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528

  以皇族李氏为首的关陇贵族和大部分的山东氏族都秉承着从汉朝传承至今以武立家的祖训,这些家族虽然也兼并土地,可是却从不苛待佃户,甚至会有意拉拢佃户中有能力的人成为家族的家臣和部曲。
  这些家族名下佃户的口赋,或者说人头税,原本就是由各自主家代缴,如今朝廷将人头税划入田税,对这些家族来说根本就没有影响,他们当然不会跟着瞎掺和。
  没有了这些人的支持,以齐鲁那些腐儒和江南那些南北朝时期才发展起来的跛脚世家在朝中的势力,根本就掀不起什么风浪。
  当然,这些人之所以选择妥协,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唐朝的口赋比起后世要低很多。
  和明清时期动不动将近一两银子的人头税比起来,唐朝每年每人二百钱的口赋那简直都不能算钱了,更何况唐朝不仅可以用钱来交税,还能用粮食和布帛代替。
  依照《唐律》规定,百姓如果不愿意交钱,那么很简单,你只要交二丈五的粗布就够了。
  二丈五的布是什么概念?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里有这么一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一匹合四丈,也就是说一个熟练的妇女,在原材料充足的情况下,三天就能织出二十丈布,而一个五口之家,全部用布帛缴纳口赋,也只用不到十三丈而已。
  虽然没有人会喜欢把自己的钱白白送给别人,可要是让他们为了这么一点钱得罪皇帝和太子,除非是脑子被驴踢了,否则没人会愿意这么干。
  不得不说李承乾提出这个计划的时机很巧妙,往前百年,世家实力空前强大,朝廷想要推行这个政策根本就不可能。
  往后百年,虽然世家不存在了,可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也会教他做人,就算李承乾能够推行改革,恐怕最后也是要落得和雍正皇帝一样的下场,活活累死。
  正是因为大唐初建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代,让他完成了原本要付出更大代价才能完成的变革。
第66章
:朝议结束
  就在李承乾在脑子里胡思乱想的时候,李二陛下的声音传来过来:“太子,继续说吧。”
  李承乾回过神,应了一声之后说道:“第三论,田制论。取消公廨田、职分田、赐田等等名目,将天下田亩除现有私田外一律划归官田,各官员勋臣赐田食邑等收益,由民部统一收取,再发放到各自手中。从今往后,禁制土地买卖。”
  经过了刚才税制改革的事情之后,对于李承乾新提出来的这个田制改革,大家都有些兴致缺缺。
  很多有着庞大食邑的人甚至对李承乾的这个改革大唱赞歌,因为按照李承乾的这个建议实施的话,他们坐在家里就可以等着天上掉钱,根本不用再费心劳神的安排手下去四处收取田租。
  那些暗地里兼并土地的人也不觉得李承乾的建议有什么了不起的,「禁制土地买卖」这种事历朝历代又不是第一次干了,有哪次能成功?
  左右只是消停几年,然后还不是该买的买,该卖的卖。
  没人反对,这建议自然就这么决定了下来,至于实施下去那些地方官吏有什么反应,根本就不在朝堂诸公的考虑之中。
  对于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来说,朝廷上只要决定了什么事,下面的人就只有听安排的份,要想发表意见,等你哪天爬上来再说。
  在那以前,叫你往东就要往东,叫你往西就要往西,敢不听话,那没什么好说的,该抓的抓,该杀的杀,简单粗暴。
  见百官如此配合,李二陛下的神色好了些,很快就让李承乾继续往下说。
  李承乾躬身拜道:“父皇,儿臣最后一个建议便是选官论。我朝立国以来,官员不足,以致政令不行,百姓不安。
  儿臣以为,可由国子监收纳适宜之人加以培养,考核之后按照品行能力授予官职,此时儿臣已和国子监祭酒孔大人商量过了,具体情况便由孔大人向父皇上奏。”
  李承乾说完,孔颖达站了起来,将众人昨天下午商议出来的结果向李二陛下介绍了一番。
  孔颖达交游广泛,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人缘那是没的说,他的建议,百官多少都要给点面子,再加上这个建议看上去好像是在给大家发福利,自然就更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等到所有的事情商量完,朝会还剩些时间,李二陛下从御座上站起来,看着御阶下的百官说道:“众卿身披朱紫,腰缠玉带,昂昂立于这朝堂之上,当思为百姓谋福,为社稷出力,不要整天想着自己那点私利。”
  百官齐齐叩首:“臣等死罪。”
  李二陛下挥挥手:“行了,都起来吧,朕只是给你们提个醒,免得你们走上歧途。等你们真有罪了,自有大唐律法惩治。”
  等到众人起身,李二陛下吩咐道:“太子,这段日子你多去民部走走,既然建议是你提的,你就多给他们出出主意,争取尽快将这些事做完。”
  “儿臣遵旨。”李承乾恭声应命。
  “行了,散朝吧。”李二陛下说完这句话,转身朝着殿后走去。
  “恭送吾皇陛下。”众人高呼。
  等到李二陛下走了,百官立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起来,一边说着,一边有意无意的看着李承乾。
  对于这些人的眼光,李承乾毫不在意,径自回了东宫。
  ……
  时间一转眼就到了冬天,关中已经下了一场雪,整个太极宫都笼罩在一片银白之中。
  东宫,临波亭;
  李承乾斜靠在躺椅上,怀抱着一个小手炉,看着内侍在清扫广场上的积雪,身边的桌子上摆着一局残棋,桌子对面正襟危坐着的正是李承乾从突厥带回来的赵元茂。
  本来赵元茂是准备回原州老家的,不过李承乾怎么可能放他走,几次三番上门请求,才终于让他答应留下来。
  现在的赵元茂表面上是东宫的属官,负责管理东宫的藏书馆,但是私底下他其实是李承乾的幕僚,李承乾最近做了不少事,很受李二陛下赞赏,都是和他商量之后才行动的。
  突厥已经被剿灭,设立安北都护府的人手也选的差不多了。
  大仇得报的赵元茂精神好了不少,此时一袭青衣,衬托的气度不凡、神采奕奕,就是长相磕馋了点。
  赵元茂拈起一粒棋子,往棋盘上一拍:“殿下,您又输了。”
  李承乾收回目光,看了一眼棋盘,轻笑道:“先生棋艺高绝,承乾甘拜下风。”
  赵元茂开始清理棋盘,一边将棋子一个个拿起来,一边说道:“殿下身为储君,辅佐陛下,日理万机,弈棋小道自然没有宗昌这种闲人来的熟练。”
  “先生之才,不逊苏秦、张仪,何必妄自菲薄。”李承乾说道。
  “呵呵……”赵元茂笑了两声,却没反驳。
  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有自己的傲气,在他眼里,苏秦张仪之类的称赞他还是受得起的。
  将棋子收拢妥当,赵元茂指了指棋盘:“殿下,难得闲暇,再来一局如何?”
  “先生有此雅兴,承乾自当作陪。”说完,拈起一粒棋子放到棋盘上。
  ……
  “大哥,大哥。”两人一边下棋,一边聊天,说的正开心,李治的声音突然远远地传了过来。
  入冬以后,长孙皇后的肚子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不方便,李二陛下日理万机,两人都没时间再管教李治,于是就干脆把李治送到东宫来了。
  这下子李承乾算是倒了霉,别看李治年纪不大,鬼主意是真不少,当年把李承乾折腾得身心俱疲的长乐和他一比简直就是个乖宝宝。
  或许是在李二陛下驾前憋闷的太久,到了东宫的李治算是彻底解放飞了自我,没几天的功夫,把好好一个东宫折腾的是鸡飞狗跳,宫里的那些内侍宫女看到他都绕着走。
  今天早上李治说要进宫给长孙皇后请安,李承乾还暗自庆幸了一番,谁知道还没到中午这小子就跑回来了。
  听到李治的声音,李承乾手一抖,还没来得及放下的棋子「叮」的一声落在了玉制的棋盘上。
  看着李承乾一脸苦色,赵元茂倒是很开心,笑道:“晋王和殿下倒是很亲厚啊。”
  【谁要他这种亲厚啊。】
  李承乾一脸的哭笑不得,说道:“先生就不要再打趣承乾了。这小子八成是又惹了什么祸事。这才来找孤给他撑腰的。”
  说完,站起身来,往亭外看去。
第67章
:选妃
  李治穿着一身锦缎棉服,戴着兽皮的帽子,小脸冻的通红,正迈着小碎步往临波亭这边跑来,后面跟着的几个内侍一边呼喊着让他慢点,一边小心翼翼的护持着,生怕他跌倒。
  李治一路小跑到了李承乾面前,鼻涕流到嘴边也不擦,眼睛里满是狡黠。
  看着这个样子的李治,李承乾实在没办法把他和前世史书上看过的唐高宗联系在一起。
  李承乾掏出手帕把李治的鼻涕擦干净,把手炉掖进他怀里,给他焐了焐手,这才开口问道:“雉奴,你小子是不是又闯什么祸了?丑话说在前头,你要是在父皇驾前闯了祸,连孤都帮不了你。”
  李治吸吸鼻子,调整了一下手炉的位置,满脸鄙视地看了一眼李承乾:“大哥,你以为我是李祐那个二货吗?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在父皇面前犯错。”
  “那你怎么这个时候跑回来了,你不是进宫给母后请安吗?”李承乾越发的好奇起来;
  李治诡笑了两声,说道:“嘿嘿,小弟打探到了一件和大哥有关的大事,怕大哥吃亏,这才不辞辛劳的一路跑了回来。”
  “哦?和孤有关的大事?什么事?”这下李承乾倒是有些好奇了。
  “嘿嘿……”李治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的拿眼睛瞟着李承乾。
  看到他这个样子,已经被骗去了不少好东西的李承乾怎么会不知道他的打算,只好说道:“行了,又看上孤什么东西了?直说吧。”
  李治讨好的笑笑,指着李承乾说道:“也没什么。就是大哥腰里的那块玉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