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3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3/528

  李承德站起身道:“大兄远道而来,想必也乏了,还请入堡内暂歇,小弟这便命人备下酒宴,为大兄接风。”
  说着,侧身就要将李承道往里让。
  李承道伸手拉住他,轻笑道:“王弟勿急,还是先接旨吧。”
  【接旨?】
  三人有些疑惑,抬头扫视一圈,这才发现在李承道身后跟了一个穿着宫内服饰的宦官。
  宦官在三人的目光中上前几步,直了直腰杆,从怀里掏出一卷杏黄色绢纸举过头顶。
  李承德三人连忙躬身再拜:“臣等恭问圣安。”
  “圣躬安。”内侍拿腔拿调地应了一声,展开圣旨念诵起来,“门下:……”
  ……
  等到圣旨念完,李承德三人有些无奈地对视一眼,嘴角尽是苦笑。
  他们刚才还在你争我夺,为究竟谁来当大军主帅吵个不停。
  却没想到皇帝早有打算,让当了将近二十年宅男李承道来统领大军。
  虽然有些意外,不过他们也都明白,皇帝这么做,就是让李承道来刷战功的。
  只怕此战之后,李承道就要离开长安,前往远方就藩封国了。
  李承道自己也明白这一点,因此当三人领旨之后,他便走上前,拉住三人的手说道:“本王久居长安,对领兵之道少有涉足,此战事关国运,还望三位王弟多多提点才是。”
  三人心里虽然多少还有些介怀,不过皇帝圣旨都下了,他们也没办法再说什么,客气几句之后将李承道迎进堡中。
  ……
  就在李承道抵达浑河堡,开始履行他作为主帅的职责时。
  关中,长安,大明宫。
  离新年只剩下最后几天,大明宫上下一片喜气,后宫各司按部就班地为新年庆祝活动做着最后的准备。
  一切看上去都和往年没有任何区别,就好像西突厥大兵压境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可是只有真正身在局中的人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为了稳定民心,故意做出来的假象罢了。
  事实是,大唐君臣的心情此时并不怎么好。
  根据缇骑卫最新得到的消息,此番西突厥等国为了进攻大唐,一共调集了八十万人马!
  这可不是当年曹操赤壁之战时「号称」的八十万大军,而是切切实实的八十万正规军。
  虽说这些兵马的实力良莠不齐,但是仅凭人海战术,也足以让任何面对它的敌人喝一壶的了。
  ……
  紫宸殿……
  李承乾看着画满了各种标记的作战地图,神色有些阴沉地对长孙无忌问道:“太尉,各军调集的情况如何了?”
  长孙无忌躬身一拜:“回陛下的话,自陛下圣命下达,各军皆昼夜兼程,赶赴前线。”
  “据前几日传回的消息,安北都护府征兵已然完成,安北、金山两部共五万大军,并辽王麾下四万精锐,已向浑河堡集结,戎、岷两位大王的三万大军,业已进驻西羌,防备吐蕃。”
  “此外,七卫大军,玄甲军五万,已于日前抵达庭州;虎贲卫三万并晋王亲军两万,已前出至松府,其余诸军虽尚在半途,然旬月之内当可就位……”
  ……
  听着长孙无忌的汇报,李承乾的心情总算是好了一些。
  虽然唐军的人数看上去仅有各国联军的一半,不过凭借先进的战术和各种新式武器,唐军的胜算还是比较大的。
  稍作沉吟之后,李承乾看向户部尚书于志宁和少府监杨毅:“于卿、杨卿,大军所需的粮草辎重准备的如何了?”
  杨毅躬身一拜:“回禀陛下,自奉诏之日起,臣便下令左尚、右尚与诸冶监司,全力赶制大军所需器械,已于日前交付各军。”
  此番战事突起,对于大唐后勤体系是个严峻的挑战,少府监能这么快完成任务,确实很不容易。
  李承乾赞赏了几句,将目光转向于志宁,和杨毅比起来,于志宁的神色就要难看了许多:“陛下,老臣日前已遵陛下旨意,传令河北、洛阳、蜀中等地官仓,调集粮秣转输前线。”
  “只是眼下正值隆冬,骡马难行,粮草转运十分艰难,运抵的粮草不过十之一二而已。”
  “此外……”
  说到这里的时候,于志宁看了看皇帝的脸色,这才继续说道:“此番调集粮秣数量众多,各地仓令动用民夫转运,路上消耗十分巨大。”
  “十分粮食,运抵目标之后,往往仅剩六成左右……”
第451章
:纳粟授爵
  如果换成其他皇帝,听到于志宁这么说,恐怕马上就要发飙,治他个「办事不利」的罪名。
  可是李承乾却不能那么做,因为于志宁所说的这一切,最后归根结底,全都化成一口巨大的黑锅,罩在了他这个皇帝的头上。
  造成这一切困难的根源,其实就是他的军制改革计划。
  在改革军制之前,施行府兵制的时候,朝廷是不需要为战争以外的事情操心的。
  上到兵器甲胄,下到米面油盐,皆由府兵自备。
  朝廷只需随便准备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就行了。
  可是自从改革了军制之后,没有了军户,将士们不用再自备干粮,所有的一切,都交由朝廷来负责。
  这种突然的转变,让地方官府一时间还有些没适应过来。
  寻常时候倒也没什么,可是一旦掀起大战,就会出现这种明明所有人都付出了十二分努力,可就是看不到成果的现象。
  ……
  如果战争是由大唐挑起的。那么,拥有充足时间的大唐朝廷,就能慢慢适应这种新的战争节奏,完成从原有制度向新体系的转变。
  可惜的是,眼下这场战争是由西突厥人首先发难的。
  如此一来,大唐朝廷就有些赶不上趟了。
  想要解决粮草转输的问题,赶在大战开始之前将粮草转运到位,现有的官僚体系是指望不上的,必须得找到其他办法。
  否则,即便其他的准备工作都做到完美,后勤保障跟不上,也会导致功亏一篑。
  想到这里,李承乾转而看向其他人问道:“户部尚书所言,诸卿也都听到了,依诸卿之见,朝廷眼下该当如何是好?”
  众人对视一眼,纷纷低头思索起来。
  几息后,礼部尚书崔浩真出列拜道:“陛下,臣以为,可传令各军,就近从各地方州县官仓搜集粮草,待朝廷粮草运抵,再补偿回去便可。”
  这种就地搜集粮草的事情,之前府兵制还在实行的时候唐军经常做,算是熟门熟路。
  因此崔浩真的这个办法一提出来,立马就得到了不少支持。
  就连李承乾也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当即就准备开口同意,只是不等他说话,司农寺卿严九龄就出列拜道:“陛下,臣以为崔尚书所言有所不妥。”
  李承乾疑惑问道:“严卿何出此言?”
  严九龄躬身再拜,解释道:“陛下,今岁秋收早已完成,各地方州县存粮早已递解官仓,即便有所存留,想必也不会太多。”
  “大军在外,一日耗费起止千石?若仅以地方存粮救济,怕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更何况,地方官府存粮,有些乃是为明岁耕作所留之良种,若被大军征调,百姓年后何以播种?”
  现如今的百姓虽然都会自己预留种子,不过却也有不少人会选择向官府购买质量更好、产量更高的种子。
  地方官府每年收粮的时候,都会专门从收上来的粮食里挑选一些颗粒饱满,质量上乘的作为种子,来年售卖给有需要的百姓。
  如果将这些作为种子的粮食给征调了,明年北地百姓只怕有许多人要望田兴叹了。
  明白了这一点,李承乾对众人说道:“两位卿家所言皆有其理。依朕看来,便由户部行文沿途州县,先将明岁良种预留,其余粮草,尽皆输送大军,稍后再由朝廷补足,诸卿以为如何?”
  众人同时拜道:“陛下圣明。”
  李承乾点了点头,继续道:“既然诸卿皆无异议,那此事便就此定下。至于大军粮草该如何解决,诸卿还是再想想别的法子吧。”
  ……
  听到皇帝这么说,众人只好继续开动脑筋。
  半晌后,张世出列拜道:“陛下,臣有一策,不知该不该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3/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