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28

  李泰的话刚说完,跪坐在房玄龄身后的工部侍郎张放站了起来:“陛下,臣以为越王殿下的建议不妥。”
  张放是秦叔宝等人举荐给李二陛下的人才,虽然出身低微,可是能力不俗。
  对于这种人,李二陛下向来很宽厚:“张卿有什么意见不妨直说。”
  张放微微躬身:“陛下,臣不同意越王殿下的原因有四。”
  “其一,突厥刚刚纳入我大唐治下,民心不稳,吏治不清。若此时将百姓迁往其地,他日若突厥再反,该如何是好?”
  “其二,眼下突厥一无道路,二无城池,连土地都要重新开垦,若是移民,钱粮从何处来?以我大唐府库之力恐怕力有未逮。”
  “其三,突厥百姓不谙农事,如若我大唐在突厥境内屯田,这些人又该如何处置?”
  “其四,即便以上三点有了解决之法,这屯边的百姓从哪里来?我大唐境内的田地尚有不少荒芜,哪里还抽的出百姓前去屯边?”
  李泰满脸不爽,刚想站出来反驳,又有一人起身拜道:“陛下,臣也以为屯边之举不妥……”
  这人年纪三十出头,看身上的官服,应该是个从四品上的司农少卿。
  司农寺总管天下农事,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农业部,司农少卿就是农业部副部长。
  李承乾离京两年,这朝堂上有些人他并不认识,这个司农少卿就是其中之一。
  见李承乾露出好奇的神色,李恪往他身边靠了靠,神色不动,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严九龄,李药师推荐给父皇的人才,专精农事,很得父皇赏识,过两年司农寺卿告老之后应该就是他接任了。”
  严九龄不愧是李二陛下赏识的人,一开口就说到了点子上:“陛下,百姓耕作,全赖灌溉之利,有了充足的灌溉,才能有好的收成。是以我大唐境内,江南诸道粮食产量要高于北方,原因就在于江南地区雨水丰沛,河流纵横,耕作所需的水源不虞匮乏。”
  “据臣所知,突厥境内河流稀少,且过于集中,如何能支持屯田所需?臣以为越王殿下的建议难以施行,望陛下察之。”
  “那依严卿之意,该当如何?”李二陛下这句话问出口,就等于是否定李泰的建议了。
  严九龄略做思考之后躬身一拜:“微臣愚钝,望陛下恕罪。”
  李二陛下安慰道:“无妨,严卿专精农事,是朕为难卿家了,严卿不要放在心上。”
  严九龄俯首谢恩,李二陛下则看着其他人问道:“屯田之举已不可为,诸卿可还有其他建议?”
  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谁也不敢出来说话。
  笑话,越王殿下刚刚才被打脸,如果自己站出来提了个建议被李二陛下采纳了,越王殿下还不得把气撒在自己头上。
  殿内百官一个个老神在在的,身子跪坐的笔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手里的芴板,好像能从那上面看出花来似的。
  李二陛下看到百官都没有要说话的意思,正准备让大家回去想想,写份奏疏呈上来,就听有人说道:“陛下,臣有一个办法。”
  众人循声看去,说话的正是长孙无忌。
  因为长孙皇后的反对,长孙无忌并没有出任实权官职,可是就凭他国舅爷的身份,也没人敢小瞧他,他也是这殿中为数不多的几个能不把李泰放在眼里的人。
第58章
:弹劾
  长孙无忌没有理会李泰那看上去要吃人的目光,整了整袍袖之后躬身一拜:“陛下,臣有一策,当可使突厥之地尽归我大唐所有。”
  “哦?辅机有什么良策?”李二陛下对这个大舅子也很了解,是个智计百出的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长孙无忌排名第一靠得可不全是他皇帝大舅子的身份。
  长孙无忌眼观鼻,鼻观心,平静道:“陛下,刚才张大人和严大人已经说过,突厥之地并不适合屯田。况且突厥新近归附,民心不稳,宜静不宜动。”
  “依臣之浅见,不如仿汉朝故例,在突厥之地设立都护府,由朝廷派遣官吏管辖,防止有人心怀怨愤,挑起事端,其余事项,仍按照突厥旧制处理。”
  “我大唐如今在河北河东诸地养马,侵占良田不说,战马品质也比不上突厥,臣以为朝廷完全可以用粮食布匹与突厥交换战马。”
  “如此,河北河东诸地的马场便可取消,重新开垦为良田,增加赋税。另一方面,朝廷也可借此机会控制突厥各部,防止他们降而复叛。”
  李二陛下眼前一亮,显然长孙无忌的计划很合他的心意,当下点点道:“辅机的谋划不错……可还有人有什么意见?”
  短时间内看来,长孙无忌的计划的确很好,既能够安定突厥,又能解放中原的生产力,历史上的唐朝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但是这个计划还有一个瑕疵,一个以唐人的眼光很难看出来,却足以在未来导致大唐衰落的瑕疵。
  在李承乾看来,长孙无忌的计划只是让大唐控制了突厥之地,而没有控制突厥之民,突厥人和唐人依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民族。
  在大唐强盛的时候,这种情况没什么了不起,可要是哪一天大唐陷入了衰弱,这些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就会站到大唐的对立面,甚至重新再来一次五胡乱华也不是没有可能。
  虽然李承乾心里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不过却不打算在这个时候说出来,一来是怕刺激到李泰,二来也是存了收敛锋芒的心思。
  刚才他驳斥崔浩真等人的举动已经赚足了眼球,这个时候再出头,就有些过犹不及了。
  ……
  见所有人都表示赞同,李二陛下当即便命三司拟旨,设立安北都护府,专门负责处置突厥事宜。
  在百官「陛下圣明」的恭维声中,这个影响后世大唐国运的计划就这么定了下来。
  ……
  商议完了突厥的事,朝会继续进行,李二陛下刚吩咐继续议事,内侍还没来得及说话,魏征就站了起来:“启奏陛下,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威卫大将军侯君集平日嚣张跋扈,目无法纪,陛下念其劳苦功高,多有宽宥。”
  “未料此贼变本加厉,出征期间妄行不法,劫掠高昌,所获财物均私为己有,此其罪一也;
  屠城恶行,天人共愤,此其罪二也;
  卖官鬻爵,擅自黜置高昌官员,僭行天子之权,此其罪三也;罔顾圣命,置储君安危于不顾,此其罪四也。”
  “侯君集怙恶不悛,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国法,望陛下圣裁。”
  李二陛下还没什么表示,一边的岑文本倒是先站起来了:“陛下,魏大人的话臣不敢苟同。侯将军征战在外,军情紧急,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保战事顺利,设立官员无可厚非,何况侯将军事后将文书上呈有司,可见其并无僭权之心。”
  “其次,高昌国主鞠文泰,以身从贼,和吐谷浑狼狈为奸,与我大唐为敌,高昌群臣不思劝谏,反以羽附,皆死不足惜。至于私藏财物,确实有违人臣之道,可令其交出财物,降职罚俸便是。”
  “侯将军大败吐谷浑,有大功于国,实在不宜重处,否则恐有伤忠臣孝子之心。”
  岑文本的话听上去好像很公正,其实都是狡辩,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保住侯君集。
  只要李二陛下不严惩侯君集,在天下人看来,就说明了侯君集是有功劳的,甚至功劳还很大,大到连这么严重的罪行都能得到宽恕。
  以后人们提起这场战争的时候,除了想到李承乾,必然也会想起他侯君集。
  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削弱了太子通过这场战争获得的声望。
  与此同时,这番举动还能交好这位军方重臣,万一日后越王和太子兵戎相见,今天这件事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善缘。
  魏征虽然不知道岑文本的种种算计,不过侯君集他是一定要弄死的,因此在听完对方的种种狡辩之后,这位刚肃方正的侍中冷笑一声:“可他罔顾圣命,置太子殿下于险地,此乃不赦之罪。”
  岑文本淡然道:“太子殿下既已还朝,何谈不赦之罪,侯将军最多不过是失职罢了。再者,大军在外,每日耗费钱粮,于国无益,侯将军班师回朝,也是为我大唐考虑。
  太子仁德,怎么会因为这种小事怪罪侯将军。又或者魏大人觉得以靖王手下十万大军还不足以保护太子殿下的安全?”
  岑文本这句话就说的有点诛心了,因为这句话,李承乾也不得不帮着他保侯君集,否则就是不「仁德」。
  魏征也没办法再纠缠下去,要不然就等于变相承认李元吉十万人马都保护不了李承乾,以李元吉那一根筋的脑子,以后还不得恨死他。
  “你!”魏征当然知道岑文本话里的陷阱,可是他却没办法反驳,被噎的一时语塞。
  “行了,这事就到此为止。侯君集虽有过错,但念在其有大功于国,免其死罪,削去一切职位,令其在家反省……太子,你可有意见?”李二陛下金口玉言。
  【皇帝老子都发话了,我还能有什么意见?】
  李承乾心里吐槽了一句,拜道:“一切但凭陛下做主。”
  李二陛下微微颔首,对李承乾识时务的态度很满意。
第59章
:提议改革
  商量完对突厥的处置和侯君集的事情,其他的事就好办多了,贞观年间的官风还是很务实的,没有后世那么多虚言,事情很快都得到了解决。
  散朝之后,李承乾跟着李二陛下来到立政殿,把一众内侍宫女赶了出去,殿中只留下父子二人和长孙皇后。
  仔细打量了一番李承乾,李二陛下语气平静的问道:“承乾,这两年在外边过的如何?”
  李承乾躬身一拜:“劳父皇挂念,儿臣过得还好,只是时常思念父皇和母后。”
  “嗯。”李二陛下点点头,继续问道,“你留书说要探访民情,察查吏治,可有什么收获?”
  李承乾想都没想就开始拍马屁:“儿臣走过数十州县,发现大唐在父皇治下,的确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百姓皆歌颂父皇为圣明天子,尧舜再世……”
  李二陛下摆摆手,有些不悦地说道:“行了,这些奉承话有的是人说,你只要说看出什么问题就行了。”
  “唯。”
  李承乾应了一声,小心翼翼地说道,“父皇,儿臣的确有所收获,只是儿臣也不知道其中对错,想请父皇指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