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96

  “这。。。”李三坚闻言犹豫的答道:“略知一二,请师父指正。”
  略知一二?口气还不小。。。苏轼闻言心中暗暗好笑,诗词歌赋没有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沉淀,如何能吟诗作赋?
  苏轼刚刚教授了李三坚诗词的一些基本道理,他就会吟诗作赋了?
  于是苏轼指着远处的青山说道:“以此青山为题,你作首诗如何?”
  不就是作诗吗?李三坚心中暗道,李三坚有许多读书的办法,在这个世上还无人知道,比如宋词密码。。。
  此数月间,李三坚冥思苦想,终于回忆起了宋词密码,如此吟诗作赋,如探囊取物。
  于是李三坚装模作样,走了三步后吟道:“涂上青山忆旧游,仙都山水谁能忆?黄酷绿醑迎冬熟,如何水路三千里?”
  苏轼闻言大惊失色,目瞪口呆的,怔怔的看着李三坚久久说不出话来。
  数月之前,李三坚对吟诗作对是一窍不通,可数月之后,李三坚居然能作出如此诗句,虽此诗还谈不上是什么七言绝句,可仍是很不错了,是个标标准准的藏中诗。
  最关键的是三国曹植七步成诗,可李三坚只走了三步。。。
  “以此花草为题,五言藏头诗。”苏轼心中是异常疑惑,怀疑是李三坚是不是从哪里抄袭而来的?于是随便指着院中的一些花花草草说道。
  “花草杳玲珑,草市迎江货。”这次更快,李三坚几乎不用考虑就作了出来。
  “以江水为题,七言藏尾。”苏轼又说道。
  “孤城环大江,行随出洞水。。。”李三坚吟道。
  苏轼完全被惊呆了,他到底是什么人?从前不是个痴呆儿吗?当真是掉入海中,得到了海神的眷顾?亦或是大智如愚?
  “恩师觉得如何?”李三坚得意的问道。
  李三坚右手轻摆,只差手中有炳香扇了。。。
  “词不逮理、不通文墨。”苏轼说罢,拂袖而去。
  。。。。。。。。
  “三哥,三哥,你在做什么呀?”此日,李三坚正在家中破屋之中摇头晃脑读书之时,符灵儿跑进来喊道。
  “嘘。。。小声点,你哥哥他正在读书呢。”正在晾晒鱼干的符二娘连忙说道。
  “哎呀,整天就知道读书,都快成书呆子了,都不去海边摸鱼了。”符灵儿一边帮着符二娘晾晒鱼干,一边垫着脚尖望着屋内说道。
  “大姑,你说读书有什么用啊?又不能吃,又不能穿的。”符灵儿又说道。
  “呵呵”符二娘在围裙上擦了擦手道:“读书怎么没用啊?读书今后也许还会有条出路呢,要不然就一辈子就是打鱼捞虾了。”
  “哦。。。”符灵儿闻言低声问道:“大姑,三哥今后是不是要离开这里啊?”
  “这。。。”符二娘看了一眼符灵儿说道:“你是不是舍不得你阿哥啊?”
  “大姑。。。”符灵儿害羞的喊道。
  。。。。。。。。
  “坚儿,你知道娘为什么不同意你外公的话吗?”符灵儿走后,符二娘问向李三坚道。
  “外公的话?娘,你是说将灵儿妹妹许配。。。娘,是不是灵儿还小,又是我的妹妹,因此娘才不同意的?”李三坚想了想后问道。
  “不是这样的。”符二娘闻言微笑道:“灵儿是个好姑娘,人也长得水灵,娘心中其实是挺愿意的,再说你们又不是亲兄妹,成为夫妻又有何不可?亲上加亲,倒是可以报答你舅父对我们娘俩这些年的照顾之情。”
  “嗯,如此娘为何又不同意?”李三坚诧异的问道。
  “哎。。。”符二娘叹道:“你现在长大了,也懂事了,娘就告诉你吧,原因就是你爹爹很早以前就给你定下了一门亲事。”
  “什么?爹爹给我定亲了?”李三坚惊问道。
  符二娘点头道:“是这样的,当年你娘还未嫁给你爹爹之时,你爹爹就与开封府与一位同年定下了一门亲事,他们当年相约,若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妻,若两女或两男,就结为姐妹或兄弟。”
  指腹为婚?李三坚心中是异常郁闷,指腹为婚,你倒是成婚后并且有了身子才可行此举啊,李三坚没想到自己老爹居然在成婚之前就与人相约了。。。
  “哦,这样啊,多少年了,他们早就忘了我们的吧?”李三坚轻松的说道。
  “你爹爹临终前曾经说过,人不能无信,让你有机会去找他们。”符二娘想起李清临终前的话,含着眼泪说道。
  “哦,他们姓什么?”
  “姓蔡。”
第十一章
家和万事兴
  金灿灿的朝晖,渐渐染红了东方的天际,海面主峰被灿烂的云霞染成一片绯红。
  海边迎风还晒着一些渔网,另有一些低矮的小屋,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沙滩上横放着拖上岸维修的木船。
  “李陵初送子卿回,罗袜生尘游女过。拟归太华何时去,火云阳焰欲烧空。”
  李三坚迎着清晨的曙光,张开双臂,不由得“兽性大发”,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
  时光如流水,一年的时间匆匆而过,李三坚师从苏轼已一年有余了,苏轼的教授有方,再加上李三坚聪明勤奋,李三坚的行文习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虽说不上行云流水、丹青妙笔,但也是中规中矩的,最起码绝大多数的字都认识了。。。
  特别是李三坚的宋词密码大法,更是使得李三坚作诗写词如探囊取物一般,若未遇到诗词大家,基本上还是能够唬人的。
  “李生,李生,你快回去吧,师父晕倒了。”正在此时,一名同在苏轼学堂读书的一名张姓少年郎,对正在海边狂奔的李三坚喊道。
  李三坚闻言大吃一惊,连连问道:“昨日不是好好的吗?为何忽然晕倒了?”
  李三坚说罢撒腿就向苏轼的居所跑去,
  “我也不知道啊,我只知道师父收到一封书信,就晕倒了。”张姓少年郎边跟着李三坚奔跑,一边气喘吁吁的答道。
  已经十四岁的李三坚,坚持了一年有余的晨跑,不但个子长了些,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强壮了,最起码看起来不亚于同龄之人了,看起来不是那么虚弱了。
  模样也是越长越俊了。。。
  。。。。。。。。
  “恩师,恩师,您怎么了?”李三坚一阵风似的冲进了小木屋问道。
  身后的两扇木门被李三坚撞得稀里哗啦的乱响。
  “李生,轻点,爹爹刚刚睡下。”苏轼第三子,苏过瞪了李三坚一眼低声道。
  苏轼共有四子,长子苏迨、次子苏迈均被贬为外乡为官,四子早夭,苏轼不断被贬黜之时,只有三子苏过陪伴在身边。
  “哦,哥哥,师父他老人家安否?为何忽然就。。。”满头大汗的李三坚问道。
  李三坚师从苏轼一年有余,不但佩服苏轼的文采,更是佩服苏轼的为人,李三坚自幼丧父,生父李清在李三坚心中没有任何印象,而李三坚心中几乎将苏轼当成了自己的父亲,因而李三坚此时是发自内心的焦急。
  “一封京师来信。。。”苏过闻言摇头道:“你还年幼,你不懂的。”
  “他比你懂。”两人正在窃窃私语之时,苏轼忽然开口道。
  “爹爹,师父。。。”苏过、李三坚同时开口道。
  苏轼摆摆手道:“我无碍,坚儿,你看看此封书信。”
  苏轼说罢就将桌上的一封书信递给了李三坚。
  李三坚接过书信细细看了一遍后,看着苏轼欲开口说些什么,但张了张嘴,却未出声,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李生有话尽管直言。”苏轼看了一眼李三坚说道。
  “恩师,门生不敢妄语。”李三坚犹豫道。
  “尽管说,我决不怪罪你。”苏轼接着说道。
  “门生不懂朝中之事。”李三坚闻言仍是犹犹豫豫的说道:“但门生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恩师从前不是说过今上。。。今上一直以来均是龙体欠安,若哪日龙驭。。。归。。。天,这天下指不定变成什么样子呢,若到了此时,朝廷起复恩师,恩师身体却。。。岂不是有失天下之人所望?因此恩师应保重身体,此时就不必在意朝中之事了。”
  苏轼在教授李三坚的同时,也给了讲了不少朝廷之事,因而李三坚对宋朝廷之事还是知道了一些。
  此时元丰党人正得圣宠,将元祐党人流放的流放、贬黜的贬黜,并捣毁了司马光的墓地,苏轼的门生故吏、之交好友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如苏门六君子尽被贬黜,被赶出了朝廷,一些人甚至已经死在了流放的途中。
  苏轼得到消息后着急上火的,于是就旧病复发了。
  苏轼等人被逐,就表明了此时朝廷就没有为苏轼等人说话的人了,苏轼等人起复的希望也是越来越渺茫了,甚至苏学也会因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逐渐消亡。
  李三坚对这些是一知半解的,不过担心苏轼的身体,因此直言相劝。
  “大胆,你。。。太放肆了,竟敢诽谤当今圣上?”苏轼闻言顿时怒道。
  你不是让我说吗?不是不怪罪吗?为何要发怒?李三坚不敢接口,愤愤的想到,皇帝都将你发配到天涯海角了,为何你还如此忠心于他?
  “爹爹,息怒。”一旁的苏过见状连忙劝道:“李生尚且年幼,所谓童言无忌,就是这个道理,不过。。。孩儿倒是觉得李生有句话说得还是有些道理的,就是爹爹千万要保重身体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