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7/528

  李治摇了摇头:“不才虽有些家资,但与南闾氏比起来,如萤火与皓月争辉,实不足相提并论。”
  南闾康露出一个「算你识相」的微笑,接着说道:“辽东除了我南闾氏,另一家便是安州王氏。”
  “王氏以车船为业,王氏的车马作坊,每日修葺和制造的马车数以百计,王氏船厂所造之海船,每艘可获利数十万,公子以为如何?”
  李治故作沮丧地摇摇头:“吾亦不如也。”
  南闾康哈哈大笑一阵,隔着桌子拍了拍李治的肩膀,安慰道:“公子无需泄气,如今这辽东遍地黄金,以公子慧眼,日后未必不能飞黄腾达。”
  李治不动声色地笑了笑,拱手道:“承蒙阁下吉言。不才还有一问,还望阁下不吝赐教。”
  “公子请说。”南闾康端起茶碗喝了一口。
  “敢问阁下方才所说的产业,在这盖牟城可有分号,既是先贤之行,不才想亲身见识一番。”
  南闾康想了想,好像也没有瞒着李治的必要,便说道:“我南闾家在盖牟城确实有一处作坊,与我这布庄的作坊在一处。至于王氏,在此地只有一车马行,亦在城外。”
  李治将这两个消息记在心里,又和南闾康闲聊了几句便起身告辞,带着萧慎等人出了布庄。
  走出没多远,李治脚步一顿,对护卫吩咐道:“去打探一下城中这些商号的作坊位于何处,我等出城看看。”
  护卫领命而去,大约过了一炷香时间,就带着打探到的消息走了回来。
  听完护卫的报告,李治带着众人离开东市,先回客栈找了些人手,这才出城向西北方而去。
  ……
  两个时辰后,李治一行的马队来到盖牟城外,距离黑水河干流仅有数里之遥的一处河流旁。
  登上一座低矮的山丘,一眼便能看见浩浩汤汤的黑水河在不远处奔流而过。
  山丘下的平原上,原本的荒芜已经再不复见,泥砖垒砌的房屋鳞次栉比,铺出去好大一片。
  李治坐在马上,一眼扫过去,就数出了大大小小数十家作坊。
  但他的发现还远远不止于此。
  在他的视线中,那条从山丘发源,流经作坊区,最终汇入黑水河的河流,靠近山丘的这一半还算清澈,可是流经作坊区那一段,已经污染的不成样子。
  原本一丈多宽的河面,被挤压得只剩不到一半,河面上漂浮着许多乱七八糟的杂物。
  即便不时有人驾着小船清理,依旧于事无补。
  太阳逐渐升高,被这盛夏的烈日一晒,整条河都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哪怕隔了几里地,一行人依旧忍不住胃里翻腾,作势欲呕。
  李治不是没有进过作坊,但他却从来没见过今天这样的景象。
  看着那淤塞的河面上漂着的死鱼,看着那些竖立的烟囱中升起的滚滚黑烟,李治的心里在滴血!
  ……
  和西方那些白皮蛮夷不同,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就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命题。
  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经》)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又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华夏的先哲们,无不在强调「天人合一」,呼吁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发展到当下的价值观,则认为唯有阴阳相济,五行调和,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一点不只是读书人,就连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也是认可的。
  可是自己眼前这些是什么,能算的上是「天人合一」吗?
  李治在心里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更让他觉得难以接受的是,他看到了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异族奴工,带着手铐脚镣,被人像驱赶牛羊一样驱赶着进入作坊,机械地做着给他们安排好的工作。
  在这里,他们已经不是人,甚至连奴隶都算不上,他们只是和锹镐纱锤一样的工具,一样的消耗品,用完,就可以扔了。
  【皇帝大兄跟我说,未来的天下,是商贾的天下。难道,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炎炎夏日,李治却觉得眼前发黑,从心底里生出一阵彻骨寒意,让他整个人都禁不住打了个寒颤。
  萧慎等人看着面前的一切,也都陷入沉默。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们根本不敢相信,如今颇有盛世之象的大唐,私底下竟然会有这么黑暗的一面。
  如果这些事情被捅到朝堂上,根本就不是掉几个脑袋就能应付过去的。
  恐怕就连皇帝,都要为此下罪己诏,请求上苍宽恕己过。
  想到这里,众人都将目光看向李治,等着他的决断。
  半晌,李治提着缰绳的手狠狠攥成拳,目光冰冷地看了一眼远处的作坊群,调转马头面向众人,沉声道:
  “今日所见所闻,尔等不可与任何人说,一切待回到长安,禀明天子之后再做区处。”
  “若有人敢走漏风声,本人凌迟,夷三族,尔等可听清楚了?!”
  众人闻言同时一凛,郑重拜道:“一切但凭大王吩咐!”
第654章
:最后的准备
  关中,长安。
  李承乾还不知道李治在辽东的连番遭遇。
  辰时,皇帝陛下带领一众侍从官穿过层层宫阙,登上大明宫西南角的望楼,眺望远处的太极殿。
  看着那气势磅礴、威严肃穆的殿宇,李承乾一如当年看到天下士子云集长安的李二陛下,不无得意地说道:“此间事了,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和汉宣帝时期的石渠阁之会不同,这次的太极殿之会,将云集大唐眼下几乎所有主流学派。
  这是一次思想的大碰撞,一场多元的文化盛事,而非某些人自娱自乐的独角戏。
  这件事如果做成了,等于是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至少在现阶段来说比较先进的游戏规则。
  除非李氏的统治被推翻,新的统治者再次改弦更张。
  否则神州百姓将再也不用经历那段思想僵化,任由上位者愚弄和摆布的历史,华夏民族也不会再有被列强按在地上摩擦的那一天。
  这也算是李承乾作为穿越者,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做的最大一件好事。
  【等太极殿之会结束,也是时候该考虑挑选继承人,然后禅位退政了。】
  李承乾的目光越过太极殿,越过长安城,看着远方冉冉升起的朝阳,在心里暗暗想着。
  尽管他做了十几年太子,又当了几年皇帝,天下权柄集于一身,口含天宪,言出法随。
  但是从本心来讲,李承乾自始至终都对「九武至尊」、「天下共主」的地位没有丝毫兴趣。
  之所以当这个皇帝,只是出于炎黄子孙的使命感,不想再看到这个伟大的民族像真实历史上那样陨落,被那些茹毛饮血,连礼义廉耻都不知道为何物的蛮夷欺负。
  如今,本就强盛的大唐在他的统治下成功做到了宇内无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等等,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李承乾就像一个勤勤恳恳的泥瓦匠,给种花家这座摩天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剩下的事,自然有后来人负责。
  至于他自己,也该是时候为自己活一回了……
  畅想了一番「退休」后的美好生活,李承乾收回视线,转头看向黄安问道:“百官都到了吗?”
  黄安弓着身子,低眉顺眼道:“回陛下,百官皆已入宫,正在宣政殿候旨。”
  李承乾点点头,平静道:“走吧,去见见朕的这些肱股大臣。”
  “寡人倒要看看,吵了这许久,他们到底议论出了什么道道。”
  ……
  自从召开太极殿之会的诏书颁布天下,满朝文武(主要是文官),就开始为一件事争论不休,那就是——为太极殿之会设计一套礼仪章程。
  这在李承乾看来纯属脱裤子放屁,一套礼仪而已,实在没什么了不起的。
  想当年裴寂等人绞尽脑汁,为高祖设计出了一套比前隋更尊贵、更繁琐、更华丽的礼仪,可那又怎么样?
  不过短短三十来年,就已经面目全非。
  连椅子都被堂而皇之地摆上了宣政殿,还有什么不能改的?
  说不定再过两年,连元日大朝都要换个姿势,何况区区一个太极殿之会的礼仪制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7/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