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4/528

  ……
  稍作沉吟,皇帝陛下看向几人问道:“诸公以为侍中所言如何?”
  几人对视一眼,同声拜道:“臣等以为玄奘法师确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是法师恐不会答应此事……”
  如果是其他人,朝廷还可以赶鸭子上架,逼着对方接受任命,可是对待玄奘法师这样名满天下的人物,有些事就不能做的太过了。
  李承乾点了点头:“既然诸公皆以为可,此事便就此定下。至于玄奘法师那边,朕来想办法。”
  “唯,臣等谨遵陛下旨意。”几人躬身再拜道。
  李承乾眼珠一转,接着问道:“使臣人选已定,其余人等,诸公可有人选举荐?”
  只要把正使定下来,其他的自然好办。
  几人一番商议之后,很快就确定了几十个可以跟随玄奘法师出使罗马的人选。
  李承乾让黄安将几人提到的人选全都记下,稍后交给鸿胪寺去安排,又和众人商议了一会儿朝政,这才让黄安将几人礼送出宫。
  ……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李承乾的御辇就出了大明宫,带着后宫众人浩浩荡荡前往大觉寺上香祈福。
  敷衍着给释迦牟尼老爷上过香,李承乾在大觉寺后院的净室中见到了早已奉诏而来的玄奘法师。
  没有太多寒暄,李承乾直接向玄奘法师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希望对方能够接下任务,作为正使,带领大唐使团回访罗马。
  原本按照李承乾和李建成等人的设想,玄奘法师会找出各种理由推脱,就好像他前些年推辞李二陛下那样。
  为此李承乾昨天一下午都在和秘书郎们商议,找出对方有可能拒绝的一切理由,制定劝说的方案。
  只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李承乾提出请求之后,玄奘法师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
  这让跟随李承乾一同前来的房玄龄等人都有些意外,暗自揣测莫非当今天子真有什么特异之处?
  否则为什么先帝几次三番尝试都没能做成的事,皇帝陛下随便一句话就成了?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玄奘法师之所以答应的这么干脆,其实也是有私心的。
  ……
  这一世,因为李承乾推行的佛门改革计划,导致玄奘法师并没有在那烂陀寺待够五年时间,这在他心里一直是个过不去的坎儿。
  自从回到大唐,确认佛门安然无恙之后,玄奘法师就有心重走一次取经路,再去天竺一次。
  只可惜先帝在位之时,表面看上去对他尊重有加,实际上各种明里暗里的限制从来就没有停过。
  毕竟无论什么时代,民间出现像玄奘法师这样拥有无穷号召力的人,都没办法让统治者安心。
  派人监视起来,掌控住对方的一举一动,自然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
  等到先帝驾崩,新君登基,虽然取消了对他的监视,但是诸子百家的复兴和道教的强势崛起,给佛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这个时候,将弘扬佛法视作生命的玄奘法师又怎么可能放心离去。
  直到最近一切都安稳下来,玄奘法师才又有了西行求法的念头。
  而皇帝的这道任命,在他看来正好能助他一臂之力——以国家的名义行事,怎么着也会比他一个和尚孤身上路要来得方便许多。
  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和来到长安的罗马使团也做过交流。
  通过使团众人之口,玄奘法师了解了一些罗马国内的情况。
  如今的东罗马,正处在他最强盛的一段时期,基X教、北欧原始教派、佛教、东正派、乃至于伊斯兰教混杂。
  各个教派互相争斗,互相借鉴,发展得极为兴盛,佛教在这片土地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和天竺本源佛教截然不同的理论。
  只可惜这次来到大唐的罗马使团成员信奉的大多都是基X教,对于佛教的理论,他们只能说出一个大概,再深入一点的他们就不怎么清楚了。
  身为佛法的真爱粉,面对这种情况,玄奘直如百爪挠心一般难受,恨不能马上去到罗马,实地考察一番罗马当地的佛教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李承乾让他带队出使罗马,在他看来就像是瞌睡了有人送上枕头一样,哪有不马上答应的道理。
  ……
  另一边,李承乾虽然不知道玄奘法师为什么突然对出使罗马这么上心,不过只要对方肯答应,那就是一件好事。
  皇帝陛下当即下令组建回访罗马的使团。
  这一次使团的阵容极其豪华,不仅正使是名满天下的高僧大贤,使团的成员也都是从各个衙门抽调出来的精英人才,李承乾这是准备一次就把罗马的底蕴都给挖空了。
  然而普布利乌斯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些,当他看到大唐朝廷竟然如此重视这次回访的时候,感动的热泪盈眶,恨不能直接抱着李承乾的大腿哭一鼻子。
  只是不知道他将来某一天得知真相之后,会不会气的直接上吊自杀?
第583章
:暗流
  元新六年秋九月丁酉(初四)。
  紧锣密鼓地筹备了一番之后,大唐回访罗马的使团终于要在这一天启程。
  一大早,得到消息的长安百姓十数万人聚集在渭河码头,为他们心目中的圣僧送行。
  李承乾也带着文武百官出了长安,亲自礼送使团众人登上楼船。
  这艘楼船会沿水路一直走到华亭,在那里换乘更坚固的海船出海,趁着冬天海洋平静的机会前往印度半岛,先去拜访天竺,然后再从天竺去往罗马。
  看着渐行渐远的船队,皇帝陛下在心里暗暗笑道:“呵呵,三哥们,白皮们,你们的好日子,从今天开始,结束了!”
  ……
  元新六年秋九月庚子(初七)。
  使团离去的议论还没有平息,又一个消息引爆了长安的舆论圈,八卦党们为之欢欣鼓舞,四处奔走——北地和陇右的有功将士们回京了!
  大军因为脚程的关系,还要几天才能回到关中,这一次回来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功勋卓著的代表而已。
  八卦党们兴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王师在战场上取得的辉煌胜利,而是皇帝陛下几个月前做出的那个要为有功将士赐婚的承诺,马上就要到兑现的时候了!
  所有身怀八卦之心的人都在呼朋唤友,想要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
  日上中天,数百名全副武装的唐军将士,在安陆王李承道和晋王李治的率领下跨过渭桥,雄赳赳气昂昂地自明德门走进长安城。
  顿时,整个长安城都陷入了轰动,围拢在朱雀大街两侧的百姓们纷纷涌上前,想要近距离看看这些沙场健儿的模样。
  穿着绣有各家勋贵标志衣服的下人们挤出人群,鹰隼般的目光在入城的数百名将校脸上来回打量,想要找出一个合适的人选回报给家里等消息的主人,换取不菲的赏赐。
  临街的一座茶楼上,应国公武士彟的遗孀杨氏临轩而立,看着从楼下走过的骑兵队伍,一对桃花眼异彩连连,嘴角满是欣喜的笑容,连连赞叹:“果然是好佳婿……”
  在她身后,今年刚刚十七岁的武家三小姐武媛一脸害羞地拉了拉母亲的衣袖,红着脸「埋怨」道:“娘亲,大庭广众之下,怎的说这些糊涂话……”
  杨氏回头看了一眼小女儿,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说道:“你这妮子,怎的如此害羞……你这样,如何才能帮上你阿姐的忙?”
  ……
  对于三个女儿的婚事,杨氏看得极重。
  不过这种重视却并非是为了她们的个人幸福,而是为了给自己和武氏争取更高的权位。
  她的三个女儿,老大武顺下嫁给了应山县公贺兰师仁的长子贺兰安石,拐弯抹角的和侯君集扯上了一点姻亲关系(贺兰安石的弟弟贺兰楚石娶了侯君集的女儿)。
  因为陈国公府的关系,武士彟离世之后,应国公府的日子虽然一天不如一天,但至少没有被人从勋贵圈子里除名。
  之后,二女儿撞了大运,被文德皇后看中,指给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当今圣上。
  虽说因为文德皇后故意散布出去的那个消息,二女儿在坊间的名声不算太好,但应国公府却借着这件事咸鱼大翻身,从一介普通的勋贵,升级成了外戚,地位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语。
  最近几年,小女儿也到了该婚配的年纪。
  杨氏一直在给她物色合适的婚配对象,以便能够帮到宫里的武媚娘,替皇四子李显争一争那个位子。
  原本杨氏是打算找一个李氏宗亲,或者某个实力比较深厚的勋贵联姻,只不过这么做吃相太过难看,说不定会引起皇帝的忌惮,因此被武媚娘否决了。
  恰好这一次皇帝下令要给有功将士赐婚,这让杨氏又看到了机会。
  只要能够慧眼识珠,挑中一个潜力股,以应国公府的资源加以培养,将来未必不能成为一方镇守,统领一军。
  到时候,就可以反哺武氏,成为李显争夺那个位子的一大助力。
  于是,在和武顺、武媚娘商议了一番之后,杨氏便带着武媛来了这里,想要靠自己这双阅人无数的眼睛,从这些有功将士里给小女儿选一个「合适」的女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4/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