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528

  父皇虽然有心放殿下一马,可是布置起来却需要些时日,母后希望妾身能想办法拖延一段时间。”
  “妾身思来想去,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殿下选妃。一来天家有喜,朝臣们即便再肆无忌惮,也绝不敢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弹劾殿下;二来也能充实东宫,替天家传续香火。”
  李承乾静静听着苏薇将话说完,自始至终都没有插嘴。
  他不知道苏薇是怎么想的,不过在他看来,李二陛下和长孙皇后分明是在借这件事考验苏薇这个太子妃的能力。
  他就不相信了,以这两位一个千古一帝,一个千古一后的本事会想不出别的解决办法,而非要一个养在深闺,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千金小姐来出谋划策。
  他们应该早就想到,如果要让苏薇来做这件事,最终就只会有这么一个结果。
  ……
  沉默片刻之后,李承乾一脸认真地看着苏薇,郑重道:“爱妃,孤的事孤有能力处理,孤只想知道你的想法,如果你不希望孤纳妃,孤就去和父皇还有母后说。”
  虽然这事是长孙皇后,甚至有可能是李二陛下的刻意安排,可是如果苏薇不同意,李承乾宁可拼着被父母埋怨一通,也要阻止这次的选妃之事。
  看着李承乾郑重其事的模样,听着他情真意切的话语,苏薇有些不好意思,两颊绯红,扭捏道:“殿下是储君,是未来的天子,身边注定会有很多女人。臣妾没有别的想法,只要殿下心里有臣妾就够了。”
  话还没有说完,衣带就已经在手里拧成了一团。
  李承乾伸手把她的小手握住,眼神前所未有的坚定:“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卿绝!”
  ……
  就在李承乾肉麻兮兮的跟苏薇表忠心的时候,长安城东门春明门附近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骚乱,一连几十辆囚车排着队的进入长安城,囚车后面还跟着数以百计的家人仆役。
  此次江南税案牵涉到的官员,官职低的李承乾已经就地处理了,这些押解进京的基本上都是州县主官级别的,这些人以李承乾的身份不好处置,只能带回长安,交三司会审。
  因为是钦案,所以车队在进了长安之后并没有拉往刑部,而是朝着大理寺的方向行去。
  ……
  ——长安东市——
  一座三层高的酒楼上,一个头发花白,身穿锦绣的老者临窗而立,端着酒杯看向不远处街道上驶过的车队和其身后跟着的围观人群,嘴角挂着一丝略带嘲讽的笑容:
  “大唐立国十余年,还是头一次发生数十位官员被同时捉拿入朝的事情,咱们这位太子殿还真是大手笔,啧啧……”
  在老者身后的雅间里还坐着几个人,听到老者的话,一个已经明显有了几分醉意的中年人笑道:“有王公居中谋划,又有我等在市面上鼓噪,他风光不了多久了。”
  被称为「王公」的老者没有接他的话,转头看向角落里那个刚刚进来不久的中年文士,说道:“没想到岑贤侄居然也会出现在这里,不知是岑家想从这件事里捞些好处,还是越王有什么想法?”
  一袭青衣的岑文本端起面前案几上的酒杯抿了一口,神情淡然地说道:“岑某只为自己而来,和其他人无干。”
  王姓老者眼中闪过一道莫名的光芒:“不知岑贤侄想要什么?”
  岑文本笑笑:“为官者自然是想往上爬了。”
  “那不知岑贤侄能为某等做些什么呢?”
  王姓老者虽然依旧在和岑文本说话,不过口气已经不再像之前那般亲近,之所以问出这个问题也只是虚应故事而已。
  岑文本放下酒杯,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语带不屑地说道:“岑某知道在座诸位都是关中巨贾,富甲一方,手下能人异士众多。只是不知哪一位能在朝廷里说得上话?还是说诸位以为凭着在市面上闹一闹就能动得了当朝太子?”
番外:苏薇
  册苏亶女为皇太子妃诏:“配德元良,必俟邦媛,作俪储贰,允归冠族,秘书丞苏亶长女,门袭轩冕,家传义方,柔顺表质,幽闲成性,训彰图史,誉流邦国,正位储闱,寔惟朝典。可皇太子妃,所司备礼册命,主者施行。”
  ——《唐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文贤皇后苏氏,大学士苏亶女,太宗贞观七年为太子妃……圣宗继位,以为皇后,统御后宫……孝宗十一年七月,薨。
  ——《唐书?苏皇后传》
  贞观三年的时候,父亲大人在京中已经安顿了下来,将我们一家人从武功老家迁到了长安。
  那是我这一辈子第一次来长安,看着长安街市上往来的番邦外族,我的眼里有着和一般小女孩一样的好奇。
  父亲大人一直自嘲官运不畅,为官十数年,一直都在颠沛流离之中。
  受了父亲的影响,长安修仁坊的学士府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临时的居所,却没想到我能在这里遇到我这一生最爱的人,在这座对于我来说有些陌生的城市里生活了一辈子。
  贞观四年正月,我来到京城已经有些日子了,也认识了一些姐妹。
  由于家世相近,我们时常会相约着一起外出踏青游玩,或是举办诗会,日子过的倒也惬意。
  在大唐,像我这般年纪的女子大多都已经许了人家,有些甚至都已经嫁做人妇了,父亲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一直都没有给我说个人家的意思。
  和我关系亲近的几个姐妹听说我还没有许人,都上赶着把自家的兄弟介绍给我。
  对于她们的好意,我一直敬谢不敏,她们嘴里说的那些「俊秀英才」的兄弟,不过是些拿不上台面登徒子,尽是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
  虽然我心中不愿,可是丝毫阻挡不了这些人到我家里提亲的热情,不过好在父亲大人好像也看不上这些人,把所有来提亲的人都挡了回去。
  这么一来二去的,我的婚事就这么耽搁了下来。
  贞观四年上元节,当时在位的太宗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要与民同乐,在京的大部分官员都要带家眷参加在禁苑举办的上元灯会。
  父亲有幸位列其中,而我也第一次走进了日后我生活了数十年的宫城。
  就是那年的上元节灯会,我认识了我后来的夫君,大唐的太子殿下,后来的皇帝。
  确切的说,当时我并没有认出他的身份,我看上的,只不过是他留下的一盏灯笼罢了。
  一直到后来随着夫君登基,搬进大明宫、搬出大明宫,这盏灯笼始终陪伴在我的身边。
  每次当我把灯笼拿出来的时候,都会被夫君调笑一番,那个时候,我总是莞尔一笑,他或许不知道,就是这个灯笼,让我对他生出了一丝别样的情感。
  岁月流逝,当我的孙女儿缠着我要看那个时常被她祖父用来调笑我的灯笼时,纸制的灯笼早已看不出原来的样貌了,只是我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和它「相遇」的情景。
  禁苑的林子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将偌大一个禁苑照耀的亮如白昼,看到姐妹们一个个出双入对的,我只好找了个理由独自离开。
  漫无目的的游荡了一番之后,一支素色的灯笼引起了我的注意。
  和周围姹紫嫣红的灯笼不一样,乍一看那支灯笼只是简简单单的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丛兰花、几只小虫,可是仔细看过之后才发现不凡。
  白色纸张上面有着淡淡的天然花纹,光是用来糊灯笼的纸张就不是凡品,灯笼上点缀的几只小虫更是用宝石镶嵌而成,这么做不仅没有让灯笼显得俗气,反而由于宝石的透光性比纸张强了不少,几束灯光从宝石孔中透出来,为灯笼平添了几分韵致。
  我注意到这个灯笼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人围着了,其中就有我后来的夫君,大唐的太子殿下。
  当我猜出谜底,他将灯笼递给我的时候,一脸痴呆的模样,和其他那些登徒子并没有区别。
  我将灯笼接过来,道了一声谢便急急忙忙的离开。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灯笼是太子殿下亲手做的,灯笼上的谜语也是太子的手笔,自幼喜好诗词的我开始对太子殿下生出了一丝兴趣。
  如果事情到此就结束的话,或许就不会有日后那么多事了。
  上元节灯会之后不久,就传出了太子殿下染病的消息。
  从父亲时不时皱起的眉头,我也能感觉到,太子的病可能给朝堂带来了不小的变数。
  不过这些显然不是我应该操心的,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自然有他的处置。
  果然过了没多久,朝局被陛下稳定了下来。
  时间慢慢过去,就在整个长安城似乎都忘记太子殿下的时候,他突然「回来」了,带着平灭突厥的不世功勋回来的。
  剿灭突厥带给太子的除了陛下的赏赐,还有民间巨大的声望。
  除此之外,太子就像久困浅滩的蛟龙,一日腾风,便直上九霄。
  一首《凉州词》,让太子在士林中名声鹊起,之后流出的几首诗,无一不是传世之作,太子的才名顿时传播开来,更是被人称颂为当代诗宗。
  文采斐然,武略超群,太子顿时成了长安城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
  就在我还没从对太子殿下的憧憬中回过神来的时候,父亲大人突然跟我说让我去参加太子妃的选拔。
  原来父亲一直不给我说亲,为的就是等着这么一天,只要我能成为太子妃,他的官位自然就能稳固下来。
  或许我应该生气,可是当时的我脑子里满是太子的身影,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只顾着高兴,哪里还有工夫去想其他。
  太子选妃,目标自然不会只有我一个。
  大小官员报上来的名单总共有数百个之多,原本的欣喜被现实击垮,我的心中只剩下了忐忑。
  好在天遂人愿,最后我被选中,成为了太子妃。
  大婚的时候,我特地让母亲把那支灯笼装进了我的嫁妆里面。
  因为那代表的是我和太子殿下的缘分,是我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地方。
  当太子用金秤杆挑起我盖头的那一刻,映入我眼帘的居然是那个在灯会上把灯笼递给我的登徒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