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0/528

  这两个家伙是郑旦派人请来的。
  郑氏商号明面上是益州郑氏的私产,暗地里却一直和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在剑南道黜置使张原上任之后,郑氏商号就成了黜置使使府在商界的白手套,和关中的田氏一起,帮着黜置使府做些官府不方便出面的事。
  此番郑旦做的事,就是张维在背后指挥的。
  之前靠着郑氏的名头,加上玄甲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郑旦行事一直顺风顺水。
  谁料却碰上了不知内情的李治,无奈之下,只好把张维和林晟这两个「幕后黑手」供出来了。
  ……
  唐军大营,中军帅帐。
  李治坐在本属于侯君集的帅位上,看着下方二人,一脸严肃地问道:“本王听闻,郑氏所行之事,乃你二人授意?”
  面对李治,张维两人自然没有隐瞒的必要,对视一眼之后,恭敬拜道:“回大王,确是我二人授意。”
  李治冷笑一声:“尔等可知,私自贩卖军械已是死罪,将军械贩与异族,更是罪加一等!”
  在李治看来,这些家伙贩卖粮食布帛也就罢了,毕竟那是皇帝的旨意。
  即便他们卖点铁锅铁铲,李治也可以装作没看见。
  可这些家伙居然敢将唐军制式兵器卖给西突厥人,这就不能忍了。
  虽说他们卖的都是唐军淘汰下来,封存在各地官仓等待回炉的过时产品,但是再怎么说也是用来杀人的利器。
  西突厥刚刚被唐军征服,局势尚未稳定,朝堂上下都在努力收拢草原民心,争取早日将塞上之地化为华夏之土。
  这些商人竟然在这个时候将这么多兵器卖到草原上,他们想干什么?
  商本逐利,商人想要发财,这一点无可厚非,可是连这种钱都不放过,李治就有些忍不了了,之前对商人的好感瞬间消失殆尽,面色阴沉似水。
  ……
  做了几年藩王,李治身上多少有了些上位者的气度。
  一般人面对他的时候难免忐忑,张、林二人却淡定的很。
  和林晟换了个眼色,张维上前一步,躬身拜道:“下官如此行事,其实另有缘由,还请大王容下官解释。”
  李治微微蹙眉,本不愿再听张维「巧舌如簧」,不过考虑到张世和张原两叔侄的面子,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下来。
  张维躬身再拜,开始了自己的讲述……
  ……
  李治原以为张维会涕泗横流地为自己辩解,却不料对方只字不提郑旦的事,反而说起了剑南道黜置使府。
  剑南道黜置使府的情况,李治还在太原的时候就有所耳闻。
  张原其人不依靠战功,一年间连续三次晋爵,从一介白身成为大唐县公的经历,成就了大唐官场前所未有的佳话。
  更重要的是,这位黜置使无论在民间还是在朝堂上的风评都很不错。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剑南道黜置使府这些年在蜀地大兴土木,疏浚渠道、修建道路,使得百姓往来蜀地和关中比起从前便利许多,更有数以万计的穷苦人家得以靠这些工程养家糊口、生儿育女。
  从汉中到关中这一路上万家生佛,人人都称赞张原为当世李冰、国之干城。
  而对于地主商人们来说,剑南道黜置使府每年从西南诸夷向大唐内地输送的数十万奴隶,填补了东瀛奴工日渐减少的空缺,更是如再生父母一般的恩德。
  就连曾经鄙夷过张原,认为他手段太过卑劣的某些清流,也加入到为他摇旗呐喊的队列中。
  这一切都是因为剑南道黜置使府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西南夷十余国主动请求内附。
  其中某个小国的使臣甚至学起了当年入秦乞师的申包胥,在四方馆内抢地痛哭:“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
  在古典中国,无论哪个朝代,能够吸引「蛮夷」主动来投,都是不亚于开疆拓土的功绩。
  凭着这份功绩,张原在官场上的地位水涨船高。
  有传言说,等到六部九寺出缺,他就要被皇帝调回长安,成为六部九寺堂上官,登上大唐权力金字塔的顶层。
  如此看来,一切似乎都很美好。
  可是通过张维的描述,李治却见识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按照张维的说法,西南夷诸国,确实是哭着喊着,要内附中国。
  但原因,压根就不是他们国书里所说的「心慕王化」。
  只是他们被张原和张维这两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吓破了胆,为了摆脱沦为奴隶的可怕命运,才上书请求内附,让其国变为大唐疆土,让他们自身成为大唐之民。
  而剑南道黜置使府,也正是通过出售兵甲,进而挑起西南诸夷内斗,积累起庞大的财富,才能做出之后的诸般伟业。
  否则,仅凭一个要钱没钱,要兵没兵的黜置使府,凭什么整肃西南,凭什么让那些不识礼数的化外蛮夷俯首称臣?
  真以为他张原是老聃再世,仲尼复生不成?
  ……
  听完张维的描述,李治陷入长久的沉默。
  他并不是为西南诸夷默哀。
  对于李治来说,夷狄什么的,跟他有个屁关系?
  只要死的不是大唐百姓、华夏同胞,就根本不需要理会。
  再者说,张原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平定西南,实乃大功一件。
  《左传》有言:“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孔夫子也曾说过「内诸夏,而外夷狄,夷夏之防不可弃」的话。
  作为李唐皇室的一员,李治赏赐对方都来不及,又怎么会责怪呢?
  只是隐约间李治总觉得这件事好像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到底哪里不妥,他又说不出来……
第618章
:资本利弊
  沉吟半晌,李治抬头看向张维二人,面无表情道:“主簿言下之意,本王已然知晓。”
  “尔等既是受陛下之命,为朝廷效力,此事本王便不再追究,你二人且先退下吧……”
  张维没想到李治竟然这么好说话,和林晟对视一眼,朝李治躬身再拜:“下官(小人)告退。”
  ……
  等到帐内只剩下李治一人,晋王殿下抬起头,目光幽幽看向帐顶,心里念头不断转动:
  【大兄命我来塞上寻找答案,难道这就是答案……】
  【昔者管仲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襄助桓公称霸诸侯,今日张卿(张维)以商贾之道助王师平定突厥。】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莫非如今要加一句「亦在于商」不成……】
  要知道,从宗周时期开始,「重农抑商」就是历朝历代遵循不悖的基本国策。
  哪怕是商人地位最高的春秋战国时期,也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站出来,直截了当地肯定商贾的地位。
  对于商人,统治阶级秉持的原则一直是有用则用,无用则弃。
  即使大唐向来风气开放,对于各种文化、学说的接受能力很强,但如果真的要让商人堂而皇之地站在朝堂上,也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最终会是什么结果,谁也不敢保证。
  更何况从刚才开始,李治就隐约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这让他对「商人从政」这件事更多了几分狐疑。
  ……
  “大王,陈国公求见。”正在李治心里念头一个接一个冒出来的时候,被他安排在帐外守着的萧慎走进来拜道。
  李治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将乱七八糟的问题暂且扔到一边,整理了一下衣服,一边往下走一边吩咐道:“快快有请。”
  萧慎答应一声,转身出去通传。
  很快,侯君集和他的两个副将就在萧慎的带领下走进大帐:“老臣(末将)侯君集(王玄策、契苾何力)拜见大王。”
  虽说当年和侯君集相处得并不愉快,不过考虑到皇帝都已经宽恕了对方,李治也没有继续给他脸色的意思,不等对方拜倒便上前托住他的胳膊:“侯公免礼,公有大功于社稷,小王岂敢当侯公之礼。”
  侯君集本来也不怎么情愿给李治行礼,听他这么说,干脆就坡下驴,还没弯下去的腰重新直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0/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