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528

  李二陛下「嗯」了一声,问道:“「一条鞭法」朕是知道了,那这「两税法」又是个什么东西?”
  李承乾在心里考虑了一下措辞,回答道:“儿臣建议将今后收取的税赋一分为二,其一为「朝税」,上缴民部,由朝廷统一调配。
  其二为「地税」,供各地方衙门运营之用,其官衙修缮、道路整饬、官吏俸禄皆从此出。”
  李二陛下目光一闪,皱眉道:“太子是打算取消公廨田吗?”
  李承乾躬身一拜:“父皇圣明,儿臣正有此意。”
  李二陛下的眉头皱得更深:“此举会不会有些太过麻烦?”
  ……
  如果是一个不了解唐朝历史的人看到这里肯定会很疑惑,李承乾明明在说税制,李二陛下为什么会突然提起「公廨田」?这公廨田又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公廨田就是地方官府的小金库。
  在唐朝,一般情况下朝廷不会给予地方官府任何财政支持,地方官府不管要做什么都需要自己拿钱。
  这个钱从哪里来呢?
  就是来自公廨田。
  依照唐律,朝廷会根据各级官府管理地域的大小,衙门属官的多寡分给从一顷到四十顷不等的公廨田。
  公廨田的收益和朝廷没有丝毫关系,全归地方官府自行管理。
  唐朝中后期之所以会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和各地官府财政独立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像后世一样地方经济建设依赖中央财政拨款来维持,就是给那些节度使几个胆子,他们也绝对不敢造反。
  就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李承乾才一定要取消“公廨田。”
  见李二陛下似乎有些不愿意,李承乾连忙解释:“父皇,我大唐的公廨田制度继承自前朝,当年前隋文皇帝之所以设置公廨田,其本意是为了让各地方官府能够自给自足,从而替朝廷节省人力,同时也为百姓减轻负担。”
  “可是据儿臣观察,公廨田制度发展至今,早已与当初的设想背道而驰。”
  “且不说有些地方官吏借着各种名目对租种公廨田的百姓横征暴敛,就是公廨田本身,也大有文章可做……”
第63章
:君前奏对(二)
  李二陛下被李承乾的话勾起了兴趣,好奇道:“你说说都有什么文章可做?”
  李承乾点头应诺,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其一,朝廷虽然要求地方官府每年都要上报公廨田的数目和耕作情况,可是审核力度却不大。
  因此有的地方官府便会胡编乱造来糊弄朝廷,实际上却将公廨田卖给那些地主豪强甚至于私吞,然后再借着朝廷的名义强征官田和百姓私田为公廨田。”
  “长此以往,朝廷和百姓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那些地主豪强则可以借机坐大。”
  “即便朝廷某一天想起来严查公廨田,这些人也有的是办法对付。”
  李承乾并没有把话说的太明白,不过李二陛下却也能想到,无非就是些虚与委蛇、李代桃僵的手段而已。
  想到这些,李二陛下就气不打一处来,神色也变得有几分严肃。
  李承乾却不管这些,继续说道:“其次,各地官府的主官利用分配公廨田收入的权利,大肆排除异己,培植亲信,以至于地方官吏只知有上官,而不知有朝廷……”
  “岂有此理!”不等李承乾说完,李二陛下一巴掌狠狠拍在了御案上,殿内侍候的一众内侍宫女吓得连忙跪倒磕头不已。
  “父皇息怒。”
  李承乾也跟着跪了下去,只是神色却平静的很,他早就知道皇帝老子会是这种反应。
  对于统治者而言,权力就是他们的禁脔,别说只是些臣子,就是天王老子来了,想要拿走自己手里的权力,那也要先打过一场再说。
  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一句至理名言: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任何敢于触犯这一底线的人,下场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啦死啦滴。
  ……
  缓了片刻之后,李二陛下怒火稍退,看着殿内殿外跪了一地的「盛况」,吩咐道:“都起来吧。”
  等到众人起身,李二陛下看向李承乾,点头赞许:“朕以为太子这个建议十分不错,回去好好润色一番,明日朝会交百官公卿共议。”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子与士大夫(列侯公卿)共治天下。
  因此即使李二陛下再喜欢李承乾的计划,也必须要走个过场,否则就是吃相太难看,会被人喷的。
  “儿臣谨遵父皇之命!”
  李承乾答应一声,接着说道:“父皇,前两日儿臣碰见房大人,听说今年民部正在清丈天下土地。儿臣建议借此机会改革田制,不仅要取消公廨田,其余那些所谓「职分」、「赐田」、「勋田」等等也一并取消,统一划拨到官田之中,再由朝廷按制分配。从今往后,天下只分官田、私田。”
  过了这么一会儿,李二陛下已经从刚才怒火中烧的情绪里缓了过来,听到李承乾的话,不由皱了皱眉:“此举动静有些太大了吧?朝廷只怕一时间找不出这么多人手。”
  说这话倒不是李二陛下看不出李承乾建议的好处,只是如今整个大唐的读书人就那么多,连现有的坑都占不满。
  如果按照李承乾的建议去改革,那么肯定又要挖不少的坑,这些坑拿什么人去填也是个大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种现实的问题面前,圣明如李二陛下,也只有低头认怂的份。
  见皇帝老子愁眉不展,李承乾善解人意的说道:“父皇,儿臣有一个法子,能在数年内解决朝廷官员不足的问题,更能在日后源源不断为朝廷提供官员。”
  李二陛下有些意外地看着李承乾:“你又想到什么鬼主意了?”
  李承乾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不知父皇还记不记得前两年孙道长开设的那个医学院?”
  “这朕倒是记得,不过这两年好像都没什么动静。”李二陛下不知道李承乾为什么突然说起医学院的事。
  “孙道长这两年一直潜心于医学院的事,如今已培养出良医数百人,足够关中使用了。”
  李承乾的语气有些兴奋,身为穿越者的他当然明白,数量足够的合格医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多大的帮助。
  李二陛下也高兴不已:“此话当真?如此真是一大幸事。不过这和招贤纳士有什么关系?”
  长久以来的固有观念让李二陛下以为李承乾所谓的「法子」是什么招贤纳士的新手段,他可想不到后世有位名叫朱重八的皇帝创造性的开辟了自己培养官员的路子。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后手,朱重八才能一边杀的人头滚滚,一边还能维持各级官府的正常运作。
  见皇帝老子还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李承乾只好直截了当的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既然医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数量的医者,朝廷何不如法炮制,设立一个专门培养官员的地方?”
  李二陛下先是眼前一亮,紧接着就沉吟起来,目光闪烁不定。
  片刻之后,李二陛下叫来内侍,吩咐道:“去把孔颖达,颜师古,虞世南几位大人找来。”
  到底是做皇帝的,和朱重八一样,李二陛下在明白了李承乾的意思之后第一个想起的地方也是国子监。
  国子监的监生大多都是官员勋贵的子嗣,这些人日后本就要进入官场,由他们来承担这个任务自然再合适不过。
  很快,孔颖达几人就在内侍的引领下走了进来。
  等到李承乾把自己的计划和几人说过一遍,李二陛下就有些迫不及待地问道:“诸卿以为太子的建议如何?”
  几人交流了一番,最后由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开口:“臣等以为太子殿下的建议本身没有问题,只是若此事由国子监一力承担,臣等恐将来天下人会有所物议。”
  孔颖达的这种顾虑不是没有道理。
  毕竟这天下有资格进国子监就读的人少之又少,那些没办法进国子监的人看到国子监的监生如此风光,再想想自己十年寒窗,心里能平衡才怪。
  中国自古就很忌讳吃独食这种事,历来吃独食的人都没什么好下场,孔颖达不觉得自己等人会例外。
  李二陛下的目光转向李承乾,显然是想看他有什么解释。
第64章
:朝议(一)
  对于如何办好这封建社会的官员培训学校,李承乾心里早有一套完整的计划,因此当李二陛下的目光看过来的时候,李承乾微微躬身道:
  “启奏父皇,儿臣以为如今我大唐正是用人之际,此刻不宜考虑太多。等度过眼前这种无人可用的局面,再广招忠臣义士之后、聪慧纯良之人入国子监就读。如此一来,既彰显陛下圣德,又可使那些居心叵测之辈无话可说。”
  李二陛下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不过出于谨慎,他还是再次征求了孔颖达等人的意见。
  孔颖达这几个老家伙本来待在国子监里养老,准备过两年就乞骸骨回老家了,谁能想到临走之前李承乾给他们送上这么一份大礼,一个个早就心痒难耐。
  此刻见李承乾连他们唯一的担心都找到了解决办法,自然是忙不迭的表态支持。
  “既然诸卿皆以为太子的计划可行,那就有劳几位卿家和太子一起拟个条陈出来,明日朝会交百官议论。”李二陛下吩咐道。
  殿内众人连忙起身拜道:“臣等谨遵陛下之旨。”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