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528

  当他在左春坊见到李承乾的时候,纥干承基几乎吓尿了,一直等到离开东宫,他都还陷在深深的后怕之中。
  这三年来,他都躲着李承乾,生怕李承乾想起他,给他找麻烦。
  看着那厚重的殿门,纥干承基觉得那扇门后面就是突厥传说中居住着灭世恶魔的深渊,只是看上一眼,就让他后背冷汗连连。
  黄安已经进去很久了,可是太子召见的命令一直都没有传来。
  【应该是在考虑怎么处置我吧?是砍头?还是腰斩?又或者是更残酷的五马分尸?总不会是前岁处置那些西突厥刺客用到的寸磔吧?】
  就在纥干承基被自己的幻想吓得忍不住要转身逃走的时候,崇文殿的殿门开启,黄安的身影走了出来:“纥干将军,殿下有请,将军随奴婢来吧……”
第七卷:九三,君子乾乾
第254章
:封赏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贞观十一年的岁末。
  也不知李二陛下和房玄龄等人说了什么,反正在他们的劝解下,没有哪个不开眼的站出来反对皇帝的这个安排。
  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大多数官员都已经适应了李承乾这个太子在两仪殿对百官发号施令的现状。
  加之李承乾也只是负责两仪殿常朝,政治意味更浓的朔望朝会依旧是李二陛下在主持,有了这种平衡,百官也就有了说服自己的理由。
  ……
  这一天,百官一如既往的来到两仪殿参加朝会。
  黄安刚刚宣布朝会开始,因为侯君集领军出征而负责检校兵部尚书的魏征就出列拜道:“启禀殿下,辽东一战已结束月余,朝廷赏赐有功将士的奏疏,经百官公议,已经有了结果,望殿下裁断。”
  说着,从袖子里掏出一卷奏疏捧过头顶。
  李承乾对身边侍立的黄安使了个眼色,后者快步走下御陛,取过奏疏呈递给李承乾。
  ……
  李承乾看奏疏的时候,文武百官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他,生怕他突然发飙。
  没办法,谁叫唐军这次的缴获实在太过丰厚。
  因为炸药的运用,唐军在这一次的辽东战役中付出的损失比历史上的那一战更少,但是得到的战利品却反而更丰厚了。
  几场大战下来,光是捉拿的俘虏,加起来就有好几万,斩首更是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二十五万,这其中大多数都是安市城一战死伤的。
  除了斩首和俘虏之外,唐军这一次缴获了将近十万匹战马,和三倍于此的牛羊牲畜,外加三万领战甲和无数的各式兵器。
  这些都要折算成军功平均分配到每个将士的头上。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朝廷原本准备的赏赐不够用了……
  以民部现有的存钱,最多只够支付七成左右的赏赐,至于剩下的那三成,就算是把整个民部卖了也凑不齐。
  无奈之下,六部只好把这个皮球踢回给了皇帝和太子。
  谁让这天下是你们爷俩的,现在没钱了,你们爷俩不想办法,难道还让我们这些打工仔来操心吗?
  ……
  对于百官的这点小心思,李承乾心知肚明,不过他也没什么好办法,毕竟国库里确实是拿不出这么多钱,而不是这些官僚有意在薅他的羊毛。
  只是身为一只「铁公鸡」,李承乾又怎么可能老老实实的用自己的钱贴补朝廷,更何况随着他手里的摊子越铺越大,皇帝老爹又隔三差五薅他羊毛,东宫的日子其实也过得紧巴巴的。
  最近一段时间,林木为了捞钱,头发都快揪掉一半了。
  为了不给林木的身上再增加负担,李承乾也只能把早已想好的一个手段扔了出来:“孤有意将此番大军缴获的牛羊马匹等物以市价为准,折价两成赏赐给有功将士,诸卿以为如何?”
  这个方法李承乾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考虑。
  贞观六年和突厥、吐谷浑那一战,让李承乾见识到大唐军威的同时,也见识到了大唐军队的弱点。
  大唐对于军功的赏赐很重,这在保证了唐军竞争力的同时,也给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的负担。
  随着大唐对外战争的扩大,早晚会有撑不下去的那一天。
  ……
  为了维持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李承乾早就开始考虑该怎么改革现有的军功制度。
  将战利品作为奖赏赏赐给有功将士,就是他想出来最简单的一种解决办法。
  牛马牲畜这些东西,朝廷要是自己养,耗费人力不说,还要承担因为疾病而出现损失的风险。
  可是如果用来赏赐有功将士,且不说能给朝廷省下一大笔的封赏开支,就是这些牲畜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也能让大唐每年的农作物产量再次迈上一个台阶。
  原本这个改革他是打算等到自己登基,作为新君仁政来推行的,可是随着唐军此番在辽东的大胜,不得不提前搬出来了。
  ……
  听到李承乾的建议,百官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玄机。
  虽然大家都明白这里面的好处,可是要以市价的八成将战利品赏赐下去,就等于白白损失了两成的利益,面对这种情况,没有人敢贸然开口说话。
  沉默半晌之后,民部尚书段纶出列拜道:“臣愚昧,敢问殿下,既有意以牛马代替赏赐,何不直接以市价相抵,反而要折价两成?”
  李承乾微笑看着自家这位向来以老实忠厚闻名的姑父,笑问道:“段卿觉得以市价相抵,会有多少将士愿意放弃钱财而选择牲畜?”
  以国人精于算计的本性,有便宜自然是不占白不占,可是如果没有便宜占,那当然是实实在在的铜钱更能带给大家安全感。
  李承乾敢保证,如果他将牛羊的价格直接按市价抵扣给那些丘八,一百个人里,至少有一百一十个会选择铜钱而放弃牲畜。
  当然,他也能用行政手段强行将牲畜派发下去,可是那样一来吃相就有点太难看了。
  经李承乾这么一提醒,段纶也明白过来,躬身一揖之后退了回去。
  ……
  李承乾的目光从众人身上扫过:“诸卿还有什么疑问,不妨直说。”
  众人对视几眼,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出列拜道:“启禀殿下,此事事关重大,殿下何不先告知陛下,再来与臣等商讨?”
  李承乾郑重道:“此事孤稍后自会禀告于父皇知晓,孤与诸卿说这些,只是想让诸卿替孤参谋一二,看看这其中是否有何不妥之处……诸卿若有建议,还请不吝赐教。”
  说着,李承乾对百官拱手一礼。
  众人相互看了看,同时拜道:“臣等皆以为殿下所言大善。”
  李承乾点头:“既然如此,稍后孤便将此策具笔行文,上呈天子,请父皇裁决。”
第255章
:袁天罡
  将赏赐的事情定下之后,朝会也就没有什么好商量的了。
  散朝后,李承乾先去后宫将自己的计划告知了皇帝老爹,取得了皇帝老爹的同意之后,动身回了东宫。
  等到用过午膳,李承乾正在批阅奏疏,守门卫士走进来拜道:“殿下,火井令求见。”
  “火井令?”
  李承乾面露疑惑之色,一时间没想起来这是哪个衙门下的官职。
  见李承乾皱眉,黄安在一边解释道:“殿下,是袁天罡袁道长。”
  经黄安这么一提醒,李承乾终于想了起来。
  贞观八年下半年的时候,在皇帝老爹身边当了几年顾问的袁天罡向皇帝老爹辞行,申请回到蜀中老家。
  虽然皇帝老爹曾经试着挽留过他,不过最终还是拗不过他的性子,封了他一个火井县县令,让他荣归故里。
  ……
  袁天罡当年在朝中的时候,李承乾出于好奇,曾经和他见过不少次,两人的关系还算融洽。
  可是袁天罡性格淡漠,不怎么喜欢和人交际,以前两人来往,每次都是李承乾找他,他从来没有主动找过李承乾。
  今天突然上门求见,李承乾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