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6/656

  “朱一贵如何能同他人相比?范兄别忘了他可是宗室。”另一官员在一旁冷笑道。
  “如此看来,再次弹劾恐也无济于事,蒋大人您说呢?”其中一个三品官员沉咛片刻,转而把目光投向了上首的蒋瑾。
  蒋瑾端坐着,神色并没什么变化,只是静静看着众人。在坐的人中有的是自己工部的亲信,比如说最后说话的右侍郎,也有的是其他各部的中级官员,还有两个官职虽然不高却是御史,这一次众人弹劾朱一贵闹得沸沸扬扬,就连那几个凤阳籍的官员在宫门磕头泣血,也是他们找来的,其目的就是要拉朱一贵下马,给天下一个“交代”。
  但没想到,朱怡成强行按下了这件事,除了取消封赏,并且把朱一贵降为副总兵戴罪立功之外就再无其他处置了。这结果让大家很是失望,为此这些人主动找到蒋瑾处讨个主意。
  当听到有人提起朱一贵是宗室身份的时候,蒋瑾心中不由得冷笑起来。旁人不清楚,他难道还不知道么?作为大明重臣,尤其是自宁波就跟随朱怡成的老人,蒋瑾自然清楚朱一贵这个所谓的宗室身份是打着引号的。
  实际上,朱怡成并没有直接宣布朱一贵宗室的身份,但因为朱怡成也未有否认所谓朱一贵宗室的身份,这才会给予许多人一种误解。说白了,朱怡成这么做,主要还是爱才惜才,同时从政治方面来考虑而已。毕竟前明灭亡后,大明宗室凋零,就连朱怡成一支也仅剩了他一人而已,在大明新复的情况下,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对军中进行更好的掌控,默许朱一贵顶着宗室的名领兵是有好处的。
  何况,朱一贵的宗室名不副实,朱怡成随时随地也可以否定他的身份,并以此为罪名,这样一来就等于死死捏着朱一贵的把柄,让朱一贵成为朱怡成手中一把不错的武器,而且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这把武器也用的极是顺手。
  作为皇帝,权谋之术自然不是他人可以猜测的,也只有蒋瑾这样的老人才会看得明白。说白了,这也是蒋瑾这一次主动拉帮结伙弹劾朱一贵的原因,如果说蒋瑾是出于为凤阳死难者讨个公道的目的话,恐怕蒋瑾自己都不相信。
  蒋瑾又不是读死书的呆子,兵事无常他会不知道?在那种情况下别说朱一贵了,假如他领军的话同样也会这么做。而他只所以找人一起弹劾,因为他知道这样做非但不会惹来朱怡成的怒火,相反还能用这种方式帮助朱怡成敲打一下朱一贵。
  而事实的发展也正是如此,朱怡成最终按下了此事,对朱一贵也是一番敲打和责罚。从这点来看,蒋瑾的判断一点都没错,而他也达到了自己所要的目的。
第607章
痛定思痛
  从外人看来,蒋瑾位居人臣,是大明朝的重臣,而且一直都受朱怡成的重用。可以说除了军机处的几位外,蒋瑾无论从资格还是官职来讲都比他人高上一头,但就在不久前,一向志得意满的蒋瑾遭到了一次重大打击。
  这个打击不是别的,正是军机处的人员调整。当邬思道退出军机处的消息传出后,无论是蒋瑾本人还是其他人,不约而同地都觉得这个空缺之为非他莫属。
  毕竟从各方面来看,蒋瑾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而且首席军机大臣廖焕之还是蒋瑾的好友,他蒋瑾入军机,不仅不会反对而且双手赞同,可谓水到渠成,所以一直以来蒋瑾都胸有成竹,自以为军机大臣之职已是十拿九稳。
  可他怎么都没想到,就这十拿九稳的位置居然如熟了的鸭子在眼皮子底下飞了。不久前,朝会突然间就宣布了邬思道卸职军机大臣的消息,同时还宣布了接替邬思道的人。但这个人不是蒋瑾,而是左都御使史贻直,当听到这任命时,蒋瑾如同五雷轰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左都御使史贻直?此人从官职来看虽然不低,但相比蒋瑾还有差距,更重要的是当年蒋瑾执掌工部的前身工科时,史贻直他还被关在宁波大牢里当俘虏呢!而且这些年来,蒋瑾以工部尚书之职为朝廷做了多少事,立下了多少功劳?居然被史贻直这家伙轻飘飘地摘走了梦寐以求的军机之位,一口郁闷之气憋在心里,令蒋瑾几乎抓狂。
  事后,蒋瑾下朝后第一时间就找到廖焕之,询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对此廖焕之也表示诧异莫名,因为在之前朱怡成询问他接替邬思道的人选时,廖焕之自然推荐的是蒋瑾,而那时候朱怡成也未表露出不同意的想法,反而在廖焕之面前夸赞了蒋瑾一番,并感叹这些年蒋瑾劳苦功高。
  但谁想到,最终揭幕的答案居然是这样,廖焕之一时间也想不明白,不过他安慰蒋瑾,尤其是私下警告他千万不要因为这事对朱怡成有任何不满的情绪表露,之前如何,之后还要如何,这官场之事历来就没有十拿九稳的,反正他还年轻,再说军机处任期已有规矩在,这次不入下次还有机会。
  憋着一口怒气的蒋瑾无可奈何地回了府,在府中越想越窝火,越琢磨越委屈,自己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功劳更是显而易见,居然到头来连一个区区史贻直都不如?
  难道说,朱怡成对自己有什么看法?
  蒋瑾猜测着这个可能,同时又细细琢磨了起来,要说这些年他唯一做错的事恐怕也就是关于琉球那件事了,可真要说起这件事来,责任也不在他,而是他的亲族打着他的旗号而已。再者,他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就主动请罪,把事件控制到了最小的范围,之后又让人主动配合何显祖那边,里应外合把琉球那边的势力一扫而空,如今琉球几乎已成了大明的国土,大明吞并琉球已只是时间问题。
  假如就这件事的话给自己造成了影响,那也说不过去啊!以他对朱怡成的了解,朱怡成绝非小气之人,根本不会拿这件事当成他入军机的阻碍。但究竟是怎么回事才让自己同军机之位擦肩而过呢?为此蒋瑾四下打听,终于让他打听出来了。
  原来,史贻直是王樊推荐给朱怡成的,而且据说王樊还提出因为蒋瑾和廖焕之的关系密切,所以为避免军机处某一方势力过于庞大,由史贻直替代蒋瑾入军机更好。
  也许是后一话打动了朱怡成,作为皇帝最重要的是把握住权衡,军机处虽然权利不像之前的内阁那样,但实际上大多执行着内阁之权,在外朝已被称为相。在这种情况下,朱怡成考虑到这点把他排除在外倒也无可非议。
  了解情况后的蒋瑾几乎一口老血要吐了出来,更把王樊恨得牙痒痒。原本,蒋瑾和王樊之间的关系就不怎么样,当初王樊以一介商人的身份执掌户科,随后又成了户部尚书,并在他之前入军机,这已让蒋瑾很不舒服了。
  朱怡成拿下宁波,蒋瑾的功劳居首,而当朱怡成拉拢宁波商行各家时,蒋瑾那时候正是替朱怡成安排和主持的关键人物。那时候王樊还只是一个区区王家的家主而已,在威风八面的蒋瑾面前根本连个屁都不敢放,还得看他的脸色行事。可后来王樊主动投靠朱怡成,不知道怎么回事摇身一变就抖了起来,仅仅一年多转眼就变得和他平起平坐,后来又直入了军机,爬到了他的头上。
  所以,蒋瑾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平日里也没给王樊什么好脸色,甚至为了户部拨款的问题蒋瑾还多次在朱怡成那边告状,让王樊焦头烂额。
  不过,王樊此人倒也有点眼色,也许是他知道自己的根基较浅,出身又比不上其他人,所以对于蒋瑾的挑衅倒从未有过激反抗,而且他管理户部也算是人尽其才,几年下来蒋瑾也渐渐接受了事实,也不再像一开始那样针对他了。
  但蒋瑾万万没有想到,王樊这人居然如此会忍,还真是咬人的狗不叫啊!自己这些年还真小瞧了他。在蒋瑾看来,王樊分明就是一心想着报复自己,在自己入军机的紧要关头以这种方式给他来了狠狠一下,最终使他功亏一篑。
  想到这,蒋瑾是又恨又气,但又无能为力。眼下一切已晚了,军机之位已落到了史贻直的手中,而自以为十拿九稳的自己却成了天下人的笑话。
  这事给予蒋瑾极大的打击,同时也给他一个狠狠的教训。所谓官场无朋友,也许正是如此吧。一来是他小看了王樊,从而大意翻了船。二来也是他和燎焕之过于亲密,说句实话,他蒋瑾能走到今天的确和廖焕之分不开,但在朱怡成眼里,他蒋瑾已成了廖焕之的死党,现在廖焕之作为首席军机,一旦蒋瑾也入军机,那么军机处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他失去了这个机会。
  痛定思痛,自那日起,蒋瑾就为自己再一次谋划起来,他非但没有表露出对朱怡成的丝毫不满,反而对工部的工作更为上心。可私下,他却暗暗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底,因为在他看来靠人不如靠己,而这一次弹劾朱一贵既是他看到以此机会把自己的班底整合一条心,看看那些人可以重用,那些人又不可靠的良机,同时也是借此试探朱怡成,暗中又配合朱怡成敲打朱一贵的好时机。
第608章
善后
  “此事暂时作罢,待日后再说吧。”蒋瑾平静说道,众人对视一眼,默默点了点头。
  “不过……。”正当众人以为朱一贵之事就这么过去时,蒋瑾又说道:“凤阳一战虽收复中都,但当地百姓死伤惨重,实有伤天德,依本官看来,当下百姓的安抚为重事,朝廷有意派干员去中都,以行民事,以表圣德,不知诸位对此有什么想法?”
  “大人所言乃老成谋国之道,是当如此。”一人当即点头称是。
  其余人也连连表示赞同,同时又道:“不过派何人去,恐怕皇爷和……已有人选了吧?”
  蒋瑾这次未入军机,旁人当然知道这是他心中的一根刺,所以提到朱怡成和军机处时故意把后者含糊其词,但他话中的意思说的非常明白,这种大事一般是由军机处挑选人选,然后报朱怡成裁决。
  “这是自然。”蒋瑾笑着点点头,起身朝着皇宫方向拱了拱手道:“派干员去中都,至于所去何人自有皇爷圣裁,不是我等臣子可以过问的,不过身为人臣,为我大明,为皇爷效命乃是为臣的本分。如今中都已复,无论派谁前往,无非行民事表圣德而已,但要做好这些事可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中都原本经久失修,残破不堪,再加上此次又战火来袭,城中百姓受难无数,这些事一件件,一桩桩,实乃千头万绪啊!”
  众人一时间不明白蒋瑾这话的意思,不过自己的老大既然如此说了,自然要附和的。
  接着,蒋瑾又说道;“安抚百姓,恢复民生,这八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何况凤阳刚刚经历战火,百姓对于我大明怨气颇深,要挽回民心,以表圣德,这人只是一方面。”
  工部右侍郎江道蠡毕竟是蒋瑾心腹中的心腹,而且跟随他的时间也最久,当即从这些话中听出了点味。
  “大人所言极是!”江道蠡点头道:“凤阳乃中都故城,不同其他州府,何况如今战火波及,无论是安抚百姓还是重修中都都是重中之重,下官认为当上书圣上,以尽早安定民心才是。”
  江道蠡话音刚落,其他人顿时也明白过来了,神色中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当即人人表示赞同。
  第二天,朱怡成就接到了多封上书,这些上书一改之前要求严惩朱一贵的内容,而是提及了凤阳中都的安抚和重建。在这些奏折,先是讲了中都凤阳对于大明的政治意义,随后又提到了这次凤阳之战,中都百姓的损失惨重,如今凤阳城内几乎家家带孝,户户治丧。
  朱一贵在战场的决断虽然让大明顺利拿下了凤阳,可带来的严重后果却是要尽快善后消除。尤其是如今大明还未全部收复神州的情况下,对于死伤百姓的安抚,还有凤阳城的修建更是重中之重。
  上书的各官员建议,朝廷需尽快派出干员前往凤阳接手民政,同时拨款对死难百姓给予抚恤,另外作为中都,凤阳的修建也是迫在眉睫,不仅是要修建残破的凤阳城,更要对城中被战火摧毁的民居进行重建,以安置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挽回民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上书是越来越多,就连军机处也迫于民意提出了相同的建议。对此,朱怡成在朝会中虽然表示赞同,也答应了这些建议,可在退朝之后,朱怡成的心中却极不舒服,一张脸沉的如同潭水一般。
  拿下凤阳,从政治意义来讲仅次于拿下北京城,但从其他方面来看,打下凤阳仅仅只只战略上的一步而已,并未能改变整个战局。
  原本,朱一贵是打算打下凤阳后直接北攻徐州,一口气掐断山东清军的退路,把山东清军堵死在徐州,这个计划原本没什么问题。可谁想到凤阳一战虽然建功,但却因为百姓死伤惨重捅了大篓子,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朱一贵的主力暂时无法北上,只能留在凤阳强压凤阳城沸腾的民愤,同时又受到朝中不断攻击。
  而当诚亲王胤禵接到凤阳丢失的消息后,再也不敢留在山东了,火速南下几日后就赶到了徐州,在徐州休整一日,胤禵的主力直接向北经萧县然后向西南而走,很快就过了淮北,赶在明军截断徐州通道之前跳出了险地。
  这样一来,朱一贵原本的战略部署就只完成了一半,虽然迫使山东清军狼狈南窜,为之后明军解决山东打下了基础。可同时也因为凤阳的原因并未给山东清军造成最后一击,导致胤禵主力逃脱,又给之后的中原之战带来了麻烦。
  对于大明来讲,现在最重要的还是中原之战,中原之战一旦完成,明军大势就再也无法动摇。可是凤阳一事也需解决,虽然朱怡成压下了朱一贵的处罚,但凤阳之事并未结束,就像上书中所言,凤阳百姓的安抚是如今极其重要的事,而且因为凤阳之战,清军为了守城几乎把城中民居大半拆成了平地,现在凤阳人心向背,如不尽快安定极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说句实话,大明是为满清被了锅。拆民居是清军干的,拉青壮守城也是清军干的,至于蚁附冲击明军阵营导致百姓死伤同样也是清军干的。但无论怎么说,眼下凤阳已落入了大明之手,再加上凤阳又是中都,政治意义重大,这些善后工作就全落在大明的头上。
  要善后,派人过去自然是首位的。朱一贵驻扎凤阳,他虽然做了些事,也运用手中的资源对凤阳进行安抚,无论是分发粮食还是帮助百姓重建家园,这些都在做,但要知道朱一贵是领兵打仗的将领,并非文官,一来名不正言不顺,二来军队在凤阳做这些也不务正业,再加上朱一贵对于民政也不熟悉,而且凤阳城中对于朱一贵这个主将怨恨颇多。
  所以,军机处已挑选几个干员准备前去凤阳接管政事,可仅仅派人是远远不够,要善后处理,还需要大量的物资和钱粮作为后盾。其他的不说,仅仅是要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就耗资就是个天文数字,这也是朱怡成为之苦恼的原因。
第609章
要钱
  自海贸大开,再加上这些年商业的发展,大明虽然还未全部收复神州,可从实力来讲已经不亚于当年前明全盛时期了。甚至可以说,从财力方面超过了前明许多,如今仅仅是各地的商税和海关关税的岁入,就是极大一笔财富。
  但是,这些年大明不仅要和满清进行战争,同时还要向海外进行扩张,再加上大明的军队正从冷兵器向热兵器时代进行转变,各种新式武器的研制和制造,还有新军的整编和训练等等,这全是需要钱的地方。
  所以在岁收不断上升的同时,大明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其中陆军海军的军费开支就占了大明总收入的一半还多,再加上养廉银制度,以确保官员的生活水平,这又是一笔大额开支,另外还有各处的日常开支,再加上比如科研开支等等,一直居高不下。
  眼下,中原大战迫在眉睫,这国库里的银子更是如同流水一般不断减少,更要命的是,之前因为江北之败,明军囤积的大量物资被岳钟琪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这导致大明又得拨一笔巨款进行物资调动。打下江北后,为了安抚江北百姓,重建民生,就在上月朝廷又刚刚拨款两百万银元,协助地方恢复民生,重开漕运。
  这样一来,就算有再厚的底子,朝廷也得掏空了。朱怡成并非不想救济凤阳,可是国库已空空如也,再也拿不出多少银子来了。
  就在今天朝会前,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王樊已私下求见了朱怡成,告诉他眼下国库里最多还有二百五十多万银元,而且这笔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动的。要知道中原大战马上就要打响,兵部和军方那边随时随地会要求物资支援,一旦这笔款动了,耽搁了中原之战,那么军方那些人非得把他活剥生吞了不可。
  可眼下,再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也来不及,凤阳和中原那边都不能耽搁,这一下子就难倒了王樊,瞧着他一张苦脸的样子,朱怡成胸口憋着团火,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无奈,朱怡成只有让王樊尽快想办法,无论如何先筹集二百万银元至凤阳,以先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安抚民心。至于这钱从哪里来,他朱怡成不管,他只要结果。
  王樊也知道朱怡成为这事有些发急了,作为近臣他非常清楚朱怡成是一个理智的皇帝,但在现在为了钱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也是无可奈何。
  对此,王樊只能点头答应,并且提出以债券、借贷、提前督促各海关上缴税款等各项措施完筹集资金。朱怡成不置可否,挥手让他尽快处置,而当在朝会上,又有官员上书要求尽快凤阳善后,这使得原本心情就不怎么好的朱怡成更是极不舒服。
  “来人!”朱怡成回到宫中,烦躁地走动了一会儿,突然高声喊道。
  马上就有小黄门应声而来,朱怡成让他立即去后宫把皇后请来,小黄门应了一声急急就去了。
  坐下,没滋没味地喝了几口茶,平日幽静的宫内和清香的茶水并没让朱怡成的心情平静下来,反而更烦躁了。他忍不住又站起身,在殿中来回地走动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一阵轻轻的脚步声从殿门外传来。
  “皇爷!”
  皇后李娟儿的声音响起,回头一望,见到李娟儿的身影,前一刻心中还烦躁的朱怡成瞬间就平静了许多。
  “你来了,过来坐。”朱怡成招呼着李娟儿道。
  李娟儿来到朱怡成身边,款款坐下,随后开口道:“前边朝会之事妾刚才听说了一二,皇爷不必烦忧,妾这里还有些银子,皇爷要用的话拿去就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6/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