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656

  当然,相比正常的历史线,如今的英国并未有后来那么强大,现在的英国刚刚在欧洲崛起,还不是后世那个日不落帝国。但是,威廉的出现,不能不让朱怡成联想到历史,英国人派遣威廉来到远东的目的虽然表面上仅仅只是牵涉到贸易,但谁又能保证在其背后不会有其他呢?
  对于英国的情况,在后世的历史中阐述了许多,朱怡成也曾经看过几本有关近代史的书籍。不过因为这些情况,就把英国拒之门外,朱怡成也不会这么干。一来如今的英国还未达到他强盛的时期,二来朱怡成对于大明也有信心,在这个大时代主动介入世界,有两个国家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个是现在由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位,号称欧洲霸主的法国,而另一个就是如今蒸蒸日上的英国。
  早晚都要和这个国家打交道,只不过没想到却来的如此突然。对于英国如何打交道,这不同于之前的葡萄牙。葡萄牙王国如今虽看起来强盛一时,可实际上已走下坡路,而英国却正在上升期,已向全世界露出了他的触角。再过不久,当英国彻底击败西班牙,取得海上霸权的时候,那么一个日不落帝国就将此开始诞生。
  在同威廉见面之前,朱怡成想了许多,也做了不少准备。
  几日后,威廉终于入宫,当他来到这座庞大的宫殿时,威廉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大明的威严和强大。由于考虑到威廉的身份,朱怡成没有在日常见人的偏殿见他,当然更没有在主殿接见,而是把地方选在了宫中一处比较幽静的所在,三月的天气还是有些凉的,在这里却温暖如春,再加上四周的草木和富有江南气息的建筑,对于这种会晤更增添了些柔和的气氛。
  被小黄门带入宫门来到一处,穿过一片园林,只见前面的小亭中站着一人,这人身材修长,衣着华丽,站在那边有一股威严的气势,应该就是那位大明的皇帝朱怡成了。
  “尊敬的皇帝陛下,外臣威廉.亚当斯,英国东印度公司委员乔治.亚当斯阁下的助理,负责远东事务的使者,拜见大明帝国尊敬的皇帝陛下。”见到朱怡成,威廉毕恭毕敬地上前行礼,同时报出了他的身份。
  对于威廉的身份,朱怡成已经知晓,不过他叔叔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委员之一,倒是今天刚刚得知。原本,只是以为对方是普通高层,但没想到居然是二十四委员之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委员一般都由董事直接担任,其中董事长也称为总裁,或者也叫总督,但这个总督的称呼和其他殖民地的总督是有所不同的,整个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庞大的经济联合体,是由好几家公司联合而成,在目前的情况下,其商业性质远大于政治性质,所以董事,也就是委员的权利并不小,也就是说受到一位委员指派的威廉,基本可以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委员会,也就是董事会的代表人了。
  面对威廉,朱怡成并没有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相反还非常和谐,他微笑着主动抬手示意对方起身,随后邀请对方坐下并上了茶。
  对于茶,威廉并不陌生,虽然他的家族并非是英国贵族,但作为拥有东印度公司委员身份的家族成员,在英国也算是上层阶级,何况英国的第一批茶叶贸易就是由东印度公司促成的。
  自第一批茶叶贸易完成后到现在,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英国上层绅士们已逐渐形成了喝茶的习惯,当然在如今,喝茶是一种比较奢侈的行为,不仅需要一定的地位,更需要相当的财力,毕竟在英国,茶叶要从遥远的远东运来,其价格是非常高昂的。
  在本土时,威廉虽然喝过茶,却因为价格原因无法养成这种习惯,而他到达印度后由于靠近远东,茶叶的供应就宽裕了许多,对于茶的喜好也渐渐产生了。自来到大明后,尤其是跟随黄履庄的这三个月中,喝茶从喜好变成了习惯,也逐渐适应并爱上了中国原汁原味的喝茶方式。
  先道了声谢,威廉有些忐忑不安地向朱怡成望去,却未动面前的茶盏。对于今天的觐见,他既有期待,又有些惶恐,毕竟像朱怡成这样的大人物,远比东印度公司的总裁要来的尊贵,年轻的威廉还是头一回面对这种情况。
  “不要拘束,随意些吧。”看出了对方的拘谨,朱怡成微笑道,示意威廉先喝口茶。
  小心翼翼地喝了口茶,心情稍稍平静了些,就听得朱怡成开口先从他的官话说了起来,笑着说威廉的官话讲的非常不错,看来是在这方面下过功夫的。
  从官话聊起,逐渐讲到威廉从印度出发先至澳门,然后又转折来到宁波、上海等地的事。朱怡成并没问些其他,大多的谈话只是些风土人情而已,似乎对于这些颇有兴趣的样子。而威廉在经过几次回答后,心情也逐渐没了之前的紧张,慢慢放开了。
  “亚当斯,贵国东印度公司要求同我大明进行贸易,这点没什么问题。我大明一向就是个开放的国家,对于海贸并无限制,世界各国只要遵守大明的法律,依法进行纳税和交易,作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朕都是非常欢迎的。”
  朱怡成之后主动提起了关于贸易方面的问题,当他这些话从口中说出时,威廉心头顿时大喜。有了皇帝陛下的首肯,表示他来到远东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其他的要求,威廉并没有提出太多,他只是询问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实质性的接触和开展贸易合作等等,对于一些不合理,或者说冒昧的请求丝毫未有提及。
  当然了,现在的英国还不是后来的英国,根本没有百年后那么高傲和横蛮,在威廉,甚至包括英国上下,乃至国王和东印度公司的高层来看,大明是一个比英国更加强大的国家,对于强大的国家是需要尊重的,这一直在西方文明中是理所当然的事。
  “非常感谢陛下的宽宏大度,在下会把陛下的意见传给在印度的公司委员会。”
  “这些都是小事,朕会传旨给市舶司,过些日子自然会有人同你具体接触。”朱怡成这样说道,基本就把关于贸易的事给确定了下来。紧接着朱怡成询问起英国的现在情况,尤其是英国海外贸易的大致情况,对于这些威廉很是坦诚的一一告知,毕竟这些都不是什么秘密,既然双方要展开贸易合作,那么需要知道这些也是正常的。
  “亚当斯先生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听说还是牛顿爵士的学生?”
  “回陛下,在下的确是毕业于剑桥大学,但只是听过牛顿爵士的一堂课,不过我的导师是爵士的学生,因为爵士这些年虽然还在大学担任职务,但已经通常不再管具体的教学方面了。”威廉解释道,听了这话朱怡成微微点头,不管怎么说,这个威廉也算是牛顿的徒孙了。
  “前些时候朕召见了黄履庄,黄履庄可是在朕面前好好夸了你,说是在宁波时给了黄履庄不少帮忙,尤其是在一些技术研究方面因为你的协助取得了许多突破。”
  “尊敬的陛下,黄先生的学问和科学的态度在下非常佩服,至于帮助,其实谈不上。许多工作都是黄先生主导的,我只是在一些理论方面稍稍提出了些建议。”威廉笑着回答道,虽然话语中有些谦虚,但同样也有些骄傲。
  在宁波这些日子,威廉通过黄履庄接触了不少大明在科技和实用方面的情况,虽然给予黄履庄不少协助,但同样也因为接触下来后感到惊讶。他惊讶于大明的科技和技术的先进,虽然在有些方面不如欧洲,可在其他方面却已经超过了欧洲,尤其是在冶金、化工、制造和军械等各种方面,许多技术使得威廉大开眼界,同样也受益匪浅。
  其实,作为一个从剑桥大学毕业的高级人才,威廉已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他甚至已经想等回到印度后就辞去在东印度公司的职务返回本土,依靠家族的财力投资实业建厂,把从宁波学到的一些东西直接运用进去。他非常有信心,这将是一次成功的投资,所创办的企业一定会大赚的,因为在宁波学到的那些技术已超过了欧洲所有国家的技术,只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必然会取得成功。
  “亚当斯先生的专业能力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这点不用谦虚。”朱怡成摆摆手道,接着突然问:“之前亚当斯先生曾经说,你在东印度公司是你叔叔的助理?那么除了助理外,还有其他正式职务么?”
  “这个……非常惭愧,不过我想等这次任务完成,回到印度后委员会一定会授予我一个应当的职务。”威廉同时又向朱怡成道了谢,毕竟他完成任务是因为朱怡成的原因,如果没有对方的许可,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其实朕倒是觉得,以亚当斯先生的能力在东印度公司实在有些屈材了,不如留在大明如何?对于人才,朕一向都是重用有嘉,如果亚当斯先生能在大明效力的话,朕会非常高兴的。”突然间,朱怡成提出了一个建议,同时他的目光向威廉扫去,虽然朱怡成依旧带着笑容,但威廉感受到他的目光时整个人猛然一寒,仿佛瞬间被猛兽盯住一般令人心悸。
第356章
欲望的选择
  下午时分,威廉离开了皇宫,回到了迎宾馆。
  这次见朱怡成可以说非常顺利,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任务已经完成,他来远东的使命也算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作为大明的皇帝,朱怡成对待威廉极为友善,甚至还留他在皇宫用了午餐。身上并没有爵位的威廉至今为止最多也就是参加过一位伯爵的晚宴,那还是跟随家族长辈同去的,仅仅算是个陪客。别说更尊贵的人了,能在大明皇帝的款待下同这位年轻的陛下在大明皇宫中一起用餐,仅这件事回到本土就足以够威廉吹嘘一辈子的了。
  这时代,欧洲还不是百年后号称的世界中心,远东的富饶和强大依旧是许多欧洲人所向往的。欧洲的君王、贵族们,无不能拥有真正从远东而来的精美瓷器或华丽的丝绸而沾沾自喜,马可波罗对于远东的描述更让人无比向往这个黄金之国,至于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
  在绝大多数欧洲人眼中,现在的远东才是文明的中心,是他们所向往的世界,幸运的威廉能够在大明的首都有如此待遇,恐怕连英王知道后都会羡慕吧。
  但是,回到迎宾馆后的威廉在表面的平静下却藏着心思,这不是为了别的,而正是在皇宫中朱怡成向他提出的邀请。
  威廉根本就没想过,作为大明的皇帝,朱怡成居然会邀请自己留在大明,同时雇佣他。是的,没错,正是雇佣!
  对此,朱怡成还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只要威廉同意,大明会授予威廉相当的职务,至少不低于如今黄履庄工部主事的官职。此外,朱怡成还会给予威廉世袭千户的封赏。
  对于世袭千户,可以说是相等于贵族封号的一种,类似于西方的骑士阶级。而且朱怡成还明白无误地告诉威廉,如果他能做出相应的贡献,真正封爵也不是不可能的。
  威廉的家族在英国虽然不是普通人家,但也不是什么大贵族。他的本家说起来爵位最高的只不过仅仅只是个子爵而已,而作为家族旁支的一员,威廉没有丝毫继承爵位的希望,甚至连个骑士头衔也无法得到。
  这也是威廉接受叔叔邀请,毅然去东印度公司任职的原因。而他怎么都没想到,来到远东,见到大明的皇帝后,对方居然给自己开出了如此条件,并且一直令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就在自己的眼前,只要自己伸手就能得到。
  威廉是个聪明人,正因为他聪明才会进入剑桥大学,也是因为这原因东印度公司才会派他前往远东担负使命。
  在黄履庄的眼里,威廉是一个同他一样的同道之人,也就是对于科学有较高水准,并且醉心于研究的理工男。可实际上,威廉并没有那么单纯,他更向往的是财富和地位,同样还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这也是他选择离开本土去英国东印度公司,并且接受委任前来远东的原因。
  在宁波时期,威廉以为自己接住了天下掉下来的面包,撞上了大运。不仅认识了黄履庄,还通过他得到了大明的一些先进技术。这些,使得他心中暗喜不已,更谋划了自己未来的规划,就像他已经决定完成任务后回到本土创立自己的事业那样。
  但他怎么都没想到,在觐见朱怡成后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他在朱怡成柔和的神态中感觉到了莫名的危险,威廉相信,这位尊贵的皇帝陛下之所以提出那个建议,绝对不是随口说说的,如果威廉拒绝的话,或许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直到回到迎宾馆,威廉仿佛还感受到朱怡成望向自己的目光中隐藏的危机。这种危机,就像是被盯住的猎物的感觉。威廉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这极可能和他在宁波所做的一切有关。
  作为东印度公司委员的助理,威廉虽然不是东印度公司的高层,但他同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也许,这位皇帝陛下是不想让自己归国,或者说是发现自己已经在宁波掌握了大明的一些技术秘密后才做出的决定。
  拒绝么?威廉似乎没有这个胆量,天知道一旦拒绝了朱怡成的建议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万一到时候给自己带来极大风险,甚至会因为这原因导致东印度公司使命的失败,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家族,那么威廉是绝对承受不起的。
  此外,威廉内心中也被朱怡成抛出的诱惑所打动了,这时代的英国人富有冒险精神,威廉同样如此。而且这时代的西方人对于国家的观念并不太强,威廉不是真正地贵族,更没有宣誓效忠于国王,作为自由人的他完全可以以自己的想法来行事。
  “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这是上帝给我的考验么?全能的上帝啊!请您告诉我,我应该如何选择?”万分纠结的威廉不由得单膝跪下,左手握着胸口挂着的十字架,右手划了个十字,随后双手紧握前胸,低声地企求上帝为他这个迷途的羔羊指明道路。
  当然了,上帝他老人家这么忙,每天都有无数人向他祈祷,是根本不会理会这样的小事的。所以威廉一直都未得到上帝的回音,反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仿佛撒旦却一直不断在引诱着他,低沉细语地劝告威廉接受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朱怡成的承诺是有效的,就在翌日,关于同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展正常贸易的旨意就下达到了市舶司,并且有专人前往迎宾馆来拜访威廉,商讨具体事宜。
  而此同时,威廉也终于下了决心,向朱怡成派来的人表达了对大明的感谢和对于皇帝陛下的感激。同时,威廉也表示接收了朱怡成的邀请,愿意留在大明担任皇帝陛下给予的职务。
  当消息传到皇宫后,朱怡成第一时间就下了旨意,授予威廉工部主事一职,同时授世袭千户。除此之外,考虑到威廉的情况,朱怡成还送了他一幢宅子和几个仆人和护卫,当威廉来到这幢位于南京城靠近皇宫的大宅院,看见站成两排对他恭恭敬敬行礼的仆人和护卫,还有屋里琳琅满目的精美器具和装饰,甚至还有朱怡成为表彰他在宁波所做的贡献而嘉奖的一万银元和专利证书,告诉他研究所得的专利将会给他每年带来丰厚而稳定的收入时,面对这一切,威廉最后一丝矜持顿时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对于选择的欣喜和兴奋。
第357章
父子兄弟
  自康熙四十七年起,似乎霉运一直缠绕着大清王朝,尤其是当江南大变,大明在南京突然死灰复燃之后,盛极一时的大清猛然就开始走了下坡路,这让康熙怀疑是不是大清王朝真到了盛极而衰的地步,或者说所谓的胡人无百年之运的魔咒真正灵验了?
  近段时间,康熙心中的烦恼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甚。尤其是当明军攻入九江的消息传到京城时,前一刻还为隆科多在河南大胜而稍稍欣慰的康熙顿时怒火中烧。
  眼下,河南战事虽暂时平息,清廷表面上收复了河南全境,但由于这一年的战火,把整个河南打得一塌糊涂,大半个河南损失惨重,这其中不仅有清军和义军交战的原因,那些蒙古骑兵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能磨灭的。
  河南收复,接下来就要收拾残局,但现在的清廷根本就拿不出银子来。江南半壁的丢失,导致清廷税赋锐减,而打仗又要耗费银两,这些年来康熙已是咬着牙想尽了办法,这才勉强维持。
  正是因为如此,河南非但朝廷没有拨款以救济灾民并恢复生产,反而在收复河南后朝廷恐怕还要伸手向河南要税赋银子。除了河南外,四川那边同样也是如此,刚刚收复的四川已被康熙视为财赋之源,就希望能依靠四川和河南两地为朝廷今年的收入减轻些负担。
  现在,湖北和江西又打成一团,接下来会如何康熙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这位做了五十多年的皇帝,第一次感到了力不从心,更对前途产生渺茫。这种心态,在当年三藩之乱时都未曾有过,康熙常常感慨,是否真的自己老了,已失去了年轻时候的锐利和勇气?而变得如此暮气沉沉?
  除此以外,朝廷的暗流涌动也让康熙心生警惕,自他之前无奈退步让八阿哥当上了太子后,那些满清王公贵族似乎还不满足,这些日子在京中又在相互串联,甚至还有谣言四起。起初,康熙并不清楚,而当他发觉后这些谣言已传遍了整个京城,甚至传到了关外那边。如今这些联合起来的满清王公贵族已试图联手进逼康熙,大有要恢复之前议政王制度。
  相比南边的战场,这更令康熙心惊异常。虽说他早就有所预感,但却没想到会来的如此之快和如此之猛。
  朱怡成是要夺他的江山,而这些满清王公贵族却是要挖他的根基。相比前者,后者却是更令他感到无法容忍和愤怒的。
  这些日子,这位老皇帝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不仅要处理朝廷的日常政务,更要同这些满清王公贵族斗智斗勇,依靠他五十多年来皇帝的威严和对臣子的掌控,把这所谓的议政王制度牢牢压下去。
  不得不说,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康熙无论其智慧还是手段都是一等一的,而且那些满清王公贵族虽然意图恢复议政王制度,但是他们却各有心思,而且许多人除了爵位外并没有太多的实权。
  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康熙所采取的一系列打压和拉拢等手段还是颇有效果,至少场面还没恶化到他无法解决的局面。同时,在其中,新任太子的八阿哥却站到了康熙这边,不仅为他缓和了同一些满清王公贵族之间的关系,而且八阿哥还以太子之职协助康熙处理了不少政务,解决了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问题,使得康熙压力大减。
  如今,康熙和八阿哥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说句实话,八阿哥之所以当上这个太子,康熙是被迫让步,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康熙从来没有想过把太子之位交给八阿哥的打算,对于这个儿子,康熙更多的是提防和打压。
  但就连康熙自己都没想到,八阿哥当上太子之后并没有直接投靠到那些满清王公贵族那边去,反而在太子之位上做得比任何人都好。除了主动出面,帮康熙拉拢了一些满清王公贵族,协助康熙一起把之前闹得不可开交的议政王制度之说得到了缓解外,作为太子的八阿哥还亲自出马主持了户部清理工作,这个自康熙四十七年来就已着手进行的户部清理,由于前太子和一些阿哥,甚至包括大部分朝廷官员的反对,一直进展不顺,户部欠款始终无法彻底得到解决。
  原本,康熙以为八阿哥这位贤王,在担任太子之后对于此事依旧会袖手旁观,避免引火烧身。可万万没有想到,新太子入主东宫后第一个就主动挑起了这个重担,以快刀斩乱麻的果断和严厉,在短短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就彻底解决了户部欠款问题。
  如今,户部所欠的近九百多万两白银已全部收回,同时太子还直接自己掌控户部,严厉执行了户部各项规则,不得再有想户部进行借贷的方式出现。为此,太子还果断地处理了不少人,其中甚至包括同太子交好的几个朝臣,为向天下人表明其决心,太子还砍了两个欠银不还的门人脑袋,直接带人抄了对方的家,从而使得朝廷财政得到了极大缓解。
  不仅如此,太子在其他朝政上也颇有建树,主动上书提议康熙向天下推行练勇制,以解决目前朝廷税赋不足和兵力短缺的问题,用来稳定地方和防备南方反贼的进攻。
  实际上,之前朝廷在地方已有练勇,但这只是作为绿营的部分补充,充其量也就是壮丁和民夫的级别。而这一次练勇制的实际化,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限制。虽然这种方式有着弊端,容易像当年唐朝时产生节度使坐大的问题,但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制度却能为朝廷解决不少问题,所谓两者害取其轻,康熙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同意了这个建议。
  不得不说,八阿哥在太子之位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才干的确让人惊讶,而且也是因为太子的这些措施使得康熙压力大减。有时候,康熙甚至会扪心自问,当初他因为不喜欢八阿哥,或者说因为八阿哥的母妃出身低下而使得康熙一直不喜于这个儿子,从而始终不愿意让他成为太子是否做错了?无论从何方面看,八阿哥的确比之前的废太子强得许多,而朝廷上下当初所对八阿哥所赞扬的那些话也丝毫没有任何错误。
  但无论如何,每次见到这位太子的时候,康熙心中总是会不自然地感到厌恶,而八阿哥同样也明白康熙的想法,所以这对父子一直维持着一种奇怪的状态,双方既合作又对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