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1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7/796

  “老爷,你就成全这个可怜的孩子吧。”此时蔡府之中,蔡夫人恳求蔡京道。
  蔡夫人乃是蔡京的原配,年五十上下,无子,蔡京的四子均是姬妾所生。
  蔡夫人平日里吃斋念佛,不谙世事,与世无争的,如此才能保住自己在蔡府的地位。
  蔡绒雪被蔡京收为义女之后,蔡夫人见蔡绒雪身世可怜,再加上自己无子,因此将蔡绒雪视为己出,如此蔡绒雪在蔡府之中的日子才稍微好过了一些。
  此时蔡绒雪的亲事受全府上下人等的一致反对,于是焦急异常的蔡绒雪求告于蔡夫人,蔡夫人才来恳求蔡京应了这门婚事。
  “夫人勿急,此事过几日再说如何?”蔡京想了想后答道。
  蔡京也是不愿意应了这门亲事的。
  蔡绒雪是蔡京族兄之女,是蔡京义女不假,但义女也是女,她在出嫁之时蔡京也要赔上一大笔嫁妆的,不过对于蔡府来说,也并不是拿不出来这笔嫁妆,最为关键的是要物有所值。
  蔡绒雪的美貌、才学别人不知道,蔡京可是知道的,可谓是万里挑一,更何况此时蔡绒雪已应李三坚所求,除去面纱,以真面目示人,已经引起了蔡府的不小的骚动,一些蔡府之人已经是蠢蠢欲动了。
  同姓不为婚,但作为一个无地位的侍姬还是可以的,同时蔡京的势力也并不一定都是姓蔡的,还有许许多多的门生故吏,还有许多与蔡府有着姻亲关系之人或门第。
  一些人此时已经打算上门提亲了,与蔡京建立更为牢靠的关系。
  不过蔡京也不打算搭理这些人。
  新帝赵佶好色,这是众所周知之事,同时此时新帝登基,朝廷格局将会发生遽变,此时此刻乃是极为关键的时候,若蔡京投赵佶所好,那么对蔡京的仕途将会有极大的帮助的。不是此时正值皇帝丧期,蔡京早就将蔡绒雪送进宫中了。欲行此举,必须在二十七个月之后。
  在这个时候,无论何人,无论何物,只要对蔡京有帮助的,蔡京都会不惜一切的。
  李三坚是赵佶潜邸老人,是赵佶面前的红人,对此蔡京也是了解的,这也就是蔡京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
  。。。。。。。。
  “小芹,你怎么来了?”此日蔡绒雪的贴身侍女小芹忽然来到了李三坚的住处,于是李三坚惊奇的问道。
  “你别管我了,这是我家姐儿给你的信。”小芹与李三坚也是较为熟悉的,因此满脸焦急的将一封书信递给了李三坚。
  “事情紧急,妾打算以死抗争,望君勿虑。”书信之上只有简简单单的这几个字。
  以死抗争?自己还能不担心?李三坚死死的攥着这封书信心中暗道。
  事情到了此时,李三坚如何不明白怎么回事?定又是蔡府不同意这么婚事。
  “小芹,你将这封书信带给雪儿。”李三坚随后也写下了一封书信递给了小芹。
  苍天给了李三坚两次机会,可苍天也将两次同样的遭遇塞给了李三坚。
  此次定要抗争到底,李三坚抬头看天心中怒道,无论何人,无论是何种状况,自己此次决不能退缩,必将与其抗争到底。
第一百八十章
无法下嘴
  宋元符三年三月某日
  三月是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季节,在此春暖花开之际,东京开封府的人们或为生计四处奔波,或携家人、使仆役郊外踏春,或呼朋唤友聚集在一起饮茶喝酒,议论议论时政朝局、趣闻轶事,一片忙碌、热闹的情景。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被“锁”入礼部贡院众官吏在忙碌了两月有余之后,事情终于有了结果,此次省试奏名进士名单已初步拟定,等待主试官们审定,其后就送交尚书省审议,最后由新帝赵佶拍板,决出此次朝廷贡举奏名进士名单及进士科排名。
  宋之贡举分为三步,即为发解试、省试、殿试,以往省试就决出了奏名进士,其后的殿试决出进士科排名,因目前乃是先帝赵煦的丧期,因此依制就取消了殿试,省试即决出奏名进士名单及其排名,同时按进士排名授予不同的官职。
  “徐侍郎,你以为如何?可否上呈?”新任起居郎、权同知贡举吴伯举问向,已经看了良久新科进士名单的礼部侍郎、权知贡举徐铎道。
  此次省试共录取了三百余名进士,长长的新科进士名单使人看得头晕眼花的。
  权知贡举徐铎今年已经年近五十了,已经快到知天命的年龄了,但他眼睛并不花,仍是耳聪目明的,而使徐铎感到头晕眼花的是名单上的一名新科进士姓名,那就是岭南举子李三坚。
  绍圣四年的贡举,徐铎是作为同知贡举审阅试卷的,当时李三坚的那篇文章差点引起朝廷的轩然大波,对此徐铎岂能没有印象?简直是刻骨铭心的,后宰相章惇将其黜落,当年章惇不但黜落了李三坚,还将主试官林希逐出了朝廷,贬至毫州当个知州玩去了。。。
  此时李三坚的姓名又出现在了新科进士名单之上,并且还是排在了进士榜头一名,使得作为本次庚辰科省试主试官的徐铎脑壳晕乎乎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简直是不知所措。
  若赵煦未死,章惇继续执政,那么徐铎当然会毫不犹疑、眼皮子眨都不眨的继续黜落李三坚。
  可现在朝廷是什么格局?现在新帝赵煦继位,章惇虽仍是宰相,可已经是日薄西山,眼看着就要被赵佶、曾布等人收拾了。。。
  章惇强烈反对赵佶登基,这件事情已经被许多朝廷大臣知道了,作为礼部侍郎的徐铎当然也早已知道了此事。
  如此一来,章惇还会有什么好下场?不死也要脱层皮的。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章惇一旦垮台,当然就会有新的宰相出现,目前看来有定策之功的曾布接任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朝廷格局也会因此而发生遽变。
  此时徐铎还敢继续黜落李三坚吗?
  且不说李三坚文章做得是无可挑剔,那篇《边策问》的论题使其高居进士名单榜首。
  最为关键的是李三坚是端王府幕客,是赵佶的潜邸老人,对此徐铎还是了解的,既然如此,徐铎怎敢造次?巴结还来不及呢。
  此时朝堂将要发生遽变,正是徐铎等人改换门庭的关键时刻,一不小心就会追随章惇而去,就大事不妙了。
  徐铎思虑良久,提笔在李三坚的名字上划了一个圈,并加以诠注。
  “
学富五车,可至状元。”徐铎诠注了这八个小字。
  “遵徐侍郎之命,下官这就上呈尚书省。”
起居郎、权同知贡举吴伯举恭恭敬敬的接过已被徐铎审定过的进士名单后说道。
  起居郎是何官职?是皇帝近臣,掌记皇帝日常行为与朝廷大事。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损益因革、赏罚劝惩、群臣进对、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临幸引见等事,均为起居郎的职责。
  最为关键的是起居郎可以与皇帝直接对话。
  赵佶登基之后,即将吴伯举拔擢为起居郎,如此吴伯举岂能不知道新帝赵佶所想?岂能不明上意?不明白的话就不用做官了。
  因此吴伯举心中当然也是认为李三坚该为榜首。
  “且慢!”另一名权同知贡举,赵明诚之父,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抢过名单看了看后,阴阳怪气的对徐铎说道:“
学富五车,可至状元?徐侍郎也太高看此人了吧?本官以为此人的文章是稀松平常,做二小文章,亦有败处,岂能为榜首?”
  赵挺之当然也明白此时朝堂之上的局势,但就是气不过李三坚居然将要成为新科状元?
  对于李三坚,赵挺之也是印象深刻,绍圣四年之事赵挺之也是了解的,赵挺之不久前,在与李格非议婚之时,还放言李三坚这辈子没什么指望了,没有任何前程可言,可今日李三坚将要成为新科状元了,岂不是给了赵挺之一记响亮的耳光?如此,赵挺之就跟吃了个苍蝇般的恶心。
  李三坚与李清照、赵明诚之间的纠葛,赵挺之也是了解的。
  赵府门前,李三坚愤而弹奏《凤求凰》,当时赵挺之也在场,只不过李三坚表面之上确实是再恭祝赵明诚、李清照新婚之喜,因此赵挺之并未出面将李三坚赶走,但心中甚恶之。
  状元是什么?发解试第一谓之解元,省试第一谓之省元,殿试魁首谓之状元。
  状元之号风靡神州大地,万千士子无不追逐着这顶桂冠,简直是梦寐以求、趋之如骛!天下百姓也是将状元看做文曲星下凡一般,状元一出,全天下都会震动的,乃是荣耀与显赫的代名词。
  如此,赵挺之心中岂能甘心,岂能欢喜?
  要知道赵挺之家族往上数十八代,都未出过一名状元的。。。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于辽,驻精兵于西北,扰其方略,此所谓引而不发是也。内修政理,增持国力。待天下有变,即提一劲旅,西出横山,倾全力与之决战,此即灭国之战,是生死之战。。。”正在此时,另一名权同知贡举的何执中拿着李三坚的文章念了起来。
  赵佶继位之后,就临时任命何执中为本次省试的主试官,负责审阅举子们的试卷。
  科举如此大事,正是彰显新皇皇恩浩荡之时,当然要让自己的心腹大臣参与此事的。
  “此篇《边策问》是稀松平常吗?”何执中念完之后反问赵挺之道:“亦有败处?简直是无稽之谈,依老夫看来,此子如此年少,却做出了如此惊天之作,实为少年俊杰也,当为状元。我等为国举才,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举贤不避亲仇,方为我等臣下所为。”
  李三坚与何执中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同时何执中极为欣赏李三坚,此时赵挺之出来使绊子,何执中当然要据理力争。
  何执中暗讽赵挺之的小肚鸡肠,使得赵挺之心中羞怒,于是开口怒道:“惊天之作?无知小儿,怎敢妄议国政?”
  赵挺之此言一出,心中立刻暗道不妙,省试出了这道《边策问》的论题,当然就是让举子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如此岂是妄议国政?赵挺之此言真的是无稽之谈了。。。
  难道自己被气糊涂了?赵挺之此时心中是异常后悔说了这句话。
  果然,徐铎、何执中、吴伯举三名主试官闻言顿时均哂笑不已。
  “徐侍郎,下官也赞同立即将进士名单上呈。”何执中懒得与赵挺之争辩了,于是对徐铎说道。
  “嗯,劳烦左使辛苦一趟。”徐铎点头对吴伯举说道。
  四名主试官有三名赞同立即上呈,赵挺之反对也没用了。
  “吴左使,可直达天听。”徐铎顿了一顿后对吴伯举说道。
  此时章惇宰相之位已经危在旦夕了,就没有必要让他再审阅了,在尚书省过了一道后,即可送交赵佶御览。
  “下官领命。”吴伯举点头接过进士名单,看了一眼赵挺之,就快步走出了房间,出了贡院就直奔皇宫而去。
  。。。。。。。。
  宋皇宫垂拱殿
  赵佶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方心曲领,下着纱裙及蔽膝也是绛色,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坐在了垂拱殿宫殿之内,赵佶侧后挂着一副珠帘,珠帘之后坐着太后向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7/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