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8/528

  街面上再也看不到游手好闲,四处打秋风的游侠儿。
  堆积在街角的垃圾杂物也都在一夜之间被清理一空。
  就连往日里眼高于顶的巡街小吏,现如今也有了笑脸,但凡有事求上他们,很快便能够得到解决。
  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的百姓们喜出望外,纷纷赞颂起「朝廷善政」,「陛下圣德」。
  ……
  就在一切都欣欣向荣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并不怎么开心。
  中山王李彻已经回到长安好几天了,可是皇帝老爹除了在他述职的时候跟他不咸不淡地聊了几句,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
  就连皇后组织的家宴,皇帝都没有出席。
  此番皇帝临幸华清宫,他也没能获准同行。
  李彻明白,皇帝老爹这是在生他的气。
  至于皇帝老爹生气的原因,他大约也能猜得出来,左右不过是他在西域做的那些事情罢了。
  只是他想不通的是,他做的那些事究竟错在什么地方,竟然会让皇帝老爹气成这样。
  在李彻和他的谋士看来,李彻的这些举动,兵不血刃就平定了西域三十六国,减少了许多无谓的伤亡,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大功一件。
  只可惜,皇帝显然不这么认为。
  最近几天,李彻一直留在府中思考皇帝老爹到底为什么而生气,可是几天过去了,始终没能找到头绪。
  听着王府外传来的欢呼声,李彻的心情越发郁闷了几分。
  他明白,如果他不能搞清楚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那么再过几年,他也要走上被分封的道路了。
  对于文武百官、公侯贵戚来说,能够得到一个封国,称宗做祖,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可是就李彻的身份来说,他的未来只有一种,那就是——登基为帝,主宰天下!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他就是个失败者!
  ……
  宽敞的王府书房内,李彻坐在书桌旁,面前的宣纸上写满了他认为皇帝老爹有可能生气的原因。
  然而每一个可能性下面都被他画了一个大大的叉,显然这些都不是皇帝会如此恼火的原因。
  正在他冥思苦想下一个理由的时候,从小服侍他的贴身内侍苗芳走进书房,躬身拜道:“大王,万年令求见……”
  “万年令?”李彻微微一愣。
  所谓「万年令」,其实就是万年县县令。
  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界,分为东西两部,街东归万年县管辖,街西归长安县管辖。
  简而言之,万年令,就是管理东长安城的官员,在长安这个「三品四品满地走,五品六品不如狗」的地界,属于谁都能欺负一下的那种小官。
  只不过现如今这位万年令虽然位卑职小,但是在朝堂上的名声却响亮的很。
  现在的万年令,正是当年那个婉拒了皇帝赐婚,害得新城公主大病一场的崔明崔孟辅。
  河东一案,崔明先是指点王士忠找薛仁贵向皇帝告状,之后又配合前往河东的许敬宗查案,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尤其是在许敬宗奉旨前往河东查案时,崔明的表现就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吉昌县下的不法之徒,被他带人查了个底儿掉,各种证据、证人、供词一应俱全,许敬宗要做的只是派人去接收犯人就行。
  等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崔明因为出色的表现,被皇帝特旨提拔为万年县令,调进了长安。
  ……
  这一年多来,崔明在万年令的位子上做的不错,今年吏部考核,更是做到了历任万年县令都没能做到的「四善二十七最」全优。
  可是因为当年那件事,崔明在官场上没什么人缘,人人见他都是绕着走。
  李彻身为李承乾的种,新城公主的亲侄儿,当然也不能跟对方走得太近。
  一听说是他求见,当即就让苗芳带人将他赶出去。
  苗芳领命而去,不过很快又走了回来,躬身拜道:“大王,崔明府说他此番乃是为大王解惑而来,大王若想要知道陛下为何不喜,还是见他一面为妙。”
  “嗯……”
  李彻眉头微微皱起,权衡了一番之后说道:“将人请进来吧……”
  苗芳应诺一声,再次转身离开,没过一会儿,就带着崔明走了进来。
  “下官万年县令崔明,参见中山王殿下。”崔明来到李彻面前,躬身一拜道。
  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神色如常,不卑不亢的崔明,李彻眼前一亮,在心里暗赞了一声。
  可是想到对方甩了自己姑姑,便又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连个座位也不给人家安排,淡淡问道:“崔卿免礼,小王听闻崔卿今日乃是为小王解惑而来,不知崔卿有何高见?小王愿洗耳恭听。”
  崔明不以为忤,躬身再拜,问道:“下官斗胆,敢问大王以为,陛下为何气恼大王?”
  李彻无奈苦笑:“还能为何?左右不过是西域诸国的事情罢了……”
第602章
:不开第一枪
  崔明点了点头:“下官斗胆再问大王,为何要那般作为?”
  “自然是为了减少王师将士无辜死伤……”说着,李彻就将自己的想法和崔明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等到李彻说完,崔明摇了摇头:“大王心性仁善,下官感佩之至,然臣不得不说,殿下此举大谬矣!”
  李彻眉梢一挑,好奇道:“本王错在何处?还望崔卿不吝赐教。”
  崔明袖手站在原地,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并没有要说话的意思。
  李彻先是有些疑惑,紧接着立刻反应过来,对一旁的苗芳怒斥道:“苗芳你个懒货,崔卿站了这许久,你也不知搬张座椅过来,真是混账!”
  说着,还一脸「愧疚」地向崔明道了个歉。
  崔明知道李彻是在演戏,不过却没有明说,等苗芳搬来座椅,便老实不客气地坐了上去,施施然道:“下官以为,大王此番所作所为,其错有三……”
  李彻眼角一跳,拱了拱手,沉声道:“还请崔卿为小王试言之……”
  崔明微微颔首:“大王,此番大战,乃我大唐与西突厥之争。”
  “西域诸国,不过被西突厥裹挟而已,看似兵强马壮,实则一盘散沙,以王师之力,可尽破之,大王以为然否?”
  李彻赞同地点了点头,虽然他主张和平解决西域诸国的问题,但也只是因为不想唐军死伤过多而已。
  以侯君集的能力,以唐军的战斗力,想要一路推平西域诸国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剿灭其中一半应该没什么问题,只是花费的时间要比现在多很多。
  ……
  见李彻肯定了自己的说法,崔明接着说道:“然若错失此番机会,日后我大唐兵发西域,彼辈必然紧密联合,以抗王师。”
  “彼时,王师将士的死伤,将远远多过今日。”
  “大王固然是一番美意,不忍见将士无辜身死,其实反而害了他们……”
  崔明的话让李彻陷入了一阵沉默,可是少年人的倔强又让他不愿意就这么承认自己失策,梗着脖子强行挽尊:“此番我大唐多面作战,王师之力分散不均,难免顾此失彼。”
  “然今西突厥已俯首称臣,日后王师大军西进,必定摧枯拉朽,势不可挡!”
  李彻这么说,其实已经有点无理取闹的意思了,不过崔明却并没有计较这些,反而顺着他的话说道:“此正是下官所言大王的第二个错处。”
  “此番西突厥来犯,陛下不忍百姓遭难,故遣王师以击之,此天理之正道,万古之常法也。”
  “西域诸国附逆为恶,我大唐遣天兵以击之,亦在情理之中。”
  “然今西突厥已降,日后王师若要出塞,以何理由?”
  ……
  在中国,从尚未有明史记载的三皇五帝时期开始,就有了一种认知,老子在《道德经》中将之总结为“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用一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俺们爱好和平,绝对不开第一枪」,至于你开了第一枪之后,我的报复有多残酷,那就是少儿不宜的话题了。
  翻阅中国的史书,你就会发现,但凡写到战争的时候,总会先找出一大堆理由,例如「XXX怙恶不悛」、「XXX多行不义」、「XXX获罪于天,无可祷也」之类的描述,用来证明己方动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和中国的国家属性有着解不开的关系。
  白皮们因为信仰基X教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有着一个认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8/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