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之世(校对)第2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6/341

  侧翼防线被打穿之后,盟军一开始甚至都没有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明军攻击军团以迅雷之势拿下了重要的后勤补给要道戈里科夫斯基,切断了守军的物资补给之后,盟军才恍然明白过来,明军居然在这种极端的天气条件下发起了超大规模的战役行动。
  当察里津那边的战斗打响之后,张诚迅速命令从高加索到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全部明军一起行动起来,以强大的火力和攻势将自己面前的敌军牢牢缠住,为察里津的作战部队争取时间。
  冬季天寒地冻,俄国国内的道路交通条件原本就很烂,再加上明军的破坏和空中轰炸。盟军想要在短时间之内调集援军前去救援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之前部署在乌克兰以及高加索地区的预备队已经调往了罗马尼亚,现在都已经和那边的明军开片了。这个时候让他们从哪里再去调派援军?
第469章
绝望的包围圈
(下)
  高加索地区的盟军军队很多,但是他们面对的明军南方集团军群同样无比强大。他们可没有明军准备的那么充分,在寒冷的冬季进行大规模的野外行军先不说速度能有多快,单单是背后的明军猛攻之下说不定就会引发大规模的崩溃。
  直到这个时候盟军才恍然发觉,原来明军真正的意图是高加索地区的数以百万计的盟军主力部队。之前对罗马尼亚的攻击不过是为了将盟军的预备队给调走而已。慌乱之下的盟军甚至是从其国内调派援军前往增援,可惜在时间上面已经来不及了。
  到了一月十五日的时候,明军已经完全占领了察里津地区,打开了前往顿河的道路。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面,明军付出了超过十万人的伤亡代价。其中近半都是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伤病损失。张诚顶着这么大的代价为的就是能够快速围歼高加索地区的盟军主力部队,从而为了能够在1943年之内结束欧洲战场上的战斗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占领察里津之后,明军的战场形势变的前所未有的好。他们沿着顿河一路向西推进,最终的目标就是顿河入海口处的亚速。
  只要明军完全封死了顿河沿岸,那在明军地中海舰队掌握着黑海制海权的情况下,高加索地区的盟军主力部队就将成为瓮中之鳖。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面被切断了补给线,这些盟军部队要么就是投降,要么就是全军覆没!
  当众多明军官兵们带着防备雪盲症的墨镜,驾驶着改装过的各种车辆杀往亚速的时候,绝望的盟军已经没有了任何阻挡他们的能力。
  对于明军来说,现在唯一能够让他们放缓脚步的只有恶劣的天气和糟糕的道路。不过天气方面虽然很冷。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却一直都没有怎么下雪。毕竟这里相比于北方莫斯科,圣彼得堡一带刺骨的严寒来说。南边顿河沿线靠近高加索地区一带的气温相比之下还算可以。
  数十个师的明军官兵们从察里津地区向西推进,沿途不断留下部队进行防御,用来构建防线对付南边的盟军部队北上突围。
  在明军攻击前进的道路上根本就没有能够阻挡他们的军队。俄国人早就已经失魂落魄的无力再战,而盟军的部队主力都在顿河南边的高加索。他们的战略预备队现在则是在罗马尼亚地区被死死缠住。至于从遥远的西欧派遣过来的援军哪里是短时间之内能够赶到战场的?
  更何况,明军强大的地中海舰队在察里津被拿下之后就已经掩护着海军陆战队通过了亚速海峡杀入了亚速海。并且成功在亚速地区登陆拿下了顿河出海口。并且在几天之后就占领了极为重要,拥有多座跨河大桥的后勤补给中转站,顿河畔罗斯托夫。
  丢掉了作为后勤中转中心的顿河畔罗斯托夫之后,高加索地区的庞大盟军部队顿时就陷入了补给不利的局面之中。那么多的部队要吃要喝要补给,在失去黑海制海权之后,盟军只能是通过陆路运输。可惜现在几乎所有的陆地运输线全都处于明军顿河军团的攻击范围之内,盟军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一处又一处的补给站被攻陷。
  时间很快就来到一月二十二日,从西欧开过来的盟军援军堪堪抵达基辅的时候,明军顿河军团就已经在顿河畔罗斯托夫与海军陆战队的部队顺利会师。超过二百三十万人以及海量装备的盟军部队就此被合围在了高加索山脉以北。顿河以南,黑海以东,里海以西的庞大地区之中。
  消息传出,举世震惊。
  盟军为了扭转不利局面,一直都没有将高加索地区的重兵集团调走。毕竟如果丢失了高加索地区,那也就意味着乌克兰将暴露在明军的眼皮子底下。在乌克兰大平原的后方可就欧洲腹地了。中欧地区完全就是一大片的平坦平原,这里可不是多山的南欧。明军强大的装甲兵团一旦在平原上放开了冲锋,谁也别想抗的住他们的攻击。
  原本盟军认为在寒冷的冬季之中明军无法发起大规模的攻击。而且作为后路的顿河沿线因为察里津牢牢扼守住了通道。所以高加索地区的部队至少在冬季结束之前还是非常安全的。可惜张诚不惜代价的攻击彻底打乱了盟军的节奏。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局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重兵集团落入了包围之中。四周却没有任何可以解救他们的部队。在后勤补给线被切断,四面八方没有突围的地方,而且现在还是要命的严寒冬季。头皮发麻的盟军都不知道包围圈里面的部队能够坚持多久。一个月?还是两个月?
  在封死了包围圈之后,放下心来的张诚开始着手加强各处包围线的防御力度,防止被盟军突围。至于包围圈内的盟军那就不用在意了,根本就用不着明军去耗费兵力围剿。在这种严寒的天气条件下。这些没有了补给的盟军要不了多久就会自己崩溃。
  事实也就如张诚所预计的那样,包围圈内的盟军部队在失去了补给之后很快就陷入了混乱之中。像是德国法国美国的军队还好些,他们的军队素质相比于其它国家的军队高上那么一点,而且他们手中多少还有些储备。但是其它小国的军队就不行了。
  这一次世界各国反抗大明的战争几乎动员了所有的国家加入其中。哪怕是一些不愿意与大明为敌的国家在开战初期大明的势力被驱逐出欧罗巴之后也在周围强国的胁迫之下不得不加入反大明联盟之中。这些国家为战场贡献了许多的炮灰,早就因为损失惨重而怨声载道。而现在这么多的主力部队被围困起来。很多国家顿时就慌了手脚。
  许多小国国土面积小,人口资源少,经济形势更是非常烂。咬着牙推出去的正规军一旦损失殆尽,那这些国家也就和亡国差不了多少了。
  许多国家开始秘密联络大明,试图能够体面的退出战争。但是张诚根本就没有这种打算。这种难得的世界大战的机会对于张诚来说是绝对不能够错过的。集结全部的力量将目光放在遥远的太空之中才是这个星球上生灵们唯一的出路。留在地球表面上继续内讧下去只能是自己玩死自己的节奏。
  这些小国的军队在陷入包围圈之后很快就失去了补给。天寒地冻的没有东西吃也没有燃料来取暖,这些军人们很快就为了活下去开始动用自己手中的武器。盟军手中的物资他们暂时肯定是不敢抢的,但是各地的俄国平民们那就遭灾了。
  一群群的军人端着武器冲入各处的居民点内,抢走他们看到的一切物资。一开始的时候还只是抢劫而已,但是随着许多俄国人不甘心被抢走渡过寒冬的口粮物资从而被生生饿死冻死开始反抗,枪声自然而然的就响了起来。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头恶魔。平常的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压制着无法冒头,但是一旦有了抛弃一切的机会那它立刻就会跑出来将整个人都变成别人眼中的恶魔。此时此刻这种在天寒地冻之中没有了补给的时刻就是抛弃一切的机会。
  抢劫开始演变成杀人,奸银,纵火等等犯罪。许多盟军官兵们都认为自己跑过来为俄国人打生打死的,吃你们点东西怎么了?拆了你家的木头房子烤火怎么了?值得你们拿着刀枪反抗吗?
  这股风潮从波兰军队开始演变,随后迅速吹遍了整个高加索战区的盟军部队。就连勉强还能够维持着军纪的德法等国的军队也开始跟着陷入巨大的动荡之中。
  军人们也不傻,现在战场上的局势是怎么个情况他们心中里也清楚的很。不是被冻死饿死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明军给打死或者成为明军的俘虏被送往西伯利亚砍木头,一辈子都别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在这种情况下,军官们和宪兵队已经无法控制住军队。
  时间到了二月初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盟军都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物资储备。除了少数几支精锐部队之外,其它的部队甚至于就连调动都变得异常困难。看着漫天飘舞的大雪和那些身上披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收罗到的破衣烂衫裹在身上保暖,在寒冬之中瑟瑟发抖的官兵们。包围圈内的盟军高级指挥官们知道,在不有所行动的话他们这支强大的军队就将自行覆灭。甚至都不需要明军去浪费弹药。
  盟军知道自己必须要突围,可是突围这种事情哪里是那么容易的?高加索地区的左右都是海洋,而且全都在明军的掌握之中。里海就不同多说了,那里是真正的此路不通。黑海这边虽然俄国黑海舰队还在,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强大的明军地中海舰队的手中将制海权夺回来。没有制海权,在明军战舰黑洞洞的炮口下谁也不敢上船逃亡,毕竟没有人愿意去喂鱼。
第470章
封锁与突围
(一)
  在包围圈内的盟军南边是高耸入云的高加索山脉以及规模庞大的明军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如果盟军能够搞定他们的话也不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往南走的话虽然天气条件会越来越好,而且拥有许多的城市和乡村能够补充到部分的物资。但是强大的明军在那里也就意味着此路不通。
  四面八方全都仔细研究过之后,盟军最终只能是将突围的目标放在了北方,那条要命的顿河身上。从察里津的顿河大弯曲部到亚速附近的入海口三角洲,这段不过数百公里的距离上却布置着上百万的明军在防御。
  正常情况下,如此之多的明军部队都够盟军们狠狠的喝上一壶的了。更别说是在现在这种天气恶劣,物资匮乏,部队接近崩溃的时候了。或许对于这么包围圈内准备突围的盟军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此时顿河已经结冰,不需要他们再去硬顶着明军的炮火去架设浮桥了吧。
  包围圈内的盟军分别来自于十几个国家,作为主力的是德国和法国的军队。德国人在这里大约有包括一个装甲集团军在内的四个集团军的兵力,而且这些部队都是德军之中的精锐之师。
  而法国人投入到这里的部队同样也是精锐部队,同样也是四个集团军的规模。不过他们的装甲部队因为国力和之前在北非的惨败导致无法形成装甲集团军,只能是以师级的规模出现在战场上。
  除了德国和法国军队之外,本土作战的俄国人拥有大约数十万人的规模。不过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很差,平日里都是担任着地方警备和运输队的工作。在包围圈形成之后,这些俄国军队绝大部分都已经不知所终。
  不知所终的实际意思就是这些俄军官兵们带着各种的武器以及能够找到的一切化兵为民了。他们脱掉军服躲藏在平民之中就真的成为了平民。
  俄国人接二连三的惨败,尤其是莫斯科的失守对俄国人的打击非常大。许多官兵们已经不再对俄国取得胜利抱有希望。他们开始为自己能够活下去而考虑。
  此外规模较大的还有美国远征军的近十万名官兵。这支部队的装备兵员,物资补给工作相对来说做的还比较好,毕竟美国人的国力还是不错的。因此哪怕是在此刻这种危急关头他们也还能够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当然了,这也和他们的补给物资充足有关,作为美国军队,远渡大西洋而来的美援物资都是优先供应他们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军队。只要补给物资充足,那战斗力基本上还是有保证的。
  此外就是十余个国家大杂烩般的军队了。这些国家大小不一,实力不同。有的国家派出的兵力比较多,像是荷兰比利时就能够派出数个师甚至于是集团军规模的部队。不过有些国家国小力弱,只能派出区区一个师,甚至是旅级别的部队充数。像是丹麦只派出了一个步兵师,而卢森堡更是只有一个营的兵力。
  在此刻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各国部队基本上都已经是自己顾自己了。各种为了获得活命的资源,像是为了争夺食物和燃料而拔枪对射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甚至于还有直接开着坦克装甲车去抢夺物资的事情发生。
  欧罗巴大陆上的国家从中世纪开始就是混战不断。各国之间历史仇怨完全就是一部千年古籍。虽然最近数百年的时间里因为大明的强势压制而拥有了共同的敌人开始缓和。但是其根源只不过是被压制,并不是是消除。
  像是数次遭到德俄等国威胁被瓜分领土,在大明的平衡政策下才勉强保全国家的波兰,他们会对俄国和德国没有一丝的怨恨?像是在大明的帮助下强行从瑞典手中独立的挪威,谁敢说瑞典人对他们的背叛就没有一丝的愤怒?像是这种事情在欧罗巴千年历史上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各个国家的恩怨简直就是一出无与伦比的大戏。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因为有大明这个庞然大物的阴影笼罩而被压制。现在这种让人彻底绝望崩溃的时刻,许多被压制的东西就冒出了头。等到盟军最终决心要进行突围的时候,甚至于都已经开始出现营团级规模的火并事件。
  盟军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像是走。相反的是,在明军彻底封死顿河之前他们就想走了。可是他们的规模实在是太大了。超过二百万的军队分散在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单单是将这些部队集结起来从战火纷飞的前线强行撤走都是一件让人绝望的事情。更别说还要组织他们去作战了。
  哪怕盟军已经竭尽全力,可是他们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才在明军的攻击之下勉强将部分部队给集结起来。至于其无论收拢起来的部队。盟军高级将领们只能是给他们下达一道就地坚守的命令。至于那些军队是被明军打死抓获还是自行溃散或是就此被生生饿死冻死病死,那就谁都顾不上了。
  内线的盟军被围困之后,外线的盟军也没有闲着。各国的领导人都非常清楚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被歼灭的话必然会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实力上的损失还是其次,主要是对军心士气的打击极有可能造成崩溃性的结局。
  而且,明军正在逐步推进,不断的将战线压缩。以明军强大的兵力和补给能力。一旦让他们打过了漏斗状的地形杀入中欧一带,那欧罗巴大陆上的各国都别想挡住明军潮水般的装甲洪流。
  因此,对高加索地区盟军的营救任务必须要成功才行。要不然等到几个月之后春暖花开,那明军潮水般的装甲部队和空中力量就将覆盖整个欧罗巴大地。战败之后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只是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在明军忙着加强顿河防线的这段时间之内。盟军已经乌克兰南部地区集结起来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些主要集结在顿涅斯克地区的盟军解救部队以从西欧紧急增援过来的德国军队为主,加上部分的俄国军队。至于其它国家的军队大多都是在担任着警备工作。
  德军许多部队都是直接从西欧开过来的,他们冬装和保暖措施相比于俄国这里的寒冷天气略显不足,之后又花了几天的时间补充了冬装和防冻液等物资之后才正式开始了救援行动。
  为了能够将包围圈内的盟军部队解救出来,德国人这次算是下了血本了。总计十一个装甲师,两个装甲掷弹兵师以及超过二十二个步兵师在内的庞大兵力从乌克兰南部地区向着明军的顿河防线发起攻击。与此同时,包围圈内的盟军同时开始了突围行动。
  这次的行动之中,法国人和美国远征军并不是不想出力。只是他们现在无法抽身而已。
  明军从北非登陆了伊比利亚半岛之后,原本就实力孱弱的西班牙与葡萄牙几乎就是瞬间崩溃。甚至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面就宣告投降。实际上这一点从西班牙军队围攻直布罗陀要塞长达两年之久却始终未能攻占这里就能够看的出来其战斗力的多么的垃圾。
  完全是以步兵为主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面对明军天上地下海面立体式攻击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在马德里被攻占之后没有选择流亡法国的西班牙国王就宣布投降。虽然其政府已经跑去了巴黎建立流亡政府,而且还有部分忠于政府的军队依旧在坚持作战。可是这个国家实际上已经是退出战争了。
  至于葡萄牙,不提也罢。
  海军实力超强,拥有全球投送能力的大明非常轻松的就将大批的部队和物资送上了伊比利亚半岛上去。这些战斗力强大的军队与在亚平宁半岛上的友军一同从东西两个方向对法国南部地区构成巨大的威胁。
  法国军队与美国远征军的主力部队此刻正在阿尔卑斯山脉和比利牛斯山脉上和明军殊死作战。在明军陆航轰炸机部队和战略轰炸机部队的猛烈轰炸之下,整个法国几乎都被炸成了一片废墟。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人和美国远征军已经无力再向遥远的乌克兰投送兵力。他们现在需要保卫法国。
  德国人的情况稍稍好上一些,但是也有限。明军现在轰炸的主要目标集中在法国人的身上,加上德国人自己的空军和防空部队比较强大,所以他们在明军的空袭之中损失较小。但是这也只是相对的而已。
  此时德国人的主力是在与意大利接壤的阿尔卑斯山脉附近以及山峦叠嶂的巴尔干地区和明军激战。为了阻挡明军从欧洲南部地区北上直入各国的腹心之地,德国人几乎已经拼尽了全力。
  并非是各国没有能人,看不出来战略轰炸的巨大作用。盟国之中除了美国之外在战前全都没有战略轰炸机的项目,主要原因就是实力上支撑不起来而已。
  无论是经济,科技,工业,人力以及物资支援各个方面来看,除了美国人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和大明比拼一番。等到大明开始转入战时体制之后,这种差距就变得更加让人绝望。
第471章
封锁与突围
(二)
  哪怕是强如德国,受限于国土人力和资源等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只能是在战略空军和战术空军之中选择一项来发展。战略轰炸机这种东西如果数量少了的话无法形成规模,而没有大规模的密集轰炸同样无法发挥其作用。
  德国人就算是能够造出来性能不错的战略轰炸机也无法大批量的生产装备部队。与其这样浪费资源还不如不做。而其它许多国家甚至就连单一军种都无法构建,他们仅仅是做到了有飞机而已。
  因此,当盟国看着天空之中铺天盖地般的密集战略轰炸机部队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痛苦的。这场战争眼看着就要走向失败了。如果被围困在高加索的部队无法被解救出来的话,那盟国在欧罗巴大陆上或许无法支撑到明年冬季。
  在这种情况下,由不得盟国不拼命。
  出身于普鲁士贵族家庭的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将军接受命令从巴伐利亚启程飞抵顿涅斯克接手了解围军团的指挥权。在他出发之前,德国首相找到他向他亲口承诺,只要他能够将包围圈内的军队解救出来,那他就将得到一柄陆军元帅权杖。
  然而曼施泰因的回答却是“我会尽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6/3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