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3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4/528

  因为后者,往往意味着大唐的灾难。
  再严密的防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即便大唐最终能够成功将西突厥赶回草原,可是北部和西部边境的百姓,今年的日子还是不怎么好过。
  战争还没开打,仆射大人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今年北地、陇右、剑南三地的收成是不要指望了,甚至于朝廷可能需要从内地输送粮草前往边郡救济。
  这三个地方的经济民生和社会秩序,可能需要好几年时间,才能缓过劲来。
  那是他这个宰相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
  ……
  原本房玄龄还寄希望于朝廷的应对传到草原,可以吓阻住他们,让他们不敢东侵。
  那样朝廷虽然会损失一些粮草和税收,但总体上来说却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可现实却让他失望了,西突厥人不仅来了,而且看上去决心无比坚定,规模更是前所未有的浩大。
  在此次之前,草原民族对中原王朝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就是贞观六年的那次东突厥入侵。
  那一次,东突厥虽然派出了三十万大军,可却是分几批抵达的。
  战场上的东突厥军队数量,始终维持在了十万左右。
  像如今这样四十万大军一同进军的例子,不要说是在大唐,就是在之前的千余年时光里,也从来没有出现过。
  敌军势大,房玄龄第一次在心里对接下来的战事生出了一丝忧虑。
  ……
  和房玄龄比起来,那些武将们,则跟过年一样开心。
  虽然他们没有机会踏上战场,可是他们的子嗣,他们的部下,他们的亲族,却已经去到了前线。
  作为同一个利益集团内的不同个体,他们和那些在战场上拼杀的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自从皇帝陛下改革军制,进行文武分野之后,武将们开始逐渐被朝堂边缘化。
  现在的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依靠手里的权力来影响地方民政,给自己捞好处。
  杀敌建功,成了他们唯一可以彰显自身价值,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手段。
  西突厥人这一次玩得这么大,不仅没有让这些武将畏惧,反而彻底激发了他们的征服欲望。
  所有武将心里都只有一个念头:“发达了!”
  大唐的军功待遇本就优厚,军制改革之后,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
  西突厥人有四十万大军,只要能将其中一半留在大唐,那就是泼天一般的功劳。
  说不定,这一次将成为继开国之战后,诞生国公数量最多的一次大战!
第465章
:庙算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李承乾的身影,在内侍和宫女们的簇拥下走进大殿。
  今夜的皇帝陛下,和以往有所不同,自从登基以后,第一次穿上甲胄,佩上长剑。
  紫宸殿明亮的灯光下,那件皇帝特制甲胄上的金龙张牙舞爪,似乎随时都有可能飞跃而起,择人而噬。
  只是看到皇帝这副打扮,众人就知道,和西突厥人的这一战,必将不死不休!
  ……
  李承乾左手扶住剑柄,目不斜视,在众人的参拜声中登上御座,声音有些低沉地说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
  众人躬身再拜,然后退到两厢坐定,等着皇帝陛下开口。
  李承乾目光巡视一圈,从袖子里抽出程咬金的奏报,递给黄安道:“将卢国公的奏报给诸位卿家传阅一番。”
  黄安应诺一声,神色恭敬地接过奏报,走下御陛,递给为首的房玄龄。
  ……
  众人传阅奏疏的这段时间,李承乾面无表情地坐在御座上,也不说话,只是手指不断地摩挲着剑柄上的突起。
  一直等到所有人都看完奏疏,皇帝陛下这才将目光看向人群中的长孙无忌,问道:“太尉,各军集结的情况如何了?”
  长孙无忌出列一拜:“启奏陛下,王师各军皆以整备妥当。”
  “眼下西羌之地有戎王、岷王麾下三万亲军,并关宁卫一万,计四万大军。”
  “北地有虎贲卫三万、晋王亲军两万,共五万众。”
  “安北都护府境内有安北骑兵三万,金山骑兵两万,辽王义从骑兵四万,共九万精骑。”
  “其余各军抽调而成的十四万大军,眼下都已抵达陇右,各自以卢国公、鄂国公为首,驻扎于庭州、凉州……”
  听着长孙无忌的汇报,李承乾满意地点了点头,只要有足够的军队在手,他就不担心西突厥人能翻上天去。
  以大唐和西突厥原本就有的战力差距,加上墨苑和遇真观那边鼓捣出来的新火器,虽然不一定能把西突厥打的落花流水,但至少,守住边境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
  在心里转过几个念头之后,皇帝陛下赞赏了长孙无忌两句,接着就将目光转向了户部尚书于志宁:“于卿,大军所需粮草准备的如何了?”
  现在的于志宁,可不像之前那么惆怅了。
  听到皇帝的问话,老大人神情自若地出列拜道:“回禀陛下,自陛下前诏下达之日起,天下百姓纷纷踊跃,两月以来,已向边郡各粮仓输送米麦二百余万石,足够大军半年之用……”
  说这些话的时候,于志宁的心里有些唏嘘。
  他怎么也没想到,地方上那些商人和地主,居然能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按照他之前的想法,这些人能够将满足大军三两个月需要的粮食送到边关,帮助朝廷撑到开春雪化,道路通畅的时节,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却没想到那些商人和地主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惊喜。
  六个月的粮草,这已经足够支撑到整场战争结束了。
  甚至于有可能等到战争结束,这些粮草都消耗不完。
  多余的那些,完全可以留到战后重建的时候,分发给那些嗷嗷待哺的百姓,也省得朝廷再费时费力地从内地运粮。
  ……
  和于志宁不同,李承乾对此倒是并不感到意外。
  身为穿越者的他,很清楚商人为了追求利益有多不择手段。
  现如今这还只是他们潜力的冰山一角,如果朝廷肯将好处再提高一些,给予更多的爵位名额,那些商人一定会更加疯狂。
  不过李承乾并不打算此时就这个问题和众人说得太多,眼下大唐朝廷首先需要考虑的,还是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战争。
  ……
  沉吟几息后,李承乾对众人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自古为将者,必慎而察之。”
  “此番我大唐虽兵多将广,粮草充足,然善用兵者,未虑胜,先虑败。”
  “诸卿还是随朕一同看看,接下来此战,我大唐该如何应对吧……”
  说完,皇帝陛下便从御座上起身,带着众人朝早已挂在紫宸殿墙壁上的几幅地图走去。
  ……
  早在众人到来之前,李承乾就已经命令卢照辞按照程咬金的奏报,将西突厥联军各支军队的情况标注在了地图上。
  眼下又按照长孙无忌的汇报,将大唐的兵力布置也加了上去。
  如此一来,双方的态势就明朗了不少。
  剑南道西羌方向,大唐虽然有四万大军守在那里,可是能够适应高原雪域作战的只有一万关宁卫。
  因此,在那里,大唐其实并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
  而他们的任务也很简单,只要能够将吐蕃大军拦在剑南道以外,哪怕要丢掉刚刚到手,还没捂热乎的西羌之地,都在大唐朝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至于西域方向,侯君集和李彻那一路,因为是主动出击,战局变幻莫测,所以一切只能由他们自行决断,并没有朝廷插手的余地。
  朝廷需要关注的,主要就是陇右和北地这两片区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4/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