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7/528

  杜构嘴角扯了扯,他怎么能不急?
  当年他离开长安的时候,是何等的灰头土脸,关中百姓都以为他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是被皇帝发配去了辽东,京兆杜氏和莱国公府的门楣都因他而蒙尘。
  如今他在辽东闯出了一片天地,更是靠着无可挑剔的政绩升任洛州刺史,即将主宰整个洛阳城的命运。
  当年项羽曾经说过:“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今天他杜构发达了,要做的当然是尽快回到长安,狠狠打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人的脸。
  更何况,天子自古以来就是万物的主宰,世间一切事务的仲裁者。
  他学习的荀子之说,不过是刚刚从儒家和法家分裂出来的小学派,还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世人对他们的前途还抱有疑虑,在辽东的时候还好,可一进内地,就发展得十分艰难。
  如今天子召集太极殿之会,邀天下贤达共商国是,对他们来说正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
  只要在太极殿上大放异彩,获得官方认证,还怕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不哭着喊着将孩子送到门下么?
  再者说,只要不傻,基本上都能看得出来,这次的太极殿之会,一定会涉及到那些各学派共同关心,却又意见相左的问题。
  一旦涉及到意识形态的争论,没有哪个读书人敢放松,因为一旦你放松了,话语权就会被你的对手夺走。
  而一个没有话语权的学派,最后的结局只有一个——走向灭亡!
  谁敢不重视?
  因此在刚刚收到太极殿之会消息的时候,杜构就开始四处联络。
  像荀子学派这样的小门小户,想要在太极殿之会上出头,仅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要和其他学派合作。
  眼前这位老者,就是杜构挑挑拣拣一番之后选择的合作对象。
  老者姓商,名容,字纳之,号虚谷老人,出身法家。
  和如今天下风行的韩非之法不同,商容所修习的学问要更古老,也更纯粹——
  商容的祖上是帮助秦孝公振兴秦国的不世名臣商鞅,学习的是正经家传的全套《商君书》!
  ……
  春秋战国之时,法家分为三派,法、术、势各有侧重。
  「法治说」的主要观点就是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刑无等级,法无疏漏,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术治说」主要强调培养君主的政治手腕,通过打压拉拢,分化制衡的手段愚弄臣民,将朝廷掌握在皇帝手里,让所有人为皇帝服务。
  至于最后的「势治说」,主张无限拔高君主的地位,赐予君主任意生杀予夺的权力,因为过于霸道,所以只存在于理论阶段,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施行过。
  身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君主应该法、术、势兼用,后世的法家,包括刚刚在大唐复苏的新法家,都是这个论调。
  然而身为商鞅的后裔,商容却不同意这一点。
  在商容看来,自家老祖宗提出的「法治说」才是法家正道,至于「术治」「势治」什么的,不仅不能长久,反而会破坏律法根基,最终导致法治崩坏。
  在当下这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居然敢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刑无等级,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容的观点已经不能说是大胆,而是忤逆了。
  不过他的这种观点却在一定程度上,和荀子学派的某些论调不谋而合,于是杜构才派遣亲信登门拜访,邀对方来洛阳一叙。
  只是看着商容一脸面不在乎的模样,杜构心里难免有些不安,暗暗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合作对象了?
第640章
:合纵连横(三)
  太极殿之会关系到整个荀子学派的未来,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安全起见,杜构觉得自己最好还是先试一试商容的斤两。
  毕竟这次太极殿之会,主要内容肯定是诸子百家之间的辩论。
  一家学说有没有道理,能不能用,是否符合当下国情的需要。
  一切都要在辩论台上见分晓。
  如果商容能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他不介意继续和对方精诚合作。
  可如果商容连他的诘难都应付不了,那商君之法还是回老家洗洗睡吧,省的在太极殿上丢人。
  至于自己会不会输给对方,杜构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和他的门徒就以擅长辩论而闻名,荀子本人更是号称「天下第一大喷子」,墨法黄老、阴阳纵横,都被他喷了个遍。
  这世上除了他们自己,就没有哪个学派能让荀子学派这些愤青服气的。
  包括儒家内部的各个派系,在荀子传人眼中看来也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垃圾。
  杜构和他的同门之所以能在辽东过的春风得意,就是因为在辩论中击败了所有挑战者,让辽东百姓一看就觉得“握草,荀子的学问好牛逼,我一定要加入他们。”
  至于荀子的学问到底牛逼在哪里,对于那些几年前还是「蛮夷」的辽东百姓来说,实在有些超纲了。
  在辽东这几年,杜构主持或参加的辩论足有上百场,单说辩论的本事,他至今都没服过谁。
  ……
  “商公既应邀而来,想必也与本官有一样的心思,眼下离太极殿之会还有些时日,不如你我二人先论道一番如何?”
  一说起辩论,杜构就像半个月没吃肉的饿狼一样眼冒绿光,整个人都亢奋起来。
  反观商容,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做派,捋须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杜构对自己的辩论能力很有信心,商容又何尝不是如此。
  法家虽然一直以实干闻名,然而他们的嘴炮能力,在诸子百家中也绝对能排的进前三,否则凭什么说服君王,又凭什么让百姓相信你,跟着你一起变法?
  想当年商鞅学成出山,以魏国为起点,周游天下,最终出仕秦国,一路上经历的大小论战数不胜数,仅明史记载的,就有十余次。
  论起耍嘴皮子的功夫,商容也算得上是「家学渊源」。
  只是不知道他这个「家学渊源」,碰上杜构的身经百战,到底谁更技高一筹。
  “既如此,商公且随我来……”杜构拱手一礼,带着商容朝城下走去……
  ……
  杜构和商容开始「演习」的时候,其他收到消息的学派也都纷纷行动起来。
  他们从学派自身的实力出发,或单打独斗,或相互协作,或依附强者,或抱团取暖……
  为即将到来的太极殿之会做着准备。
  这些人手段齐出,各种合纵连横,让原本平静的舆论顿时变得波诡云谲。
  明明西突厥都已经被王师赶去了千里之外,可朝野间的气氛却让人感觉比外敌入侵了还要紧张……
  ……
  关中,骊山,华清宫。
  为了布置太极殿之会的场地,太极宫的拆除工作已经开始。
  来自将作监的工匠们带着扳凿斧锯上上下下忙活,搞得半个长安城都跟着一起尘土飞扬,哪怕待在大明宫最深处,也能听到叮铃哐啷的砸墙声。
  李承乾实在不堪其扰,干脆带着后宫众人跑到华清宫「避难」。
  这一天,李承乾正和后宫妃嫔一起玩他刚刚「发明」的麻将,一个内侍匆匆进来禀报道:“陛下,缇骑卫都督赵真求见!”
  李承乾还没说话,武媚娘等人就已经自觉停手,曲身一礼,在皇后苏薇的带领下告辞离开。
  片刻后,赵真在内侍的带领下走进大殿,躬身拜道:“臣缇骑卫都督真恭问陛下圣安!”
  “朕躬安。”李承乾淡定应了一声,接着问道:“赵卿今日求见有何要事?”
  “启奏陛下,臣奉命监察诸子百家,此乃近一个月来各大学派互相往来之奏报,伏请吾皇御览……”
  说着话,赵真从怀里取出一份厚厚的报告,递到李承乾面前。
  李承乾接过奏报,仔细看了起来。
  这一看,足足看了一刻多钟。
  等李承乾看完奏报,抬头正要说话,发现赵真居然还站在原地。
  皇帝陛下顿时有些尴尬,转过头对黄安斥道:“你这懒货,什么事都要朕吩咐,还不快给赵都督搬把椅子过来!”
  黄安配合着告罪一声,指挥两个小内侍给赵真搬来一把椅子。
  等赵真谢恩坐下,李承乾一脸严肃地问道:“奏报中的事情都核实清楚了吗?可还有遗漏之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7/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