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6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2/796

  如此,完颜宗翰心中又怎能不郁闷?又怎能不气?
  这一切皆是王禀等所为,因而此刻金军攻破太原城池,完颜宗翰就打算擒住王禀等人,特别是王禀,打算将其好好的折辱一番,可怎料王禀却投河自尽了...
  完颜宗翰是有气无处发作,盛怒之下,就命人捞起王禀的遗体。
  完颜宗翰指着王禀的遗体大骂、鞭尸,并命人纵马践踏,将王禀遗体踏为肉泥。
  金人之残暴,就可见一斑。
  “王总管啊!”被俘被俘太原府知府张孝纯见状是掩面大哭。
  完颜宗翰随后命人将被俘的太原数十名官吏牵过来,当着张孝纯的面劝降,降则活,不降者死,可数十名官吏却无一人归降,于是尽被完颜宗翰屠戮,可不知是何原因,大概是完颜宗翰杀人杀得手软,因此就放过了张孝纯父子。
  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九月,太原陷落,王禀、黄涣等数十名官员不屈殉国,金统帅完颜宗翰下令屠城,将太原城中幸存的军民几乎屠戮一尽,金军大肆劫掠太原,并放火烧毁了太原城池,摧毁了太原城墙,将太原夷为平地。
  事隔半年之后,偶有人路过此地,仍是能够闻到空气中的焦臭味。
  金军完颜宗翰所部攻陷太原之后,东路金军完颜宗望亦攻陷了河北重镇真定府。
  真定城破,宋守将都钤辖刘翊率兵巷战,力竭战死,知府李邈被俘后,不屈被害。
  金军两路大军随后又攻陷了平定军,并于此地商议再寇宋东京开封府等事。
  完颜宗望、兀室等人的意思为先完全占领两河,再挥军南下,攻取宋京师开封府,覆灭宋室,而完颜宗翰却坚持直接合兵一处,兵贵神速,挥军直取开封府,只要攻取了开封府,那么不但是两河,宋其他各路、府、州、君均能传檄而定。
  于是完颜宗翰、完颜宗望领大军大举南下,一路之上,是势如破竹,宋军守军是或降或逃,溃不成军。
  太原、真定等城池相继陷落,宋朝野是一片哗然、震惊,京师开封府是一夜数惊,惶惶不可终日。宋朝廷君臣也是惊慌失措,整个朝堂之上是乱成了一锅粥,言战者有之,言逃者有之,言割地、纳币、求和、称臣者亦有之。
  老将种师道虽在重病之中,但仍是忧虑国事,一面檄招各地勤王,一面请求宋帝赵桓避祸于长安。
  可赵桓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拿不到主意,最后在唐恪、耿南仲等人的坚持之下,还是打算求和,命王云跟随康王赵构北上求和,许正式割让太原等三镇。
  “陛下,老种相公病重,命...命...不久矣!”此日一名内侍慌慌张张的跑进宫,禀报赵桓道。
  “什么?”赵桓闻言大惊失色,慌得站起身来,打翻了身前的一碗香茶,却浑然不知。
  此时此刻,赵桓才真正的感到心慌了,慌的是六神无主了。
  强敌南下,京师危在旦夕,大宋江山社稷是危在旦夕,而柱国良将却所剩无几了,死的死,贬的贬,若此时种师道病故,又有何人能够坐镇京师,指挥抗敌?
  此时的李纲已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安置,再谪夔州。
  ........................
  “朕失肱骨也!”
  待宋帝赵桓带人慌慌张张赶到种府之时,种府上下已传出哭声,大宋名将、宿将、老将种师道在忧愤之下,溘然长逝。
  赵桓听闻噩耗,不禁大哭失声。
  ........................
  “陛下,此为伯父临终遗言,命微臣呈于陛下。”宋帝赵桓亲临祭奠之时种师道之侄种洌,将一封书信递给了赵桓。
  此时种师道子种浩、种溪已死。
  “金人悍勇,京师难保!陛下当避祸于西或南...扶我大宋江山社稷者,非江南李三坚莫属。”
  赵桓看到种师道临终遗言后,不由得呆住了。
第二十一章
凄凄冬雨
  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逐舞花光动,临歌扇影飘。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
  又有诗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八月即飞雪,更不要说十二月了。
  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十二月某日又是一场大雪,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自空中飘落,撒在了整个原野,撒在了宋东京开封府,撒在了黄河两岸,撒在了驻守在黄河南岸的宋军大营之中,将天地之中的一切均染成了白色,白皑皑的一片。
  所谓瑞雪兆丰年,大雪就预示着来年定是个丰收之年,可开封府这场大雪,却与丰年扯不上半点干系。
  金军集兵十余万众,大举南下,进军速度极快,此刻威胜、隆德、泽州等州府相继失守,金人长驱南下,马上就要渡过黄河了。开封府已经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开封府之人甚至已经闻到了金人身上的羊骚味了。
  为防止金军渡过黄河,攻打开封府,宋朝廷就命京畿路宣抚副使折彦质引军十二万,沿黄河驻扎,签书枢密院事、大河守御使李回协助折彦质驻防黄河沿岸。
  “天助虏贼也!”四十余岁的折彦质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愁眉苦脸的说道。
  大雪纷飞,千里冰封,开封府赖以阻挡金军铁骑的黄河天险,河道已经多处结冰了,如此,金军铁骑也许不用船,便可长驱直入。
  而一旦金军渡过黄河,折彦质所领的十二万大军就绝非金军铁骑的对手了。
  折彦质所部看起来人数不少,加上李回部的万余骑兵,似乎是与金军人数相当,可实际情况却是,折彦质、李回麾下大多数为临时拼凑的兵马,许多人甚是只是普通百姓,朝廷开了内藏库,招募了许多开封府的百姓,穿上军衣,发些兵器,便成为了大宋士卒,如此乌合之众,又岂是金军铁骑的对手?
  此时的宋军精锐随着连续大败,早已几乎折损殆尽了,剩下的也是些惊弓之鸟了,是闻金色变。
  此战必败无疑,折彦质也算是一员沙场老将了,岂能不知这个道理?可圣命所遣,折彦质也只有硬着头皮带着这些兵不是兵,民不是民的乌合之众,前来黄河南岸驻守。
  折彦质唯一的指望便是,以黄河天堑阻挡住金军铁骑,然后看朝堂之上的那些个老爷们与金军议和议得怎样了,若是能够求得金军退军,那就是上上大吉了。
  “嗵...嗵...嗵...”
  “呜...呜...呜...”
  “杀!杀!杀!”
  正当折彦质患得患失之时,黄河对岸忽然响起了一阵又一阵震耳欲聋的鼓号声,鼓号声惊天动地的,就似敲打在心上一般,令黄河沿线的宋军是相顾失色,风中还隐隐约约传来一阵金军的喊杀之声,甚至还有人听到了马蹄声,就更使宋军是惊慌失措了。
  “金军过河了!”
  “金军铁骑杀过来了!”
  不知道是谁大喊了一声,顿将众宋军吓得连连后退,随后纷纷丢弃兵器,转身便逃。
  有一人逃跑,就会引起十人逃跑,而十人会影响百人,千人,万人,直至就引发了“营啸”,而引发了营啸,那么就有再多的督战队也没用了。
  督战队拦住去路,溃军能将督战队砍了。
  于是金军已经渡过黄河的消息就引起了宋军大乱,宋军纷纷丢盔弃甲,是人挤人、人踩人,相互践踏,溃不成军的,向着开封府溃逃而去。
  折彦质有心想辨明金军过河的真伪,可却被乱军裹挟着退往开封府。
  而签书枢密院事、大河守御使李回,是个没见过血的文人,金军过河及折彦质溃逃的消息,顿将李回吓得魂不附体,差点都走不动道了,幸好李回所部均是骑兵,于是李回就一溜烟的跑回了宋东京开封府,直至进入城内,方才安心。
  而真实情况却是,哪里是金军已经过河了?黄河虽多处结冰,但结冰较薄,根本无法踏冰过河的,金军只是虚张声势,在黄河北岸一通鼓号,便惊走了折彦质、李回所部十余万宋军,随后金军在孟津顺利过河,过河之时未受到宋军一兵一卒的阻击。
  金军过河之后,便轻取临河县、大名县、德清军、开德府、怀州等州府军县,并于十二月中旬左右兵临开封府城下,又围住了大宋京师。
  而此次宋京师开封府的处境相比上一次,却要凶险得多。
  上次金军兵困开封府,金军只有六万余人,而开封府陆陆续续的聚集了二十余万兵马,且猛将如云,大都是是较为精锐的西军。
  而此次开封府城中仅有七万余宋殿前亲军,当然还有百万开封府的百姓。
  折彦质、李回所部十余万宋军大都未跑进开封府,而是四散而去。
  种师道建言朝廷再次下勤王诏书之后,难道总管张叔夜、陕西制置使钱盖等各地勤王之师,是陆续向京师开封府进发,可走到半道,却又被朝廷严令不得妄动,或引军回去,或原地待命。
  原因就是唐恪、耿南仲等主张求和的朝廷大臣,认为既然允诺割让三镇,再诏天下勤王,难免给金人以口实,况且京城粮草匮乏,十余万大军的给养实难保证。
  而金又分兵,金将完颜娄室领军南渡黄河,西趋洛阳,封锁了潼关,把宋朝最精锐的西军挡在了潼关以外,斩断了其东来的勤王之路。
  于是此次金军围困了开封府,城外却半个勤王军的人影都没有。
  此刻开封府的冬雪是越下越大,将开封府笼罩在了一片白茫茫之中。
  ...........................
  宋江南东路江宁府
  江宁府周时被称为“吴地”,春秋楚灭越之后,将其称为“秣陵”,汉称为“江都”,属于荆吴之地,三国东吴将其命名为“建邺”,西晋灭吴之后,改名为“健康”,唐为“昇州”,南唐为“江宁府”,宋开宝八年为“昇州”,天禧二年又改名为“江宁府”。
  江宁府为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三百多年为京辇神皋所在,南拥秦淮、北倚后湖、西临长江四周有石头城、西州城、东府城、白下城、南琅邪郡城等众多小城,拱卫着江宁府。
  江宁府为宋江南东路的府治所在。
  “嘀嗒...嘀嗒...嘀嗒...”
  开封府大雪纷飞,江宁府是冬雨凄凄,凄凄冬雨自半空落下,夹杂着似雪非雪的冰滴,打在脸上便如刀割般的疼痛,惟有这冬日的雨才令人感到害怕心寒。
  凄凄冬雨平添了江南百姓许多担忧与恐惧。
  大江以北,大宋江山社稷,风雨飘零,虏骑二次兵临京师城下,开封府危在旦夕,江南官吏、军士、百姓又岂能不知?如此时局,就如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一个江南官吏、军士、百姓的心上,令人几乎无法呼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2/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