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1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796

  “你真的不知道?”何执中问道。
  李三坚摇了摇头道:“何公指的是丰乐楼之事吧?当时在下见殿下窘迫,才不得已而为之,此乃小事一桩,何足挂齿?”
  “小事一桩?”何执中闻言笑道:“你可知道你这桩小事救了殿下,救了王府上下,救了王府上下一干人等。”
  “不是吧?”李三坚惊得舔了舔嘴唇后问道:“何公严重了啊。”
  自己当时助赵佶脱离困境之事,不就是一件小事吗?此事在何执中口中居然上升到了如此高度,使得李三坚纳闷不已。
  李三坚非常想了解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
  何执中摇摇头接着说道:“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也有失,你救了端王,可也妨碍了端王,你知道吗?”
  “愿闻其详。”李三坚越听越是心惊,于是拱手说道。
第一百一十七章
身不由己
  “神宗皇帝共有十四子,目前存于世者仅有六人。我圣朝皇嗣不昌,先帝仁宗皇帝无后,英宗皇帝为仁宗皇帝螟蛉之子,英宗生神宗,当今圣上为神宗皇帝六子,端王为神宗皇帝十一子。。。”何执中缓缓的对李三坚说道。
  神宗皇帝十四个儿子,目前活下来的只有六人,分别是皇帝赵煦、穆王赵佖、端王赵佶、燕王赵俣、宪王赵似和越王赵偲,其中穆王赵佖是除了皇帝赵煦之外,是年龄最大的,为神宗皇帝第九子,而宪王赵似是太妃朱氏所生,是宋帝赵煦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到目前为止,李三坚虽不明白何执中为何要向自己谈及此事,但也是颇有兴趣。
  皇嗣不昌?何执中之意大概是指生得多,而活下来的少的意思吧?李三坚心中暗道。
  神宗共生十四子,按理说已经算是不少了,可活下来的仅仅六人。这个世上医疗水平落后,婴儿存活率低下,平民百姓如此,皇室也无法避免,因而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为了后嗣绵延,就几乎采取的是以数量取得优势的方法,生个百八十个,总有活下来的吧?
  话说李三坚家中也同样如此,符二娘生了三子,仅仅存活了李三坚一人。。。
  “我圣朝祖宗家法父终子及,不过也有兄终弟及之事,本朝太宗皇帝就是如此。”何执中接着说道。
  “太宗皇帝?”李三坚闻言沉吟道。
  李三坚这段时间以来,在端王府也读了不少的史书,甚至还读了一些野史,对历史,特别是对宋史多少了解了一些。
  野史上说的是赵匡胤是死于赵光义之手,野史之上的“斧声烛影”说的就是此事。
  而正史之上记载的却“金匮之盟”,也就是兄终弟及。所谓“金匮之盟”,指的是赵匡胤、赵光义生母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到底是“金匮之盟”还是“斧声烛影”,到目前为止,已经无从考究了,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楚的。
  根据宋严防死守之国策,宋太宗赵光义弑兄篡位的可能性不大,李三坚在读过这段历史之后,心中也是暗暗猜测,宋太祖赵匡胤最开始之时应该也想将皇位传给其亲弟赵光义,毕竟赵匡胤夺得柴氏江山社稷也与赵光义分不开的,其后随着皇位坐的越久,心中应该是有了悔意,应该还是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嗣,而不愿意传给其弟赵光义,可赵匡胤正在逐渐削夺赵光义之权时,正紧锣密鼓的安排将皇位传给自己子嗣之时,忽发疾病,暴病而亡,那么此时赵匡胤的子嗣力量还很弱小,无法与赵光义相抗衡,皇位也因此就落入了赵光义的手中。
  无论怎样,自宋太宗皇帝赵光义起就开启了兄终弟及的先河。
  何执中此时忽然提及此事,李三坚也大概明白怎么回事了,赵煦无子这是众所周知之事,李三坚来到宋东京开封府已近一年时间,如果还不知道的话,可真的是孤陋寡闻了。
  赵煦无子且体弱多病,若情况得不到改变,那么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皇位继承问题,此时按宋兄终弟及的先例,那么皇位的继承人有很大可能是从神宗剩余的儿子之中选取。
  昨日李三坚金蝉脱壳之计,使得赵佶避免了处于尴尬之境地,甚至可以说,使得赵佶继续保有竞争皇位的机会,这么说来,李三坚还真是立一大功,李三坚想到此处,不由得有些飘飘然了。
  可为何何执中口中又言李三坚此举又妨碍了赵佶?李三坚心中不解,但并未问这个问题,而是问了其他的问题:“今上青春鼎盛,无。。。子的情况就不会改变吗?再说。。。”
  李三坚一些话难以启齿,于是就显得有些吞吞吐吐的了。
  何执中见状微微一笑,指了指桌上的香茶道:“不急,坐下来喝口茶,你想说什么?不急,慢慢说,今日之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决无第三人知道。”
  这还差不多,李三坚心中暗道,犯忌的话李三坚已经吃过亏了,不过今日李三坚喝了一些酒,常言道,酒壮怂人胆,因此李三坚就畅所欲言了。
  “圣人云,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废父终子继之制,行兄终弟及之事,实乃古之取乱之道也。当今圣上虽暂无子嗣,可何人又能说如此情形就不会改变吗?况且就算圣上一直都无子嗣,那么可以仿效先祖,从宗族之中择一人为其子嗣便是,如此才是我圣朝长久之计,方能保我大宋国泰民安。”李三坚犹豫良久后说道。
  若兄长死了,即行兄终弟及之事,那么就会破坏了规矩,任何皇室宗亲都可以说是有资格争夺皇位,那么皇室之间也许就会自相残杀,天下大乱,那么到了那个时候,苦的就是普通百姓了,李三坚虽无为国为民的大志,但自己出身于微贱之家,因此李三坚心中是极不愿意见到如此情形的。
  何执中闻言顿时怔怔的看着李三坚,震惊不已,何执中万万没有料到李三坚如此年幼,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儿郎,居然有如此这般的见识?
  李三坚说的一点都没错,废长立幼、废嫡立庶、兄终弟及,坏了规矩,在历朝历代确实是取乱之道,多少次的后宫倾轧,多少次的骨肉相残,不都是如此吗?
  “李三郎真乃我圣朝忠臣也。”何执中尚未说话,端王赵佶从门外进来后说道:“李三郎能为我大宋之江山社稷殚精竭虑,真是难能可贵。”
  我哪里是为你赵氏江山“殚精竭虑”?李三坚心中暗暗嘀咕道,我是害怕你们几爷子在台上乱搞,搞乱了天下,祸害了百姓,自己如此微贱之家也会被殃及池鱼的。
  忠良之臣?目前李三坚哪里算的上是臣,最多只能够算是忠良之小民而已。
  “见过殿下,在下胡言乱语,望殿下恕罪。”李三坚虽心中犯嘀咕,但见赵佶进来之后,还是连忙施礼道。
  “哎,三郎。”赵佶笑着摆摆手道:“本王早已说过,你我二人乃是兄弟,是无话不谈的兄弟,既然如此,有什么话直说便是,我决不怪罪于你。”
  “多谢殿下。”李三坚感动的谢道。
  “你先别忙着谢我。”赵佶随后说道:“本王要说的是你此前之言也对也不对。”
  李三坚点点头应道:“殿下此言何解?”
  赵佶闻言看了何执中一眼,何执中会意开口道:“殿下之意就由我来解释吧,先帝仁宗皇帝无后是收了宗族之子为其子嗣,并继承了皇位,是为英宗皇帝,我朝皇嗣也因此得以绵延,可当时的情形是真宗皇帝六子仅存仁宗皇帝一人,如此,仁宗帝哪里还有兄弟?最紧要的乃是仁宗皇帝实惟盛德,天下慑服,仁宗帝又是守成之君,因而当时并未兄终弟及之举。而当下却不一样了,当今圣上体孱,数年间仅生一子,且早已夭折,我等遍问医师,说是陛下再生子嗣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最紧要的神宗皇帝尚余五子,且母壮子健,如此岂容皇权旁落?李翰韧,你可明白?”
  李三坚闻言点了点头后沉默不语,何执中说了半天,母壮子健就是关键,作为母亲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皇位,如此,其他宗室子弟如何能够有机会?
  “本王今年刚过十八岁,我可不想如此浑浑噩噩的过一生,翰韧,你可愿意助我一臂之力?”良久之后,赵佶忽然开口问道。
  皇位之争就是如此,进则生,退则死,赵佶若失败,性命也许无忧,可就会被人像养头猪般的圈养一生,这不但赵佶受不了,李三坚想想也是感到难受。
  赵佶此时忽然询问李三坚,李三坚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争夺皇位如此凶险之事,自己一介落第书生又有何用?李三坚真不明白赵佶为何说出这样的话,难道是让自己做炮灰吗?一个小卒,随时可以丢出去,丢卒保帅,其后自己就必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不过赵佶对自己有恩,此时李三坚又如何能够开口拒绝?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李三坚也已无拒绝的可能了,进也死,退也死,不如向前博一场,也许能够险中取胜。
  李三坚想到此处关键,于是李三坚敛衣施礼道:“在下愿追随殿下,甘效犬马之劳。”
  “哈哈”赵佶见李三坚爽快的答应此事,不由得心花怒放:“吾有翰韧相助,大事可成矣!”
  我有那么重要吗?李三坚心中万般疑惑。
  自己只不过想贡举混个前程,让娘亲过上好日子,可谁知道居然卷入了宋皇位之争?如此,今后的道路将会是凶险无比,李三坚心中哀叹,不如就此带着娘亲离开京师,回琼台卖海鲜算了。。。
第一百一十八章
做贼心虚
  宋神宗皇帝余有六子,其中赵煦为当今圣上,其余五子之中穆王赵佖是除了赵煦之外的年龄最大的,为年长者,按“立长不立贤”,赵佖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而宪王赵似却是太妃朱氏所生,为皇帝赵煦的亲兄弟,因此也有极大的可能继承皇位,而端王赵佶正好处在中间,可能性就比上面的两位郡王小些了。
  “穆王赵佖有眼疾。”当李三坚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之时,何执中神神秘秘的答道。
  “眼疾?”李三坚差异的说道。
  “嗯,目不能视,如何能承继大统?”何执中接着说道。
  那可不一定,李三坚了解何为眼疾之后,心中暗道,不就是有些“近视眼”吗?人家又不是瞎子。。。这个时代的照明之物为油灯、蜡烛、松明子等物,对眼睛刺激较大,因而读书之人多少有些眼部疾病的,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若拿这件事情来说事,就有些过于牵强了。
  “翰韧觉得我等当下该做什么?”良久之后,赵佶开口问道。
  我哪里知道?李三坚心中暗道,自己连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未搞清楚,如何能够出谋划策?
  不过赵佶既然出口相问,李三坚还是打算说出自己的想法。
  话说王府幕僚也不能光拿钱不做事吧?
  “何公不是说过母壮子健吗?”李三坚想了想后,指了指皇宫方向说道:“如此,殿下的进退均在此处。”
  赵佶闻言与何执中对视了一眼,随后抚掌大笑道:“翰韧果然是个明白人啊。”
  “殿下所言大是。”何执中赞赏的应道:“李翰韧果然不同常人,眼光毒辣的紧啊。”
  李三坚通过阅读王府史书了解到,宋之后宫均有些“垂帘听政”的习惯或者说是常例,依宋律,在皇帝年幼或患重病之时,母后可受先帝遗诏或受大臣所请而垂帘听政,以弥补家天下皇位继承制所产生的缺陷,完成皇位顺利过渡。
  有宋以来,垂帘听政之制的确立是再仁宗皇帝登基之始,真宗皇帝驾崩之前,考虑到嗣君年幼,遂留下遗诏,令朝廷军国诸事皆由皇太后裁决,仁宗十二岁登基,不能理政,朝臣们遂商议皇太后垂帘听政之议,经一番周折后,此制遂成定制。
  因此李三坚认为赵佶是否能够承继皇位的关键就在宫中,就在太后身上,要知道太妃朱氏虽是皇帝赵煦的生母,但其毕竟是太妃身份,赵煦的嫡母乃是太后向氏,是后宫的主宰。
  李三坚看到了这点,其实赵佶与何执中也早已看出了此处关键,并早已开始实施了,不惜一切代价博得太后向氏的欢心,同时此也是目前赵佶所能做的事情。
  两人只是没有料到,李三坚居然能够一语中的,一眼就看出了此事的关键。
  难道赵煦所言是真的吗?此时赵佶心中暗道。
  何执中也是又一次的震惊不已,别看此人年幼,但万不可小觑此人,这个世上能有如此见识的人能有几人?
  “虽李翰韧心明目清。”何执中随后说道:“不过老朽还是要叮嘱李翰韧几句,兹事体大,此事万不可泄露半句。”
  李三坚闻言点头道:“在下身家性命均在其中,不敢有一丝大意,不敢有半点懈怠,殿下、何公放宽心便是。”
  从今日起,李三坚连同自己家人就算是绑在了赵佶这辆战车之上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中容不得半点马虎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