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2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2/528

  纠结了半晌后,玄奘法师无奈对着李承乾合十一礼,跟在罗飞身后走出房间。
  ……
  回长安的路上,玄奘法师独自一人坐在车厢里,闭目念诵着佛经,车厢轻微的摇晃并没能对他造成丝毫影响。
  念着念着,法师手中转动的念珠突然一顿,紧接着几滴冷汗就从额角流了下来——他发现了太子殿下今天诸般作为背后的深意!
  虽然李承乾今天从始至终都没有和他提佛教的事,不过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将佛教接下来该怎么做提示得很清楚了。
  无论是初见面时身穿布衣亲自参与高炉改造,还是后来在张季的带领下参观皇庄,抑或是最后向他提出著书的建议……
  所有的一切都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太子殿下注重的是实干,他需要的是对天下、对朝廷、对百姓有所助益的人和物,而不是整天无所作为的清谈!
  玄奘法师回想着二人见面后说的每一句话,越想越觉得事实就是如此。
第298章
:贞观十三年
  时光荏苒,转眼又过了一年。
  自从玄奘法师回到长安以后,大唐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一直顺风顺水,朝廷颁布的各项政策都在稳步推进。
  面对这种情况,一个有关玄奘法师从天竺求取真经,引来佛祖护佑大唐的传闻开始在百姓中悄然流传。
  李承乾从这些流言里看出佛教积极改变,想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只可惜他们选错了方式,踩到了李二陛下的底线,暴怒的皇帝直接下令三司严查流言的源头。
  没用多长时间,一个名为「佛言宗」的佛教流派就被查了出来。
  虽然佛言宗究竟是不是始作俑者还有待商榷,不过存了杀鸡儆猴想法的李二陛下根本就不在乎这些。
  在李二陛下的授意下,祠部曹直接捏造了一个理由,将佛言宗的几个首脑发配去了岭南,门下的一众弟子也被勒令还俗。
  一个原本还算兴盛的流派,短短月余时间就雨打风吹去,消散得无影无踪。
  即便有几条漏网之鱼,见机也投靠到了他人门下,不敢再以佛言宗弟子的身份行走天下。
  ……
  在那之后不久,出征将近一年的侯君集终于完成了他的任务,班师回朝。
  侯君集的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不过打仗的本事确实不俗,尤其是在接受了李靖的教导之后,能力稳居大唐诸将三甲的位置。
  靠着手下带出塞的两万人马和临时聚拢起来的东突厥残兵,侯君集一路将来犯的西突厥军队打出了贺兰山,只是因为后勤粮草有些接济不上,才未能扩大战果。
  西突厥人尝试了多次都没办法从侯君集手里讨到便宜,在僵持了数月之后,不得不退兵返回了西突厥。
  大唐和西突厥的第一次战争虽然以平局收场,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影响李二陛下的心情。
  对于班师回朝的侯君集,李二陛下给予了极重的赏赐,还让李承乾这个太子代表他郊迎三里。
  皇帝老爹的那点心思李承乾清楚的很,虽然他自己并不打算和侯君集冰释前嫌,不过皇帝老爹都已经这么安排了,他也只好老老实实的奉命。
  让李承乾没有想到的是,此番的侯君集在他面前一改往常那种趾高气扬的模样,彻底化身舔狗,那恭敬的态度几乎和面对李二陛下的时候没什么区别了。
  不仅恭敬地跪接了圣旨,还以甘凉道行军大总管之身亲自替李承乾驾车,姿态摆的极低。
  对于侯君集的这种做派,李承乾心里暗爽的同时也提高了警惕,以免被对方给坑了。
  ……
  除了以上两件事外,贞观十二年就没再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直到贞观十三年的年初。
  新年伊始,朝廷就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兖州刺史吴子清和博城县令钱西竹联名上书天子,奏报祥瑞。
  说是博城县境内的泰山主峰在白天发出耀眼金光,附近百姓看见了,都以为神异,磕头膜拜不已。
  有善于占卜的人说这异象昭示了大唐有圣天子在位,天下已有盛世之像,因此上天才会以金光明示世人。
  ……
  如果只是这些的话,并不会引起朝廷的关注,毕竟每年打着各种名义向李二陛下进献祥瑞的地方官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每个人都想通过这种方式在李二陛下面前晒存在感,前两年甚至有个异想天开的家伙拿着一株长了两根穗子的水稻跑到李二陛下面前邀功。
  那人最后的确是得到了李二陛下的关注,不过下场却不像他自己想的那样美妙。
  对于这种拍马屁都拍不好的人,李二陛下直接下旨将他调任去了岭南数星星。
  ……
  和那个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的官员比起来,兖州此番的「祥瑞」确实有些门道,不过对于见惯了地方官员各种手段的朝臣们来说还是有些上不了台面。
  真正引起朝堂震动的是这二人在奏疏最后说的一句话:“今陛下文治武功远迈前古,大唐天下已有盛世之像,臣等愚昧,窃以为陛下当循先王故事,封禅泰山,以告慰天地神明。”
  ……
  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朝堂因为这句轻飘飘的话吵得不可开交。
  一部分人认为吴子清二人说的很有道理,大唐天下在皇帝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百姓安泰,四夷臣服,国势远迈先古,自然应该封禅泰山,彰显天子的地位。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如今天下还没有完全从隋末的战火中走出来,很多百姓仅仅只得温饱,,朝廷也因为连年战争而国库空虚,这个时候实在不应该再做这种「劳民伤财」的事。
  要知道泰山离长安足有数千里,李二陛下出行的队伍无比庞大,光是路上的花销,就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还要准备盛大的封禅大典,需要的钱财自然又要翻上几番。
  此外,唐代的皇帝不像满清,出宫游玩还要百姓买单。
  大唐天子出巡,不仅地方上不用增加负担,反而天子要给地方带去福利,除了例行的免税免役之外,每到一地还要赐给地方百姓米面酒肉,表示天子与民同庆。
  零零总总的花费全部加起来,一次封禅的费用都够朝廷再让侯君集出塞和西突厥人玩上两年了。
  正是因为如此,反对封禅派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
  很多人都以为这一次的封禅会不了了之,可是他们却忽略了李二陛下的想法。
  虽然这一世的李二陛下并没有如真实历史上那样杀兄囚父,不过民间对于他的风评还是有些非议的。
  自从当上皇帝以来,李二陛下一直兢兢业业的做好每一件事,为的就是在将来青史之上能有一个好的评价。
  封禅的事情让他看到了彻底巩固自己地位的机会,只要完成封禅,他就是得到天地神明认可的九五至尊,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他的地位。
  因此李二陛下即便看出了封禅背后存在的隐患,也准备进行一次封禅。
  有了皇帝老子在背后拉偏架,朝堂上的争论最终出人意料的由支持封禅的一派取得了胜利。
  虽然很多人都对这件事持反对意见,可是朝堂公议已经有了结果,圣旨也已经下达,他们就算再是不愿,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准备封禅事宜。
  就在整个朝堂都为了封禅一事运转起来,天下百姓也开始欢欣鼓舞的时候,一个意外的发生使得封禅没办法再进行下去了——长孙皇后重病卧床,眼看着就要不行了!
第299章
:临终
  早在贞观九年的时候,长孙皇后就因为操劳过度而引发了旧疾,险些就崩逝了,好在孙思邈医术高超,才将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当初治疗长孙皇后的时候孙思邈就已经说过,虽然他能暂时压制住长孙皇后的病情,可是长孙皇后的元气损耗太大,实在是已经到了药石无效的地步,最多只能撑上三五年,就会彻底油尽灯枯。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着长孙皇后虽然体弱,却没怎么生过病,孙思邈当初的提醒也就渐渐被人遗忘。
  就在所有人都粗心大意的时候,贞观十三年春二月己酉(十六),向来自律的长孙皇后并没有如往常一样准时醒来,负责伺候皇后洗漱的女官掀开凤床边的锦帐,这才发现皇后面色潮红,眉头紧蹙,还发着高烧。
  整个立政殿顿时炸了锅,大惊失色的众人连忙一边传召太医,一边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皇帝和太子。
  ……
  当李承乾火急火燎地赶到立政殿的时候,孙思邈刚好替长孙皇后诊治完,走出殿门。
  看到孙思邈,李承乾大步上前攥住他的手腕,焦急问道:“孙道长,母后的病情如何了?”
  孙思邈忍着手腕上传来的疼痛,摇了摇头,将刚才与李二陛下说的话又和李承乾说了一遍:“殿下,皇后娘娘的身子早在数年前就已经油尽灯枯,完全是靠各种补药盯着才撑到现在。可是这补药究竟是外物,总有失效的一天。”
  “眼下娘娘的身子已经彻底到了药石无灵的地步,老臣能做的也只是稍稍压制娘娘所受的痛苦,让她走的不要那么痛苦而已。”
  听到孙思邈这么说,李承乾只感觉耳边传来「轰」的一声巨响,整个人都愣在那里,眼神空洞的看不出焦距,脑子里更是一片空白。
  看着李承乾失神的模样,想到向来以贤德获得天下尊重的长孙皇后即将崩逝,孙思邈的心里也不知是个什么滋味,叹了口气之后默然不语。
  半晌,负责协助长孙皇后处理后宫事宜的程尚宫走出立政殿,来到李承乾面前说道:“殿下,娘娘请您进去。”
  李承乾目光动了动,回过神来,连忙跟在程尚宫身后走进立政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2/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