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656

  朱怡成把这句话在脑海中反复,渐渐地笑了。现在的笑不同刚前的那种笑,这才是发自内心的笑。
  似乎李娟儿的这句话点醒了朱怡成,心里的那种纠结消去了许多。还是太祖老人家说的好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句话朱怡成曾经听说过,却从来没有深入地想过,而此时此刻才领教了其中真正的含义。
  陈家镇是不能久留,朱怡成得尽快离开。不过乌龙山暂时是去不了了,而且这时候的朱怡成有了另外的打算,他已经抛弃了去乌龙山的计划,重新设置了一个新的计划。
  把陈家镇全镇老小拉进了自己的阵营,虽然用的手段不怎么样,但效果还是显著的。这时代的老百姓,或者说是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性格,那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况且,清朝的统治是少数民族对汉民族的统治,也就注定了其高压性统治的本质。江浙一带又是清政府税赋重地,民间老百姓对于官府的好感并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上了一条船的陈家镇的镇民已不太可能转手卖了朱怡成。
  既然如此,那么围绕陈家镇这个地方就能做点文章了。朱怡成派人把陈家镇上上下下好好摸了个透,带走了部分陈家镇的镇民作为人质,同时也留下来二十多人在陈家镇。
  这些人将更名换姓,作为朱怡成埋在陈家镇的钉子,同时替代带走的人,也为朱怡成从另一个方式来掌握这个地方。
  陈家镇虽然地理位置不怎么样,不过离县城并不太远,而且作为周边村落的聚集地同样也有着它的优势。陈天寿一家被灭门,朱怡成正好由此插手陈家镇的大权,通过当地投效自己的乡老和镇民,解决留下来的人的户籍并不算大问题。
  再从镇中挑选可靠的代理人,扶持他们替代陈天寿曾经在陈家镇的地位,想来用不了多久,这陈家镇就能彻底姓朱了。
  其次,从镇民中打听得知了周边各村落的情况,朱怡成最终选择了一个偏僻的村子作为下一个落脚点。从后世时髦的话来讲,也算是根据地吧。当然了,一个小小的村子涌进几百号人不引起注意那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点朱怡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的这个村子靠着一处山地,山后人迹罕至,正好可以作为藏兵之所。摆在明面的村落是用来和外界打交道的,同样也是和陈家镇联系的枢纽。
  说做就做,朱怡成很快就做好了准备着手安排了起来。一方面派人去那村落打前站,所使用的办法同陈家镇相同,想来控制一个小小的村落并不算难事。
  另一方面,他精心挑选了些人留在陈家镇,摆在明面上的当然是原陈家镇的人,朱怡成的人会以亲友、子侄、伙计等各种身份按插在这些人的家中,以起到暗地指挥和监视作用。
  最后,如何处理陈家镇的手尾,朱怡成也做了打算。那就是投效自己的三个衙役。陈清仁、熊离、毛义康,朱怡成让他们三人写下了投效书,不会写字没关系,他可以找人代写然后念给三人听,然后让他们在上面签字画押。这种方式同样也在镇民那边使了个全,如果谁敢三心二意,那么这个东西就是催命符,只要往官府那边一交,任凭你再解释也解释不清。
  弄完投效书,朱怡成还有双保险。陈清仁和毛义康被朱怡成放了回去,告诉他们回去后就向县太爷汇报说陈家镇遭遇匪乱,陈天寿一家老小全部被灭门,县里赶过去的衙役寡不敌众,最终也只有他们两人逃了出来。至于细节方面,想来陈清仁和毛义康在县里当差自然知道怎么编,而关键一点,要想办法把官府的注意力往别处引,让官府误以为这些匪人早就沿江而下逃走。
  熊离被编入队中跟着朱怡成,这也是为了牵制陈清仁和毛义康,让他们彻底绝了其他心思。对于这点,三人心里同样明白,丝毫没有异议。
  所有的安排完毕,朱怡成立即启程前往靠背山,靠背山山脚有个小村,村子人并不多,仅仅也就七八户人家,地处偏僻,正是朱怡成选中的地方。当朱怡成到达靠背山的时候,村民已经全被控制住了,也全交了“投名状”,至于这投名状的来源当然是义军在路上随手抓到的一个倒霉蛋,在这个世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再加上陈家镇里挑选出来带路的人和这个村子的人有些亲戚关系,劝说之下算顺利的掌控了这个村子。
  因为之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村子将是朱怡成的老巢所在,为了安抚这些惊慌不安的村民,朱怡成亲自见了几个村中老人,和颜悦色地说了些好话,同时也给他们留了点粮食。
  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这种方式还是蛮有效果的。收下了朱怡成带来的粮食和布匹,本就不富裕的村民看向朱怡成他们的目光也变的缓和起来,甚至当朱怡成主动提出为村里修建新房和开垦荒地的时候,两个连牙都掉的差不多的老头更是乐得嘿嘿直笑。
  朱怡成暂住村里,不过他在村里不会住太久,背靠山里的营地已在加紧修建了,朱怡成手中的精壮可不少,而且这些人本来就是干活的好手,何况还有从陈家镇弄来的一些工匠,借着背靠山里的地形仅仅用两日的时间就弄出了一个马马虎虎的营地,等营地搞完,朱怡成除留下几个人在村中作为岗哨外,其余大队人马全部进了背靠山就此藏匿了起来。
第54章
居安思危
  陈家镇的陈天寿一家被灭门,桐庐县的衙役死伤惨重,这事令桐庐县县令大吃一惊。
  杭州大战刚过没多久,北边的张云翼还在不断围剿袁奇残部,桐庐县辖地就出了这样的大事。更何况陈天寿的身份不同普通人,他可是有一个当知府的堂兄陈天安,再加上县中的伤亡如此之大,接到陈清仁和毛义康的回报,县太爷几乎要慌了手脚。
  不过,当听说匪徒已经逃离陈家镇,顺江而下不知踪影的时候,县太爷心里才稍安。不过他还是向府衙汇报了此事,但说词却改变了一下,把陈清仁等口中的匪徒说成了杭州之战后的流寇,把被杀的衙役讲成了县中指挥和流寇大战所亡,他县太爷最终带人打退了流寇,保住了桐庐。
  很快,府里派人下来核实,因为朱怡成早就做好了应对策略,再加上县里的“配合”当然查不出什么来。最终陈家镇的灭门案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了结了。而陈天安那边也有当地去了一份信,细细在其中说明了经过。
  陈家镇的事算是结束了,陈家的产业自然有陈天安派人过来接收。至于被朱怡成弄走的金银财物和粮食等等自然是找不回来了,除了早就分给镇中镇民的外,其余的全部被分成几批运到了背靠山。
  半个月后,当尘埃落定的消息从桐庐、陈家镇两地传来,背靠山的朱怡成总算彻底放了心。接下来他就有时间细细谋划,也获得了来到这个时代后难得的安稳。
  “没想到袁奇这老小子还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居然还活着。”
  因为有了陈清仁和毛义康这两个内鬼,对外的信息还是传到了朱怡成的耳朵里。他一直以为杭州大战之后袁奇已经兵败身亡了,但没想到袁奇居然没死,而且还带着近万人一直和张云翼周旋着,虽然张云翼不断在围剿袁奇残部,可因为袁奇指挥飘突不定,再加上兵力不足无法形成完整包围圈,一直没办法彻底剿灭。
  想到袁奇,朱怡成同时也想到了周忠良、高进、王友三等人,不知道他们这些人是不是还活着。短短两个多月来经历了这么多事,如今的朱怡成已不再是刚来到这个时代的中二少年了,残酷而严峻的现实让朱怡成的心智飞快的成熟起来,他现在考虑问题的角度已不再是当初那么肤浅。
  从心里来讲,朱怡成是恨不得让袁奇这些人早死早好,可仔细想,如果不是袁奇的出现,自己也许早就被拉到刑场受那千刀万剐了。再者,在这个倒霉的时代,朱怡成的身份给他也只有唯一的选择,那就是造反到底。除非他有能耐逃到海外去,可去海外有这么简单?海路险要,海外生存又是个问题,如今这个形势处处艰难,朱怡成这条路是根本走不通的。
  窝在背靠山只是权宜之计,藏的再好也总有会被发现的一日。所以朱怡成必须早做打算,袁奇的残部未被消灭之前,这正是朱怡成暗中壮大自己保全自身的大好机会。
  现在的朱怡成是希望袁奇能长命百岁,祈祷老天爷最好他一辈子都不被官府给剿灭。他在其他地方闹的越厉害,也就越能吸引住官府的注意力。但这种想法虽好,却也不现实,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袁奇的本事再大也无法支持太久。
  丘吉尔说过一句名言,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朱怡成现在对这句话表示百分之百的赞同,在他看来袁奇必须要存在,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帮袁奇一把,让他折腾的越欢越好。
  不过凭着自己手里三百多号人,跳出来去帮袁奇是不可能的。这些人马别说打一仗了,就连攻一个小县城都难。何况,对于手下这些人的素质朱怡成并瞧不上,别看这些人都是号称义军的精锐,但说白了也就是些比较能砍能杀的泥腿子罢了。他们和真正的军人相比差得远的,人多时候打打顺风仗还行,一旦碰到硬骨头那只有溃败的结果。
  把自己关在屋里,朱怡成绞尽脑汁写了许多东西,凡是在脑海里对自己有用的,能想得起来的全给记了下来。虽然许多东西都只是片鳞半爪,更有些前后不搭,但对于这个时代而言,这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早知道这样,当初就应该好好学。尤其是那生物、化学、物理……对了,还有政治……。”放下写的发酸的手,用惯电脑的手拿毛笔写字真心吃力,纸上的字写的和蚯蚓似的扭扭曲曲还大小不一,如果不是自己的话恐怕别人看着就和天书似的。
  书到用时放恨少,朱怡成不由得如此感慨道。可惜天上不可能掉台电脑下来,再给他条网线连上百度搜索一番。绞尽脑汁这才写了这么多东西,也算是朱怡成搜肠刮肚能想起来的所有了。
  粮食不愁,陈家的粮除分出去的外足够他们吃上两年的了,再加上搜罗到的金银财物更不是少数。眼下,重要的就是练兵,朱怡成要把这些乌合之众练成真正的士兵,练兵当然要有练法,对于这时代的练兵之法朱怡成当然不知道,不过他手上有大杀器,那就是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军训,依靠军训的方式练一练这些兵,应该没什么问题。
  除了练兵外就是装备的问题,虽然朱怡成的人有装备大刀长矛这些武器,但因为是败兵,武器并无法做到人手俱全。何况上好盔甲什么的更没有,稍好一些的也就是田文勇等人身上的皮甲了,这种装备弄弄老百姓还马马虎虎,要正式对上官军是远远不行的。
  另外,弓箭这种远程武器更没有,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弱点。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战场上最为有威胁的力量,同样也是杀伤力最大的手段。
  朱怡成的眼光可比这时代的人强多了,他清楚冷兵器最终是要淘汰的,热兵器的出现马上就要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而在百年后成为标准。所以朱怡成除了练好兵,第二件事就是要解决装备问题,或者说想办法搞热兵器以替代冷兵器,靠这两条腿来走路,才有真正的希望。
  可惜的是,虽然想的蛮好,但真要做起来却不容易。做好周全计划的朱怡成很快就把田文勇等人找来,准备推行练兵之策,对于朱怡成要练兵,田文勇等人当然表示支持,可当正式实施按军训的练兵方法时,无奈的现实却给了朱怡成一记闷棍。
第55章
苦恼的变化
  朱怡成高估了这些人的素质,或者说高估了这些人的文化程度。
  清代,识字率极低,文化都是掌握在“读书人”手里,从整个清帝国的人口来讲,识字率仅仅10%,而且这是清中期的调查结果,现在是康熙四十七年,人们识字率更低,就算在文人辈出的江浙一带,普通老百姓中文盲更是比比皆是。
  就算像是王东这种当过狱丁的人,也只能说认识几个大字罢了。至于其他人,99%的都是泥腿子出身,字认得他们,他们可不认得一个字。
  连字都不认识,更不用谈那些基本常识了。让这些人拿着家伙干仗都有一股子勇气,可要让他们按照要求派兵布阵可就实在为难。许多人连左右都分不清楚,站个列队嘻嘻哈哈折腾个半天还是扭扭曲曲,这副鸟样看得朱怡成跳脚直骂娘西匹。
  “左脚!左脚啊!你……还有你……你!娘西匹!不要东张西望,说的就是你!叫你抬左脚你抬右脚干嘛?”
  被点到的人个个露出一副迷惘的表情,不明白的看着自己的脚,再左右瞧瞧人家抬的是那个,有的人连忙换了个脚上去,而也有人明明是对的却又把错脚换了过去,队伍里乱哄哄的一片。
  “停!”朱怡成气的火冒三丈,一个左右都没分清楚,这还怎么练下去?他直接叫出一个人来问:“你告诉我,那个是左,那个是右?”
  这人先抬起左手看看,接着又抬起右手,摊着双手一副摸不清头脑的样子,朱怡成恨不能一脚把他踢沟里去。
  一个上午近两个时辰,全白搭了,简直就是做无用功么。瞧着眼前这一幕,几个队长也是脸面无光,不过老大也不用说老二,其实这些队长里大多同样左右不分。
  “解散……休息!”
  肚子里一包气的朱怡成喊道,听到这声命令这些汉子如释重负般飞快地朝树荫下跑去,这速度和整齐程度比他们列队强得多了,直瞧的朱怡成火气又上来了。
  “你们几个,过来商量一下。”招呼着几个队长,朱怡成必须尽快拿出办法来,要不然练兵就是个空。
  田文勇等面色难看的围着朱怡成坐下,当朱怡成问他们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左右的时候,他们几个也个个说不出话来。
  “都哑巴了?昨天和你们讲练兵的时候你们不是个个拍胸脯保证没问题的么?现在练了一上午连左右还没弄清楚,这个兵怎么练?”
  “我说洪爷,练兵就练兵吧,还分什么左右?我觉得这也没用啊!有这点功夫倒不如多举几个石锁打熬力气。”
  “对呀!这样搞还不如练点刀法呢,上阵靠的就是手里的刀,这花架子有什么用?”
  一个队长忍不住说道,他的话引起了众人的赞同,当即你一句我一句的讲了起来。
  在他们看来,练兵不就是练人么?当兵的靠的是个人武勇和力气,只要敢杀敢拼这不就是好兵?朱怡成搞的这些花花架子有个屁用?谁会上了战场还排着队走?这不是傻子么?
  当然了,对于朱怡成的身份他们还是比较敬重的,而且陈家镇一战再到现在靠背山的休整,朱怡成把他们这些残兵败将拉到这里有地方住有不愁的粮食吃,这可以说是他们加入义军以来最为舒心的一段日子了。也是因为如此,朱怡成在他们中说话还是有点份量的。
  听着这些话,朱怡成的脸是越听越黑,瞧着他的脸沉的几乎要拧出水来一般,董大山连忙咳嗽了一声,说道:“洪爷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家好,各位不懂就不要胡说八道,好好听洪爷安排就是。”
  朱怡成把董大山从陈天寿手里救出来,现在的董大山已成了他的铁杆,甚至比田文勇还要尊敬朱怡成,在他看来朱怡成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人家不仅是监国,更是读书人,读书人的事他们这些泥腿子能懂里面的奥妙?
  田文勇同样也喝斥了几句,诸人这才停下了讨论的话头。可问题还是没解决啊!大家大眼瞪小眼想了半天,也不知道都在想些什么。
  让这些人出主意,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个屁。朱怡成憋着骂娘西匹的火只能宣布散会,不过散会之前他宣布了一条,让大家回去多琢磨琢磨,或者问问手下兄弟们,只要谁能拿出可行的好办法来,他朱怡成一定重重有赏。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实在不假。当天晚上田文勇就带着王东找了过来,告诉朱怡成一个喜讯——办法有了。
  原来,这办法还是王东琢磨了一夜琢磨出来的,别瞧王东一副憨厚的样子,平日里也愣头塄脑的,不过这家伙肚子里的小九九可不少。当得知朱怡成为了左右之分苦恼,甚至拿出重赏找解决办法的时候,王东就细细琢磨了起来。还别说,这一琢磨就给他琢磨出了一招。
  把计献了上去,朱怡成一听当时大喜过望,这还真是一个好办法。当即就重赏了王东,拿到银子后,把这小子乐得眉开眼笑,就连田文勇,朱怡成也好好夸奖了一番。
  等到第二日的军训开始,这天参加军训练兵的汉子们和昨日不同了,站成一排的人全部左脚穿鞋右脚光脚,至喊的口令也从左右左换成了鞋脚鞋。这种直观性的方式虽然还没有让所有人搞明白左右的区分,但已经能让大家按照口令做出一些简单的反应了。
  耳边听着队长大嗓门的口令,眼中看着这些汉子生硬但还能勉强接受的队列,这时候朱怡成才微微松了口气。其实,这种创举他不是首创,曾经在民国时期的军阀练兵中同样遇见过这种情况,同样也是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中国人不愧是最有智慧的人种,总能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来。
  没文化的军队是没有前途的,朱怡成想不起来这话是谁说的了(肯定不是鲁迅先生说的),现实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在电影里或者网文小说中,人家练兵都是那么简单,似乎只要拿出方案就能很快练成。而现在朱怡成终于明白这全是假的,或者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艺术加工”。真正的练兵哪里有这么好练。
  搞定了左右之分,接下来还有许许多多麻烦和问题。这些汉子们虽然都是精壮,但依旧脱离不了农民的惰性和自由散漫。练了没多久,从一开始的勉勉强强到后来的偷奸耍滑,这一幕幕看的朱怡成是脸抽抽。
  等到第三日,吸取前一天教训的朱怡成当众宣布了一条新的命令,那就是竞争制,凡是做的好人有肉吃,做的不好的没肉吃,再不好的连饭都没吃。这才稍微制止了昨天偷奸耍滑的情况,可谁想一天不到,这些家伙又弄出妖蛾子来了,似乎是商量好的那样大家轮流表现,见到情况居然改变,朱怡成很快又出了一道命令进行改正,而又过不了多久下面又想出了对策……。
  就这样,在朱怡成和这帮混蛋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练兵勉勉强强推行了下去,而整支队伍也在这过程中渐渐有了一些兵样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