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6/528

  李建成突然登门拜访,倒是让苏亶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冲远兄,依你之见,贤王今日突然造访,所为何来?”苏亶转向一边的孔颖达问道。
  孔颖达摇了摇头:“吾也不知,不如先将其请进府中再说。”
  苏亶赞同地点点头,对管家吩咐道:“大开中门,老夫要亲迎贤王殿下。”
  “诺!”管家答应一声,转身出去安排。
  ……
  邠国公府门外的大街上,仪仗队伍静静肃立,李建成独自靠在宽敞的王驾马车中闭目养神。
  「吱呀」一声,邠国公府的大门缓缓洞开,苏亶带着一家老小和孔颖达并肩而出,来到马车边拜道:“老臣苏亶(孔颖达),拜见贤王。”
  李建成走下马车,亲自上前扶起二人,微笑道:“二位明公免礼,孤王今日冒昧登门,还望邠国公莫要见怪。”
  苏亶谦虚两句,让到一边,恭敬道:“大王请入内奉茶。”
  李建成微微颔首,抬脚朝府内走去。
  苏亶将李承乾引上正厅,三人分宾主落座,闲聊了一阵,这才说起正题:“大王今日幸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
  李建成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本王今日登门,却是有一件大事要与二位明公商议。”
  “孤刚从大明宫出来,天子欲效昔年汉宣帝石渠阁故事,于太极殿大会天下贤达,共商国是,二位以为如何?”
  “嗯……”
  苏亶二人有些意外的对视一眼。
  他们虽然不知道「太极殿之会」是个什么道道,但是石渠阁之会的事情,他们都是很了解的。
  尤其是孔颖达,对于石渠阁之会的前因后果了解更深,前些年他编纂的那本《五经正义》,很多地方都借鉴了《石渠阁论》的内容。
  当年汉宣帝召开石渠阁之会,亲自下场厘定学术纠纷,虽然吃相有点难看,但效果却十分拔群。
  自石渠阁之会后,数百年间,儒家都没有再发生过大规模的学术争斗。
  如今皇帝要召开太极殿之会,其他的还不好说,至少天下舆论必将为之一清。
  那些「不合时宜」,或者说不符合皇帝心意的观点,必然会被打入另册。
  ……
  只是一瞬间的工夫,苏亶和孔颖达就已经明白,这次的会议对儒家来说既是机遇,同样也是一次挑战,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即便不能在太极殿上一鸣惊人,重回巅峰,也一定要守住现有的基本盘,不能被其他学派蚕食。
  否则,儒家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更加难过。
  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白李建成今天来拜访的用意了。
  李建成的老师是北地名儒李纲,他也算是儒家的门徒,虽然现在和苏亶二人成了不同的派系,但说到底还是「同道中人」。
  就和当年儒家各派同心协力,砍翻诸子百家一样,李建成今天过来,也是来谈合作的。
  苏亶眼珠一转,没有直接回答李建成的问题,反而问道:“大王长者,素来为陛下所敬,不知以大王之见,此事该如何是好?”
  李建成还是很有合作诚意的,听到苏亶这么问,没有隐瞒,直接说道:“观今上继位以来种种布置,可知陛下重实轻虚、重利轻义,吾辈从此着手,或可有所得。”
  ……
  苏亶二人听着李建成的分析,不由的冷汗涔涔,全天下敢说皇帝「重利轻义」的人,恐怕也就只有这位高祖长子,皇帝长伯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说的很有道理。
  自从新皇登基,无论是对高句丽三国用兵,还是灭亡倭国,击败西突厥,甚或只是建造陵邑这种「小事」,无不显露出当今天子「利字当先」的治国方略。
  就苏亶所知,皇帝甚至专门在秘书监养了一批名为「会计」的人,专门负责核算各项政策需要的投入和可能获得的收益。
  此等行径,简直开旷古之先河。
  按照儒门先贤的观点,类似这样的国家,早特么该灭亡八百回了。
  但讽刺的是,大唐不仅没有丝毫要崩溃的预兆,反而一天比一天强盛,四海安宁、百姓富足、兵甲整肃……颇有要在当下重现「三代之治」的意思。
  而「三代之治」,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完美国度的代名词。
  面对这种现实,即便苏亶再不愿意,也必须承认——现存的儒家学说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儒家想要复起,必须得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只是这条路在哪里,苏亶一时间还找不到头绪。
  看着陷入沉默的好友,一边旁观的孔颖达突然开口:“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太史公亦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此所谓「人富而仁义附焉」,大王以为如何?”
  这番话是孔颖达这些年来苦思冥想的成果,今天还是第一次对外人说。
  闻听此言,李建成和苏亶纷纷侧目,他们都没想到这位当世大儒居然能说出这种话。
  孔颖达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仁义不是凭空出现的,穷人即便有仁义之心,也没办法践行仁义之道。
  只有自己先吃饱穿暖,才有践行仁义之道的基础,而等到他富有了,更可以将仁义的道理传播给其他人。
  虽然整番话的重点依旧是在推行仁义之道,但这种义利观和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已经很不一样了。
  在传统的儒家观点中,义和利是天然对立的两个事物,重义就要轻利,重利就注定无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儒家那么抵触商贾的原因,商人追求利益的行为,在儒家看来就是重利轻义,有利无义,大逆不道。
  可是孔颖达提出的这个新论调,却将义利从原本的对立态势,转变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
  就眼下的朝野环境来说,这个观点无疑能被更多人接纳。
  更重要的是,李建成几乎可以肯定,皇帝一定会喜欢这个论调。
  【看来本王选择与苏、孔二公合作,还真是选对了。】
  李建成在心里暗暗感叹了一句,抬头和苏、孔二人对视一眼,谁都没有说话,却已经达成共识——
  接下来的太极殿之会,他们要让天下人为儒家而侧目!让诸子百家知道,这天下的老大到底是谁!
第639章
:合纵连横(二)
  洛阳,帝国的东都。
  自周平王东迁,洛阳就成了天下有数的大城,至今先后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
  大运河的竣工,更是让本就繁华的洛阳成为天下经济的枢纽,其繁华程度,丝毫不在京城长安之下。
  大唐立国以来,因为不适应关中气候,先后两代帝王都很喜欢巡幸洛阳,先帝太宗文皇帝更是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待在这里,洛阳的吸引力由此可见一斑。
  刚刚调任洛州刺史的杜构站在洛阳城头,看着这座马上就要由他管理的城池,心中满是豪情。
  杜构出身名门,他的老爹,就是世称「房谋杜断」中的「杜断」,莱成公、司空杜如晦。
  杜如晦的功绩自不必说,靠着他的名望,哪怕是在豪门遍地的长安,杜氏也曾显赫一时。
  然而随着杜如晦故去,杜氏一家老小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杜如晦的两个儿子,长子杜构,次子杜荷,没有一个继承了他的本事。
  纵然李二陛下念及旧情,让杜荷尚了城阳公主,当了皇亲国戚,但杜氏却依旧不可避免的沉沦了。
  如今官场上皆言房氏二子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至于杜氏二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提及了。
  世人都将杜构两兄弟当成「虎父犬子」的反面教材,警示自家后辈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光宗耀祖。
  刚开始杜构也以为是自己愚钝,不堪造就,这才有辱先父威名,让杜氏蒙羞。
  可是后来,当他被皇帝扔去辽东苦寒之地为官,一番磨炼下来,他才明白,并不是他有问题,只不过他前三十年的人生一直就走错了路……
  而现在,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
  杜构将视线抬高,看向西边长安的方向,对身边一个花发老者说道:“本官听闻陛下欲于长安太极殿摆酒设宴,召集天下诸子百家共商国是,未知商公可有谋划?”
  老者微微一笑,捋须道:“明府心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6/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