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656

  “头名?这不是状元么?我的天,我今天居然同时瞧见了状元和榜眼,这真是不知积了多少辈的福分啊!”边上一人顿时惊喜地喊道。
  “这是明算科,不是进士科。”有人比较了解,特意解释道。
  “不管明算还是进士,一甲头名就是状元!”也有人如此说道。
  而此时,黄履庄已经呆住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幸福会来的如此之快,一时间,他心中不仅有欢喜,更多的却是酸楚,同曾逸书一样,在一瞬间,他想到了自己几十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得以高中。同时,心中还百般感慨,如果不是他破釜沉舟毅然南下的话,也许这辈子再也不会像今日的风光了。
  “兄长,大喜!大喜啊!”这时候轮到曾逸书提醒黄履庄,接下来就是给喜钱,接受众人道贺等等。借宿的店家早就得知他们两人高中的喜讯了,一位探花,另一位虽然不是进士科的头名,但作为明算科的头名怎么说也是半个状元吧,有如此两人在自己店中,表示自己这店的文气大增啊!当即店家就免去了他们住宿费用,还亲自取来十元银元以表祝贺,再弄了一桌上好酒菜,只求曾逸书和黄履庄在他们店中留下墨宝而已。
  接下来的祝贺等等就不一一费笔墨了,取中后不久,朝廷正式授官,曾逸书作为榜眼依例入翰林院为编修,并授中书舍人,入军机中书。这个两个官位虽然不高,仅仅只是七品和从七品,但其意义完全不同。
  在前明时期,内阁阁老都是翰林院出身,如不经翰林院是根本入不了内阁的。眼下虽然大明已以军机处替代内阁,但随着朝廷制度的完善,在所有人看来,翰林院依旧是培养军机大臣的一条通天之路。
  此外,军机中书,也就是之前的内阁中书,这职位从表面看只是写写抄抄,给军机处打打下手而已,可实际上是前途无量,两个身份摆在一起,只要曾逸书具有能力,又不犯错的话,用不了十多年就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至于黄履庄,由于他不是进士科,所以入翰林院是不可能的,但因为朱怡成对于明算科的看重,反而在官职级别上所授比进士科起步更高。所以黄履庄得授工部六品主事一职,与此之外,朱怡成还特意在授官之后召见了黄履庄,这让他颇感意外。
  换上崭新的六品官服,黄履庄又一次入宫觐见。但这次去的不是正殿,而是朱怡成平常办公的偏殿。
  跟随小黄门战战兢兢入了宫,同上次和其他士子一起入宫不同,这一次仅他一人,入宫之前,黄履庄特意向小黄门塞了几块银元,家境贫寒的他其实没什么钱,这些银元几乎是他积蓄的大部,只希望小黄门能透露些消息给自己,让他知道皇帝为什么要见自己。
  银元没有送出去,小黄门很是坚定的拒绝了黄履庄的好意,生怕他担心还特意悄悄解释了几句,告诉他皇爷御下极严,宫中内侍无论收受宫外任何好处的话,一律仗毙,所以宫中不收贿赂和赏钱早就成了规矩,当然朱怡成也不会亏待自己人,宫中无论是太监还是宫女,他们的俸禄极高,而且根据朱怡成制定的制度,对于这些人的家人也颇有照顾,以这种方法来解决他们后顾之忧,同时彻底改变一些旧习气。
  “黄大人请放心,皇爷召您觐见定是有好事的。”小黄门笑眯眯地给黄履庄吃了颗定心丸,同时指点黄履庄入宫后的行为举止,这令黄履庄感激万分,连连道谢。
  被领着穿过正殿,走了好一会儿才来到偏殿,小黄门让黄履庄先在外等候一下,先进去禀报。过了不久,小黄门出来事宜黄履庄随着他来,跟着小黄门进入殿中,过了廊道,来到朱怡成所在的暖阁。
  “皇爷,工部主事黄履庄带到。”
  小黄门不轻不重地呼了一声,正端坐着翻看文件的朱怡成闻声抬起头,一眼就看见了正在门口的黄履庄。
  “臣……黄履庄,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同上次众人一起见朱怡成不同,这一次是单独见,黄履庄紧张的不能自己,甚至连朱怡成的脸都没看清,只见到身穿黄袍的朱怡成坐着,他急忙上前几步跪倒在地,口呼万岁重重磕了几个响头。
  黄履庄的举动让朱怡成看着有些好笑,不过他也知道黄履庄现在的心情,并不对他有所苛求,只是平静地让他平身,同时叫小黄门搬来一个凳子让他坐。
  “这难道就是赐座?我黄履庄何德何能,居然有今日之待遇?”看着普普通通的圆凳,黄履庄激动地心情不能自己,眼中顿时就湿润了。
  他很快想起这可不是失态的场所,深吸了口气,带着有些颤抖的声音谢过朱怡成恩赐,这才小心翼翼地小半个屁股坐了下来。
  瞧着黄履庄如此拘束,朱怡成也不意外,等他坐下后随意询问了起来。一开始,只是很普通的问答,朱怡成问一句,黄履庄答一句,内容无非也就是出生年月、籍贯、家庭情况等等,相互间问答了一会儿,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履庄逐渐适应心情也平静了许多,这时候朱怡成就问起了他的进学情况,尤其是对于明算的了解和平日这方面的研读。
第330章
大道
  黄履庄不仅精通明算的《九章》、《海岛》、《五曹》、《周脾》、《五经算》等各科,更因为从小就接触欧洲传教师的一些书籍,从中学得大量关于代数、几何、物理、机械等各方面的知识。
  当朱怡成同他聊到这些专业知识的时候,黄履庄逐渐放开了之前的拘束,变得善谈起来,尤其是当讲到他曾经搞出来的一些小发明时,更是眉飞色舞。
  自行木人、验冷热器、瑞光镜……甚至还有自行车!这一个个匪夷所思的发明逐一从黄履庄的口中述出,而且他还详细同朱怡成解说这些发明的原理和使用范围,也不管朱怡成是否能够听懂,说的是兴高采烈,一反平常沉稳之态。
  “这还真是一条工科狗啊!”看着他这副模样,朱怡成忍不住感慨,同时也为捡到宝而感到兴奋。
  “这些可有记录?或者成书?”朱怡成询问道。
  黄履庄迟疑了下,回道:“微臣十多年前曾著过一书,起名为《奇器图略》不过此书并未刊行,仅是自娱而已。后来因表兄张潮略有些兴趣,微臣就把此书送于了他。”
  “如让你重写此书,可有问题?”
  “这并无问题,只是需要些时间,不过请皇爷放心,这些年微臣虽不像早年热衷于此小道,但这些器物如何制作早就深入微臣心中,可是皇爷,这些乃小道而已,为何……?”
  黄履庄虽然是工科狗,可他也不傻,冷静下来后觉得朱怡成对此兴趣异常浓厚,作为大明的皇帝,怎么会对这些小道有如此兴趣,而且似乎今天招他来的主要目的也是因为此,不由得他有些不解。
  “小道?”朱怡成听到此顿时大笑起来:“何为小道?何又为大道?世间读书人,只知读圣贤书,更有半本论语治天下之说。但爱卿可知古之有言,大道三千,殊途同归!圣贤书读的更多,文章做的更好,难道就能让地里长出粮食?能让兵甲更盛?还是能使得神州就此光复?这世上,道可不止一种,无论那种道,只要能为朕,能为天下所用就是大道!”
  黄履庄猛然一震,他心中隐隐约约明白了什么,可却又不明白什么。
  朱怡成继续道:“比如说爱卿之前所说的那些小玩意吧,其他的不讲,朕就说其中一二。爱卿所制的验冷热器能测算温度高低,难道就没想过用它来进行炼铁炼钢?以作控制炉温使用,如能推广,足以利军利民。退而言之,此物也在医道大有用处,常人受寒发烧是常见的,但病情轻重往往考的只是医者经验,如能使用此物来衡量岂不更好?再者,在农事上也大有用处,可用此物判断气候变化,以辅助农业获得更好的收成……。”
  随着朱怡成所说,黄履庄的眼睛是越瞪越大,他发明这些东西大多只是爱好,或者是研制自己的一些研究,却从来没有往实用型方面去想。如今朱怡成仅仅拿他的验冷热器,也就是后世的气体温度计来举例,一下子令他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得他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朱怡成说的一点都没错,眼界局限了黄履庄,仅仅一个验冷热器就有如此用处,那其余各物的用途更广。一瞬间,黄履庄就随着朱怡成的思路想到了许多,这都是他几十年来从而发现的一番新天地,整个人神情兴奋不已。
  当然,相比朱怡成而言,黄履庄只是刚打开了思路,而朱怡成却想的更深些。不仅是气体温度计的广泛使用,无论是在冶炼还是农业、医学等各方面有着极大帮助,黄履庄的其他发明也大有作为。
  别的不多说,仅仅他自己制作的自行木人,能够自由上下阶梯,这已有了后世自动攀爬的功能,如进行改进的话,不仅在工业和运输中能获得极高效率,更在军事方面用途广泛。
  瑞光镜也是如此,这是一种初级的探照灯,在军事方面更为重要。还有黄履庄曾经研制过高压弹簧,他所制造的弹簧无论其强度还是实用型已能媲美后世所制,在工业用途极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弹簧在军工中使用的话,足以使得大明的军工得到飞速发展……。
  话说到此,朱怡成直接告诉黄履庄,他希望黄履庄继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并且整理出系统的制造和推行,对于他的任命,虽然朝廷已授黄履庄六品工部主事,但在具体工作中黄履庄在工部仅是挂名,朱怡成打算建立一个皇家研究院,让黄履庄主持其工作,直接向他负责。
  黄履庄怎么都没想到,朱怡成会如此看重于他,而且还委以重任,再想刚才朱怡成所说的那些话,黄履庄也明白过来自己之前所认为的小道而是真正有用的知识,是他能在大明立足的根本。
  想到这,黄履庄不由得热泪盈眶,多年的委屈和为世人的不解在此时此刻全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朱怡成的无比感激和佩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他黄履庄也是士人,有如此开明的君主信任和支持,他黄履庄此身无憾!
  对于朱怡成的要求,黄履庄丝毫没有迟疑,当即就答应了下来。随后朱怡成欣慰地告诉他,对于皇家研究院的拨款会由皇室直接下拨,第一批资金为五十万银元,以做筹备,而所有研制的发明作为发明人将持有一定专利,以后会根据专利进行利益分配。
  至于选址和人手,初期朱怡成会在南京西郊选一址,然后拨些行政人员给他。而具体的研究人员将由黄履庄确定和招募,无论是那类人,只要是普通人或者朝中六品以下官员,黄履庄都可以按名单上报后由相关衙门审核调入(征入)。
  除去这些,会安排黄履庄在近期前往宁波,宁波那么的研制机构以后也将并入皇家研究所之下,在现在皇家研究所未能建立之前,黄履庄的主要任务是主持宁波那边对于军工和工业器械方面的改进,朱怡成希望他尽快成行,并给他带来惊喜。
第331章
千无古人
  望江围城已有二月余,却依旧还在李国维的手上,但无论是李国维还是守备刘斌却未有丝毫喜色,两人蓬头垢面,如不是身着还能勉强看得出来的官袍和盔甲外,几乎同街头的叫花子没什么两样。
  早在一个月前,望江就已成了孤城,北边凤阳府的援军已没希望了,随着明军向安庆增兵,安徽的清军几次援救望江都被打了回去,最后一次还中了埋伏,阵亡了一位副将,安徽的清军大恐,只怕明军趁势北上急忙调兵严守凤阳,哪里还顾得上望江城?
  至于西边的江西,在吃了亏后鲍坚已铁了心做缩头乌龟,就连丢掉的彭泽也不去救,任凭明军在彭泽一带布防。与此同时,向远在河南的隆科多接连不断发去求援,隆科多这时哪里顾得上九江?他的大军正同祝建才和王致清大战,豁出去的王致清以极大代价打通了南阳至汝南的道路,同祝建才部汇合,三方围着汝南展开激战,大小战十几场,一时间谁都奈何不了谁,在这种情况下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在江夏一带,高进部被清军死死挡住,高进连出奇兵试图引诱清军,但清军主将稳扎稳打,根本不为其动,连战无果之下,无奈高进只能暂时稍退,双方形成僵持。
  李国维同刘斌起初守城还带着丝希望,希望能有远援军来救,再加上两人配合默契,守城颇有章法,一时间并没把主力摆在望江的朱一贵倒也难打下来。
  可随着彭泽落入明军之手后,望江就彻底断绝了后路,朱一贵回师开始对望江发起猛攻,谁想李国维同刘斌,这一个区区知县和守备居然把望江守的如同铁桶似的,让明军不仅没有一口气拿下,反而因为强攻折损了不少兄弟。
  这一下,令朱一贵有些恼了,他下令炮轰望江城,不仅是陆军,就连调来的长江水师战舰也架起了大炮对着望江一阵猛轰。谁料清军早有准备,在城里用沙袋等物堆在各紧要处,以减轻炮击损伤,居然勉强顶了下来。
  见此结果,朱一贵惊讶之余倒也有些佩服李国维同刘斌,而此时南京方面恰好调来一批新兵,朱一股顿时灵机一动,直接派兵先把望江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兴致勃勃地拿望江当起了他的练兵场所。
  面对望江这座坚城,朱一贵拿出全身本事来排兵布阵,试验和演练各种攻城战术,同时还把那些新兵也分批依此拉上了战场,以战代练拿望江作为他大军的磨刀石。
  这样一来,就苦了李国维同刘斌等人了,虽说明军不再用大炮猛轰,以图力破望江,但像现在这样的软刀子割肉,一开始还好些,可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简直就是一种非人的折磨。
  以战代练,但这战可是真刀真枪地战,上了战场可是要死人的。无论是明军还是清军,每日的战斗虽然时间不长,也不是太过激烈,但伤亡一直都在持续。前些时候,就连常茂都在一场攻城中不幸阵亡,至于刘斌作为主将几战下来也受了伤。
  该死的朱一贵实在是不要脸,他简直把望江当成了玩物,白天攻击不算,半夜里还来经常搞夜战,更可恶的是朱一贵每每到即将要攻破城的关键时刻却又收兵不战了。
  起初,李国维和刘斌还以为是自己运气好,但几次一来他们也瞧出了不对劲。更随着明军这种练兵效果极好,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明军的指挥和作战明显变得更为锐利和游刃有余,相应的明军的伤亡也越来越小,反之清军伤亡是一天比一天多。
  起码半个月没好好休息了,李国维和刘斌两人狼狈不堪,全身散发着一股异味,起初的满腔热情,要为大清而忠烈,同明军在望江死战的那股子狠劲也随着这些日子的折磨渐渐淡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绝望和痛苦。
  “刘大人,你说这望江城还需守么?”李国维毫无知县形象,靠着城墙坐着,现在是中午时分,就在刚才,攻城的明军听到命令如同潮水一般退回去,因为这时候明军要吃午饭了。
  现在基本都是这样,早上打一个时辰,打到吃午饭的时候结束。然后过了响午,明军再来打一下,傍晚时分收兵吃晚饭。等到了夜里,不定时的明军还会派小股部队出来打几下,等天即亮的时候再一次收兵。
  这种套路,朱一贵已用的熟练之极,至于李国维和刘斌两人是哭笑不得,打仗打到了这种程度,朱一贵还是普天之下第一人。
  听李国维如此询问,刘斌根本不知如何回答,望江守军本就不多,几千守军再加上临时凑起来的青壮,现在伤亡已占了大半,就算还有力气拿得起刀上得了城墙作战的也都是疲惫不堪。
  士气,已早就没有,可以说如果明军愿意的话,只要一口气登上城墙就能冲破清军防御,直接拿下望江城。但朱一贵就偏偏不这么做,他现在的攻城就是故意不攻破城墙,这也是刘斌所绝望的地方。
  “大老爷,依我看,还是降了吧,这个仗……再无意义打下去了。”刘斌无奈地说道。
  假如是一个多月前刘斌说这句话,也许李国维就要找他拼命了,可是现在连李国维都没了继续战下去的念头,至于自杀殉国,他们此时也不做这种想法,因为朱一贵早就说过,只要他们敢自杀,那么整个望江男女老少都要给他们陪葬,在这种威胁下,两人就连自杀的念头都不敢起,只想早点结束这种厄运。
  李国维稍稍纠结了一下,但最终还是被现实给屈服了,他同意投降,也许现在投降是他们得到解脱的唯一办法了,这样的仗再打去,不死也得疯了。
  说干就干,当李国维和刘斌召集众人宣布开城投降的时候,满城上下所有人都未有一个反对的,相反许多人还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和轻松。看到这一幕,两人心中更是悲叹了一声,随后就去准备投降的事宜。
  刚刚准备的差不多,随着一声炮响,城外的明军“准时”开始下午的“攻城战”,当消息传来,李国维丝毫没任何紧张,同刘斌一起带着望江城的文武官吏一起向城门走去。
  攻城的明军顿时纳了闷,怎么冲到近处城头连半个人影子都不见?这清军都干嘛去了?有心想上城头看看怎么回事,但是朱一贵的命令又不能不守,要知道朱一贵可是下过严令的,攻城决定不允许直接攻上城头,所以冲了一半的明军许多人爬在云梯上上也不是下也不得,手里握着刀子各自面面相觑,也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如何做。
  正当明军进退两难的时候,望江城的城门突然打开了,一群如同叫花子一般的人从城里走了出来,走在最前的两人手中还各捧着一件东西,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两颗大印。
  “望江知县李国维(守备刘斌)请降!”
  李国维同刘斌主动请降,这打乱了明军的节奏,主持攻城的明军指挥官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要知道朱一贵根本就没给他受降的命令,而且朱一贵拿望江城练兵的意图更是全军皆知的。
  可现在清军这边不按游戏规则来玩了,直接投降了?这一下明军指挥官傻了眼,直到李国维和刘斌再一次大声喊道,而在他们身后,望江城的各级官吏也都跪在地上一起大喊请降的时候,那位指挥官下意识地看了看手中握着的刀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