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9/528

  这个世界上,除了上帝,没有其他任何完美的人和物。所谓政F,就是一群流氓聚在一起搞出来的东西。
  是以白皮们的政F总能为了利益,做出一些不要脸到极限,让有正常是非观的人看了咋舌不已的行为。
  然而在中国,因为没有基X教的关系,所以华夏民族未能出现这种价值观,可现实却又需要一个类似的存在来帮助稳固统治。
  于是历朝历代就开始不断美化统治者和统治阶级,用统治者和统治阶级代替西方价值体系里上帝的角色。
  古人为什么喜欢说「XXX是XX星下凡」,其原因就在于此。
  而因为这种做法,使得在广大的中国百姓看来,皇帝和朝廷上的那些大员,那都是「真善美」集于一身的存在,被这样的人统治和管理,是他们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因此,中国的社会稳定性要比白皮们强很多,只要皇帝和朝廷的大员们不作死作到丧心病狂的地步,一般都不会出现问题。
  不过万物有利有弊,这种做法在给国家带来稳定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
  ……
  以现在的大唐为例。
  因为西突厥首先侵犯了大唐,所以大唐可以还手。
  哪怕事实上西突厥迄今为止一次都没能在大唐身上占到便宜,可是只要他们先动手了,大唐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反击,即便王师将所有草原人都杀光,百姓们也只会拍手叫好。
  西域诸国作为西突厥的附庸,按照大唐百姓的视角来看,那也是「死有余辜」的代表。
  但是假如西突厥和西域诸国从来没有挑衅过大唐,那么朝廷就不能对西突厥下手。
  一旦大唐首先吹响进攻的号角,就会被舆论评价为「残暴」,「不仁」。
  而一旦被贴上这两个标签,将直接威胁到大唐统治的合法性,给社会带来无穷的动乱。
  ……
  李彻虽然还年轻,但是这么多年来在宫廷和官场上的耳濡目染,让他对朝廷的运作模式有了些了解。
  也知道那些看上去冠冕堂皇,多此一举的行为,其实内里却有着不得不那么做的理由。
  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举动有多蠢。
  因为他招降西域诸国的举动,等于是在向全天下宣布,西域诸国和大唐的恩怨就此过去。
  日后大唐如果要对西域诸国下手,必须得重新找一个借口。
  而再想找到一个像这次这么好的机会,不用崔明说,李彻也知道很难。
第603章
:不仁
  想到因为自己一念之差,会给朝廷带来的诸多麻烦,李彻心里难免有些沮丧。
  不过崔明却不打算就这么结束,接着说道:“此二者虽有些麻烦,却尚在朝廷掌控之中。”
  “陛下之所以疏远大王,其实另有缘由……”
  说到这里的时候,崔明突然停下,目光直视李彻,郑重问道:“臣接下来的话有些僭越,大王确实要听?”
  李彻露出一个苦笑,涩声道:“愿闻崔卿高论。”
  崔明点了点头,严肃道:“西域战事,下官并未亲历,然下官以为,大王虽英明睿智,却终究从未曾独自领兵作战。”
  “以陛下之明,必不会将数万将士托于大王之手,不知是否如此?”
  李彻点了点头,皇帝老爹临出发前确实跟他说过「多看少做」「不要插手」一类的话。
  崔明继续追问:“大王做到了吗?”
  “呃……”李彻再次陷入沉默。
  很显然,他坚持招降西域诸国的行为,并不符合皇帝老爹战前对他的嘱咐。
  只不过皇帝老爹会仅仅因为这件事就如此恼火?
  李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这里面一定有他没有发现的隐情。
  想到这里,李彻便将自己的疑问提了出来。
  崔明微微一笑:“天子宽仁,自然不会因为此事便恼怒大王。如此作为,不过是给百官一个交代而已……”
  ——
  李彻闻言越发糊涂,想不通这件事怎么又和文武百官扯上了关系。
  崔明在一旁解释道:“大王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您是陛下与皇后娘娘所出之嫡子,又是长子,一言一行无不为诸王表率。”
  “今日大王可以一意孤行,令陈国郡公改变初衷,日后临山、濮阳诸王又该如何?”
  “长此以往,只怕朝中再无人敢与皇子共事。”
  “是故,陛下不得不疏远大王,一来警醒诸王,使其等不敢肆意妄为;二来也是在向百官表态「陛下一视同仁,纵至亲骨肉,亦绝不偏私」……”
  ……
  听完崔明一番解释,李彻连日来的诸多疑惑顿时豁然开朗,同时也在心里暗暗感慨,没想到在他看来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放到朝局中竟然有这么多说道。
  此刻,他对于皇帝老爹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一入官场深似海」突然有了更深的理解。
  沉默片刻,李彻起身来到崔明面前,郑重一拜:“若无崔卿指点,小王险些自误……请受小王一拜……”
  崔明连忙起身还礼:“大王万勿如此,下官位卑职小,不敢当大王之礼……”
  说着便上前扶起李彻。
  李彻长身而起,拉住崔明的手,郑重道:“崔卿既已看出小王的处境,不知可有解决之策,还请不吝赐教。”
  崔明想了想,道:“大王,下官以为眼下一动不如一静。陛下既已有安排,大王只需静候陛下吩咐就是,贸然行事,坏了陛下的布置,反而不美……”
  李彻考虑了一下,点头答应下来,转而说道:“小王观崔卿有王佐之才,欲拜卿为我王府长史,日夜讨教。”
  “还望崔卿不以小王卑鄙,屈尊辅佐……”
  说完便躬身再拜。
  自己和一众幕僚研究了这么多天,都没有崔明这片刻时间里分析的透彻。
  如此大才,李彻又怎么会不心动。
  至于任命对方为自己的长史,本就是他身为亲王的固有权力,不用和任何人商量。
  只要崔明同意,派人去吏部报备一声,重新选个万年令就行了。
  崔明今天本就是为此而来,当然不会拒绝,躬身还礼道:“下官愚昧,不敢当殿下大礼。蒙大王不弃,愿以卑微之身,供殿下驱策!”
  “善!”
  李彻赞了一声,对苗芳吩咐道:“苗芳,下去准备一番,本王要与崔长史把酒言欢!”
  苗芳应诺一声下去准备,李彻则拉着崔明走到一旁相对而坐,向他讨教起一些往日里困扰他的问题。
  到底是被李承乾重点关照的人。
  崔明的年纪虽不大,但见识已然不俗,加上最近几年在地方上历练,对于大唐现状的认识要比那些久在朝堂的官员更加深刻。
  寥寥数语就让李彻茅塞顿开,直呼「相见恨晚」。
  ……
  华清宫,九龙殿。
  李彻和崔明相谈甚欢的时候,皇帝陛下正一脸闲适地和晋王李治下棋。
  将一枚棋子放到棋枰上,李治有些担忧地问道:“大兄,你将崔明那家伙塞去彘儿府上,会不会做的有些过了?若日后彘儿知道了内情该如何是好?”
  当老爹的把手伸到儿子家里,怎么看都有点说不过去。
  历史上因为这种事情导致父子反目成仇的例子还少吗?
  李治真担心自己这位皇帝大兄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至于将来发生什么不忍言的事情。
  李承乾摩挲着手里的棋子,意味深长地笑道:“雉奴,你以为还需要等到日后吗?”
  “大兄何出此言……”李治心头一颤,手里的棋子险些掉在地上。
  李承乾将棋子往棋枰上一拍,肯定道:“你那侄子只是有些优柔寡断而已,又非是晋惠帝那般的夯货。只怕二人说不了几句,彘儿就能猜到崔明是朕派去的……”
  李治眉头微蹙,再也无心下棋,将棋子扔回棋盒,追问道:“既然如此,陛下为何又要如此安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9/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