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3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0/528

  每年参加科举的士子,一大半都来自北方各州道府县。
  可是这一次,原本占据了科举大头的北方士子,却有很多没有出现在科举场上。
  见此情形,那些来到长安的士子也没心思继续畅谈风月,猜测考题了。
  看着身边同样愁眉不展的同伴,许多来到长安应考的儒家士子既羡且妒地感叹:“文风丧乱,礼乐崩坏,人心不古……”
  之所以会有这种复杂的心情,概只因为那些没有来参考的士子并不是觉得自身学识不足,主动弃考,而是他们有了更好的出路。
  ……
  自从西突厥入寇的消息传来,大批的文人士子将原本抱在怀里的诗书扔到一边,拿起家中收藏的刀剑,骑着战马,风风火火地跑去参军了。
  朝廷虽然下令取消了别部编制,不再接纳普通百姓投军,可是对于这些有文化,又有着一定武力傍身的知识分子,却是来者不拒。
  朝廷的七卫大军,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将所有投效的士子都收入囊中,并且一上来就给予了和队正平级的官职。
  按照唐军的制度,刚刚进入军队的人,能够担任的最高职位,也就是队正了。
  各军的这种做法,顿时就满足了那些士子的虚荣心,愈加激发了他们的参军热情。
  许多原本已经来到长安的士子,都因此千里迢迢跑去边关报效君父去了。
  至于马上就要举行的科举,谁特么还在乎?
  ……
  许多「有识之士」都痛心疾首地对这种现象表示了担忧,认为这是国家即将走上穷兵黩武道路的信号。
  只是他们就算喊破了喉咙,也没什么卵用。
  自从军队改革完成以后,文臣们就彻底失去了插嘴军事的权力,能够阻止军队这么做的人,除了他们自己,就只剩下了当今天子。
  只可惜,皇帝不仅没有丝毫阻拦士子投军的意思,反而对他们的举动大加赞赏,甚至专门作了一首诗来颂扬他们这种行为——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皇帝都亲自开了尊口,其他人又怎么敢继续多嘴多舌?
  即便心中再是不愿,他们也只能眼巴巴看着曾经的同门或者弟子欢欢喜喜地扔掉书稿,和家人师长同门告别,背弓佩剑赶往边关。
  甚至于有些老家伙都被皇帝这首诗激发了一腔热血。
  如果不是他们年纪实在太大,已经舞不动剑,拉不开弓,他们恨不得也和那些后辈一样,提着刀剑上场为国效命——“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大明宫,蓬莱山,仙居殿。
  李承乾斜倚在御榻上,看着下方捧着一卷奏疏,侃侃而谈的卢照辞,在心里暗暗点了点头。
  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卢照辞现如今也算是彻底成熟了。
  最近两个月,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因母丧丁忧,右仆射杨师道出任钦差,前往河东统筹地方事务,为大军提供后勤保障。
  尚书省的事情,基本上都落在了卢照辞这个尚书右丞的身上。
  卢照辞并没有让李承乾失望,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处理的十分妥当,文武百官都对他赞誉有加,就连一向不喜欢在朝堂上说话的李建成,也赞他颇有房玄龄当年的风采。
  如此一来,李承乾也就可以放心大胆的重用他了。
  ……
  自从登基以后,李承乾除了将李建成这尊大佛搬出来,制衡长孙无忌之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没怎么动。
  朝廷官员的升迁任免,还是按照先帝在位时期的老规矩行事。
  这种做法使得李承乾登基前几年的朝局大体上保持了稳定,即便偶尔出现一些小问题,也能在朝堂内部消化,不至于影响到地方。
  可是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承乾想要真正放开手脚大干一番,就必须将绝大部分核心之位,都安排上「自己人」。
  以前之所以不这么做,一来是因为卢照辞等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独当一面的地步;
  二来也是因为大唐外部的威胁还没有全部消除。
  内部贸然变动,万一出现问题,就有可能给外敌露出可趁之机。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只要大唐能够战胜西突厥,将西突厥之地分封给宗室功臣,所有的外部因素将会消失。
  李承乾的威望,也将超越父祖,成为大唐立国以来最有权势的皇帝。
  这个时候,有些事情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第512章
:惊世言论
  就在李承乾心里不断盘算着将来改革计划的时候,卢照辞的汇报逐渐到了尾声。
  “陛下,此乃几位特进,并礼部、太常、鸿路寺卿等诸位明公所拟今岁科举考题,还请陛下过目……”
  话音未落,卢照辞就将一卷新鲜出炉的试卷双手捧过头顶。
  李承乾吩咐黄安将试卷接过来,展开看了几眼,眉头微皱,声音有些低沉地问道:“卢卿,依你之见,此份考题如何?”
  卢照辞神色稍微有些犹豫,抿了抿嘴角,才答道:“回禀陛下,臣以为此卷试题虽有些偏颇,然大体并无问题。”
  “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所选进士日后皆为一方牧守,负有教化子民之责,其自身品德,也当为上上之选方可。”
  “更何况,近些年来进士人数日益增长,吏部也担心无法找出足够的职位安置。增加些难度,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
  李承乾闻言,有些失望的摇了摇头。
  以往历次的科举试卷都是由三省的四位阁老轮流牵头负责。
  这一次,因为几人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李承乾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卢照辞,让他联合几位特进和朝臣负责草拟。
  结果,就在卢照辞身上出了岔子。
  卢照辞虽然不是那种迂腐守旧,只会抱着「子曰」「诗云」过日子的狗屁「清流」,然而儒家的身份,到底还是限制了他的眼界。
  原本在李承乾的要求下,近几年的科举试卷越来越务实,有时候甚至会直接将朝堂议题作为试题交给考生讨论。
  这种做法,使得最近今年选出来的进士,基本都有着水平线以上的能力,没有那种自以为只要恪守圣人之言就能天下太平的蠢蛋。
  可事情到了卢照辞这里就完蛋了。
  卢照辞领头草拟的这份试题,其中掺杂了一些儒家的经义内容。
  虽然占比很少,几乎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然而这却给接下来的科举开一个很不好的头。
  得陇望蜀,顺着杆子往上爬的技能,每一个臣子都已经点满了。
  这一次李承乾如果不表态,默认下来,那么下一次,科举考试里的经义内容就会比这一次更多。
  长此以往下去,未必不会出现真实历史上那种经义取士,甚至于八股取士的情况。
  ……
  【我是不是该搞一个后世那种文联大会或者作协一类的机构,将思想界和政治界分开来?】
  这个念头刚一出现,李承乾就觉得十分有搞头,也不管现在究竟是什么场合,顺着这个思路就畅想了下去。
  黄安站在一旁,眼见卢照辞躬身站在那里,额头都见了汗了,李承乾居然还在发呆,只得在一旁小声唤了两句:“陛下……陛下……”
  李承乾回过神来,有些莫名其妙地看向黄安。
  黄安往卢照辞那边使了个眼色,皇帝陛下这才反应过来现在是什么场合,有些尴尬的干咳了两声。
  吩咐卢照辞起身之后,李承乾开始考虑接下来该说些什么。
  虽然对卢照辞的布置有所不满,不过怎么说也是自己最铁杆的心腹。
  稍作沉吟之后,李承乾最终还是秉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训诫道:“伯益,你跟随朕的日子最久。有些话,朕只对你说,莫要传到外面去。”
  见皇帝似乎没有要严惩自己的意思,卢照辞松了口气,郑重拜道:“小臣恭聆圣训。”
  李承乾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继而道:“朕受命于天,天命朕养治天下元元,朕所需者,乃佐朕治世之臣,而非治学之臣。”
  “五代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此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老聃、仲尼之世,不复见久矣,岂可以彼辈之学,用于当今之世?”
  “不能佐朕者,纵老聃、仲尼再生,朕亦不用;能佐朕者,纵大字不名,朕亦愿以高官厚禄酬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0/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