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8/528

  现实和房铎预料的一样,自他登台开始,诸子百家就像喝了兴奋剂一样,各种尖锐问题被接连提出来,各家各派的黑历史都被抖落的一干二净,尤其以儒家内部各派系之间的冲突最为激烈。
  除了已经上过场的鲁儒和新儒,剩下的儒家各个分支混战成了一团。
  谷梁春秋看不上公羊春秋。
  北方诗派瞧不起南方诗派。
  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更是从老祖宗那一辈起就互相看不顺眼。
  就连刚刚朝儒家靠拢,看似儒学,实为杂家的重民派,也因为卷进儒家内部争斗,被人把底裤给扒了下来。
  ……
  诸子百家撕逼强度之高,让围观的文武百官,王侯公卿看着一愣一愣的同时,也对当今天子的威权有了新的认识。
  “小王今日方知,天子之威竟至于斯!”人群中,刚刚回到长安的蜀王李愔心有余悸地说道。
  想当年,他和现在这位皇帝大兄的关系可不太好。
  有一次李承乾微服出游,恰好遇上李愔府上的仆从纵马伤人。
  然后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乾直接让长安令将那人发配边塞充军,同时还以长兄的身份关了李愔一个月的禁闭。
  因为那件事,李愔始终和李承乾不对付,甚至还曾经撺掇李恪去和李承乾争储君之位。
  【好在当年大兄(李恪)没有听我的意见,否则今日我兄弟二人怕是早已成了泉下野鬼,哪能像今日这般享受荣华富贵。】
  想到昨天皇帝还有说有笑地跟自己聊起当年往事,李愔突然觉得脖子后面凉嗖嗖的,心中对李承乾的畏惧更深了几分。
  没办法,皇帝积威如此,试问谁不害怕?
  人群中,陈国公侯君集心虚地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李愔当年只是对李承乾有不满,二人从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冲突。
  然而他当年可是跟李承乾斗了好几场,甚至曾经和魏王李泰联手,想要把李承乾从太子之位上拽下来!
  幸好他在最后关头站队站的漂亮,给自己找了块护身符。
  如若不然,就凭他曾经对李承乾做过的那些事,恐怕连具全尸都留不下,就连上谷侯氏,也要受他牵连。
  “吾最近确实有些放肆,日后要小心些,千万不可恶了天子,否则只怕要糟……”侯君集在心里小声告诫着自己。
  前两个月,他已经得到皇帝的承诺,今年年末封王的名单里有他一个。
  因为这事儿,侯君集隐藏了几年的小尾巴又翘了起来,颇有要重新成为当年那个陈国公的意思。
  家里人为此劝了他好几次,他都没有放在心上。
  如今看来,还是低调一点的好,低调保平安。
  ……
  不仅大唐的公卿官员被李承乾的威势吓了一跳,就是那些懵懵懂懂的外藩,此时也都是心中惴惴。
  和侯君集一起来到长安朝觐天子的濛池可汗拔和那拍了拍自己老迈的心脏,暗道侥幸。
  如果他当初没有果断跪舔,只怕今日草原就要成为人间炼狱了。
  有这样能力与威望兼备的统治者,这个世界上,将再没有任何人和国家能与大唐为敌。
  看着御座上李承乾那还算年轻的面庞,拔和那心里十分纠结:“我哥施部真的要永远成为大唐附庸,为李氏镇守西部边陲了吗?”
  在刚刚结束的那场大战中,拔和那被侯君集坑到尿血。
  连番大战下来,哥施部的勇士几乎折损了一半。
  但那并没有浇灭拔和那的野心,他依旧幻想着有一天哥施部能够重新崛起,称霸草原。
  然而,今天看到李承乾的表现,拔和那突然对哥施部的将来失去了信心。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势」,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势」!
  只要有这种「势」在,大唐就永远是天朝上国,万邦领袖!
  谁也无法改变!
第681章
: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
  激烈的辩论了三天后,太极殿之会明道和论战两个阶段,最终落了个一地鸡毛。
  诸子百家的黑历史,明明白白地摆在了天下人的面前。
  这些曾经高高在上,视普通百姓如走狗的所谓「士大夫」,终于褪去了他们那光鲜靓丽的外衣,尝到了「脚踏实地」的滋味。
  自此,思想和学术将不再是某些人的禁脔,而是天下人共有的财富。
  而这,正是李承乾想要的。
  ……
  第四天一早,也就是从太极殿之会开幕算起的第五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大唐第一届R大,在今天步入最后的尾声。
  诸子百家在经历激烈的辩论之后,终于可以暂时休息,品尝到他们期待已久的劳动果实——参政议政。
  和诸子百家不同,前两天看吵架看得兴致勃勃的王侯公卿和文武百官们,则都是一副懒洋洋的做派。
  李承乾高坐上首,面前的御书案上摆着尚书省呈报上来,可以用于太极殿之会讨论的议题。
  议题总共有十七道,不过并不需要全部讨论,之所以提出这么多,只是为了让皇帝有选择的余地。
  至于该怎么选,就很值得说道说道了。
  大唐并非后世,太极殿之会也不是真正的R大,不可能像对待R大D表那样,给予诸子百家那么大的权力。
  就算李承乾肯,文武百官那一关也过不去。
  因此,拿到太极殿之会上来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文武百官已经有了大概结论,或者那种形而上,看似重大,实则屁影响都没有的样子货。
  这些议题拿出来,就是为了让诸子百家跟在后面鼓掌叫好的。
  不过呢,这些弯弯绕,文武百官和李承乾这个皇帝明白就行了。
  对外还是要表现的重视一点,至少表面功夫得做足,得让诸子百家觉得,他们确实是在参政议政,确实在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否则,谁特么还继续跟你玩啊。
  ……
  中国文人有本事的不多,脾气大的却不少。
  一旦让他们知道自己被当权者骗了,成了权力的牵线木偶,很有可能就此搞一个大唐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跑去山里当隐士。
  这样的话,他们的名声是有了,但朝廷和李承乾这个皇帝的名声可就不那么好听了。
  因此,如何制定既能让诸子百家有成就感,又不至于影响朝廷的大政方针,成为了本次太极殿之会最大的难题。
  如果让李承乾或者其他什么人来做这件事,八成要悲剧。
  但好在现如今的尚书左仆射是杨师道。
  杨师道其人,虽然治国能力远不如前任房玄龄,但摆弄文字,偷换概念的能力,却丝毫不在后者之下,甚至犹有过之。
  经他拟定的议题,以李承乾的眼界,看了半天也没挑出任何毛病。
  【果然,专业的事,就该交给专业的人干。尼玛这杨师道如果穿越到后世,一定是标题党的大能,这特么都什么跟什么啊。】
  在心里感叹了一句,皇帝陛下在满场期待的目光中,从十几道议题里挑出三道盖上玉玺,卷好之后交给一旁侍立的黄安,吩咐道:“将此三论交予杨阁老,请阁老代朕宣告诸卿!”
  “唯!”
  黄安捧着一张托盘跪倒在地,恭恭敬敬接过李承乾手里的三道议题,然后起身缓步退下御陛,走到杨师道身边,将议题连同托盘一起交给对方。
  杨师道接过托盘,先将之交给身边的佐官,然后对着上首的李承乾躬身一拜,郑重道:“臣,尚书左仆射师道,请奉君命,宣达诏书!”
  李承乾一脸淡定地坐着,嘴唇微动,平静道:“准!”
  “谢陛下!”
  杨师道躬身再拜,转身从托盘里取出一卷诏书捧过头顶,几步来到演讲台前,面对众人说道:“圣旨既下,百官公卿听诏!”
  “臣等稽首上千万岁寿!”在场所有人,包括大殿四周的羽林卫士和站殿御史,以及观礼的后宫妃嫔、王侯公卿同时起身,郑而重之地大礼参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8/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