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528

  如果说洛阳有什么比不上长安的地方,那唯一一点恐怕就是洛阳没有自己的学派,底蕴没办法和长安那样的人文荟萃之地相比。
  但如今,重民派的出现,让洛阳百姓觉得自己已经补上了这最后一块短板。
  只要重民派能在太极殿之会上大放异彩,谁还敢说洛阳人是不知深浅的暴发户?
  就连天子,恐怕都得重新审视一下长安和洛阳的关系。
  ……
  怀揣着成为帝国神京的美梦,码头送行的人群在严通说完最后一句「诸公但请安心,吾等此去,定要让天下人见识我洛阳士大夫风采」的时候,将欢呼声再次推向一个高潮。
  不远处,杜构撇了撇嘴,不屑道:“不过是一群下贱商贾,沐猴而冠之辈,何谈士大夫风采?”
  话虽如此,杜构的眼中却没有丝毫轻慢,他明白,自己此番前往长安,不仅要面对儒、法、黄老,这个重民派,也将成为他的劲敌。
  荀子学派能不能走出辽东,走向天下,接下来这一战,至关重要!
第645章
:前奏(三)
  洛阳城的喧嚣还没有落下帷幕,越过洛阳继续向东,黄河入海口。
  渤海之滨,淮泗之地,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一直是鲁儒一脉的势力范围。
  曾几何时,这片广阔平原,是天下所有读书人心向往之的朝圣之地。
  世人皆称,“天下文采共一石,而山东占其八斗”,足可见这片土地文风之盛。
  可如今,随着百家复兴,儒家的势力逐渐衰退。
  尤其是身处淮泗地区的鲁儒,身为儒家原教旨主义者,更是受创颇深,许多曾经的弟子都已经改换门庭,投入到其他学派门下。
  就连身为孔子直系后裔的孔颖达,也特么搞出了个新儒学说,跑去长安跟那些「数典忘祖」的叛徒合作。
  这让剩下的鲁儒门徒顿时有种哔了狗的感觉。
  但他们却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理念,更不会轻易认输。
  所谓「原教旨主义者」,很多时候是和殉道者画上等号的。
  哪怕要为自己坚持的学说付出生命,他们也绝不会皱一下眉头。
  更何况,鲁儒现在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皇帝已经下诏要在太极殿大会天下贤达,只要能把握住这次机会,鲁儒就还有重新翻身的可能。
  ……
  曲阜县城,孔氏族地。
  孔氏如今最年长的老人,曲阜县公孔颖达的叔叔孔宁「坐」在大厅左侧,满脸严肃地向对面一个年纪和孔颖达差不多的老者问道:“天子下诏,要于长安太极殿大会诸子百家,王氏打算如何应对?”
  这里有件事需要说明一下。
  托李承乾穿越的福,后世许多便捷的坐具都提前出现在了大唐,天海商号的商品名录里,甚至连真皮沙发都有。
  这些新的坐具如今已经在全天下铺开,深受各个阶层的喜爱。
  大家纷纷摈弃以前的坐姿,换上了新式坐具,就连百官平时上朝跪坐的草席,也在年前的时候换成了更为舒适的座椅。
  可是在鲁儒们眼中,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能叫「坐」?!
  在他们看来,只有双膝跪地,脚心朝上,屁股放在脚后跟,四平八稳才能称之为「坐」,至于那些椅子板凳什么的,属于“蛮夷之举,实不足效仿。”
  如今士林中有个笑话,大概是说想要看一个文人出自哪家学派,只要给他一把椅子就够了,躺在椅子上的是黄老,蹲在椅子上的是农家,半个屁股坐的是法家,跪在椅子上的,那就一定是鲁儒……
  虽然是个笑话,但鲁儒刻板不知变通的行事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鲁儒喜欢「自虐」也就罢了,关键在于他们还总喜欢逼着其他人跟他们一样跪坐,这就有点过分了。
  ……
  王选悄悄活动了一下跪得有些酸的膝盖,在心里暗暗叫苦。
  如果不是因为他那死去的老娘出身孔氏,是对方的亲妹妹,他可不愿意来曲阜受这鸟罪。
  听到孔宁的问话,这位琅琊王氏的当代家主连忙停下小动作,挺直腰杆,用最正经的士大夫礼仪躬身一拜,正色道:“一切但凭老大人做主,小侄无不遵从。”
  说这些话的时候,王选在心里早就已经骂开了。
  ……
  琅琊王氏是西晋时期迁到的山东,其家族势力在东晋初年达到巅峰。
  王氏最出名的族人莫过于王羲之父子。
  王羲之的名头,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只要是读书人,就一定不会陌生。
  王羲之最出名的当然是他的字,再然后就是他那放荡不羁的行事风格了。
  东晋好玄谈,王氏父子更是这一道上的佼佼者,连带着他们的子孙,也染上了「好逸恶劳」的毛病。
  王选从出生起,就没为衣食的问题发过愁。
  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让他根本就不知道「奋斗」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哪怕是当年隋朝灭亡,天下大乱的时候,王选依旧宅在家里当他的咸鱼,完全没有要掺和的意思。
  等到先帝太宗文皇帝继位,因为欣赏王羲之的字,连带着对琅琊王氏也很有好感,曾经征辟王选为官,可他捏着鼻子干了两年,就辞官回家继续研究他的书法去了。
  这次皇帝召开太极殿之会,远在长安的孔颖达曾写信回来邀请他一起参加,最终被他拒绝了。
  王选并不在乎学术上的纷争。在他看来,各家的主张也就那么一回事。
  作为一个纯粹的文青,他只关心诗词文章的好坏,只在乎书法的美丑。
  至于哪家的思想更好,哪家的举措更能利国利民,对于王选来说,用一句后世的形容词可以一以概之,那就——“关我鸟事?”
  ……
  王选本以为,只要拒绝了孔颖达,这件事就和他没关系了。
  却没想到孔宁这老不死的不知道又抽的什么风,跳出来作妖。
  王选也明白,以孔宁执拗的个性,不达目的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索性把姿态放低,任由对方「胡闹」。
  大不了找几个族人扔给对方交差,反正他自己是绝对不会离开山东的。
  孔宁并没有看出王选心里那点小算盘,眼见对方执礼甚恭,说话又这么上道,顿时心中大悦,赞了一声,说道:
  “老夫已从族中选出德才兼备,有所作为,能作先王之道的君子三人,代表我鲁儒一脉前往长安参与太极殿之会。贤侄可愿助老夫一臂之力?”
  王选稍作思索,“恭敬。”道:“大人有命,小侄自然不敢推辞。只是我王氏底蕴到底不如圣人门第,不如便出两人如何?”
  孔宁想了想,太极殿之会天下学派云集,各家能分配到的名额一定不会太多,五个人应该够用了:
  “如此贤侄便尽快安排吧,让他们先来见老夫,若能通过老夫的考核,便让他们与我孔氏族人一同前往长安。”
  王选闻言暗暗松了口气,拱手再拜:“谨遵大人之命!小侄这便回府安排。”
  说完,也不管孔宁还有没有话要说,逃也似的告辞离开。
第646章
:李治的辽东之行(一)
  随着太极殿之会的日期逐渐临近,诸子百家都开始争先恐后地赶往长安。
  各地读书人人也都纷纷启程,想要亲眼见证会议的盛况。
  当然,这里面也有例外。
  比如「咸鱼」王选,又比如晋王李治。
  因为侯君集盛情相邀,李治一直在塞外待到王师平定草原,前不久才启程回转内地。
  路上他也听说了太极殿之会的事,然而他却不打算去凑这个热闹。
  他有自己的理念需要去求证,太极殿之会那种高谈阔论的场合,并不能给他提供多少帮助。
  晋王的车驾进了玉门关,没有继续往关中走,而是取道北地,直接朝辽东赶去。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