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7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2/796

  “本相岂能不知此事为牵一发而头为之动之事?恩师曾言,吾头发不可胜数,而身之毛孔亦不可胜数,牵一发而头为之动,拨一毛而身为之变,然则发皆吾头,而毛孔皆吾身也。”李三坚看着四人缓缓的说道:“此事实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事,然此事又刻不容缓。崔公,我大宋之患在内而不在外啊!”
  “在内而不在外?”崔永梽喃喃自语道。
  “内忧远甚外患。”李三坚点头道:“金人固然凶恶,悍然南侵,然究其根本原因,乃是金人利用我朝内忧,从而才有机会挥军南下,颠覆我庙宇。金人固然凶悍,当并非不可战胜的,只要我朝军民同心协力,是能够击败金军的,此次大战,金军便被我大军击溃。然内忧不解决,金军早晚会卷土重来,靖康之事,早晚会重演。”
  “如何解决?”崔永梽、刘安节、曾公明一齐问道。
  四人均知李三坚决不会无的放矢,既然事情已经如此严重了,就必须马上解决了。
  “内忧主要就是土地之事。”李三坚接着缓缓的说道:“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我大宋绝大多数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甚至是人身自由,衣食无着,倍受煎熬,民力亦元气大伤,民仇朝廷、官府,甚于仇寇!早在太宗皇帝淳化年间的川陕王小波、李顺之乱,归根结底,乃是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绅、豪强、寺观霸占。许多农户沦为客户、旁户,缴纳重赋,再加上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从而酿成了王小波、李顺之患。方腊、宋江之乱,不也如此吗?我大宋年年都有人作乱,同样是因为此,从而严重损伤了我大宋国力,金人悍然南侵,我大宋却无力抵抗。此次侥幸击败金军,可下次呢?下次我等就一定能够再败金军吗?因此必须尽快恢复国力、民力,轻徭薄税,使民有地可耕,有衣可穿,有粮可食,安居乐业,尽力于农事,如此才能够抵御外患。然在土地兼并日甚一日的情况之下,国力、民力复苏又谈何容易?豪强兼并之患,至今日而极,外之境地日荒,内之生齿日繁,权势之家日盛,兼并之习日滋,百姓日贫,经制日坏。夫百万生灵生养之具,皆本于谷粟,而谷粟之产,皆出于田,今百姓膏腴,皆归贵势之家,租米有及百万者。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官吏诛求百端。不得已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小民田日减而保役不休,大官田日增而保役不及,兼并浸盛,民无以遂其生...”
  宋是在经五代之乱,人口锐减,耕地荒芜,民生凋敝的基础上建立的。经太祖、太宗艰苦创业,继以真宗、仁宗的克己守成,呈现政治清明,注重发展农业的鼎新局面。设屯田之官,辅以劝农使,在兵卒屯田的同时,民屯亦然,于是旷土荒地逐步得到开发,极大地保证军秣民食的需要。然而权贵势家从占有垦田入手,招佃收租,发展转嫁田赋给佃农和自耕农。兼并日甚,田赋不均,贫富日殊,致贫困者铤而走险,严重损伤了宋之国力、民力,而提出解决土地兼并之事的,当然并非只有李三坚一人,往日也有有识之士倡议丈田均赋,曾得到朝廷的采纳。可因触犯权贵的利益,便时丈时寝,不但是事与愿违,目前还呈愈演愈烈之势。
  若是宋朝廷不尽快解决此事,靖康之事重演,决不是危言耸听。
  “难啊!难于上青天!”李三坚说完之后,崔永梽不禁长叹道。
  想从豪强之家手中夺地,无异为虎口夺食,甚至许多豪强之家为李三坚的人,如泉州陈义德...
  “此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李三坚用茶水在石桌上划了一道后微微一笑道:“江北之地,因连年战乱,大量土地早已成为了无主之地,此刻我大军大胜金军,克复失地,朝廷便可趁机收归朝廷所有。”
  “无主之地?那些龟儿子手中可是有田契的啊,要是他们看我大军取胜,回来索要,又该当如何?”刘安节问道。
  “虏寇大军南侵,那些人跑得比兔子还快,此刻倒想要回来?世上哪有此等好事?”燕四闻言冷笑道。
  “然也!”李三坚、崔永梽、曾公明闻言不禁大笑道。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头痛之极
  大宋宰相李三坚忍受世人的误解,流言蜚语等等,将金军诱至江南决战,其目的有二,其一当然就是利用江南的一切战胜金军,这个目的李三坚基本已经达到;其二就是为了解决大宋土地兼并之事愈发严重的事情,大江以北的大宋土地,因连年战乱,大量田地荒芜,许多土地就成为了无主之地,因此李三坚就欲趁机收归朝廷所有。
  这当然是条妙计,可以李三坚为宰相的宋朝廷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大江以北的百姓因朝廷南迁,是受尽了金人的凌辱,日子过得是愈发的艰难,日子过得艰难也还罢了,生命还得不到保障。
  乱世之中,性命如草芥!
  为达目的,是不择手段,崔永梽等人在赞许李三坚的妙计之时,却也被李三坚的心计、毒辣所惊悚。
  利用金军,达到自己目的,使出此等毒计,可谓是令人惊心动魄的,不过就如李三坚所言,为大宋长治久安计,也是无可厚非的。
  “收田丈田等事,就托付诸君了。”李三坚拱手对崔永梽、刘安节、曾公明说道。
  “相国为我大宋殚精竭智,吾等岂能不尽心竭力?”
崔永梽、刘安节、曾公明一齐还礼道。
  “燕四,派出兵马,协助崔公等,若有人胆敢阻拦此事,可直报于本相,本相决不轻饶。”李三坚随后淡淡的对燕四说道。
  李三坚虽语气平淡,但神色中却露出了一丝凶狠之色,不禁令崔永梽等四人不由自主的打了寒颤,一股血雨腥风似乎是扑面而来。
  “在下奉相国令!”燕四慌忙应道。
  “朝廷需另立一处衙门,专理此事,就暂且命名为...‘户部措置经界所’...”李三坚沉吟片刻后说道:“本相过后便上奏朝廷,举荐崔公可为户部措置经界所提举,刘安节转迁户部侍郎,判户部措置经界所事,曾公明为户部员外郎,签书户部措置经界所,崔公你以为如何?”
  “甚妥!”崔永梽当即答道。
  目前的大宋朝廷一切由李三坚说了算,所谓上奏举荐等事,不过是李三坚托词而已,基本上今日就算是正式任命崔永梽等人了。
  崔永梽早已年过半百了,还主持户部诸事,因而是由崔永梽总责户部措置经界所之事,措置经界所具体事务却由刘安节、曾公明等人负责。
  曾公明此时已得同进士功名,早已是由胥吏变成了官员,这皆是李三坚拔擢之恩,曾公明当然对李三坚是感激涕零的,感激之余,替李三坚办起事来,当然是尽心竭力了。
  曾公明与李三坚当年为同窗好友,无话不谈的兄弟,但此刻曾公明再也不敢以李三坚兄弟自居了,至少明面之上是如此的。
  大宋的一场土地革故鼎新,就此缓缓的拉开了序幕。
  “多谢相国了。”刘安节、曾公明一齐谢道。
  李三坚如此看重他们,是一种信任,刘安节、曾公明当然是感激涕零的。
  “先别忙着谢本相。”李三坚挥了挥手,微微一笑后说道:“此事若是办砸了,本相饶得了你们,我大宋天下百姓可饶不了你们。”
  “相国尽管放心,此事若是办砸了,我等提头来见。”
刘安节、曾公明二人一起拱手道。
  “又不是兵事,又不是战场之上,说什么提头来见?”李三坚闻言不禁笑道:“此事说简单也简单,无外乎就两个字。”
  “公明请相国明言。”曾公明闻言问道。
  “‘稳’,一也;‘贤’,二也。”李三坚答道。
  “稳、贤?”刘安节、曾公明一起沉吟道。
  “大局为重,稳字当先,不必多说。而贤,本相指的是贤良之人,欲成此事,需举贤任能,本相即下‘举贤令’,凡贤良之士,本相不问出身等,皆可用之。”李三坚答道。
  “大善!”崔永梽、刘安节、曾公明、燕四一齐拱手道。
  “翰韧...”崔永梽随后问道:“军功激赏之事又当如何?”
  “军功激赏?”李三坚问道。
  “嗯,军功激赏。”崔永梽点头道:“军功激赏为官、爵、金、银、玉、绢、帛等,另就是赐田、宅,非但军功激赏,其余赏赐也同样如此,如此一来,赐田、宅,岂不是又将朝廷才得的田、地赏出去了一部分了吗?”
  “问得好!”李三坚点头道:“对此,本相早已想好了,大胜之后,大功之下,必当重赏,至于田地,只赏其使用,而不赏其所有。”
  将士们浴血奋战,与金军以命相搏,当然应该重赏,否则非但不能激励军中士气,也许还会引起军中不满,那就大事不妙了。
  “使用?所有?愿闻其详?”崔永梽、刘安节、曾公明、燕四闻言一齐问道。
  “顾名思义,所有的意思就是田地归朝廷所有,得赏之人只得田地的使用权,二十年也好,三十年,四十年也好,最后终归归于朝廷,田地今后决不允许私相授受。至于军功激赏,多赏些金银、钱帛等物就行了。土地之事,父传子,子传孙,如此事情,今后再我朝不会再有。”李三坚答道。
  李三坚短短的几句话,可包含的内容就太多、太复杂看,崔永梽、刘安节、曾公明、燕四听了后,苦苦思考了足足一炷香功夫,方才点了点头。
  “此等革故鼎新之事,当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李三坚又说道。
  “目前看来也只能如此了,老夫大胆猜测,此策也许能保我大宋长治久安,不过,翰韧...”崔永梽用力敲了一下自己脑壳后问道:“可收归的田地归于皇室,皇室还有许多皇田啊!如此,若是太后、陛下用这些田地...如之奈何?”
  “本相说收归朝廷,是收归大宋,而非皇室。”李三坚闻言淡淡的答道:“国破之时,皇室中人尽被金人掳往北地,剩下的些许皇室之人难道还想取回皇田吗?至于太后、陛下本当有的皇田,暂时不动便是。”
  这也就是李三坚领军勤王,也许可以救下赵佶、赵桓等皇室之人,却故意拖延、迟迟不救的主要原因,金人掳走了他们,也正好给李三坚省去了许多令人头痛的麻烦。
  当然这种事情,李三坚是不会对任何人提起的,只是李三坚自己心里知道。
  崔永梽等人闻言均是呆呆的看着李三坚。
  李三坚这句话也是令人胆战心惊的,皇室即大宋,大宋即皇室,赵宋的江山社稷,当然是姓赵的,按李三坚的说法,难道他还想变革此处吗?
  李三坚若是想改变赵宋的江山社稷,岂不就是改朝换代了吗?
  “此事今后再议,关于此次土地革故鼎新之事,本相就向太后、陛下好好解释的。”李三坚也如崔永梽一般,用力敲了一下自己的脑袋后恼火的说道。
  按照以前,土地收归朝廷之后,就成为了太后、陛下等皇室的囊中之物,他们再肆意赏赐,那么李三坚等人费尽心机之事,岂不就成为了水中花、镜中月?几乎就是前功尽弃了。
  不过李三坚断不会让此等事情发生的,但如何阻止,目前李三坚还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只有谏言太后、陛下了。
  若是太后、陛下不听从李三坚的谏言,那么李三坚也不会有什么好办法的,除非是改朝换代。
  “江南豪强私田之事,又当如何?”
  这种事情就让你李翰韧去头痛吧,刘安节见李三坚一副头痛的模样,心中感到暗暗好笑,随后问向李三坚道。
  江南可不像江北,江南之地大都未经历过战乱,豪强的私田在他们手中好好的,朝廷又以何借口收取?除非用武力强行收取,可李三坚又强调了“稳”字,那么武力手段就不可取了。
  “江南方腊作乱,许多田地荒芜,许多田地也成为了无主之地,本相经略江南,已将这些田地收为官田,从未私相授受,至于剩下的私田,可用两个手段,最后必将终归归于朝廷的。”李三坚答道。
  “是何手段啊?”曾公明问道。
  “逼或买,豪强自有势穷之时,朝廷便可趁机购回土地。”李三坚答道。
  众人闻言点了点头,朝廷将豪强的私田买回来,他们那些人也就无话可说了,这也是种温和的手段,至于少部分死硬的豪强,李三坚等也不介意用武力收回的。
  “爹爹,爹爹...”正当李三坚与崔永梽等人细细商议之时,李三坚最小的女儿李淑剑忽然奔进了相府后花园。
  “淑剑,发生了何事啊?慢慢说。”李三坚见李淑剑跑了个气喘吁吁的,脸上也是红扑扑的,是可爱之极,于是忍不住将她抱起来笑问道。
  “爹爹,爹爹,娘亲跟人打起来了...”被李三坚抱在怀里的李淑剑指着府外说道。
  “什么?打起来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她打了何人了啊?”李三坚闻言连连问道。
第一百五十章
宰相之肚
  “滚,都给我滚,这么多年了,未见你们上门看望我们姐妹,现在你们倒是来了,脸皮可真是厚啊!我们不稀罕,滚,立即滚,我们姐妹不想见到你们。”
  建康府相府门前,四夫人蔡樱雪叉腰指着门前一些人怒骂,这些人有老的,也有年轻的,个个被骂得面如土色,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2/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