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3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3/796

  “李知州打算怎样做?”泉州通判崔永梽细细看我李三坚的奏疏,签上自己名字后问道。
  “李某打算不等朝廷回复,过完年之后就着手准备此事。”李三坚想了想后答道。
  泉州距京师数千里之遥,而奏疏送到京师,朝廷再讨论完毕,再回复泉州,也许大半年就过去了,甚至更久。
  而泉州匪患此时已经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因此李三坚打算是“先斩后奏”,先着手准备建立泉州舟师。
  “过完年?”崔永梽闻言担心的问道:“李知州此举是否太仓促了?且朝廷之意未定,就冒然行此举,是否有些。。。?若朝廷怪罪下来,我等难逃其责。再者说,若是朝廷不许此事,那么罪名就更大了。”
  兵事,特别是地方州府的兵事,为宋历朝所忌讳,不但是宋,历朝历代又有哪个朝代不忌讳此事?是忌讳颇深,一旦出现了如此苗头,必欲掐灭其而后快。
  特别是宋,是深知藩镇割据之害,因此总领地方军、政大权几乎都是文人,且严格限制其权利。
  “崔通判误解李某的意思了。”李三坚闻言点头道:“李某又岂能不知朝廷之制?我打算过完年就着手准备,可准备并非是马上就建立舟师。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舟师之事无非就是人、船、兵器等事,因而李某打算就是,过完年之后,就招兵买马、打造军械、战船,而招兵就以解决泉州匪患的名义聚兵,以抗击海贼侵扰,而战船就要麻烦些了,不过可以先使用海上巡检司的船只,若是船只不够,就打造民船,待朝廷旨意下来之后,即改装为战舰。”
  泉州匪患如此严重,为了抗击海贼侵扰,自己命人招兵买马,打造军械、船只,难道就会获罪?李三坚心中暗道。
  李三坚也明白就算是匪患严重,地方州府欲招兵买马仍是需经过朝廷允许,方可行此举,但临行前,宋帝赵佶给了李三坚,泉州之事的临机处断之权,那么这就是临机处断之权。
  李三坚有临机处断之权,之所以李三坚仍是上奏朝廷,原因就是为了避免今后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向宋帝赵佶说明此事,说明舟师之事实为李三坚无奈之举。
  “这。。。行吗?”崔永梽仍是疑虑重重的问道。
  “应当可以。”李三坚点头道:“崔通判放心,出了事情就由本官一力承担,决不会牵连到任何人的。”
  “崔某岂是此意?”崔永梽闻言瞪着李三坚说道:“崔某为李知州佐官,如何能够置身事外?崔某愿与李知州共同担责,大不了罢官免职,又有何妨?”
  “呵呵!”李三坚闻言不禁笑道:“崔通判勿忧,此为圣意,不会有什么事情的。”
  圣意?崔永梽闻言怔怔看着李三坚,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陆巡使,城中如何?”两人正说话间,泉州巡检司巡检使陆肱走进了州衙设厅,于是李三坚问道。
  “李知州、崔通判,下官前来正要禀明此事。”陆肱拱手道:“晋江县、南安县海贼袭扰之事还是引起了城中些许骚乱,不过下官带人平息了此事,但下官不敢张贴告示,害怕引起城中百姓更大的恐慌。”
  “你做得对。”李三坚点头赞许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区区数十名海贼,还乱不了我泉州。”
  崔永梽估计海贼人数为一两百人,李三坚就故意降低人数,以安军心、民心。
  “李知州所言甚是。”果然陆肱闻言是放心不少,拱手说道,区区数十名海贼,凭巡检司也能拿下其大半。
  “陆巡使为江左之人吧?可识水性、驾舟船吗?”李三坚随后站起身来,走到陆肱面前问道。
  “属下为三吴之人,自幼就识水性,懂得船橹。”陆肱答道。
  “嗯”李三坚点点头,转身问向崔永梽道:“崔通判,本官欲使陆巡使为海上巡检司巡检使,你看如何?”
  泉州巡检司分路陆地与海上,而泉州为濒海之城,因此海上巡检司更重于陆路巡检司。
  而此时泉州海上巡检司巡检使却称病在家,时间已有半年有余,因此李三坚就想换人了。
  海上巡检司巡检使就让他一直病在家中吧,李三坚心中暗道,到底有没有这个称病的海上巡检使,还不一定呢。
  李三坚二月离开京城之时,就曾经对宋帝赵佶说过,欲治泉州市舶司,必先治泉州,而欲治泉州,必先治人,而人就是泉州官吏。
  目前泉州官场与宋其他官场是差不了多少,虚造名册、吃空饷、长期或抱病或有事而不点茂之人是大有人在,官吏名册与实际点茂之人足足差了百余人,因此李三坚欲澄清泉州吏治,就从这件事情做起。
  “再合适不过了。”崔永梽闻言答道:“不过陆路巡检司之人。。。?李知州是有了人选了吧?”
  李三坚点了点头。
  李三坚上任以来,是安排了几名亲信于州衙之中,这也是人之常情,手下有几名心腹,做起事来方才得心应手的,才能如臂使指。
  关键是用心为官,不是那种仗势而欺人的人,那么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陆巡使,今日你便去海上巡检司上任,记住,上任之后多派出哨船,打探海贼动向,多收集些船只,以备今后之用,巡检司之中可有战船?若有战船,需好生维护,不得损伤。”李三坚征得崔永梽同意后,就吩咐陆肱道。
  “属下遵令!”路过躬身接令后,就转身离去了。
  战船?没听说海上巡检司有何战船啊?陆肱边走边心中暗道,就算有,也只是零星的小型战船。。。
  “你们两个进来吧。”李三坚随后对设厅之外等候多时的吴淼山、燕四二人说道。
  “小的吴淼山拜见判官。。。拜见李府尊,小人许久未见李判。。。李府尊了,小人。。。小人。。。”
  吴淼山又见李三坚,顿时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并且几次三番的还是以判官之名称呼李三坚。
  李三坚看了一眼崔永梽之后,对吴淼山微笑道:“分别了不过半年有余,何谓许久?呵呵,吴捕头,被本官招至泉州,心中不会有怨言吧?”
  吴淼山为开封府府衙总捕头,虽仍是为吏,但实际地位却比一些地方州府官员要高,而此时被李三坚自开封府手中将吴淼山“抢”到了泉州。。。
  吴淼山久于治安之事,缉盗等事对于他来说是手到擒来,而目前李三坚需要这样的人。
  “小的怎敢啊?李府尊如此抬举小人,小人感激还来不及呢。”吴淼山闻言答道。
  “那好!”李三坚点头道:“吴淼山,曾任开封府府衙总捕头,极善捕盗等治安事,现在本官命你为泉州陆路巡检司巡检副使,暂领陆路巡检事,燕四为陆路巡检司捕头。”
  什么?巡检司副使?巡检副使就是官而不是吏了,虽为一个芝麻绿豆般的小官,但也是官不是?
  因此吴淼山闻言,呆呆的看着李三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张大了嘴巴,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了。。。
  李三坚此举就表明已经是准备举荐吴淼山为官了。
  宋由吏为官,是有专门的程序或步骤的,是较为艰难的,但有主官举荐,就相对容易些了。
  不过由吏为官,即便有主官举荐,也是必须经朝廷吏部准许方可,因而此时吴淼山是有些纳闷,纳闷李三坚并未经朝廷吏部允许,就直接宣布了?
  吴淼山不知道的是,此时的李三坚已得宋帝赵佶口谕,州以下的官吏可直接任命,事后只需补个折子至朝廷吏部即可。
  “属下多谢府尊相公了!”燕四见吴淼山傻愣愣的站着,于是碰了一下吴淼山后拱手施礼谢道。
  燕四也是较为开心,开心自己终于由盗变成公府之人了,已经算是“洗白”了。
  开封府之时,燕四本是个“贼盗”,后被李三坚收服,跟随在李三坚身边,是为李三坚的亲信,但始终无一个正式的身份,此时就算是有了个正式的身份,那就是泉州巡检司捕头。
  “只谢本官吗?”李三坚摸了摸颚下越来越长的胡须,看着吴淼山、燕四,微笑着问道。
  “属下多谢李府尊,多谢崔通判!”于是吴淼山、燕四二人一起谢道。
  “免礼!”崔永梽看了一眼长相怪异的燕四一眼后说道:“吴巡使从前虽在开封府掌捕盗之事,当泉州是与京城不同的,望你能够早日适应泉州。”
  “属下明白,多谢崔通判了。”吴淼山应道。
第九十八章
剿匪受挫
  “吴淼山、燕四你二人这段日子只为两件事情,其他的什么都不要做。”泉州州衙设厅之内,李三坚对吴淼山、燕四二人说道:“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探查海贼之事,无论是何事,无论是大是小,均报于本官;第二件事情较为艰难,就是海贼与岸上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二人亦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揪出海贼眼线,不过在捉捕之前,需报于本官,由本官与崔通判决定拿还是不拿。吴巡使、燕捕头,这两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甚至也许还冒些危险,望你二人能够尽心竭力,为泉州,为我天朝除贼!”
  吴淼山、燕四二人闻言对视了一眼后,一起躬身说道:“吾等敢不尽心竭力,为国除贼?”
  “嗯,退下吧。”李三坚点头道。
  吴淼山、燕四躬身施礼后,就退了下去。
  此时天已经大亮,而李三坚、崔永梽等人等了整整一宿,却未等到海贼的进一步的消息,特别是泉州兵马监押姚舆至今未归。
  “不能这么等下去了。”李三坚有些焦躁的站起身来后,对崔永梽说道:“看来只有自己出去看看了。”
  “哎,李知州,少安毋躁。”崔永梽见状,连忙劝道:“你去哪里打探?再者说,城外是什么情形,你又不了解,若是冒冒失失的出城,小心。。。还是耐心的等候消息
  李三坚想想也是,于是颓然坐下来后叹道:“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崔永梽见状暗暗摇了摇头。
  李三坚大多数时候做事是沉稳无比,完全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显得异常的稳重、成熟、老练,是从容自如、处之泰然,不得不使人怀疑他的年龄。
  可偶尔李三坚也会露出青少年特有的心浮气躁的模样。
  不过也难怪,崔永梽心中暗道,毕竟李三坚还不到二十三岁。
  若是虎臣又半点李三坚的本事,也不至于。。。崔永梽心中又道。
  在李三坚等人坐立不安的等候消息之时,设厅之外终于传来一阵急促而又杂乱的脚步声,于是李三坚急得站了起来,紧紧的盯着门口。
  须臾,姚舆全身披挂,手按腰刀,满脸疲惫的走进了设厅。
  “怎样?贼寇有多少?损失如何?”李三坚见姚舆走进来之后,不等姚舆开口,劈面便问道。
  “师叔,能先喝口水吗?”姚舆疲惫的问道。
  李三坚将面前的茶碗递给了姚舆,姚舆也不嫌弃,端起茶碗就一饮而尽,差点将茶叶也吞下肚去。。。
  “李知州、崔通判,泉州晋江县曾厝村、徐垅村、永和村,南安县后内村,共计四处村落被海贼劫掠,末将接府衙将令之后,末将亲率两百余军卒救援曾厝村,末将麾下三名队将各率两百余军卒分别救援徐垅村、永和村与南安县后内村。。。”姚舆自己拿起茶壶,斟满一碗茶后,又是一饮而尽后接着说道:“末将遣将兵分四路救援,而末将这一路赶到。。。赶到曾厝村之时,海贼早已是乘船远遁,只。。。留下了一个烧焦的村落,村民死伤百余人,财物损失无数。”
  李三坚闻言脸色顿时就沉了下来,看着姚舆问道:“曾厝村距离泉州城池有多少距离?距离不过二十余里,居然让贼寇跑了?其余三路情况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3/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