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528

第109章
:扬州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杨广逃到扬州,最后在这里被奸臣宇文化及弑杀,之后宇文化及北归,被李密击败,随后被窦建德斩杀。
  宇文化及是隋末唯一一股南方的势力,可是他却将战场选在了北方河南一带,这也就导致隋末大战几乎所有的战场都集中在北方。
  可以说江南一地在隋末的战乱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整体实力还是保存的比较完好的,再加上山东河北等地的流民涌入,江南诸道实力不减反增。
  等到天下被大唐君臣平定,江南,特别是扬州的经济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有唐一代,扬州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相当的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
  扬州是南北粮、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也是淮南节度使的治所,同时朝廷在这里设置了都督府,用来管理周围几道的折冲府兵,可以说扬州不仅在经济上,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加强扬州沟通天下,联系世界的作用,大唐朝廷专门在扬州设立了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
  唐代扬州和大食(唐代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天竺、昆仑、新罗、倭国、高句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
  倭国遣唐使来大唐也是先到的扬州,还有后来的鉴真和尚等人东渡倭国,最开始走的也是扬州。
  扬州的繁华一直持续到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才因为战乱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其江南第一镇的名头才渐渐被金陵和杭州取代。
  不过即便如此,扬州的繁华也不是一般的城市可以比拟的,直到清朝,还有「活在扬州,死在柳州」的说法,可见扬州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金陵城因为各大世家的聚集,已经颇为繁荣,可是和扬州比起来,却还是稍有不足。
  金陵城的繁荣,是那种高门大户的贵族气派,而扬州的繁荣则体现在市井之中,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
  和金陵城相比,扬州的码头大了好几倍,可即便是这样,还是有些周转不开。
  不同国家、不同造型的船只就好像开展览会一样陈列在港口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站在船头,一边高声呼喝,一边指挥着手下的水手抢占有利的水道,颇有几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意思。
  司舶使衙门的小吏乘着小船往来穿梭,勉力维持着港口的通畅。
  李承乾现在乘坐的这艘船上挂的是天海商号的旗子,在那些小吏眼里看来这就是些不足道的商人,自然没人在乎他们。
  随便来了个小吏领着他们的趸船让到一边,给那些外国使臣,番邦商队腾出位置,直到那些番邦船只都走的差不多了,这才轮的上他们进入港口。
  对于这些人的安排,李承乾丝毫不在意,这样正好方便自己私底下打探情况,如果真是一到扬州就被奉若上宾,走到哪都是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反而会让他的盘算落空。
  ……
  就在李承乾这边还在等着的时候,离他的趸船不远处的地方,谢青也坐在一条船里,排队等着进城。
  按道理说谢家的人想要进城,只要一句话,立马会有司舶使衙门的人为他开路,不过谢青今天坐的这条船打的可不是谢家的旗号,而是一艘花船。
  花船是什么想必不用小弟再多说,谢青坐着这么一条船来扬州,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花船之内,本该是一片莺莺燕燕、歌舞升平之像,此时却异常的冷清,谢青临窗而坐,手里端着已经空掉的酒杯,饶有兴致地看着船外的景色。
  谢青的贴身小厮谢文给他斟上一杯酒,问道:“二爷,咱们为什么来扬州啊?”
  谢青看了他一眼,笑道:“你小子不是总是吵着要来扬州见识见识,怎么真带你来了,反而问这种话?”
  谢文摸了摸头,说道:“还不是二爷您,以前说什么也不肯带我来扬州见识见识,这次为什么这么好?”
  谢青敲了一下他的头,笑骂道:“你小子胡说什么,二爷我对你还不够好?你小子成天就知道玩,也不正经学点东西,等你哪天年纪大了,二爷身边留不住你了,看你小子怎么办。”
  谢文揉了揉被谢青敲过的地方,巴结道:“哪能呢,二爷对小子这么好,小子愿意一辈子伺候二爷。”
  谢青瞥了他一眼:“算你小子还有点良心,不过留不留在我身边可不是你我说了算的。谢家的家规早有规定,家里的小厮一旦成年,就要帮着打理族里的生意,这一点就连族长也不例外。”
  “你小子今年已经十三了,再过两年,估计也要出来历练了。正好这两天大哥忙着应酬太子殿下,二爷我难得有空闲,先带你来见识见识。”
  “谢二爷为小子考虑。”谢文乖巧道。
  谢青「嗯」了一声,转过头继续看向船外。
  他和谢文说的这些自然不会是实话,他此次来扬州的目的,整个家族里,也只有他自己和谢言两个人知道。
  ……
  经过了好几天的考虑,就在昨天李承乾到达金陵的时候,谢言终于下定了决心:投靠朝廷,为谢家换取一线生机。
  既然要投靠朝廷,也不能空口白牙的说投靠就投靠,总得有些表示,这就和落草为寇是一个道理,你要是不纳一个投名状,谁能相信你是真心投靠的。
  虽然心里很舍不得,不过谢言还是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兄弟二人商量了半天,这才决定要把哪些东西献给朝廷。
  根据新的税制和田制,家里那些强取豪夺来的田地肯定是保不住了。
  除此之外,谢家在扬州还有不少的生意,这才是最让谢言心疼的。
  随着大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国家的人都漂洋过海的来和大唐做生意。
  这个时候,最先受益的自然就是他们这些家财万贯的豪门望族,东南沿海的世家当中,几乎全部都明里暗里进行着这种贸易,谢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110章
:码头
  金陵城因为有王家存在的关系,谢家占有的田产其实并不多,毕竟王家要比谢家早兴起几十年。
  这几十年的时间,足够他们把金陵周围的田产收的七七八八,等到谢家兴盛的时候,能搞到手的田产已经没有多少了。
  经过谢家十几代人的努力,谢家的田产还是不及王家的一半,既然没有田产,谢家这个庞大的家族自然要找寻另外一条出路。
  几番思索之后,谢家的祖先选择了海运贸易这条路。
  谢家最强盛的时候,在海运这方面,就连王家都要看谢家的脸色行事。
  当年天下大乱,谢家的海运生意一度停顿,这才让别人趁虚而入,分了一杯羹,可是即便如此,谢家如今已然是大唐海运界最强大的一支力量。
  谢家之所以能有如今的商业地位,当然不是没用过肮脏的手段,在谢家强盛的道路上,强买强卖,偷税漏税这些还都算是轻的,指使手下半路截杀竞争对手,为了店铺逼死人命的事他们也不是没干过,不过凭着谢家的地位,所有问题都被压了下去。
  这些事情没人查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可要是有心去查,总能查出些蛛丝马迹,更何况最让谢言两兄弟担心的还是谢家商号在这次江南抗税案里扮演的角色。
  这次江南抗税案可不止是一群泥腿子在闹,这些商人也多有参与,如今朝廷打算清算,这些问题如果不处理,其他方面做的再好也是于事无补。
  因此谢青连夜赶到了扬州,解决这边的事,为了掩人耳目,防止其他几个世家知道,这才从秦淮河上租了一条花船,佯装成寻花问柳的风流客。
  ……
  本来还兴致勃勃地看着外面船来船往,一派兴隆气象的谢青想到谢家日后的命运,想到自己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有扬帆大海的机会,情绪有些低落。
  【估计从今往后,谢家就要和海运这件事分割的干干净净了吧。】
  谢青有些意兴阑珊,他一直是家里的另类,和那些把土地看的比命还重的叔伯们不一样,谢青一直向往的是扬帆大海,沟通万国的生活。
  如果这次把手里的东西交出去,谢家想恢复到如今的局面还不知道要花多少年,至少谢青觉得在自己有生之年是看不见了。
  ……
  扬州城码头的喧闹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失落而改变,就在谢青为谢家和自己的未来担忧的时候,李承乾倒是很有兴致的看着一艘艘往来的异国船只。
  原本李承乾还以为中国的海运行业是从宋朝的时候才开始有的,没想到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如此规模,既然大唐的海运有如此的实力,自己何不借机做点什么呢?
  和其他人畏惧大海不同,穿越过来的李承乾对于海运的好处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正因为了解,才更加的迫不及待,这个时候才公元六百多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而引发大航海时代那是在几百年之后。
  现在?哥伦布的祖宗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大唐能抓住这个机会,所收获的将会比投入的多数倍,甚至于数十倍。
  李承乾这边还在暗自YY着,那边有一个小吏驾船过来通知他们已经可以进港了。
  收起不知道飘到什么地方去了的心思,李承乾吩咐手下人跟在小吏的后面慢慢的往码头靠了过去。
  跟在李承乾的趸船后面,谢青的花船也驶进了港口。
  ……
  扬州城码头的喧嚣让李承乾叹为观止,自从来到大唐,李承乾这还是第一次见识到这么多外国人。
  浓眉大眼,面相粗豪的大食人,金发碧眼,高鼻深目的欧洲人。
  欧洲在这个时候还没统一,甚至连自己的文字都还没有形成,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就是有东罗马和波斯两个国家,波斯就是上面我们说的大食,是阿拉伯国家,东罗马帝国想必不用小弟多说,初高中历史书上都有。
  小弟想要讲的是这两个国家的实力,唐朝派遣苏定方剿灭西突厥,俘虏了西突厥的可汗阿史那贺鲁,导致了西突厥的西迁。
  西迁到西亚和欧洲的突厥残部,对当时的欧洲和西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成为欧洲历史记载的第二次H祸。
  连身为唐朝手下败将,被打的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突厥残部都打不过,当时的欧洲说起来也不过就是群战五渣,唐朝的国力也可见一斑了。
  所以对于那些说什么唐太宗不伟大,康熙才是千古圣君的人,小弟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了。
  不说闭关锁国,不说愚民政策,单说打了胜仗还要割地这一件事(《尼布楚条约》),小弟就对满清所有皇帝没有任何好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