所谓满汉一体的手段,依旧可以继续维持统治,可一旦有所变化,比如说面临现在的大明复兴,这些矛盾就越发激烈起来,从而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叔说笑了,谁不知三叔老当益壮,在我们满人中是这个。”雅尔江阿笑着竖起了大拇指晃晃,这句马屁话让博果铎神色好看了许多,毕竟简亲王虽然是他的晚辈,不过两人都是铁帽子王,地位不相上下,自己就算心情不好也不能一直给他脸色看。
  “你这些日子如何?”博果铎转而主动问了一句。
  “还能如何?在家呆着,有时候去庄子里转转罢了。”雅尔江阿摇头道:“如今这关内闹成一团,我也无能为力,只能眼巴巴地瞧着。”
  “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再让他们这样折腾下去,我大清非毁在这些人的手里!”雅尔江阿的这句话又引起了博果铎心中的愤怒,他拍着扶手愤愤不平地骂了起来。
  “三叔呀,您老说这些又有何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消消气,身子骨要紧。”雅尔江阿连忙安慰博果铎道:“现在这局势,我大清的确是难,也不能全怪他们,三叔还需好好保重身子,大清还少不了您老。”
  “呵呵,你这话就骗鬼去吧。”博果铎冷笑道:“我这糟老头子不给人家拖出去砍了脑袋就算侥幸了,这大清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对了,漠北之事听说了没有?鄂尔泰一口气就灭了漠北三部,好威风!好本事啊!看来平定天下,拿住那姓朱的小子不成问题,哪里需要我们这等废人?”
  博果铎心中对于当初在朝堂上被攻击,人人皆喊杀庄亲王的这件事依旧耿耿于怀,随后就提起了漠北之事。对于这事,他们这些王爷自然有自己的消息来源,漠北之事在博果铎看来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举动,如今大清最大的敌人是大明,这大清不去对付攻占了中原的大明,反而和罗刹人联起手来灭掉了漠北三部,瓜分了其草原牧民,简直是亲者痛仇者快。
  漠北三部向来就和满清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关外的这些王爷们,他们原本就离蒙古近,之间经常有所来往。就算现在大清影响力不如以前,但漠北三部依旧是自己人,自己人不听话教训一下无妨,可直接灭了部落就做得过了,何况还联合了罗刹人,这让博果铎很是不满。
第685章
领头人
  “此事……不说也罢。”雅尔江阿心里也叹了口气,他们这些王爷和在关内的不同,相比关内的满清贵族,他们和罗刹人没少打交道,深知这些异族都是贪婪的恶狼,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
  再加上平日里关系不错的漠北三部莫名其妙地就被灭掉,自然有兔死狐悲的感觉,同时对于大清联合罗刹人的政策极其不满。
  两人聊了几句后,博果铎这才注意到这里的主人直到现在都没出现,顿时皱眉问起了这是怎么回事,雅尔江阿虽然来得早,但也不清楚,正要招人过来问的时候,恰好嵩祝就到了。
  “诸位王爷,奴才临时有军务在身来得迟了,还请诸位王爷见谅。”嵩祝急冲冲地走了进来,见到众人连忙上前请安,口中不住地道歉。
  “嵩祝呀,你小子当了盛京将军后这本事没长架子倒是大许多,居然让本王等了这么久?”博果铎斜着身子坐着,半眯着眼说道。
  “王爷,奴才哪敢呀!”嵩祝急忙又是一个千儿,陪着笑道:“奴才的确是碰到了急事,要不就给奴才十个胆儿也不敢怠慢王爷您。”
  “哼!”博果铎鼻孔里冷哼一声,正要说什么,边上的雅尔江阿插了一句:“行了,你小子起来吧,都等了这么长时间了,你倒是说说今个儿把我们几个都请过来究竟什么事?”
  连忙道了声谢,嵩祝这才在边上落坐,等坐定后他说起了这些日子的军报。
  军报中自然是少不了大清在中原大战中失败,随后丢失了中原腹地的消息,随后嵩祝讲到,随着明军占领了中原,接下来明军肯定会进一步对大清发起进攻,除了西北、西南和北方蒙古几处方向外,辽东关外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而且相比其他这些地方,由于关外一直执行着限禁令,关外的地盘虽然不小,可人口却远远比不上关内,再加上关外又不是产粮区,一向粮草就不足,如今也只能勉强保持平衡而已。
  一旦明军真的把下一步进攻目标对向辽东的话,那么以辽东关外的力量极难抵抗明军的进攻,而盛京又离山海关最近,到时候首当其冲,作为盛京将军的嵩祝不能不提前做好准备。
  “你这话倒也没错。”雅尔江阿点头道:“眼下我大清的确困难重重,关外之地又是我等祖宗之地,龙脉所在,万万是丢失不得。”
  “这是废话!”博果铎忍不住道:“关外重要谁等不知?如果当初先帝依我之见,带兵退回关外哪里会有今日的局面?”
  听博果铎提到先帝康熙,而且话语中带着一股子怨气,在场所有人都不好接话,只是左盼右顾装着没听见的样子。等过一会儿,雅尔江阿这才咳嗽了一声,直接问嵩祝究竟有什么想法。
  嵩祝当即说道,他已经和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联系过了,打算整合三方兵力,然后再从各旗中抽调人员,组成大军,以防不测。
  在他看来,只要在盛京扩充兵力,随后把关外的满人拧成一股绳,那么守住关外土地还是有希望的。不过这么做不是他一个区区盛京将军可以做到的,因为无论他的职位和地位都远远都不能服人,再加如此大事必须要得到朝廷的批准,可现在朝廷远在西安,要想联系上然后再回复,这一来一去短时间内根本就不可能。
  “这个想法倒是不错。”雅尔江阿微微点头,其实他知道嵩祝之前在盛京已经着手练兵了,但他练兵因为各种限制也只能维持一定的程度。假如真的如同嵩祝刚才讲的那样,把关外满人全部拧成一股绳,那么这股力量并不小。
  要知道当年努尔哈赤起兵时才多少人?就凭着当年的情景,后金也能一点点成了气候,最终后金变成了大清,从而入关占了天下。而现在关外的人虽然比不上关内,但现在的满人数量已是当初的好多倍,当年都能做到的事,现在同样也能做到。
  相比雅尔江阿觉得这个建议可取,博果铎的心中却更是激动,说句实话他听到嵩祝的建议和打算后顿时就动了心,虽然他的年龄大了,可是之前在北京城受的委屈一直憋在心头,一直都想干出点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