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3/528

  尚书右仆射杨师道出列拜道:“启奏陛下,我大唐巍巍上国,陛下受命于天,统御天下万民,自当有海纳百川之胸怀。”
  “彼方罗马国主既已遣使称臣,臣等以为,当欣然受之……”
  自从杨师道即将升官的消息放出去之后,这段时间以来,房玄龄已经很少在朝堂上公开表态了,朝局的重心也开始跟着向这位尚书右仆射转移。
  他出面说话,无疑代表了官僚集团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
  作为一个明君,「虚心纳谏」的形象该表现还是要表现一下的,再加上罗马天高皇帝远,两国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碰上。
  李承乾也没有再说什么,很干脆地同意了杨师道的建议,命令中书省草拟回复罗马的诏书。
  ……
  所谓「做戏做全套」,眼见大唐君臣同意了「两国修好」的提议,普布利乌斯连忙又是一礼:“外臣替鄙国上下谢皇帝陛下隆恩,愿陛下千秋长寿,万岁金安!”
  “贵使无需多礼。”李承乾客气了一句,接着道,“贵使远道而来,一路舟车劳顿,想必十分辛苦。”
  “朕今夜于麟德殿设下佳宴,为贵使接风洗尘,贵使届时不妨带使团诸君一同出席,也好让朕与诸卿略尽地主之谊……”
  “谢陛下!”普布利乌斯闻言躬身再拜,状极恭敬……
第581章
:师夷长技
  是夜,李承乾在麟德殿摆下国宴,大唐君臣和来访的罗马使团喝了个不亦乐乎。
  好在第二天没有朝会,这才没有耽误正事,否则就凭「滥饮」这一条,御史台劝谏的奏疏就能堆满整个秘书监。
  要说最近这几年,御史台可真是混出头了。
  高祖和先帝时期,御史台不过是皇帝用来装点门面的清水衙门,实际权力只能用来吓唬吓唬那些在地方上胡作非为的县令和刺史。
  然而自从李承乾登基之后,有了皇帝老子的鼎立支持,又有了「风闻奏事」的特权加持,御史台的权力急剧膨胀。
  短短几年时间,大唐的御史台就显出几分后世明清都察院那种参文参武、百无禁忌的「流氓」风范。
  就连始作俑者的李承乾,也悲剧地成为了受害者,每天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
  但凡他有什么做得不到的地方,马上就会引来「围攻」,各种打着「劝谏」名头的奏疏会如雪花一般飘进大明宫,以至于连负责匡正皇帝言行的侍中马周一时间都没了用武之地。
  ……
  百官本以为皇帝会因此大发雷霆,收回御史风闻奏事的权力。
  只可惜皇帝的脑洞,他们永远也猜不到。
  李承乾不仅没有收回权力,反而对这种「谏议」的行为大加赞赏,各种物质上的赏赐也从不吝惜。
  御史大夫王赟,最初不过是个小小的县伯,可是这几年下来,靠着查处贪官和给皇帝穿小鞋,一路坐到了郡公的位置上。
  以王赟现在的身体状况,告老还乡前拿一个国公之位问题不大。
  这让百官在震惊的同时,也都小心谨慎起来,生怕自己行差踏错,落在对方手里,成了他踏上国公之位的垫脚石。
  而这,正是李承乾希望看到的。
  至于他受的那些委屈,实在没办法,也只能把自己当成死猪,把御史们看成开水了……
  ……
  日上三竿,皇帝陛下幽幽醒转,惬意地伸了个懒腰,对门外喊道:“黄安……”
  平日里在后宫横着走的内侍监大人一脸谄媚地小跑上前,恭声道:“陛下有何吩咐?”
  李承乾掀开被子,翻身而起,一边在宫女的侍候下穿衣服,一边对黄安吩咐道:“你出宫一趟,替朕将司徒、太尉与几位阁老找来,朕有事要与他们商议。”
  黄安应诺一声,转身向外走去。
  ……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李承乾刚刚吃完早饭,正绕着紫宸殿后的小花园散步消食,黄安小跑着来到他面前,躬身拜道:“陛下,诸公皆已在殿内候旨。”
  “知道了……”李承乾淡淡应了一声,带着一众随从往回走。
  皇帝陛下的身影刚刚出现在后殿门口,殿内站着的几人便都躬身为礼:“臣等参见陛下!”
  李承乾连忙让众人免礼,又让羽林卫给他们都搬来座椅,这才朝着御座走去。
  等到李承乾落座,暂时还是首辅大臣的房玄龄才开口问道:“未知陛下今日召见臣等所为何事?”
  李承乾端起面前的茶杯漱了漱口,淡淡道:“昨日朝会,朕已准了罗马人称臣的请求。”
  “今日召见诸公,就是想问问诸公,回访罗马之事,诸公以为该如何是好?”
  几人闻言有些莫名其妙地互相看了几眼。
  ……
  按照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传统,属国若是第一次来朝,大唐是要派出使团回访的。
  只不过这种小事以前一直是由鸿胪寺自己负责,事后跟尚书省说一声就行,怎么皇帝今天突然想起来过问了?
  愣了几息之后,李建成出列拜道:“臣等愚昧,不明圣意,还请陛下明示一二。”
  李承乾手指在御座的扶手上敲了敲,平静道:“朕意,此番选派些精明强干、博闻强识之人随罗马使团归国,为我大唐查勘沿途地形,测绘舆图,以备日后进军西域之用,不知诸公可有人选举荐?”
  虽然话是这么说,可这不过只是李承乾计划的一部分而已,真正让李承乾对罗马上心的,还是罗马人掌握的各种机械和数学理论。
  尽管现在的大唐在很多地方都领先世界,但是在数学和机械学方面,不得不承认,罗马人走在了大唐前面。
  ……
  作为一切科学之母,数学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个领域,李承乾绝对不允许有任何国家走在大唐前面。
  至于机械学,那是工业的基础,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更不能让将来的敌人领先自己。
  因此,李承乾准备趁着这个机会,派出一些有潜力的人去罗马看看,学习罗马人先进的数学和机械理论,以它山之石攻己之玉,帮助大唐的数学研究和机械制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只是这些事情跟李建成等人是解释不通的,索性他也就没说,只找了个众人可以接受的理由。
  ……
  听说是为了将来进攻西域做准备,李建成等人顿时来了兴致,纷纷在心里寻找合适的人选。
  皇帝的要求乍看不高,可是真要是细究起来,却也没那么好找。
  毕竟这一次主要的任务还是回访罗马,至于测绘地图什么的,不过是顺带的事情而已。
  如果真将工部或者军队里那些负责测绘的小吏派出去,别指望他们能在罗马君臣面前展示大唐风度,能不给皇帝丢面子就不错了。
  反之,那些能够给大唐挣足面子的人,又大多没办法完成皇帝交代的测绘任务。
  几人冥思苦想了半天,马周忽然神色一动,起身拜道:“陛下,臣想到一人,或可担此重任,只是……”
  马周的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下,欲言又止起来。
  李承乾有些好奇马周心里的人选,连忙问道:“侍中有话不妨直说。”
  马周抿了抿嘴角,再拜道:“陛下,臣以为玄奘法师或可肩负此任,只是法师自归国以来始终于译经院中清修,想要请他出山,怕是有些困难……”
第582章
:取经
  【唐三藏……】
  李承乾斜倚在御座的扶手上,微微有些失神,心里念头转个不停。
  不得不承认,马周推荐的这个人选确实很不错。
  玄奘法师学识渊博,不仅仅精通佛门各派,就是道教、儒门,乃至于刚刚复苏其他学派学说,也都有所涉猎,真可以称得上是博览古今,学贯中外。
  加上他个人形象也十分出众,除了那颗毛茸茸的光头让李承乾看了有些不爽,其他无论身材还是长相,都够的上「帅哥」的标准。
  更难得的是他本就有「出国访谈」的经历,在印度乃至整个中亚都有着极高的声望,对当地的局势和地形也有着深入了解。
  由他带队出使罗马,确实很合适。
  只是就像马周之前说的那样,玄奘法师自从回国之后,一直都缩在译经院里翻译那些他从印度带回来的经书。
  李二陛下当年几次三番想要让他出仕为官,都被他用各种理由推脱掉了,此番他会接受这个任命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3/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