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7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3/796

  “开常平仓,赈济、安抚两淮百姓,就由你二人操持此事。”李三坚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下令道。
  “相国,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此时常平仓所囤之粮皆为军粮,如何能够拿出来赈济百姓?”崔永梽也是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对李三坚说道。
  两淮百姓受灾,若在平日里,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崔永梽定是毫无异议,定是大加赞同的,可此时大宋江山社稷危在旦夕,此时确实应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李三坚此举确实是有些轻重不分了。
  “我等守护江淮,不就是为了天下黎民苍生吗?此刻百姓受难,难道不应如此吗?”李三坚瞪着崔永梽问道。
  “相国令开常平仓赈济百姓,下官照办就是,可今后要是再让下官拿出粮食,下官可没办法了...”崔永梽两手一摊,也是瞪着李三坚答道。
  “拿不出来也必须拿出来,否则拿你是问。”李三坚怒道。
  “那么就请相国此刻斩下崔某之头吧,看看能否值两担粮食?”崔永梽伸长了脖子,并用手指着自己的头颅说道。
  目前整个大宋皆望江南,而李三坚等人又在整军备战的,此时确实是粮草告急。不但是粮草,钱、军械等物也同样如此。
  大宋户部尚书崔永梽东拼西凑,是竭尽全力,才囤积了一些粮饷、军械等等,以备与金军作战。
  “你...”李三坚闻言被气得长须飘动。
  “哎,哎...”费景阳见两人吹胡子瞪眼睛的,是相持不下,于是慌忙劝道:“相国忧民,崔尚书忧兵事,你二人又何苦如此啊?相国、崔尚书,下官有一策,可解当下燃眉之急。”
  “你有何策?”李三坚、崔永梽闻言一起转头问道。
  “相国当年于泉州之时,也行过此策的...”费景阳说道:“以工代赈,相国可命两淮受灾百姓修筑堡寨、箭楼等防御设施,如此岂不是一举两得吗?此一也。相国、崔尚书,下官请再下广南两路、福建路等地,竭力四处筹集粮饷,以解朝廷之困,相国以为如何?”
  “费庭举此言甚妥。”众人考虑费景阳之言,良久之后,李纲开口说道。
  “目前看来,也只能如此了。”李三坚也是点点头后说道。
  ...........................
  建武二年九月某日,宋淮南东路西北翟家湾镇。
  翟家湾镇有处湖泊,名曰“洪泽湖”。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汉建安初,广陵太守陈登在破釜塘东筑高家堰,“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开始引湖水灌溉农田。三国魏明帝时,邓艾修白水塘,“立三埝,开八水门,置屯四十九所,溉田万二千顷”。南北朝北齐乾明元年,复修百鳖屯。隋大业十二年,隋炀帝杨广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都,一路干旱,经过“破釜塘”时,喜逢大雨,水位大涨,一望无边,他一时兴起,就将破釜塘改为洪泽浦,洪泽之名由此而来。到了唐宋,又改称洪泽湖。
  洪泽湖东接泗州,西连楚州,湖面极为开阔,实为楚州、泗州一道天然屏障。
  “这江淮之地的道路为何如此难行啊?除了水就是山,除了山就是树林啊。”此日临近晌午之时,翟家湾镇洪泽湖之前来了千余金军前哨,一名名为何百真的金军猛安,也就是金军千户,看着洪泽湖,望洋兴叹道。
  何百真为辽东汉人,为金军万户王伯龙麾下,奉命前来翟家湾镇一带探路。
  金军大队人马当然是紧随其后。
  杜充命人掘开了黄河大堤,使得宋京东西路、京畿路等地成了一片泽国,于是金军王伯龙所部便绕道京东东路南下。
  黄河改道入淮,两淮之地也遭了灾,不过相比黄河沿岸,还是要好上许多的。
  金军完颜宗翰所部走亳州、宿州,完颜宗弼所部走淮阳军,而万户王伯龙所部为完颜宗弼大军的先锋,一路之上,是势如破竹,接连攻陷徐州、宿迁、沐阳等州府,进展是极为顺利,鲜遇宋军抵抗。
  宋军也是或死或逃或降,金军只要一直如此顺利下去,那么攻取扬州、健康、镇江,再次覆灭宋室就指日可待了。
  不过金军越往南行,道路是愈加的难行,山山水水的,使得金军进军速度是越来越缓慢。
  于是金军统帅完颜宗翰、完颜宗弼便一边命人四处收罗船只、向导、通译等,一边命众小心进军。
  “何千户...”一名金军旗头闻言笑道:“江淮如此山山水水,才能养育出娇滴滴的美人呢。”
  “哈哈,就你小子能说。”王伯龙闻言顿时色心大动,不禁哈哈大笑道。
  他们这些人可没有完颜宗翰、完颜宗弼等金人的宏图远志,覆灭宋室,一统天下等等,他们这些人被女真人驱使南下,不就是为了江南娇滴滴的美人及无数的奇珍异宝等等吗?
  只不过眼见着美人将要入怀,却被胡泽湖挡住了去路。
第八十六章
大战序幕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翟家湾镇洪泽湖之前,千余金军前哨人马正愁如何渡过洪泽湖之时,忽然一条小船自芦苇丛中驶了出来。一名渔翁一边摇着船桨,一边优哉游哉的唱着山歌。
  “兀那渔翁,快快将船靠过来。”金军见状大喜,纷纷大声呼喊着渔翁。
  渔翁见状似乎是吃了一惊,摇着小船就欲逃离。
  “砰”的一声轻响,一箭飞至,插在了船帮之上,羽箭箭尾晃动,发出一阵“嗡嗡”之声。
  “渔翁休走!再跑下一箭便在你身上啦。”一名金将骑在马上,用弓箭指着渔翁大声喝道。
  渔翁无奈,只好将小船划到了湖边。
  “军...军爷...何事啊?”渔翁站在船头,一手握着船桨,一手取下头上的破斗笠,结结巴巴的问道。
  被金人称作渔翁的打鱼汉子年龄并不太大,三十七八的岁模样,身高六尺五六,身材较为魁梧,上穿一领破烂的灰布衫,露出了一身雪练般的白肉,腰系一条粗布搭膊,腿上一条长裤,裤腿挽至膝盖处。
  一般渔夫若是常年于湖上打鱼,风吹日晒的,皮肤照理应当是较为黝黑,可这名渔夫皮肤却是如此的“白嫩”,不禁令众金人感到有些惊奇。
  不过金军感到惊奇,但并未怀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自有一方情,说不定江淮的山山水水能够养育出如此“白人”呢。
  男子如此,而江淮、江南的女子岂不是更加白嫩水灵?众金军想到此处,心中是更加的瘙痒难耐。
  “渔翁何名何姓啊?”金军千户何百真纵马上前,手按腰间长刀问道。
  “小的湖边打鱼人,卑贱之人哪里会有名字啊?”渔翁躬身答道:“小的姓张,家中排行老大,被人称作张小乙。”
  “哦,张小乙?”何百真闻言问道:“在此地何干啊?”
  “军爷这句话问得奇怪。”张小乙诧异的反问道:“小的为打鱼人,在这片湖中当然是在打鱼谋生啊,还能做什么?”
  “哦,呵呵...”何百真试探了一句后点头又问道:“附近可有官军?”
  “官军?发了大水遭了灾,官军早就跑光了。”张小乙撇撇嘴,不屑的答道:“大水过后,官军也没有回来。小的还听说北面的金军将要来到此地呢,官军就更是不见人影了。”
  “嗯?金军?你觉得我等为何人?”何百真问道。
  有些人一辈子未离开过本乡本土,从未见过金人,也并非是件奇事。
  “不知你们为何人?小的只知你们是外乡人。不过你们这刀枪剑戟的,怪吓人的,不会就是金军吧?”张小乙畏畏缩缩的看着何百真等人问道。
  “呵呵,你别管我等为何人,可否驾船将我等渡过河去?”何百真说道:“不过你这一条小船...”
  “小的有几个同乡,也是打鱼的。”张小乙闻言说道:“渡河可以,不过...小的可要收些船钱的,若是...若是不给船钱,军爷们总要给点吃喝吧?”
  “哈哈,好,好,多叫些人来吧。”何百真闻言大笑道:“只要船划得好,不会少你船钱的,爷爷我定有重赏。”
  何百真也不怕张小乙为宋军的细作。
  张小乙的这条渔船,满载一旗半人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二十余人手持刀枪,难道还惧一名手无寸铁的渔夫吗?
  “小的一眼就能看出,军爷是个好人,多谢军爷了。”张小乙开心的憨笑一声后道:“军爷稍等,小的去叫些人。”
  “去吧,多叫些人来,本将均有重赏。”何百真点头道。
  良久之后,张小乙便喊了二十余条船,陆陆续续的驶到了湖边。
  金将何百真挥手命手下上船,金军便牵着马匹,拿着兵刃陆陆续续的上了船。
  每条船上载了二十名金军及数匹战马,二十余条船共载四百余人驶离了湖边,渔夫们摇着船桨,向着对岸驶去。
  照这样子渡河,金军千余人马也要跑个二三趟,不过好在湖面不是很宽阔,肉眼能够望见对岸,二个时辰内就能将千余金军渡过河去。
  二十余条船,二十余名船夫摇着船桨,向着湖心驶去,一阵风浪打来,使得不习水性的众金军感到一阵头晕脑胀的,恶心欲吐。
  “我说小乙哥,小心划船啊,摇摇晃晃的,你要摇死爷爷们啊?”金军的一名旗头,上船之后,本来持刀立在划船的张小乙之侧,监视张小乙的,可湖中风浪不断,使得此名旗头无法站立船头,只好坐回到了在船中,看着张小乙说道。
  “遵命!”张小乙咧嘴一笑,单手划桨,一手放在嘴边,居然唱起了山歌。
  “老爷生长在江边,不怕官司不怕天。昨夜华光来趁我,临行夺下一金砖。”
  歌声洪亮且及远,其他船只之上的渔夫也应和着张小乙唱起了山歌。
  船上的金军感到异常奇怪,不过这些乡野村夫喜欢唱山歌,也是无伤大雅的,因而金军并未理会他们。只不过...
  只不过张小乙一边唱着山歌,一边站在船头,借着风浪,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船头,顿使船只开始剧烈摇晃起来。
  因湖中风浪过大,本就头晕脑胀的众金军顿时在船中跌倒一片,东倒西歪的,一些金军还趴在船帮之上剧烈呕吐起来。
  “兀那南蛮,想干什么?”旗头看出了事情不妙,于是拔出腰刀,站起身来欲上前将张小乙砍杀,可船只剧烈摇晃,旗头根本就是立足不稳,一刀砍去,人没砍着,还差点误伤了自己的一名手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3/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