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796

  五十名军卒鱼贯而出之后,分左右两边,按刀而立。
  此时空气也似乎是凝结了,门外交头接耳的众举子们这个时候均肃立在了台下,不敢有一人大声说话。
  果然是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啊,这还是李三坚第一次见到大宋禁军,李三坚不由得心中暗叹,这些军卒与自己从前见过的那些地方厢军完全不一样,这些军卒个个身形雄伟,站姿挺拔,并且没有一人是相貌丑陋的,不说是个个英俊,但个个五官端正,且个子还差不多,看起来是极为威武,极为养眼。
  李三坚猜的没错,这些军卒确实是禁军,是禁军之中的侍卫司。禁军选拔士卒是异常严格的,而作为皇卫的侍卫司更是苛刻,不但要求武艺超群,就连相貌、身材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有司宣布此次贡举礼部试正是开始,随后就站出来二十名胥吏,拿着长长的名单,按举子们的籍贯大声唱名,被叫到的举子就进入了贡院。
  果然是京师,果然是京师贡院,李三坚随后也走进了贡院,看着规模宏大的礼部贡院心中又是感慨不已。
  果然不同凡响,与暂时充作贡院的桂州孔庙完全不一样啊,桂州孔庙虽也是风水极佳,但毕竟不是专门的供学子们考试的场所。
  开封礼部贡院坐落在朱雀门外,规模较为宏大,可容纳数千举子引试。
  贡院与开封府的什物库、车营务、草场相毗邻,外有三道大门,其中中门是极为雄伟高大,使人见之不由得心生敬畏之意,两侧小门就是供举子们进入的。
  两千余名举子秩序井然的鱼贯进入了贡院。
  从贡院大门到贡院中门为外帘廨舍区域。贡院南墙东西两侧有类似瞭望楼的高大建筑。这一区域内分布着受事处,封弥所、誊录所、交卷所、对读所,监门所等廨舍。院的西侧还有厅堂和更衣处,东侧有厅堂和榜屋。
  引试区域以箔水正厅为中心,箔水正厅是内外帘的分界线。箔水正厅为工字结构。正厅两侧分布着廊屋结构的考场,是举人应试的主要场所。试子场屋由数个廊屋组成,各廊之间用柱子隔开,分为若干楹,楹内放置士人考试用的书案。
  李三坚进入贡院之后,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的,是左看右看,感觉异常新奇。
第八十二章
省试(下)
  李唐贡举,若应举人白天没有答完,那么晚上可以秉烛夜试,以三根蜡烛为限,因而李唐科场之中会经常出现万千灯火不夜天的奇观。
  秉烛夜试容易酿成火灾,并且夜间答卷作弊也相对容易,因而宋为了杜绝此等弊端,就不允许夜试了,就连蜡烛也不允许带入科场,发解试、省试、殿试均是如此,均在白日进行,一般是从卯时考到申时,规定时间未纳卷者,立即“扶”出科场。
  此时礼部贡院之中,举子们在廊屋之中或抓耳挠腮或低头苦思,或咬着毛笔仰天观望,似乎天空之中会出现答案般的,或奋笔疾书,如行云流水一般,或东张西望,心中是七上八下的。
  举子们绞尽脑汁答卷之时,监门官、巡铺官等官吏引着内侍、兵丁于廊下来回巡视,虎视眈眈的监督着众举子引试,对举子们防范甚严。
  应该说宋为了防止考生作弊,防范措施是非常多的,且异常严格。
  宋初贡举入科场之前,需解衣检查,以防止挟书或挟字条作弊,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大臣上奏,认为此举有失取士之礼,于是自此就取消了解衣查验,不过此后虽取消了解衣检查,但却每次贡举均增加了官吏、内侍、兵丁,防范异常严密,同时又对作弊的举子处罚是日益加重。
  举子们若有人作弊,不但立刻逐出科场,还殿后一举或数举,意思就是不许参加一次或数次贡举,严重者终身不得参加贡举。
  除此之外,在解试、省试合格后,还要将举子在答卷之上的笔迹与家状笔记认真对比,以防止有人代笔。
  剩下的就是众所周知的锁院、誊录、弥封之制及别头试,总之朝廷贡举众考官、兵丁、内侍像防贼一样的防着众举子,一旦发现有人作弊,就立刻拿下,并且是欣喜异常。
  拿住一名作弊者,朝廷奖赏是极为丰厚的。
  不过即便如此,即便在如此严格的考场之中,仍是有人铤而走险,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是层出不穷,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无论防范如何严密,在历次贡举之中,总是要揪出一些投机取巧作弊之人,没有例外。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步登天的机会就在眼前,那么为此冒些风险,此又有何妨?有如此想法之人是大有人在的。
  在此次省试的前三日就揪出了二十余名夹带之人,并被逐出了考场。
  省试第四日,五道时务策的题目已经高高挂起,正当李三坚提笔准备应答之时,科场之中忽然发出一阵喧哗,又有三名作弊之人被揪了出来。
  此三名举子其中一人将《论语》《孟子》及其诠释刻在了一些极小的竹片之上,粘在一起的竹片约有食指长短,当作簪子,别在了发髻之中,带入了科场。
  每个字的大小与一只蚊蝇差不了多少,使人不得不佩服此人的视力,两只眼睛简直像放大镜一般。
  只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此名举子如此精妙的伪装仍是逃不过监考官吏的眼睛,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监考多年,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此名举子不停的摸头,由此而引起了官吏们的注意,随后将其揪出。
  另一名举子作弊手法更是高明,可以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
  此名举子将文字刻在了煮得半生不熟的米粒之上,放入食盒带入了科场,在答卷之时,将米粒按顺序排列之后,一篇文章就出来了。
  最令人惊奇的是此人所用的木杯内侧也刻着有字,茶水覆盖后不注意根本就看不出来,此名举子拿起茶杯晃荡晃荡之后,就能看清楚里面的字了。
  此人几乎瞒过了所有人,只有一名经验非常丰富的巡铺官看出了端倪,并揭穿了此人。
  “我错了。。。饶了我吧,给我一次机会吧。”一名被揪出来的作弊举子哀求道:“我是秦凤路生徒,好不容易才来到京师。。。”
  此名举子衣着简陋,一眼就能看出是贫寒人家出身,模样甚为可怜。
  不过虽此名举子模样极令人怜悯,但科场之中的官吏们早已是见惯不惊了,不顾此人的哀求,将其架出了科场。
  就算这些官吏心中怜悯此人,也不敢徇私,朝廷怪罪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三坚见状摇了摇头,将此道时务策题目抄写在了纸上后,扶着书案,默默的思考这道考题。
  “朕惟神宗皇帝躬神明之德,有舜禹之学,凭几听断,十九年之间,凡礼乐法度所以惠遗天下者甚备。朕思述先志,拳拳业业,夙夜不敢忘。今博延豪杰,徕于广殿,策之当世之务,冀获至言,以有为也。。。。。。至于官吏猥多,兵备刓缺,饥谨荐至,寇盗尚蕃,此何故也?”
  这道时务策,尖锐的指出了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急,冗官、冗费、冗兵三冗现象非常严重,并让举子们论证恢复新法的必要性。
  这道策题也隐含的对宋哲宗赵煦在绍圣年间绍述新法之举歌功颂德。
  李三坚细细看完之后,就明白了此道时务策的意思,只要是旗帜鲜明、不遗余力的称赞神宗、王安石变法,对赵煦等人歌功颂德,那么剩下的就是文章和书法水平了。
  从心里讲,李三坚是赞成变法的,但李三坚数年间亲眼所见,亲身所历,见到了许许多多被贬黜的朝廷官员,如苏轼、秦观等人,他们均是被人打着阻扰新政的幌子,而被流配至天涯海角。
  变法是没错的,可有不少人却是打着变法的幌子,行党同伐异之实,此为李三坚所不喜的,党争最后结果就是内耗,耗尽大宋的国力。
  “《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李三坚思考良久之后,就提笔破题,李三坚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变法,其后李三坚也未细想就将自己对党争的看法写了出来。
  不知不觉之中,李三坚已经犯了错误,只是李三坚因年龄尚小,自己不明白而已,或者说是李三坚痛惜其师苏轼的遭遇,激于义愤,从而写下了这篇文章。
  又或者说是李三坚根本不了解朝廷的政局,根本不知道朝廷目前是何人当政,此前一些传闻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
  。。。。。。。。
  “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周而三百,此言王官也。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盖自九服之外,至于蛮荒,庶邦附庸,莫不咸集。然诸侯各于其国,犹有卿士、陪臣、史胥、徒隶。今天下大小之县,比虞夏之所分封。。。。。。。然又观秦汉故事,秦列郡四十二,汉郡国才百数,守尉之外,长史自辟,掾佐分理而足,此复何道也?试参详之为悉利病。”
  这道策题首先简述了虞夏商周至秦汉的历代官制,然后让举子们详答历代官制的利病,表面之上考的是经史,其实针对的是目前宋的冗官问题。
  此道策题也是极难解答,不但要求举子们熟悉历朝历代的官制及其优劣,还要求举子们熟悉本朝的官制,并指出其中的利弊。
  不但要求举子们熟悉历史,同时要求举子们熟悉有宋各朝官制及其变化。
  涉及面是极为广泛。
  此道策题顿时就难住了李三坚,李三坚重点温习的是《三经新义》与《字说》,可五道策题几乎都与《三经新义》无关。。。
  李三坚缺乏的正是历史知识,此也跟李三坚自师从苏轼以来,仅仅学习了三年这个时代的知识,有些极大的关系。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李三坚苦苦思考,时间不断流逝,可李三坚提笔良久,却不知道如何下笔。
  直至还有半个时辰就结束此日引试,李三坚才提笔勉强写下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另外三道策题,李三坚自己倒是感觉答的不错。
  。。。。。。。。
  四日的省试很快就过去了,举子们引试完毕之后就陆陆续续的离开了科场,或返回客栈或返回住处,或者呼朋唤友,结伴游玩,或山吃海喝,以缓解一下异常沉重的压力。
  李三坚拒绝了曾公明等人的邀请,自己一人意兴索然的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三郎,你怎么了?”李三坚回到住处之后,符二娘见李三坚脸色有些难看,于是担忧的问道。
  “没什么。”李三坚勉强笑了笑后说道:“孩儿只是觉得有些累了,想休息一下。”
  李三坚随后直接走进了内室,一头扑在了床上,将头深深的埋入了被褥之中。
  符二娘轻轻的脱下了李三坚的衣冠,怜爱的将一床薄被盖在了李三坚身上,轻轻的按着李三坚的肩膀。
  在符二娘细心照料之下,李三坚不知不觉之中就进入了梦乡。
  李三坚这觉睡得比任何时候都香甜。
  李三坚就是这个脾气,天大的事情,先睡一觉再说。
第八十三章
勾栏瓦子
  宋东京开封府是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的方格结构,主要干道名曰“御道”。
  开封府共有四条“御道”,一条是自宣德门向南经朱雀门再到南薰门;一条是自州桥向西经旧郑门再至新郑门;第三条是自州桥向东经旧宋门再至新宋门;最后一条是自宫城东土市子向北经旧封丘门至新封丘门。
  坊巷御街,约阔二百余步,街道是极为宽阔的,两侧皆为御廊。
  开封府城内还有四条河流,横亘整个城池,它们分别是五丈河、金水河、汴河与蔡河,航运亦是极为便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