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656

第56章
功亏一篑
  在练兵过程中,朱怡成同时也在观察这些人的禀性,从其中挑选出一些执行力较好的人。通过练兵中的斗智斗勇,朱怡成才明白聪明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兵,而执行力强才是真正可用的。把这些人从三百多号人里挑出来,给予他们一定的优待,更能激励起他们练兵的劲头,同时也是给那些阳奉阴违的老油子一个对比。
  这个办法有效么?效果肯定是有的,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不过对于目前现状也只能暂时做到这点了。另外,这些人还可以当成基层骨干来训练,在练兵之余朱怡成也不忘记给他们补补扫盲课,同时在物质上给予照顾。
  近半个多月下来,这群乌合之众终于稍微有了点样子,无论队列还是一些基本战术都勉强使得像样。除了练兵,朱怡成也没忘记两步走的另一步,那就是装备。
  从一开始,朱怡成是想搞火器的,可询问从陈家镇搞来的铁匠后才知道这火器并不那么好搞。要弄火器得先要有好铁,然后还需要好手艺。陈家镇的铁匠平日里打个锄头,做几口铁锅还马马虎虎,要让他们弄火器实在是为难了。
  黑不溜秋的生铁打出来的火器简直让人看不下去,无论造型还是实用型根本就是不及格。装点火药最多也就能当个焰火放着完,更不用说有什么杀伤力了。何况朱怡成也不懂火器设计啊!折腾了半个月除了浪费时间外可以说一无所获。
  火器这条路暂时是走不通了,任凭朱怡成心里清楚热兵器的发展,但没有基础和专业人士他根本就是束手无策。失望的朱怡成只能把这事给暂时放下,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不过,装备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没了火器远程攻击手段还是得搞定。对于这点,朱怡成只能退而求次,把目光转向了老祖宗一直使用的弓箭等装备。
  要说弓箭,这也是不好弄的,传统的一张弓从制作到完成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何况弓的制作同样需要专业人士,一般工匠根本就搞不定。
  但和火器相比,弓箭的原理相对简单多了,而且取材也方便许多。找来木匠、铁匠等手艺人询问一番后,朱怡成决定以长弓的方式制作一批竹弓来装备,虽说看起来有些儿戏,可还是有点用处。
  真正的英格兰长弓虽比中国的传统弓制作方式要简单,不过所使用的材料有特殊的讲究。首先它的弓身需要用一些坚实耐用的木材,比如榆木、榛木和罗勒木等等,然后它的弓身长度也是确定射程的重要方面。不过木材江南是有,但这种木材比较少,大多都生长在北方,另外取材后制作也需要要求比较高的工艺流程,对于这点朱怡成暂时不去考虑,他的目光投向了江南最常见的一种材料——竹子。
  江南随处可见的竹子,从材质来讲当然比不上真正长弓的用料,而且竹子制作的弓身容易发脆和损坏,但从取材来看,竹子的取材要方便许多,同时加工起来也不难。砍一根合适的竹,经过阴干、削制、烘烤后成型,然后再拿麻布在弓身进行缠绕和固定,再挂上一根由牛筋和丝线绞制的弓弦,一把简陋的长弓就可以完成了。
  箭同样也可以用竹子来制作,只要在箭的顶端上装上铁制箭头即可,箭羽就更简单了,弄点鹅毛,或者鸭毛鸡毛什么的就行,完成的弓经过试射,抛射可以达到200多米,有效射程大概在80米左右,比起普通的弓来并不算差。
  如果说有缺点的话,那就是这种弓的使用寿命并不长,大概射个几十次弓身就不行了,达到七八十次的话,这把弓也差不多废了。可就算这样,比起没有任何远程装备的朱怡成而言,这种弓的出现已经能暂时满足自己的需求,何况他还能通过装备这种弓来训练自己的弓手。
  反正材料便宜制作简单,新弓的杀伤力也不差,很快这种弓就在朱怡成的队伍里被推广了下去。使用过的人个个都叫好,甚至有人还迷上了这种武器,一人搞了两三张备用,最后弄的朱怡成的三百多号人里倒有五百多张这样的弓。
  就在朱怡成窝在背靠山“大练兵”的时候,北边的局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张云翼在湖南援兵的帮助下终于在郎溪一带堵住了袁奇败兵的去路,这时候袁奇手中的残兵败将已经不足6000人,而张云翼指挥的绿营兵力高达12000人,无论从人数对比还是士气和装备来看,袁奇是必败无疑。
  如果没有意外,郎溪就是袁奇最终兵败身亡的地方了,但谁能想到刚刚堵住袁奇部,张云翼就出事了。张云翼是高龄出征,这一个多月来先是带兵南下解杭州之围,随后打垮数十万义军大部,紧接着马不停蹄地继续围剿逃窜的袁奇和其余义军各部,战事几乎没有一日停息,张云翼在军更是亲临前线指挥,劳累过度终于病倒了。
  这病来的突然,张云翼在布置围剿方案的会议中突然晕倒,随后被惊慌失措的众将抬到帐中,还未来得及请来良医诊治张云翼就去世了。其实,如果不是袁奇起兵,在历史上的张云翼将在康熙四十九年,也就是二年后去世,而袁奇义军的出现导致张云翼操劳过度提前二年死于军中。
  张云翼一死,官兵顿时失去了统一指挥,再加上张云翼死的突然没有指派接替者,各部将领本就是从各地抽调而来归张云翼指挥的,尤其是湖南的援军更是如此。而现在张云翼死了,这些人谁都不服谁,导致官兵各部指挥和协调出现了问题。
  几乎走投无路的袁奇敏锐地察觉到官兵的异动,当发现之前步步紧逼的官兵出现协调不灵的情况时,袁奇虽然心中疑惑不解,但他却马上抓住了这个良机,果断指挥部属进行突围。
  一场大战后,袁奇虽然又损失了上千人马,却从包围圈中打出了个口子,其大部突出重围朝西而去,而官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反应,等回过神后袁奇所部早已跳出包围圈跑的无影无踪。
  张云翼耗时一个多月的围剿未尽全功,可谓功败垂成。当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留守京城的马齐大惊失色,急忙召集在京各部大臣和办差皇子们商议对策,同时快马向北地给康熙送去加急奏折。
  北地,从蒙古向北京的布尔哈苏台附近,离行宫还有一百多里的草原,康熙的大营就驻扎在此。按照行程,康熙皇帝这时候应该还在赛外巡视,可是由于江南的局势变化导致康熙比历史上提前了两个多月启程回京。
  金顶大帐,这是康熙的营帐,围绕着他的主营是各满州、蒙古各旗王公的大营,当然还包括太子胤礽、大阿哥胤缇、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十八阿哥胤祄等人的营帐。
  大帐内的陈列并不比紫禁城里的差,这一日康熙和往常一样先是会见了各部王公,随后又同陪同大臣商议了一下朝政,等事办完后,康熙稍稍放松了一下,正准备喝口茶的时候,一份急奏送到了。
  不经意地翻开奏书,看了没几眼,康熙消瘦的脸上猛然怒容闪过,整个人都站了起来。
  在一旁服侍的太监吓得大气都不敢喘一口,康熙这是气急了的反应,究竟是谁惹得皇上如此生气?
  在帐中急急走了几步,紧握着拳头的康熙这才渐渐平静下来。
  “传太子,大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康熙冰冷的声音在帐中响起,太监连忙应了一声,急急出去传令了。
第57章
领军
  太子和几位阿哥的营帐就在附近,所以到的时候几乎是同时。
  “见过太子,见过大哥。”
  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一起来的,这两位阿哥年龄相仿,脾气相近,聪慧过人,虽不是同母一胞却很亲近。尤其是两人很得康熙宠爱,只要康熙离京必然指定他们陪驾。
  见他们来了,在帐外等候的太子胤礽微微点头道:“老十三老十四来了,一起进去吧。”
  大阿哥胤缇也不说话,只在一旁站着,等太子先进帐营后,他才第二个走了进去。
  “儿臣见过皇阿玛……。”
  四人入到帐内,只见康熙坐着,拿着一份奏折在看着,微低着头也看不是什么表情。四人依着规矩向康熙行礼,见康熙说了声起来吧,这才站起身来。
  “皇阿玛,您喊儿臣等来是……?”
  太子是储君,四人中也只有他有资格询问。康熙抬眼瞧了瞧太子,也不多说什么,把手里的折子放到一边:“这里有个折子,你是太子,你先瞧瞧。”
  边上的太监拿起这份折子上前交给了太子,太子接过后就着帐内的灯烛看了起来,没看几眼顿时脸色微变,望向康熙的目光中欲言又止。
  “这份折子是刚到的。”康熙平静地说道,而此时边上的大阿哥、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目光都投向太子手里拿着的这份折子,心中满是好奇。
  “皇阿玛,这折子……?”大阿哥忍不住问道,同时把目光望向康熙,本来把这几位阿哥喊来康熙就让他们知道这件事的,当即示意太子把这份折子给几位阿哥一起瞧瞧。
  太子见康熙示意,当即就把折子交给了和他关系最好的十三阿哥,这个举动顿时让站的最近的大阿哥脸上怒色一闪,不过康熙在他也不好发作,只能微低下头用力捏紧了拳头。
  十三阿哥不以为然,接过折子就和身边的十四阿哥一起看了起来,和太子一样看了没几眼就吃了一惊,几目扫完后又把折子递给了大阿哥。
  等太子和三位阿哥全部看完后,康熙这才示意太子先说。
  “皇阿玛,儿臣以为浙江之变未尽全功是事出意外,如张云翼健在,朱袁二人定是手到擒来。而现在虽说朱袁暂时逃脱,但朱袁主力已损,只余些残兵败将罢了,我江南兵力充足,只要朝庭再指派一员大将指挥,想来匪乱定能平息,还请皇阿玛尽管宽心……。”
  “宽心?太子这话说的可轻巧。”大阿哥不悦道:“江南可是大清赋税之地,今年江南本就遭了灾,后又有朱袁造反,席卷浙江几个州县,甚至连杭州城都差一点儿落入贼手。此乃三藩之乱后从所未有的大事,而今贼子更逃脱不知去向,谁能保证不死灰复燃?依我看,皇阿玛应尽快回京,调集各省兵马拉网围剿,早日必尽全功才是!”
  “区区毛贼能如何?”太子针锋相对道:“皇阿玛御极以来平三藩、收台湾、征噶尔丹……哪个不比朱袁厉害?何况眼下朱袁大军十不存一,更如惊弓之鸟,只需派大将坐镇,如张云翼般追击围剿即可。如此之事需皇阿玛归京?大哥不要忘了,皇阿码此次北巡的目的,一旦突然归京那些王公们会如何想?天下又会如何看待?”
  “太子不知兵事,素不知小害演成大祸的道理?朱袁草莽起事,仅一月就几乎不可收拾,一旦放任自流定将酿成大祸!太子为储君,当为皇阿玛分忧,而非随意断言。”大阿哥直接反驳道,太子是没上过战场,这点他比不了大阿哥,可大阿哥这番话明里暗里的讽刺意味听的太子极是恼火,难道就凭你大阿哥打过仗,他这个储君说的话就是胡言乱语不成?当即太子直接就怼了回去。
  “好了……。”太子和大阿哥之间的矛盾不是一日两日了,作为长子的大阿哥一直以来都不服气太子,为什么自己明明是长子就因为不是皇后生的这太子位就落到了老二头上?
  要论在军事能力,要论功劳,他那点比不上太子的?就是因为他的出身稍微差了点,这太子的位置就一直不是他。
  至于太子,对于这位大哥也是没什么好感,两人平日里针锋相对也不是头一回了,如果不是康熙在,说不定太子直接就拿储君来压老大了。
  喝止了太子和大阿哥的争论,康熙把目光投向了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这两位阿哥文物全才,而且又年轻,他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十四阿哥在看完奏折后心里早就盘算了起来,带兵打仗一直是他心里所想,这次不正是一个好机会么?当康熙询问他们的意见时,十四阿哥迫不及待地就表示愿意为皇阿玛分忧,他作为皇子可以皇子身份去江南领兵围剿朱袁。
  而十三阿哥却想的深些,其实太子和大阿哥两人的话都有几分道理,皇帝北巡的安排如非出大事当然不能随意取消,朱袁在江南闹的虽然凶,可现在形势基本还算控制之中。但大阿哥说的也有道理,朱袁能在这么段的时间内几乎席卷江南,谁能保证这次逃脱后不会卷土重来?打蛇要一棍子打死,千万不能留一口反被咬一口,这点十三阿哥心里很清楚。
  当即,十三阿哥建议先派人回京做好准备,同时挑选一员可靠的大将火速前往江南接替张云翼的部属指挥围剿。同时康熙的北巡可适当进行调整,如有必要可提前回京,以保各方面的周全。
  “老十三有点长进。”康熙略有满意地点点头,听到康熙夸奖十三阿哥,除十四阿哥外,太子和大阿哥都脸色有些难看,不过很快就掩去了表情连声附和称是。
  接下来,康熙也不再多说什么,让他们各自回营。十四阿哥走之前还忍不住毛遂自荐要求去江南带兵,被康熙严厉训斥了几句这才悻悻然离去。
  在康熙前中期,可谓名将辈出。无论是图海、周培公、王辅臣还是穆占、张勇等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就算是在中期时,也有萨布素、彭春、张云翼等人。可惜的是这些名将都已去世了,现在就连张云翼也因操劳过度死于军中,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朝庭上下要挑出一员能独当一面又震得住地方的战将还真是难选,虽然康熙也清楚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性格好兵,但亲上过战场的康熙更清楚打仗不是儿戏。
  心中把可选的人选细细想了想,康熙最终还是决定派大阿哥去江南。一来大阿哥的身份足以镇得住地方,调兵遣将不会有任何问题,二来大阿哥十八岁就随抚远大将军福全出征,康熙三十五年更参加了远征噶尔丹之战,算是一员良将,只要再给他配个合适的副将,当能担当此重任。
  很快康熙的旨意就下来了,大阿哥胤缇以直郡王身份统辖江南各军,围剿朱袁残部。大阿哥接到旨意当日就动身回京,快马回到京中又从前锋营挑选了两千人,连夜坐船南下。
第58章
陈天安
  大阿哥胤缇提前回京,并授予兵权南下平叛。按理说太子胤礽心里头会有点想法,毕竟这是康熙重用大阿哥的举动,可实际上太子非但没有想法,反而乐开了花。
  这次康熙北巡,太子和大阿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已视同水火,其实从太子立位储君那天起,大阿哥就一直瞧着太子不顺眼,双方的明争暗斗一直存在。随着这些年太子一连又做了几件惹康熙很不高兴的事,大阿哥更是上窜下跳,不仅以老大的身份拉拢下面几位阿哥和太子对抗,更是常在康熙面前说些太子的坏话。
  大阿哥这么一走,太子是觉得全身都舒坦,眼中没了大阿哥这个讨厌的身影,就连走路都轻了几分。其实太子并不清楚,按原历史,他将在不久后就被康熙废掉太子之位,而事情的导火线就是他一直不对付的大阿哥,正是大阿哥在康熙面前报告了太子的许多不良表现。比如说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还有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等。
  种种不仁的表现,都令康熙非常愤怒,同时也深信不疑。最终造成康熙对太子彻底失望,用康熙的话来讲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从而下决心废掉了太子。
  而现在,虽说大阿哥之前已在背后打过太子的小报告了,不过还未达到量变导致质变的程度。现在大阿哥一走,之后的历史是否会发生改变,这暂且还是未知。
  先不说大阿哥如何南下,又如何调遣兵力围剿袁奇所部,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向背靠山,经过两个多月的练兵整顿,朱怡成手下的这帮乌合之众已经有点样子了。
  这一日,朱怡成正在房内写着东西,练兵的过程不仅是让手下的人有了些兵样子,其实对朱怡成而言同样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中二少年,经历了这近半年的颠簸和挫折,再加上亲力亲为地训练这些义军和规划,现在的朱怡成已有了一些成熟的模样。
  “娟儿姑娘,洪爷在里面么?”
  “洪大哥在,有什么事?”
  “陈家镇刚传来消息,在下求见洪爷,还请娟儿姑娘帮忙通报一声……。”
  门外传来低声的对答,打断了朱怡成的思路,刚放下笔,李娟儿轻轻推门进来,说董大山来了。
  “让他进来。”朱怡成说道,拿起桌上已经放凉的茶喝着,这天已经比较炎热了,虽然山里比较凉爽,但这气温还是不低。
  “董大山见过洪爷。”董大山一进门就毕恭毕敬地向朱怡成行礼,作为朱怡成心腹,他的命都是朱怡成救的,考虑到董大山为人机灵,朱怡成特意把对外联络的工作交给他来管,这些日子董大山还算管的不错。
  “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