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5/656

  这些印地安人的警惕性很高,而且有着一定的攻击性,他们使用的长矛和弓箭虽然因为冶金的原因极其落后,但依旧带着杀伤力。
  负责接触的明军并没有莽撞行事,而是试探地一步步接触对方,先用一些生活器具和其他物品试图同对方进行赠送,以减少对方的敌意。几次下来,也许是中国的容貌和肤色吧,实际上,这些印地安人从外貌来看同中国人还是有几分相象的,尤其是头发和眼睛的颜色,都是黑头发黑眼睛。
  类似的容貌,再加上礼物的给予,逐渐让双方开始了一定的交流,几次来回后,对方终于接受了大明方面的好意,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依靠着手势,这种交流还是得到了一定成效。
  之后,这些印地安人成了大明的朋友,尤其是当这支部落在遇到大明探索舰后的十多日,恰好受到了另一支部落的攻击,在这场在大明方面看似“儿戏”,但在部落和部落中却算得上生死之战的战争中,大明海军理所当然地站到了他们刚刚认识的朋友一边,出手帮了他们一把。
  大明海军出手,顿时令交战双方目瞪口呆,强大的火器,坚固而锐利的刀剑,还有训练有素的战士,这使得战争的胜负毫无疑问地朝着一个方向倾斜。
  仅仅转眼之间,几代人的生死仇敌就在大明的刀剑下一一倒下,就连那些著名的勇士们,在大明人能发出天上雷霆般响声,和冒出火焰的武器之下莫名其妙地死去。
  这场战争吓坏了交战双方,而战争的结果也令得先认识大明人的印地安人欣喜若狂。世仇被转眼彻底消灭,强大的敌人已不复存在。而自己的伤亡却是微乎其微,这一切都是那些刚刚认识,驾着从来没有见过的大船,用着奇怪的武器,但看上去却又和他们如此想象的人带来的。
  战争之后,得胜的部落首领以尊贵的礼节给大明人献上了战利品,这些战利品中不仅有敌人的人头,还有那些被俘虏的青壮和少女。此外,还有用五彩缤纷的羽毛和花卉编制的饰品,用来贡献给这些神一般的“族人”。
  对于对方的礼物,大明人并没有推辞,所谓礼多不怪嘛,在中国同样也有这样的传统,甚至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像把人头当礼物奉献的礼节依旧存在。何况,作为军人,以首级为功是中国的传统,这点大明人很是高兴的笑纳了。
  自此,双方的关系就更融洽了起来,再加上大明的舰队军旗的缘故,印地安人一向崇拜太阳,在印地安人的传统中,太阳是至高无上的神,而恰恰大明的旗帜是蓝底红色再加用金线绣成的十二角日月旗,恰好同印地安人的传统吻合,对方的族长、长老就此认为,这些大明人就是神的使者,是给他们带来希望和未来的朋友。
  如此,大明探索舰队就在这暂时驻扎了下来,同样和望海城一样,在这片地方开始建城。建城时,对于这些印地安人,大明方面采取了和当初阿伊努人类似的政策,所以一切非常顺利。
  而且,在这段时间中,大明海军还帮助这个部落消灭和并吞了周边的几个部落,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原本一千多人的部落就膨胀到了近五千人,所控制的区域也从原来的很少一片地方直到现在方圆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区域。
  人口的增多,再加上大明的利诱,城市的建造速度飞快,甚至超过了在阿拉斯加的望海城。这座城市暂时被命名为太阳城,这名字的来源主要是因为印地安人的传统,更是用这种方式来安抚和招揽印地安人。
  除了部落的发展外,大明方面也接收了不少印地安人,当然这些印地安人都是在部落征服中的失败者。其中有青壮,也有女人,对于这些人,如果大明不接收的话,非但会让那些印地安人感到惶恐不安,而且以当地的传统许多人会被直接杀掉或者祭祀。
  把他们留下,作为劳力的补充并非是一件坏事,至于那些女人嘛,自然也暂时充入军中,大明的部队虽然军纪严格,可也不是死板到家的,常年在外漂泊,这些海军的小伙子们早就要憋出病来了,所以在这方面只要在规则中行事,军纪中还是允许的。
第501章
交通事故
  太阳城建成初步规模后,在那边的探索舰队就开始返回望海城,当然在太阳城留守一些人员驻扎也是必然的。
  听完了关于太阳城的情况后,潘梦园松了口气,夸奖了带队的部下,另外还去看了看跟随探索舰队一起返回的那些印地安人,果然如部下所说,这些印地安人和大明人样貌相似,尤其是几个冲洗洗梳后换上大明服侍的少女,初一瞧上去和普通的大明女孩几乎没什么区别。
  望海虽好,但由于地理位置太偏北,夏季短促,冬季漫长,并不适合大范围移民和居住,不过望海城也有望海城的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给大明在这片大陆提供数不胜数的原料。
  而太阳城那边,无论地理环境还是气候都是极好的地方,据说再往南更是温暖如春。不过鉴于目前整支舰队的人手严重不足,潘梦园暂时还没有继续扩大地盘的想法,他打算以望海城和太阳城两座城为基地,逐步向内陆推进,尤其是后者,招揽印地安人为大明所用,更是重中之重。
  此外,潘梦园已做出了返航的决定。自离开大明到现在已经近小半年了,眼下返航正是时候。如果等到冬季到来,无论是季风的影响还是其他,都不利于返回大明。
  既然要返回大明,潘梦园就得提前做好安排。望海城和太阳城的建设依旧还要继续,而且向内陆的搜索和资源的寻找也不能中断,再加上对印地安人的收服,这些都是重要的事。
  所以,最终返回大明的舰队只有一半,另外一半继续驻扎在新大陆。当潘梦园的旗舰缓缓开出望海码头的时候,他的内心中满是自豪,因为这拔地而起的望海城,还有南边的太阳城,都是在他的手中诞生,而且作为第一个带领舰队踏上新大陆的将领,潘梦园更是已在历史中留下了浓浓一笔。
  在远航舰队返回大明的路途中,南京城,这一日朱怡成带着几个随从出了皇宫。
  平日里,朱怡成也会便装出行,当然他去的最多的还是那家曹家老店。这几乎已成了朱怡成的习惯,他这么做一来是为了近距离接触民生,从这种方式了解大明的实际情况。二来,久在皇宫,朱怡成也坐不住,用这种方式给自己减压和散心。
  不过今天,朱怡成却没和往日那样去曹家老店,而是直接乘着马车从南门而出,然后绕道向西,向皇家研究所的方向而去。
  皇家研究所,朱怡成上次去还是刚成立不久的时候,这一次过去朱怡成并没有通知任何人,只是突然起兴想去看看。
  出了南京城,马车在官道上行驶,这官道是近两年重新修缮过的,而且有些地方用了上新研制的“水泥”。对了,所谓的水泥也是皇家研究所的成果,黄履庄在朱怡成的引导下所制造出来的,不过现在的水泥技术还不成熟,所制造的水泥和后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标号严重不达标。
  如今,皇家研究所对于水泥的研究还在继续,以争取尽快拿出可供军用和民用的合格水泥。而这官道上所铺设的水泥就是研究的样品,一来可以用做修缮官道使用,二来也可以借官道的人来车往以对水泥的使用性能进行实际测试。
  官道上的人并不少,随着南京城人口的不断增加,朱怡成并没有扩大南京城墙的范围。因为他知道随着热兵器淘汰冷兵器的时代到来,之前存在的城墙已逐渐失去了最初防御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武器的不断发展,城墙这古老的防御设施必然会失去原来的用处。所以,扩大城墙范围已无必须,再说一个国家的强大并非是以城墙来估量的,城墙虽然可以御敌,但同样也把自己圈到墙内,有句话说的好,最好的防御其实就是进攻,只要大明保持着强盛,这城墙又有何用呢?
  当然了,朱怡成也不会去拆除这些城墙,这毕竟是一个文明历史的痕迹。所以,现在的南京城实际上已远不是当初的南京城了,围绕南京城墙四周,居民区、商业区等等不断向外扩展,形成了以最初南京城为中心的一个巨大的南京区域。
  可以说城墙内有的,城墙外同样也有,而且新建立的警察机构也在这些区域设置了不少治安网点,随处可见穿着制度的警察在官道延伸的井市中巡逻。治安的良好,也带来了各处的繁荣,一路行来,朱怡成微微点头,同时又满是自豪。
  行出了五六里地,前面突然间堵了起来,马车顿时停下,一直在旁随行的锦衣卫立即围绕朱怡成的马车进行保护。
  “前面出了什么事?”朱怡成探身问道。
  一个身着便装的锦衣百户连忙上前,压低着声音道:“皇爷,微臣前去瞧瞧,此地鱼龙混杂,您千万别下车。”
  朱怡成挥挥手,百户连忙去了前面,不一会儿回来禀报道,说是前面有一家行商的车队坏了一辆车,恰好把路口给堵住了,几个警察正在帮忙疏通。
  朱怡成一听就乐了,闹了半天是半道上遇见“交通事故”了,这倒是稀罕。在后世,这交通事故可不少见,有时候前面出了车祸后面堵上一两个小时都是常见,但在这时代,朱怡成倒是头一回遇上。
  “走,过去瞧瞧。”说起来,朱怡成现在也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再加上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看热闹的天性,坐在车里的朱怡成哪里还能呆着住?
  “皇爷……。”
  “没事,朕……我就看看,再说了,这可是天子脚下,警察就在前面呢,何况还有你们这些人,哪来的那么多危险。”
  朱怡成一摆手,就从车里钻了出来,那百户劝阻不住只能暗暗叫苦,连忙向边上的几个锦衣卫使了使眼神,几人跟随着朱怡成向前边走去。
  虽然出了“车祸”,不过大明人的素质还算不错,至少在官道上众人并没有争先恐后的迹象,前面的车辆静静地等候着,步行的路人从出“车祸”的旁边绕道而行,另外还有不少人围在那边瞧着热闹。
  “这车怎么了?”到了跟前,朱怡成同围观的人一起看着,只见一辆装载着货物的大车半倾斜着,那辆大车左边的轮子以一种别扭的姿势垮在一旁,赶车的伙计和几个警察正蹲在车边忙活着。
  “还能怎么了?轴断了啊,这车走不了了。”一个中年人说道,瞧他的穿着应该也是个商人。
  “轴断了?现在的车不都用钢轴了么?”朱怡成忍不住问道。
  那中年人回头看了看身后的朱怡成,虽然穿着便装的朱怡成年纪不大,可他的穿着低调中带和华贵,那身衣服看起来不起眼,可这中年人一瞧就能瞧出使用的是上好的绸。
  “钢轴?呵呵。”那中年人摇头笑道:“这钢轴一根得花多少钱呀,用得起的都是大商家,像我们这种普通小行商用的当然是木轴。您瞧,这一车东西装的太多,而且这边又是弯道,赶车走的太急这轴不断才怪。现在只能先把东西全卸下来,等换了车轴才能继续走,要不只能在这趴着了。”
  听到这,朱怡成搞明白了,这是超载引起的车祸。情况的确也如这中年人判断的那样,几个警察和伙计弄了会儿没有办法,只能招呼着人帮忙把大车的东西先卸下来再说,至于大车,等卸完东西再弄到一边,把道让出来,免得堵住大家去路。
  “这位兄台,现在像这样的木轴车出事的多不多?”朱怡成看着警察们忙活,看热闹的人在警察的招呼下也出了几个人一起过去帮忙,朱怡成对身边的锦衣卫使了个眼色,保护他的锦衣卫中顿时出了两人一起过去帮忙,而他依旧在原地看着热闹,同时和那中年人聊了起来。
  “多!怎么不多!”那中年人顿时道:“要说这车呀,还是钢轴好用,吃得住力,也坚固耐用,但是这钢轴什么价,这木轴又什么价?我们这些小行商大多挣的是辛苦钱,平日里勉强着用就是了,再说只要控制好重量,赶车时小心些,就没什么大问题。”
  说到这,中年人手指着那辆车道:“您瞧,这位伙计的车装的实在是太重,别说木轴了,我看着轮子也受不了,要不也不会翻。可话用说回来,同样跑一车,多装就能多赚钱,所以大家都是这么弄的。这一来二去,出事的就多了,我在这条路每月要走几个来回,这种事三回就要碰上二回,不瞒您说,就算是我自己也碰上过一回呢。”
  朱怡成默默点头,看来后世跑运输的通病在这时代也免不了,同时又问了几个问题,那中年人笑呵呵地作答。听完了中年人的解释,朱怡成有些若有所思,过了不久,那辆车的货物全部卸到了一旁,损坏的车体也被移了出去,道路重新又畅通起来。
  同中年人拱手道别,朱怡成回到自己的马车上,继续朝着皇家研究所的方向而去。
第502章
见闻
  道路畅通后,半个多时辰朱怡成终于到达了皇家研究所。
  皇家研究所,这边离官道有些距离,需要从官道一侧的岔道而入,而且着岔道口有着岗哨。
  朱怡成虽然没表明身份,但他让锦衣卫百户拿着工部的通行文件很容易就通过岗哨。进了岔道后,一路继续向前还要走两三里地,这两三里地还有两处岗哨进行警戒。
  除此之外,等到了皇家研究所的大门,依旧还有一处岗哨,这前后四处警戒足以使没有权利通行的人无法进到里面。当然,朱怡成一行是例外,他所拿着的通行文件级别很高,所以基本一路畅通无阻地进到了皇家研究所内。
  如今的皇家研究所和当初朱怡成来的时候已大不相同,不仅面积比最初增加了许多,而且里面的各处建筑也多了一倍。
  在研究所内,很少能见到穿着官服的人,实际上就连黄履庄在这都不穿官服,平日里只是穿着短打和那些工匠们混在一起。
  所以,初一看上去,每处建筑内就像是一个个作坊似的,众人在其中忙忙碌碌,有的在调试设备,有的在围在一起讨论着什么,还有的蹲在一个不知名的机器前捣鼓着,手中还拿着笔和纸,随时抄写着什么……。
  瞧见这情景,朱怡成也不知道黄履庄究竟在哪里,恰好这时候有个年轻人从他不远处走过,朱怡成连忙叫住了他。
  “兄台,黄大人在何处?”
  “您是……?”那年轻人看起来三十不到的样子,个子并不高,穿着短打,样貌普普通通。听到朱怡成询问,他抬头向朱怡成望去,当见到朱怡成和在他身边的六个便装锦衣卫汉子的时候,顿时露出了警惕的表情。
  “我也姓黄,是工部主事,前来找黄大人有些事。”朱怡成随便捏造了个身份笑着回答道。
  同时,朱怡成让身边的百户给对方看了看带着的通行文件,当看见文件上盖着的工部大印时,那年轻连忙向朱怡成行礼。
  “原来是工部的黄大人,下官是所丞陈申,刚才失礼了,还请黄大人见谅。”
  “无妨无妨。”朱怡成笑眯眯地回了个礼道:“原来是陈大人。”
  所丞是九品官,虽然官很小,但的确是官员而不是吏员。所以,朱怡成称对方一声陈大人并没不妥,不过这个陈申倒是连连道不敢,同时热情地告诉朱怡成,黄履庄正在研究所的另一头,他正好也要去那边,可以带朱怡成过去。
  从这里走过去有些距离,而且这边的建筑一幢挨着一幢,而且为了便利起见,这些建筑基本都是一个模样,如果不是陈申带路的话,就算指给朱怡成恐怕也得找一会儿。
  一路走过去,朱怡成顺便同陈申聊了起来,聊了几句后询问陈申是不是当年科考的举子,谁想到朱怡成这么一问,陈申有些不好意思,他告诉朱怡成自己并不是举子,而是匠人出身。
  询问之下才知道,陈申祖祖辈辈都是匠人,在皇家研究所建立之前,陈申在工部文思院任职,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银匠。皇家研究所建立后,陈申被调入这里,一开始也只是匠人而已,但后来因为陈申此人聪明能干,而且对机械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再加上他又有很好的手艺和才华,不久后就在这批匠人中脱颖而出。
  之后,陈申被黄履庄看中,更是直接收他做了徒弟。成了黄履庄的徒弟后,陈申进步飞快,多次协助黄履庄完成了几款机械的研制和改造,从而得到了重用。
  由于朱怡成已实际废除了四民政策,对于之前大明的匠户和其他贱籍也一应除去,所以陈申凭着在皇家研究所的贡献和黄履庄的大力推荐,终于成了一个正式的官员。
  虽然现在陈申只是一个小小九品官,但这对于陈申来讲不仅是极大的恩赐,更是他祖祖辈辈怎么都没想象到的结果。在同朱怡成的讲述中,朱怡成从对方的语气和神态中能看得出来陈申对于大明,对于自己和黄履庄无比的感激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