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4/528

  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帅师伐远,开疆拓土,执其君长问罪于前。
  然而大唐附近的敌人,都已经被先帝和当今天子三下五除二揍趴了,大唐的国土面积,比起初立国时膨胀了一倍有余。
  仅仅只是消化这些新疆土,就不知要花多少年。
  想要继续对外扩张,短期内基本看不到希望。
  杨师道想要摆脱前任房玄龄留下的阴影,做出属于自己的成绩,只能是从内政方面着手。
  封禅大典作为历代帝王最高典仪,显然是个很好的刷脸机会。
  从有明史记载以来,封禅大典总共也没举行过几次,每一次都会被青史大书特书。
  如果皇帝同意封禅,那么杨师道作为首辅大臣,也肯定会被捎带手记在史书上,留名千古。
  而这,就是他作为前人,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遗产。
  ……
  起初,杨师道觉得最近喜报连连,皇帝心情大好,趁着这个机会提出封禅,说不定皇帝一高兴就点头了。
  然而他却没想到天子居然对封禅有如此深的成见。
  要知道,对于历代帝王来说,封禅是每个人都想玩一把的壮举。
  在李承乾之前,从来都只有臣子拦着不让皇帝搞封禅。
  类似李承乾这样臣子主动请求封禅,皇帝却表示不满的情况,还是头一回出现。
  这让杨师道一时都有些不知该怎么评价才好了。
  眼看着皇帝半天也不说话,杨师道只感觉肩膀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膝盖一软,便要拜倒认错。
  不等他跪倒,御座上的李承乾抢先打破沉默,不容置疑道:“明日便是朝会,杨卿还是先行回去准备吧,至于奏疏所言之事,容后再议。”
  杨师道暗暗松了口气,皇帝只要没有当场发飙,那这事儿就还有转圜的余地。
  大不了回去将那几个联名上书的礼部郎官抽一顿,把锅扣到对方头上就是了。
  想到这里,杨师道将溜到嘴边的谢罪之词咽了回去,朝御座上的李承乾躬身一拜:“老臣告退。”
  李承乾微微颔首,对身边的黄安吩咐道:“黄安,你替朕送杨阁老出宫。”
  黄安答应一声,缓步走到杨师道面前,微笑道:“阁老请吧。”
  “谢陛下恩典。”
  杨师道再拜称谢,跟在黄安身后向外走去……
第623章
:封禅博弈(一)
  翌日早朝,李承乾将韩璞一抄录的奏疏分发下去。
  让他没想到的是,百官虽然对新政有所非议,但真正站出来反对的人却一个也没有。
  反而有不少人出面为新政背书,一副恨不得马上颁行天下的模样。
  刚开始李承乾还以为这些家伙终于被自己感化,知道为国家考虑了。
  可是当他看到那些人眼中闪烁的贪婪和欲望,才恍然大悟。
  这些家伙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改变,之所以会表态支持,只是因为他们得到的要远比失去的多罢了。
  ……
  在今天之前,各衙主官只要不犯错,不和皇帝对着干,大多数都能做到死。
  即便偶有调动,也是内部平调,很少有新鲜血液加入。
  比如刚刚卸任的房玄龄,先帝初登基时就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后来又升任左仆射,直到前不久才卸任,足足做了将近二十年宰相。
  又比如前任吏部尚书高士廉,早在高祖时期就已经任职六部,论资历比房玄龄还老。
  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任人唯亲」的做法,对于那些坐在位置上的人来说固然十分有利,可是对于那些眼巴巴等着上位的人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毕竟官场上的人,有哪个不想往上爬呢?
  按照新政的要求,虽然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过把堂上官的瘾,但至少机会比以前大了不是吗?
  至于为此付出的代价?
  拜托!现在可是大唐,人均寿命才四十岁左右,六十岁的退休年限,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个摆设。
  即便真能活到花甲之年,也到了该考虑告老还乡的时候了。
  是自己主动请辞,还是被律法条文「逼」着退休,区别其实并不大。
  于是,在经过一阵讨价还价的利益交换后,由百官公议,皇帝点头,中书令卢照辞亲自执笔的《大唐公务员退休制度》崭新出炉。
  在这道名为《百官律》的诏书中,规定了各衙门主官自元新七年起算,以五年为一任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一旦届满,便升为特进,俸禄待遇不变,同时享有参与朔望朝会,议论国政的权利。
  至于各部佐官和地方上的大小官吏,统一以六十岁为限,超过六十岁,视为自动致仕。
  原本按照李承乾的意思,是准备将某些特殊岗位的退休年限提前的。
  不过考虑到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做出这么精细的甄别,索性在吏部尚书李绩的建议下退让一步,将退休年龄统一定在了六十岁。
  ……
  等到侍中褚遂良将《百官律》三读通过,文官阵营同时精神一振。
  《请封禅书》虽然没有公开,不过私下里很多人都已经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所有人都等着看皇帝到底要怎么决断。
  按照他们的想法,皇帝有可能直接答应,也有可能佯装矜持地婉拒,等百官再三进谏才「勉为其难」的点头。
  毕竟历史已经不止一次证明过,没有哪个皇帝能够拒绝封禅的诱惑,就连先帝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最终不也走上封禅的道路了吗?
  至于今上之前明里暗里表示自己不愿封禅,大家只当他是故作姿态。
  甚至有人觉得皇帝是在说反话,用这种方式提醒大家,赶快建议皇帝封禅。
  因此对于皇帝会不会同意封禅,大家心里还是比较乐观的。
  只不过现实让他们失望了。
  《百官律》的事情刚刚告一段落,根本不容众人开口,李承乾就直接示意黄安宣布退朝。
  紧接着也不管众人是什么反应,径直带人离开,留下文武百官在宣政殿上面面相觑……
  ……
  长安城东,胜业坊。
  一座新建成不久的宅邸中,当今天下最有名的饱学之士和世家门阀几乎尽数汇聚于此。
  大堂上,为首的正是五姓七望中博陵崔氏的族长崔秉和曲阜孔家当代家主,前任国子监祭酒,曲阜县公孔颖达。
  “陛下如此作为,岂不叫天下人心寒?!”
  在座的人群中,一个面色阴鸷的老者首先开口,面色阴沉的说道,“崔公,当此之时,我等是否该做些什么了?”
  主座上的崔秉半眯着眼,两条雪白的寿眉微微颤动,似乎睡着了一般。
  作为博陵崔氏的掌舵人,崔秉在崔氏族长的位置上做了四十多年,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看上去一副老迈昏聩的模样。
  可如果你真的因此轻视他,那么你就离死不远了。
  事实上崔秉不仅不糊涂,反而极为奸猾,老狐狸这个词,完全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数十年来,无论是来自朝廷的打压,还是各大世家内部的倾轧,从来没有人在这个老家伙手里占到过便宜。
  看着崔秉那张古井无波的老脸,每一个了解他过往事迹的人都忍不住心里一寒。
  就连之前咄咄逼人的阴鸷老者,在面对崔秉的时候也成了乖宝宝,不敢出声催促。
  整个大堂一时变的格外安静。
  半晌,崔秉似乎是睡够了,活动了一下肩颈,淡淡问道:“依裴公之见,我等该如何行事?”
  “某与诸位明公商议,欲再上书天子,请求封禅。”
  “此乃吾等所拟奏疏,还请彦平(崔秉表字)公斧正。若彦平公以为可行,还望公能在此奏疏上署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4/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