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96

  “多谢哥哥了。”李三坚拱手谢道。
  李三坚跟随高二走进木屋,忽然看到里堂之外柱子之上写着一些诗句。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虽李三坚对许多字并不认识,但这几个字还是认识的,于是就稍微停了下来,饶有兴致的低声念了一遍。
  “嗯?小哥儿,识得此诗吗?”正在此时,李三坚身后传来老者的声音。
  “嗯,从前似乎是在哪里见过。”李三坚也没主意,抱着双臂看着诗句答道。
  “哦?哪里见过。”老者诧异的问道。
  “这。。。啊,小子拜见老丈。”李三坚回过头看见了老者,于是连忙施礼道。
  老者摆摆手道:“无需多礼,你看得懂此诗句?”
  “这。。。多少懂些。”李三坚答道。
  “哦,你也会作诗?你觉得如何?”老者接着问道。
  “我。。。我不懂诗句,也不会作诗。。。”李三坚老老实实答道:“不过此诗的意思大概有些明白。”
  “哦,小哥儿说来听听,此诗意是怎样的?”老者问道。
  “无非作诗之人想家而已,呵呵呵呵。。。”李三坚笑道。
  “就这些吗?”老者闻言不由得笑了起来,捻着胡须问道。
  “其他的。。。小子愚钝,请老丈明示。”李三坚答道。
  “呵呵”老者闻言笑道:“小哥儿请进。”
  李三坚正要进屋的时候,忽然发现了右下的题字,其中有“东坡居士”四个字。
  东坡居士,东坡居士?李三坚想了想脱口而出道:“苏轼?”
  “放肆,小儿怎敢如此直呼老爷之名?”一旁的高二呵斥道。
  事情到了此时,李三坚岂能不明白面前之人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李三坚惊得目瞪口呆的,傻楞楞的看着苏轼,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无妨”苏轼见状微笑道:“小哥儿,也知道老夫之名?”
  我岂能不知道,简直是太知道了,李三坚心中暗道。
  “东坡居士之名,名扬海内,是妇孺皆知啊,小子虽年幼,但也是如雷贯耳啊。”李三坚说道。
  “哈哈”苏轼闻言不由得笑了起来。
  李三坚年仅十三岁,其口中之言就基本上不是假话、恭维之言了,乃是童言,童言无忌。
  苏轼万万没有想到,李三坚体内装着一颗了大了许多的心脏。。。
  “老爷之名,就连蛮荒之民都家喻户晓啊。”高二一旁恭维道。
  同样的话从高二口中出来就不一样了,苏轼横了高二一眼问向李三坚:“你今日前来老夫陋居,有何要事?”
  “这。。。老丈前日帮了小子,今日特来表示感激之意。”李三坚结结巴巴的答道。
  苏轼盯着李三坚,微笑道:“就这么吗?”
  “这。。。还有。。。还有。。。”李三坚支支吾吾的,半天未说出个所以然来。
  “欲师从老夫,科举应试,博个前程?”苏轼将李三坚犹犹豫豫的,于是就开口直接问道。
  “你怎么知道?”李三坚愕然道。
  苏轼猜得一点都不错,李三坚就是这个意思。
  李三坚思前想后,只有读书这条路了,而想要读书科举,就得寻个好老师,通过观察,李三坚觉得苏轼定是个博学多才之人,因而此次前来主要目的就是拜师的。
  只有科举才能摆脱李三坚目前的状况,只有科举才能离开此处,也许才能过上好日子。
  李三坚优点就是记忆力超群,且有许多读书的方法,为这个世上所不知,因此李三坚坚信只有寻到一位好老师,定是有所成的。
  “小哥儿,你错了。”苏轼随后说道:“老夫早已看出你是个聪慧之人,且心地善良,欲读书习字,这是一件好事,可师从老夫,说不定反倒会影响你的前程。”
  “这是为何?”李三坚愕然问道。
  苏轼闻言摇了摇头,没有回答。
  朝廷发生的一幕幕此时浮现在了苏轼眼前,仕途之路对于苏轼来说就是条荆棘、伤心之路,自己妻离子散,被贬黜到了荒凉之地,不就是因为书读的太多了吗?
第十章
关门弟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苏轼居所不断传来一阵又一阵的读书声。
  十余名七岁至十余岁之人正在苏轼居所读书习字,李三坚也在其中。
  苏轼被放逐琼台儋州之后,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将儋州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并在此处兴办学堂,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此处求学。
  而李三坚并不是第一个拜师于苏轼门下,不过基本上算是苏轼的最后一名弟子,是关门弟子。
  苏轼年龄已大,且琼台偏僻之地,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苏轼近年来身体是越来越欠安,因此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三坚机智应对诸商,与苏轼交谈也是对答如流,因而李三坚在拜师之前,苏轼一直认为李三坚多少还是有些诗词歌赋、四书五经等方面基础的。
  可苏轼万万没料到,将李三坚收为关门弟子之后,李三坚许多字根本不认识不说,诗词歌赋、四书五经等等更是一窍不通,就连写字也是写得歪歪扭扭的,不堪入目,此使得苏轼异常愤怒,同时又是哭笑不得的。
  李三坚哪里是个读书人?完全是个门外汉,苏轼当时就欲将刚刚收为门下弟子的李三坚开革,不过苏轼念在其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且又身处蛮荒之地,再加上李三坚此人是异常聪明机智,于是苏轼仍是留下了他,并从最基本的教起,读书习字。。。
  苏轼悄然来到学堂,只见李三坚正抱着《论语》,低头苦思。
  苏轼见状微笑着走到李三坚身后,问道:“你在想什么?”
  李三坚虽基础太差,不过读书习字却是异常勤奋,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是什么情况,每日总是第一个来到学堂,且是最后一个离开,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月有余,对此苏轼是感到异常欣慰。
  人不是生下来就会读书习字的,李三坚如此勤奋,今后也许会有一些出息的,苏轼心中暗道。
  “圣人此言到底是何意?”李三坚捧着书本,喃喃自语道。
  “何言?”苏轼捻须开口问道。
  李三坚回过头来,看见了苏轼,于是慌忙站起身来拱手道:“师父,门生不知师父到来,门生失礼了。”
  数月之间,李三坚学问未怎么长进,礼数倒是学了不少,施礼之时,还是像模像样的。
  苏轼摆手道:“李生对圣人之言有何不解之处?不妨说来听听吧。”
  “师父”李三坚答道:“圣人云,巧言令色,鲜矣仁,门生对于此言早已烂熟在心,可门生心中却有些不解,师父,何为巧言令色?”
  “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是为巧言令色,又谓之谄媚作态。”苏轼点头答道。
  “仁又是什么?”李三坚又问道。
  苏轼闻言沉吟片刻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苏轼将李三坚听得云山雾绕的,于是不由得笑道:“简言之,就是博爱于人是为仁。”
  “这就是了。”李三坚闻言开口说道:“巧言令色是为媚,媚者当然令人不齿。不过门生以为,如此要分是什么情况的,若君上昏庸,不听臣下的忠直之言,此时若有人巧言令色,使君上行利国利民之举,如此,巧言令色为何就不是仁了?”
  “住口。”苏轼闻言怒道:“你知道什么是君上吗?竟然妄言君上?”
  “门生知错了。”李三坚闻言低头道,不过仍是一副不服气的模样。
  苏轼暗叹了口气,李三坚自幼生活在琼台,根本没有离开琼台半步,哪里知道何为君?何为臣?他只是从书本之上了解到了君臣之间的一些事情,一知半解的,这也不能完全怪他。
  苏轼沉吟片刻后说道:“圣人此言,有三种含义,不要被花言巧语所骗,巧舌如簧、口吐莲花、妙语连珠之人不一定有仁德,此一也;其二就是不要以为讲究仁德就必须违心的谄媚、讨人欢心;其三就是也不要以为外表诚恳谦和,不说谗言之人就一定是仁德。你口中所言巧言令色,乃是臣下婉言劝谏,非巧言令色,万不可错解了圣人之言。”
  “师父教诲,门下谨记。”李三坚拱手施礼道。
  虽李三坚口中认错,但心中仍是有些不服气。
  能言善辩就是不仁了?就是奸邪之人了?诸葛亮还能言善辩、舌战群儒呢,难道诸葛亮就是奸邪之人,是不仁之人吗?
  不过李三坚心中明白,圣人之言,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的,圣人的每一句话若辩论起来,几天几夜都说不清楚,要不然这个世上分成了无数的学派,只不过个人的理解不同而已。
  “诗词如何了?”良久之后,苏轼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