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2/656

  会议进行的还算顺利,虽然如今南北暂时还未打通,明军的脚步依旧停止在邢台以南,同清军形成僵持,而在南方的黄朝云等部也只是保持对清军的压制,并未展开最终攻击,但从整体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在北中国的力量已越来越强,而满清的力量是越来越弱。
  几个月前,朱怡成在御前会议上就确定了“不急不缓,稳扎稳打”的八字政策,这也是考虑到一下子拿下直隶和包括北京、天津等大片地区后兵力不足的原因,再加上战线的拉长,为了避免给满清有可乘之机,明军这才决议缓上一缓,一来稳固所光复的区域,二来也是为了吸收和消化取得得胜利果实。
  眼下,林建章手中掌握的不仅是他的新军和其余陆续调往北中国的陆军,同时还在庄岩的协助下对俘虏的大批清军进行整编以为其所用,如果不出意外,至多半年时间,北中国就将增加十五万以上的精锐部队,有了这支力量,以雷霆万钧之势打通南北就水到渠成。
  听着林建章、庄岩等人的汇报,看着挂在墙头那副地图,董大山静静坐在那边并不说话,但他欣慰的目光却能看出,对于眼下的局势还是比较满意的。
  等时机一到,打通南北,满清可以说大势已去。接下来就可以集中力量扫平山东和江北,等拿下山东和江北后,满清的力量只在西北和辽东两处,而在西南地区的满清势力更不足挂齿,在强大的大明面前,等待他们的只不过是早晚的事。
  “诸位做的不错,本帅来前蒙皇爷召见,对于诸位的表现皇爷还是很满意的。”等众人说完,董大山起身清了清嗓子道。
  听到这句话,众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能被朱怡成夸赞是件不容易的事,看来这么多日子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锡公!”林建章把目光投向顺天府尹孙嘉淦,孙嘉淦连忙起身应道。
  “顺天府各处的整顿如何了?一切可还顺利?”
  “回大帅的话。”孙嘉淦拱手道:“皇城外已经整顿完毕,但大内整顿尚有部分还未完成,不过请大帅放心,一应材料已准备妥当,至多再有半年时间就能结束。”
  董大山点点头,孙嘉淦办事还是比较可靠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种程度算不容易了。尤其是在一个月前,孙嘉淦已向南京送来奏折,奏折上说天寿山那边的工程已经完工了,崇桢先帝,包括当今皇爷的父亲、祖父及其他家人的尸骨也都已妥善安置,仅此这事就是大功。
  众人听董大山问孙嘉淦这事,不由得全竖起了耳朵。毕竟,一直以来,相传朱怡成打算由南京迁都至北京的消息从未断绝过,而且从法理来讲,北京城,也就是顺天府才是真正的大明都城,至于南京只不过是副都而已。
  难道,朱怡成已打算着手正式迁都了么?一想到这,众人精神为之一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们这些人未来的地位必然水涨船高,毕竟是他们出力打下了北中国的国土,收复了故都,等到那时候,作为大明皇帝的朱怡成论功行赏,必少不了大家的好处。
第542章
庄岩的看法
  见众人这副表情,董大山心中一笑,他也不说迁都这事,转而问起了其他事。作为军机大臣,董大山不仅是军中巨头,同样要处理其他政务,北中国初平,四方战事依在,许许多多事务千头万绪,好不容易来一趟当然要了解仔细。
  这场会议从上午一直开到傍晚,就连中午饭都是让人送进来的,等天色逐渐昏暗,卫兵点上灯烛后,董大山这才宣布会议结束。
  众人起身告辞离去,不过林建章和庄岩却留了下来。
  “看看吧。”没了外人,董大山一张脸顿时沉了下来,取出一份东西直接丢在桌上示意两人看。
  林建章和庄岩对视了一眼,一声不吭拿起翻看着,看了几眼,两人脸色就微微有变,但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大将,依旧沉着气继续把它看完。
  过了片刻,看完的两人沉默不语,把东西重新放回了桌上,见他们如此,董大山冷笑一声:“两位,说说吧。”
  林建章脸色尴尬,刚想站起身说话,但没想庄岩抢在他前头先说道:“大帅,此事是我的错,身为总参谋长,北方战区的副总指挥,料敌不明,自以为是,末将甘受惩罚……。”
  “大帅,此事怪不得庄帅!”林建章连忙起身道:“庄帅只是副总指挥,而末将才是总指挥,而且怀安一战也是末将部下打的,发往京师的军报更是末将亲笔署名签发,要怪罪的话末将一力承担!”
  “这不怪林帅,当时林帅正在邢台前线,而坐镇北京城的是末将,再说作为总参谋长本就有分析和判断之职,此事乃末将失职才是。”庄岩连忙抢过话头为林建章分辨。
  “不对!”林建章当即斩钉截铁道:“庄帅此言大缪,本将才是北方主帅,而且战后庄帅已告知本将所遭遇的异族极可能是罗刹人,但本将当日只觉得区区百于罗刹人根本不足挂齿,所以此事是末将的错才是……。”
  “不不不,这事应该是我的问题……。”
  “是我,我才是主帅……。”
  瞧着这两人你一句我一言地当着自己面的争辩起来,董大山心里是又好气又好笑,这两个家伙仗着身份和地位与自己的关系,居然在自己面前来这么一套?争功见得多了,这争罪倒是希奇,难道他们真以为这样你来我往就能把这事胡弄过去?
  “啪”的一声响,董大山重重一巴掌拍在桌上,脸色铁青骂道:“够了!你二人在老子面前唱大戏呢?在北京城呆久了,演将相和给老子看是不是?别以为老子不知道你们的心思,娘西匹!老子真要把你们撤职查办还用得着这样?”
  董大山这一骂,刚才还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个家伙同时心头一松,说实话,当南京的消息传来后,无论是林建章还是庄岩都提着一颗心,他们怎么都没想到,小小的怀安一仗居然会引起中枢如此重视,不仅派出了锦衣卫头子张冉至北京城,就连自己的顶头上司董大山都给派了出来。
  这些天,林建章和庄岩也没闲着,不住地打听南京那边对此事的态度,至于锦衣卫那边,林建章和庄岩虽然有心问问情况,但却不敢去拜访张冉,要知道军方和情报机构是两条线,张冉作为锦衣卫头子说白了就是皇帝身边的一条狗,身份实在敏感,在没有朱怡成的许可下,除非张冉带着圣命主动联系他们,而他们却无法私自去接触。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怀安那边当时的情况他们也做了事后调查,这调查结果虽然比不上张冉的详细,但同样也有了部分眉目。作为军方大员,两人也非鼠目寸光之辈,必要的大局观和政治敏锐性还是有的,要不朱怡成也不会把北方战事交给他们负责。
  当这些信息汇集过来后,他们同时都明白过来,正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导致差一点儿造成判断错误,假如不是事后朱怡成发现不对劲的话,这件表面上看起来的小事弄不好在未来就会变成影响整个大明夺取天下的大事。
  所以,当得知朱怡成为了这事甚至把董大山喊进宫去责骂了一通后,林建章和庄岩心中就更慌了,为了减轻罪责,深知董大山性子的两人这才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错误,甚至主动替对方开脱,想用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如今董大山这么一开骂,两人心头的大石顿时就落了下来,看来无论是皇爷还是董大山都未有真正追究自己的意思,不过错了就是错了,必要的敲打和责罚肯定是免不了的,但只要自己在北方战区的指挥权不变,丢了的面子那么还有争回的机会。
  劈头盖脸地把这两个家伙臭骂了一顿,董大山这才拿起刚才那份东西,说道:“锦衣卫的调查报告已经确定这些人的身份,同时初步判断满清已同沙皇俄国勾结在了一起。如此变局,未来不可预料,甚至会影响整个北方战事,对此你们怎么看?”
  听到如此问话,庄岩先说道:“回大帅的话,末将觉得此事虽需重视,但仅仅只是重视而已。”
  “哦,你倒是说说。”
  庄岩起身,走到挂在墙上的地图道:“当初战事发生在怀安以西百里处,我军兵力一千三百余人,而敌军二千余人,两军交战事发突然,交战颇为仓促,虽然激烈但实际规模并不大。战后,末将曾派人深入前线追查过对方,但对方事后快速向西北远遁,踪迹全无。由此可见,对方的军力并未有把握同我军正面抗衡,或许其后方军力未至等原因,根据地形,我军眼下只需派兵牢牢守住怀安一线,以逸待劳即可,眼下最关键的依旧是打通南北要道,只要南北战事尘埃落定,再等我军扫平山东、江北等地清军残部后,然后集中力量经怀安出,向山西进军,伺机寻敌以歼即可。”
  “还有呢?”董大山不置可否问道。
  庄岩想了想,一手又在地图几处点了点又道:“察哈尔至古北口到山海关长城各处我军各有兵力驻扎,以末将看来当下暂以防御为主,同时可派出斥侯出长城四处搜索,以做好警示准备,再者如今北京城周边练兵及整编颇有成效,如适当时可随时调集兵力向各处支援,以确保不为对方乘虚而入。”
第543章
严斥
  作为总参谋长,庄岩这番话从表面上倒也没错,因为从战略全局角度来看,如今大明最重要的还是平定天下,以彻底光复神州。
  这是大明的基本战略方针,也是大明在北方军力的主要任务。虽然俄罗斯军队的出现带来了一点变数,但在庄岩看来这变数并不妨碍大局。无论是怀安一战的结果来看,或者是他事后对沙皇俄国的情况了解,俄国的军力和装备虽强,可如今的大明也不是吃素的。
  目前,大明在北中国拥有数十万大军,其中新军最强,装备了新式火器和战法的新军当初仅靠着万余人就先取天津后攻北京,打得满清十多万精锐满地找牙,而现在北方战区不仅拥有强大的新军,更有着从南方调至北方的海陆军,就连那些由俘虏重新整遍的部队其战斗力也不弱,随着新式火器在各部队中的逐渐装备,大明的军力已更上一层楼,早就不是当年在宁波时朝不保夕的那样了。
  庄岩承认,俄国的士兵战斗力不弱,装备也不差,怀安一战区区百余人居然让明军吃了些小亏,但参与此战的明军并非是新军主力,如果对方面对的是新军主力的话,那么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再者,沙皇俄国同大明虽然接壤,双方边境线漫长,而且其中区域基本都还被满清所控制。从这点来讲,对方发起进攻的点和面有无数选择,作为防御一方的大明而言,要掌握对方的攻击方向是相当困难的。
  但话又说回来,沙皇俄国的中心并不在亚洲,而是在欧洲,虽然它如今早已把触角伸到了东方,可在东方所投入的力量并不多。就算是正规军,穿越广阔的西伯利亚来到东方,根本不可能在其核心区域一般调动强大的军力。
  在之前,庄岩曾经也早人了解过当年雅克萨之战,这场前后经历了三年之久,让满清死伤数千人最终灰头土脸的战争中,沙皇俄国前后所动用的总兵力也不过八百六十三人而已,这么一点点人数,放至动则数十万人参与的中原战场上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值一提。
  在庄岩看来,这个变数的确需要警惕,但并不需要太过紧张,以大明在北方的军力完全可以对这种变数有应变能力,只需要做好一系列安排即可。
  但是,董大山听后却有些皱起眉头,相比庄岩,董大山心中考虑的更多些。实际上,从沙皇俄国目前出现在大明面前的这些军力来看董大山的看法和庄岩是基本一致的,但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军力的问题,作为军中的巨头,大明的军机大臣,董大山考虑问题更全面些,而且更能从政治的角度出发。
  “老庄,我觉得还是不能大意。”庄岩和林建章不同,林建章是同董大山一起起义的老兄弟,当见到董大山的表情中微有异色时,他马上明白过来董大山对庄岩的这些安排有些不满。
  当即,林建章抢在前头说道:“此事可大可小,依我看还是小心为妙,不如抽调一支部队至怀安方向,以备意外发生。另外,各部也需提高警惕,以防止罗刹人同满清从其他方向突然出现,小心驶得万年船啊!”
  “林帅,你什么时候如此……。”庄岩听后顿时不满,脱口而出说道,但还没等他嘴中“小心”二字说出口的时候,就见林建章拼命地向自己打眼色,这才临到嘴边把话咽了回去。
  “……这倒也可,不知大帅……您觉得如何?”庄岩又不是傻瓜,瞬间就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连忙改口道。
  “一肚子的花花肠子!”董大山如何看不出这两人的花招?当即就骂了一声,见他们一脸尴尬,又道:“你们难处我如何不知?刚才说的方案虽然保守,但也不是没有半点道理。但你们需知,千里国土不可处处设防,有道是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如今正是打通南北的重要时刻,满清虽说江河日下,可毕竟尚有几分力量。临死之人,谁能保得齐不会奋力挣扎几番?更何况现在还出了罗刹这个变数?”
  董大山站起身来,恨铁不成钢骂道:“所谓兵法有云,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而况于无算者乎?你们两个都是打了老仗的人,尤其是你庄岩,更是执掌总参谋部的参谋长,为参谋者当以庙算为上,如何能以经验和想当然来做决定?至于你林建章,老子倒没瞧出来,短短一年多,好的不学,这察言观色倒是给学会了,当年在南京时老子怎么没发现你还有这个天赋?”
  这一番大骂,骂得两人汗流浃背一声都不敢不吭,董大山骂的一点都没错,随着北方战局的顺利,两人自从登陆天津后就一路顺风顺水,仗是越打越大,这功也立得不小。有道是时间久了心中骄横二气开始渐升,有些过于自大和狂妄了。
  其实来北京之前,董大山也曾经觉得朱怡成有些过于小心,可如今他却觉得朱怡成这份小心是恰到好处。假如再不提点他们,让他们心中有所警惕的话,这样下去一旦真出了事就来不及了。到时候北方如今大好的局面一旦崩溃,谁能保证满清不会就此死灰复燃?
  “给老子滚回去好好想想,如想不通,再拿不出合适的计划,那么你们就收拾行李回南京述职吧,免得将来筑下大错,后悔莫及!”
  董大山最后丢下了这句话,然后冷哼一声拔腿就走,转眼间董大山的身影就出了门,消失在门外的夜色之中,而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庄岩和林建章两人尴尬地站在原地,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
  过了许久,两人这才回过神来,董大山发如此大火是从来没有过的,而且还说出了那番话。这表示一旦他们的对策无法让他满意的话,那么董大山就将行使手中职权直接更换北方战区的指挥官。
  到了这一步,无论是庄岩还是林建章都无法接受,假如这样回到南京,别说之前的功劳被全部抹去,就连在同僚面前连头都抬不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又如何去面对朱怡成?一想到这后果,两人就觉得头皮发麻心中胆寒。
第544章
明伦堂
  琉球都城,一幢大宅中的正堂内,一个头戴东坡巾身着宽大道服的老者坐在正中,此人相貌清癯,留着三缕长须,神态悠然谈笑自若,而在他身前,几个年轻人正端坐着,这些年轻人无论从穿着还是仪态来看都不是普通人家子弟,但在这老者面前,这些年轻人却显得毕恭毕敬,默默聆听着老者的讲课。
  这老者不是别人,正是琉球最著名的大儒程顺则,而他这幢大宅也是琉球赫赫有名的明伦堂。琉球士人曾有言,入学当入明伦堂,此句足以看出程顺则和明伦堂在琉球的地位。
  这些年轻人都是程顺则的弟子,其中既有国相金士元家的小公子,也有尚氏王族的旁系子弟,最不济的也是一个中议大夫家中的外侄,可以说这些人能称得上是琉球士族中数一数二的精英人物,如未有意外的话,再过得几年,他们就将是代表琉球国朝堂权利的中坚力量。
  今日,程顺则讲的是《六谕衍义》,此书为范鋐所书,范鋐此人乃前明学者,明亡后隐于乡间潜心研究学问,康熙初年,范鋐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进行整理和修缮,同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详细批注和增添,从而形成了这本《六谕衍义》。
  此书一出,范鋐名气大增,书中内容更被儒家所推崇,再加上此书通俗易懂,数年之间就传播开来。
  程顺则数十年前去福建求学,无意中读到了这本书,通读之后顿时如获至宝,特此将此书带回琉球刊行,再加上他的影响力,此书又从琉球传到了日本,更被他以此书为基础在四方传学,从而奠基了他在琉球大儒的地位。
  想当年,先前的琉球王也正是因为程顺则这个原因拜他为帝师,从而更拔高了其地位和威望。如今,在明伦堂中,程顺则依旧还会时常给弟子讲些《六谕衍义》中做人的道理,随着他深入浅出的讲述,众弟子听得是如醉如痴佩服不已。
  当程顺则说到毋作非为,正准备对此详细讲述的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嘈杂声从院前传来。
  声音传来,程顺则顿时皱起了眉头,明伦堂乃是程顺则讲学之处,要知道程顺则在琉球的地位超然,在民间甚至有士子称呼他为“名护亲方”,所谓名护亲方,其中名护是地名,也是程顺则家族所在之处,而亲方也就是师傅、老师的意思。
  如此称呼可不简单,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再过几年名护亲方就会变成名护圣人,而程顺则也将成为琉球国传说中的人物,从而名垂青史。而正是因为程顺则的原因,明伦堂在琉球士子的眼中更不是普通地方,能入明伦堂求学,是所有琉球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
  在这样的场所,别说高声喧哗了,就连咳嗽一声都是对名护亲方的最大不敬。所以在明伦堂,唯一能高谈阔论,侃侃而谈的只有程顺则一人,可就是偏偏现在,前面传来的喧哗声令正说到兴头的程顺则异常不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