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56

  满意地点点头,那人并没有把匕首收回,反而很是满意地拍拍王仲肩膀道:“干的不错,你现在就算是自己人了,对了!你还有什么可靠的兄弟没有?”
  “有有有!我侄儿王三就是,还有个要好的哥们,他们两个现在都关在牢里,都是很可靠的自己人。”王仲心中一喜连忙回答道。
  “行了,我们的规矩你也知道,你现在去把他们一个个放出来,等做完了事也都是自己人了。”
  “明白,小的明白,小的一定劝他们反正……。”王仲连连点头答应,心中总算松了口气。
第19章
闹大了
  县东,何府。
  这是一处占地颇大的宅院,黑漆的正门和从墙内透出的树枝上带的绿,看得出它往前的生机,可惜才短短数月过去,如今的何府就破败的不成模样了,里面能搬的东西全被抄的一空而尽,失去打理的园落更是变得杂草丛生,敞开的正堂一扇门已落到了地上,另一扇门也摇摇欲坠,在风吹过中传来低吟的呜呜声,似乎在述说这里的不幸。
  朱怡成站在堂前,抬头望向高高的房梁,这里曾经有六条人命在此离去,她们分别是真正的朱怡成祖母胡氏、母亲蒋氏、叔母李氏、朱氏及二位姑母。
  朱三太子案爆发,六人皆投缳自尽,其余家中二十人皆被抓走,至于朱三太本人,也就是化名的何城何老员外连同其子闻讯出逃,但最终在外暴露行径被抓进京处置……。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朱三太子全家很快就会在京城被康熙下令处决,由此,笼罩在清朝上空的这团阴影终究是散了,一个甲子之多的朱三太子案也终于尘埃落定,为此朝庭上下是欢庆雀跃,而民间反清复明也开始销声匿迹进行低潮潜伏,直到几十年后才再一次爆发出白莲教大起义。
  朱怡成的出现带来了一个未知变数,将来的历史是否会同现实一样继续下去?或者走上另一条不同的路呢?这谁都不知道,而现在的朱怡成也没丝毫兴趣去考虑这些复杂问题,来到这个时代的他满脑就只有“保命”二字,低调做人,苟且偷生,这也许是朱怡成最希望看见的结果,可惜现实给他开了如此大的一个玩笑,身不由己的朱怡成非但没能低调起来,相反很快就要“名震天下”了。
  稀里糊涂接任监国之位,朱怡成原只觉得袁奇这些人仅仅只是想拉大旗作虎皮罢了,关起门来过过自立为山大王或者当官成侯的瘾。可谁想到,袁奇的野心和魄力远比他想象的大,仅仅才过了一天,袁奇就带人百里偷袭余姚县,更在投靠革命的周忠良帮助下不费吹灰之力就占了全县。
  躲在山里当大王和攻城掠地竖起反旗起义,这概念当然是完全不同的。袁奇这一手不仅打出了威风,更把朱怡成直接放在了全天下的火炉上来烤,作为大明监国,朱怡成一夜间就成了大清王朝最大的反贼,天下虽如此之大,但再也没有他的藏身之地了。
  “殿下,祭祀的香案已准备好了。”
  一人对依旧抬头望着房梁发愣的朱怡成提醒道,这才把朱怡成从思绪中拉回现实。见着一脸悲切的朱怡成,旁人只是以为他在对死去的长辈而哀悼,其实在朱怡成来,这些自杀的人虽然可悲,但实际同他并无什么关系,他所悲哀的只是自己无法预知的未来啊!
  如同木偶似的,按程序为胡氏等人上了香,又胡乱烧了些纸钱,朱怡成下意识忍不住抬头又向那根房梁望了一眼,此时恰好一阵冷风恰好吹过,令他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回吧……。”这个鬼地方他可不想久留,似乎总感觉到有怨魂在此游荡。
  “殿下起驾喽!”旁人威武地喝喊,请朱怡成上了顶官轿,这官轿当然是原来县太爷刘俊的,不过现在已是义军的缴获。
  袁奇把朱怡成的“行宫”安置在了李国士的府上,相比已经破败的何府,刚抄完家的这个院子无论环境还是设施都比较完善,再加上离县衙又近,是最合适的地方。
  回到行宫,一路奔波的朱怡成有些乏了,不过他现在可没心思去睡觉。袁奇做下如此大事,等朝庭反应过来一定会来围剿,朱怡成可不觉得靠着袁奇这些人能同官兵相抗衡。
  虽不愿意,但眼下他们坐在同一条船上,也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有着清醒认识的朱怡成现在迫切想知道袁奇的下一步究竟想干些什么,这可是关系到自己的性命的大事!
  “忠勇公在哪里?”喝了口浓茶(可惜没有咖啡),朱怡成问道。
  “回殿下,公爷正在安抚城中百姓。”
  “派人去看看,如果忠勇公方便还请他尽快来见孤一面,孤有些事想问问忠勇公。”
  对方连忙答应行礼而去,朱怡成在房中无聊枯坐着,随便从书架上拿了本书一页页地翻着,但看了半天却一个字都没看进去,焦虑不安地等着袁奇到来。
  足足过了二个多时辰,也就近五个小时的时间,近傍晚时袁奇才来到。
  “有劳监国殿下久侯,微臣来迟了,还请殿下恕罪……。”
  “不必如此,忠勇公也是为我大明操劳,哪里有什么罪。”不等袁奇装模作样地要行礼,朱怡成连忙一手搀扶过去和颜悦色道。
  请袁奇坐下,自有人上了茶,朱怡成这才问:“忠勇公,余姚县如今怎样?”
  “请殿下放心,整县已全落入我等之手,昨夜拿下县衙后本公就派人封锁了城门和各处要道,未有一人逃脱。”袁奇一脸得色地回道,他的得意自有道理,想来近几十年间,凡是起义的义军哪里有他如此大的手笔,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整个余姚县,仅次一战老君门就打出了名声,不再让天下英雄小窥,而他袁奇作为反清大元帅更是声震九州可期。
  “忠勇公胆识过人,韬略不凡,真乃我大明擎天之柱,此次拿下余姚县足以令我大明义军声动天下……。”其实袁奇的所作所为朱怡成已经知道一二了,他这样说只不过是找个话头罢了。顺着袁奇的回答朱怡成狠狠夸了他一番,接着又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朱怡成的顾虑很简单,袁奇这群人只不过是四明山的残兵败将,现在用计打了清庭一个措手不及,侥幸占据了余姚县。可是从实力相比,袁奇这个所谓的反清大元帅要兵只有手下数十人,要将也只有他的把兄弟高进、王友三寥寥二人而已。这些家底就算上占了余姚县又如何?同整个大清王朝来比简直比以卵击石的那个“卵”都比不上。不用说朝庭调集大军围剿了,仅仅是地方,比如宁波府的官兵反应过来就能让他们飞灰烟灭。
  袁奇听完朱怡成的话顿时笑了起来:“殿下所虑极是,请殿下放心,微臣并没有长居余姚的打算,清庭势大,眼下还不是我等能直接抗衡的。”
  听袁奇这么回答,朱怡成心里顿时松了口气,看来袁奇不是没脑子的人,至少还有点见识。他现在最怕的就是拿下余姚县后袁奇内心膨胀,打算以余姚为基地来一个轰轰烈烈的反清大业。如果是这样的话,朱怡成铁定要给袁奇陪葬了。
  不过,当袁奇下一句说出口的时候,朱怡成是刚放下的心猛然又悬了起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第20章
走风
  “天下之大受满清之苦已久,如今余姚光复,但其余各县府百姓依在期盼我天兵前去解救,本公身为大元帅怎能坐视不管?当百姓们于水火之中!只要我等避其锋芒,尽快积蓄力量,大义所至何愁这天下大事不成?”
  袁奇的这番话让朱怡成惊的目瞪口呆,之前听袁奇说的明白,现在他们还远不能和官兵抗衡,怎么一转眼就又说出这些话来?难道说袁奇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反清复明大业可成了?
  “忠勇公,这……这似乎不行吧?我们拿下余姚已是侥幸了,凭我们现在的兵力别说攻打其他县府,恐怕连一个镇子都难吧?何况忠勇公虽然封锁消息,但余姚失陷的事迟早要被泄露,如果到那时候清军反应过来我们可就……。”朱怡成心惊胆战地说道,脸上全是惊惶和愁容。
  “哈哈哈!殿下恐怕尚不知晓,我义军已不同往日,现本公已握有战兵2000,武器盔甲军粮等一应俱全,另外平寇侯早已派人联络就近友军,等各处人马汇集足可达万数,有此实力何必困守区区余姚,这天下何处去不得?”
  啊!战兵2000?袁奇手下有多少人朱怡成清清楚楚,就算把那些健妇凑起来也不会超过50人,怎么突然多了这么多人出来?难道袁奇会行走江湖还会变戏法不成?又或者他兴奋过度出了幻觉?
  至于所说的平寇侯高进,自即位监国之后的确没见到,难道真如袁奇所说的去联络友军去了?可就算这样他们能拉起近万的队伍?朱怡成怎么都不敢相信。
  “殿下尽管宽心,这日色也不早了,还请殿下在此行宫好好休息,等本公这两日整顿完队伍我们就会离开余姚。”袁奇也没多解释,笑笑后向朱怡成行了个礼告退了,只留下朱怡成一人脑袋里如团糨糊似的怎么都想不明白。
  直到夜深时分,拖着疲乏身躯的周忠良前来拜见,通过周忠良的嘴朱怡成这才搞清楚袁奇所说的2000战兵是怎么回事。
  拿下余姚县,袁奇首要的任务就是搜刮金银和招兵买马,搜刮金银容易,但这招兵买马不是那么好做的,要知道天下承平已久,老百姓在大清做奴才早就有点做习惯了,腰弯的久了,再直起来似乎有点不舒服,怎么可能主动投贼造反?何况余姚县乃江南鱼米之乡,虽然朝庭对江南税加的重,可民间日子过的还马马虎虎,老百姓的日子也算安稳,之前四明山闹的这么大也被官兵给剿了,谁还能看好袁奇这帮人?更不用说提着脑袋去入伙干造反的勾当。
  不过作为积年老贼,造反的行家,袁奇自有他的一套。早在明末大乱时期,各路反叛是锋火四起,明军派兵灭了一路又会冒出来两路,起义军是杀不胜杀灭不胜灭,怎么都剿不完。
  甚至,大名鼎鼎的闯王李自成在潼关南原大战兵败最落泊的时候身边仅只有十七骑而已,就算到这种程度他也很快就又拉起人马,最终举兵百万席卷中原大地,攻入京师。
  其中的奥妙说穿也不希奇,一则李自成的家底核心尚在,凭手下这对他忠心耿耿的十数人为根基,然后采取到一地就裹协一地的百姓策略,一裹十、十裹百、百裹千、千裹万……,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像滚雪球一般用极短的时间拉起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这也是明末天下靡烂,义军始终无法彻底扑灭的重要原因。
  这招李自成会,袁奇他当然也会,不过相比当年的李自成来袁奇的手段要缓和许多,至少他不会不管男女老少全部一裹而走,然后放一把火把整个余姚县给烧了,让这些人除了跟随自己再无他路的办法。
  毕竟,他现在可是大明的忠勇公,太师反清大元帅,又打着当年朱元璋起兵反元的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再怎么着也要有一副正规官军的样子。太无底线的破事还是不能做的,不过其他事做做倒是无妨,天兵所至,除了那些本就是主动投靠的江湖人士或地方上惟恐天下不乱的地痞混混,其他不愿意加入义军的老百姓自然有劝说的办法。
  比如说“说道理”,把对方的父母老小关起来然后好好同人家“说说反清复明的大道理”,让人“心甘情愿”加入,又比如说和王仲一样的“主动反正”,手里沾上了官家的血,这反正的决心当然不小,又或者带着那些楞头青开仓放粮把原属于官府的粮米等主动拿回家,拿了分了清政府的东西你说自己不反清怎么可能……。这些百样奇出的招式一一下去,在余姚县拉起一支2000的人马来并不奇怪。
  而且,这种手段比单纯的裹协来的更好,经此一折腾,整个余姚县上上下下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从贼”的瓜葛,就算没有,那么这些人家也成了别人“主动反正”的刀下鬼了。
  招兵买马拉起了队伍,袁奇就以他原本的班底花心思组建起了“老营”。老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是袁奇最终的底牌,也是他未来去争夺天下的本钱。从县里搜刮到的盔甲兵器全部装备给了他的老营,县里的几个铁匠铺也日夜不停的在打造武器,手里有了抄来的金银和粮草,又有了拉起的队伍,眼下袁奇是意气风发。
  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余姚县被陷落,这个消息仅仅封锁了两天不到就被发现了。余姚县虽不是大县,但地属交通要道,官道上来来往往的人并不少,整个县突然莫名其妙封锁不给人过,怎么可能不引起别人的注意?更何况袁奇在余姚县里又是招兵买马,又是大张旗鼓,很快就被人得知了此地大变的消息,当消息传到宁波府时,知府张朝宗闻讯是大惊失色,连忙招来人仔细询问求证,同时又派人急急去寻浙江宁绍台道正蓝旗佐领哈占前来商议。
第21章
巨变
  哈占是宁绍台道正蓝旗佐领,正蓝旗祖上也曾阔过,原属上三旗,后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在清朝的一朝中,八旗各地驻防是规矩,同样也是满清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军政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晚清时期相比,康熙朝的八旗虽然已不如刚入关时的骁勇,但还未落到不堪一用的程度,哈占作为正蓝旗佐领也是亲自上过战场的,平日里依旧保持着几分满人的武风,当接到知府张朝宗有要事相商的传讯后,哈占丝毫没有耽搁,带着几个戈什哈很快就来到知府衙门。
  跳下马,把马鞭丢给跟随的戈什哈,哈占风风火火地就直往里闯,连门口对他打千行礼的兵丁都没顾得上。
  “老张!老张!”猛张飞似的哈占进到知府衙门就咧着嗓子喊了起来,一位官吏急急迎了出来,瞧见哈占连忙行礼:“哈大人,知府大人在后堂等您。”
  “带路!”哈占直接说道,跟着来人大步往后堂走。
  到了后堂,老远就听到哈占声音的张朝宗已迎了出来。
  “老张,急急把我叫来出什么事了?”瞧见张朝宗,哈占直截了当地问,要说起哈占和张朝宗,他们一个武一个文,一个满人一个汉官,哈占虽然为人粗犷但说话办事比较直接,平日里也就好个酒赌些钱什么的,并不像其他一些满员异常贪婪和不好打交道。而张朝宗做人处事又向来八面玲珑,对于哈占一直客客气气,两人之间相处的很是不错,也算是有些交情。
  “我们屋里说……。”张朝宗表情严峻,哈占也不追问,跟着张朝宗直接进了屋。
  到了屋里分别坐下,不等茶水上来,哈占就迫不及待地追问:“行了老张,十万火急地把我喊来究竟出了什么事?是不是有地方又那些不长眼的家伙擅自出海?”
  清朝初期执行了严格的迁界禁海令,主要是考虑到孤悬海外的郑家威胁,最严重的时候不仅下达片帆不得入海的命令,还强制要求沿海居民进行内迁。灭掉郑家打下台湾后,康熙这才逐步开放了海禁,被设置四处海关进行管理,但随着海禁的开放沿海地区出海现象也逐年上升。
  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更留居南洋。随着这种现象出现,清政府上下开始担心“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并认为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于是又开始禁止南洋贸易,即后来的“南洋海禁”。的开始。
  正式的南洋海禁在历史上是从康熙五十六年进行,其实在之前朝庭已在着手逐步控制海禁了。就像现在,宁波府位处浙江沿海,更是浙海关的紧要之处,无论是知府张朝宗还是哈占对于朝庭控制出海政策都是一清二楚,更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平日里凡是要出海的船和人必须在要求在官府备案监督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但真正实施起来往往难度比较大,经常会有渔民或海商躲开管府控制,偷偷出海。
  就像前些时候,哈占就和张朝宗一起处置了批擅自出海的海商渔民,所以今天得知张朝宗急急把他找里,哈占也没多想,只以为又是出了类似的情况。
  “今日这件事可比出海严重多了,哈大人,您先看看这个……。”张朝宗摇头叹道,同时把手里一封信函递了过去。
  哈占也不客气,拆开就看了起来,当他看清楚上面的内容后整个眼睛几乎要惊得瞪了出来。
  “什么!余姚失陷?有人聚众造反?”哈占神情大变,不可思议地问道:“张大人,这事究竟是真是假?不会是开玩笑吧?”
  “开玩笑?哈大人,您觉得谁有这个胆量开这种玩笑?”张朝宗神情凝重地反问道。
  哈占顿时一愣,张朝宗说的没错,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这是造反!谁有这个胆子开这样的玩笑?不过余姚失陷,还有人聚众造反?这简直太难以让人置信了,作为浙江宁绍台道正蓝旗佐领的哈占并没有听说这样的消息呀。
  “这消息究竟是从哪来的?可靠不可靠?”哈占不是什么酒囊饭袋,他是上过战场杀过人的武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