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4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3/796

  ........................
  广南西路梧州
  “不可能,绝不可能!翰韧谋反?一介书生谋反?一名寒门士子谋反?在我大宋绝不可能。不过是奸人寻‘莫须是有罪’之罪名而已。”大观年间迁官为广南西路知梧州军州事的黄涣经多方打听后,得知李三坚之事后,不由得拍案而起,怒道。
  李三坚为何人?为黄涣在灵山县授业之时的生徒,两人之间是有着师生之谊的。同时李三坚是黄涣最得意的学生,连续两次桂州发解试的解元,随后就是省元,二十岁不到,便是大宋新科状元郎,是广南西路有记载以来唯一的状元及第,唯一的三魁。
  黄涣平生最为得意的便是此事,与身边之人提前李三坚之时,无不得意洋洋的。
  此时李三坚出事的消息,对于黄涣来说,不蒂是个晴空霹雳,将黄涣惊得失魂落魄的,随后便是异常愤怒。
  李三坚师从黄涣数年,黄涣又岂能不了解李三坚的情况?
  家中贫困,与母亲相依为命,无世家大族可依靠,现在李三坚的恩师苏轼已亡,几乎就是无门无派之人。同时李三坚此时已为大宋的从五品高官,品级比黄涣还高,大好的前程等着他呢,此时他要造反?造什么反?自己与自己故意不去吗?除非李三坚得了失心疯。
  在这个世上的读书人,自开始读书那日起,首先学习的便是“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为三纲;仁、义、礼、智、信,此为五常。
  “三纲五常”为一名读书人,为一名士子,为一名官员的道德规范或准则。
  不但是读书人、士子、官员,“三纲五常”是渗入到了这个世上几乎每一个人的骨髓当中去了。
  当然黄涣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李三坚是个外来的“不速之客”...
  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李三坚都无造反的可能,最起码黄涣是这么认为的。
  黄涣是异常愤怒,异常为李三坚抱不平,于是黄涣坐了下来,研好墨之后,提笔开始写奏疏。
  “臣涣,蒙恩备员出守广南西路十余载......
  ...,臣愿以满门老幼为坚担保...”
  黄涣在奏疏之中,自李三坚少年求学之时说起,阐明了李三坚无任何造反的想法与可能,最后黄涣以全家性命为李三坚担保。
  ........................
  天下绝大多数的人对于李三坚之事,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也有为李三坚鸣不平之人,且有着与黄涣同样想法的人也不止一人。
  宋京东东路莱州掖县县衙
  掖县,本春秋莱国地,战国齐夜邑,西汉置县。因掖水为名。
  掖县为濒临莱州湾的偏僻小县,是朝廷科派的重灾区之一。
  “连夜急递朝廷。”一名身穿绿色官袍的,年约五十余岁的官员将一本奏疏封好后,对县衙一名胥吏说道。
  “宗...知县...这这这...递得上去吗?”胥吏接过奏疏,满脸不屑之色的问道。
  朝堂之中的事情,军国大事,岂是一名小小的从八品知县所能够参与的?你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胥吏心中暗暗不屑的想到。
  越过州府、路级衙门,直接给朝廷上疏,先不论是否是违制,这道奏疏是否能够递到朝廷,是否能够递到宋帝赵佶手中,还是个问题呢,十有八九是递不上去的。
  “我大宋良吏、铮臣已经不多了,无论如何也要保住此人,若奏本无法上达天听,宗某即辞官不做,前往京师,叩阕上书。”掖县知县闻言缓缓的说道。
  掖县知县,姓宗名泽,字汝霖,两浙路乌伤人,今年已经五十有三了,按宋制,七十而仕,也就十余年之后就需致仕了。
  宗泽为宋哲宗皇帝赵煦,元祐六年的同进士出身,比李三坚贡举及第还早九年。
  当年三十三岁的宗泽参加元祐六年的朝廷贡举,在殿试之时,却不顾朝廷对文章字数的限制,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万余言的文章,痛陈时弊,痛责朝廷大臣,为蔡绒雪之父蔡确鸣不平等,其中不乏“朋党之祸自此始”等等刺激性字眼。
  这还了得?当时朝廷就欲黜落宗泽,但自宋仁宗皇帝之后,在殿试之中就几乎不再黜落举子了,除非有大逆不道之言或皇帝执意下诏黜落。
  于是本应是一、二甲的宗泽被扔在了末科,为同进士出身。
  有了功名之后,便是做官,于是宗泽先后在衢州龙游、莱州胶水、晋州赵城、为县令或知县。
  今年,也就是政和三年,迁官为掖县知县。
  此时宗泽得功名已经二十余年了,却仍是一名从八品的知县,为大宋一名芝麻官,为一名不入流的官员。
  究其原因,并非宗泽治绩不佳,宗泽治绩非但不是不佳,而是太佳了,是佳得不能再佳了,是治绩卓著。
  但宗泽为人刚直不阿,清正廉洁,为官一方,关心百姓疾苦,并敢于与上官据理力争。宗泽也因此得罪了上官,再加上朝中无人,无人替宗泽说话,无人举荐宗泽,又无家世可依,因此二十余年,宗泽的官职只在县令或知县之间是换来换去的。
  真所谓奸人佞臣高居庙堂,忠直之士流于乡野之间,令人不胜嗟叹!可谓是小人得志。
  若是李三坚非宋帝赵佶的家臣,非潜邸之臣,而曾布也没有举荐过李三坚,那么李三坚也许也与宗泽一样,一辈子做个县令或者知县,无论其治绩如何。
  其实李三坚为一辈子的县令或者知县,也并非是件坏事,一辈子为县令或者知县,也总比目前这样,性命是悬于一线强百倍。
  为县令或者知县,其后再逢迎上官等等,也许最后还能落个厚俸致仕的...
第三十七章
关心则乱
  宋政和三年,福建路福州经略安抚使府邸
  经略安抚使李三坚被皇差押入京师之后,其母符二娘等家人仍是居住在了安抚使府邸之中。
  李三坚治理福建路期间,是有遗爱于民的,且在官府之中也是甚得人心,因此福州官府并未将李三坚的家人赶出府去,并未为落井下石之事,况且朝廷至今为止,仍是未颁布罢黜李三坚官职的旨意,因此李三坚此时仍是为福建路长吏。
  李三坚的搭档崔永梽目前仍是福建路转运司转运副使呢。
  只不过此时的经略安抚使府邸却与从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模样是完全不同了,是大相径庭,此时的经略安抚使府邸是冷冷清清的,门可罗雀。
  人情淡薄,世态炎凉,只喜添锦上之花,谁肯送雪中之炭?
  非但如此,政和三年的三月春光明媚,气候宜人,可经略安抚使府邸却笼罩在一片凄惨、悲伤的气氛之中。府中的下人们来去匆匆,走路极为小心,不敢发出声音。
  府中还时不时传来一声低低的啜泣之声。
  “都不许哭了。”平日里显得有些懦弱、胆小的符二娘,此刻显得异常的镇定、坚强,呵斥蔡绒雪、徐婷婷、王雯、蓝瑶瑶等人道。
  蔡绒雪、徐婷婷、王雯、蓝瑶瑶等人闻言只好收住哭声,抹着眼泪抽泣着。
  数月怀胎,此时的蔡绒雪、徐婷婷二女已经显怀,挺着大肚子坐在符二娘的屋中。
  “消息可靠吗?”符二娘随后问向一名报信人道。
  “回禀老夫人,京中之人均是这么传的,小的可不敢妄言的。”报信人答道。
  符二娘等人在李三坚被押往东京开封府之后,就一直打探李三坚的消息,她们原本认为李三坚最多就是罢官免职,这也是她们的期望,可最后的结果却是传来李三坚将要被朝廷处死的消息,这岂不使符二娘、蔡绒雪等人是悲痛欲绝?觉得天都要塌陷了一般。
  符二娘更是如此,三个儿子仅存李三坚一人,丈夫也早早的离世,符二娘便与李三坚相依为命。
  因此李三坚是符二娘的天,是符二娘的地,是她的一切的一切,符二娘与李三坚相依为命,日子刚刚过的好一些,便传来了李三坚将被朝廷处死的消息,如此噩耗,无异是晴天霹雳、祸从天降,对于符二娘来说,就是五雷轰顶,甚至更甚。
  此时的符二娘已经是心如刀割,是万念俱灰,就想跟随李三坚而去。
  但符二娘此时必然坚强,必须挺住,原因就是家中还有一大家子的人,特别是李三坚的两个未出生的孩子。
  这也是符二娘等人唯一的希望或指望了。
  “我去...我去...娘,奴家要去京师,奴家去救官人...”徐婷婷虽已停住了哭泣,眼泪却禁不住的往下流。
  肚中的孩子还不知道是男是女,可却将要永远的失去了父亲了,徐婷婷又怎不悲痛欲绝?
  “你去顶什么用?”符二娘忍住悲痛,含着眼泪说了一句,哀伤的叹了口气道:“婷儿,你现在为了坚儿他,就该将孩子顺顺当当的生下来,并好好养大,这才是对坚儿最大的好。”
  “嗯,娘教训的是。”徐婷婷点头泣道。
  “婷儿,我的好儿媳,你...”符二娘搂着徐婷婷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等等,娘...”此前的蔡绒雪乍闻噩耗,被悲伤冲昏了头,是方寸大乱,此时忽然想起一事,于是问向报信人道:“这位哥哥,你说京城是传出了官人他...他将要遇害的消息吗?”
  “是啊,夫人,京师之中是这么传的。”报信人闻言答道。
  “这就是了...”蔡绒雪闻言,有些欢喜的转头对符二娘说道:“这是传,是道听途说之事,并非是朝廷下的诏书啊,因此...因此...官人他也许...事情并未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啊。”
  “啊?是吗?报信大哥。”符二娘闻言心中是砰砰乱跳,转头问向报信人道。
  “这...小的是未听说过朝廷下了什么旨意,但京师之中的人都是这么传的,小的以为...小的以为...应该不会有假吧?”报信人结结巴巴的答道。
  “为何不能是假消息?”徐婷婷此时也反应过来了,于是开口道:“朝廷是不以言获罪的,官人就算是有何不当的言行,也不会获罪的,就算有罪,也不会是死罪。以往也未听说过有哪个朝廷官员被处死的,说了再不当的言语或做了再不当的事情,也就是贬官流放或罢官免职流放啊。”
  “芹儿,取些钱来酬谢这位大哥。”蔡绒雪随后吩咐侍小芹道。
  小芹闻言转身取了两贯钱递给了报信人。
  报信人接了钱之后,就千恩万谢的退了出去。
  蔡绒雪随后又将屋内侍女都支开了,屋内只剩下了符二娘及李三坚的妻妾,方才开口说道:“官人上奏疏一事,许多人都是知道的,官人也因此获罪于朝廷,可官人在皇差来福州之前,曾经对奴家说过,也许还有更大的事情的。”
  “什么事情啊?”符二娘惊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3/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